第三节 戏 曲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64&A=1&rec=703&run=13

明代,监生高东阳的杂剧《蟠桃会》、《明妃思汉》,经翰林院选中,在京都演出,获“关氏风
韵”之誉。清末,进士高如殉的京戏《二度梅》,被著名京剧演员王瑶卿(1951年任中国戏曲学校校长)
赞为“情浓节奇,词韵辙脆”。民初,文人赵曦光的山东梆子《蝴蝶梦》、秧歌剧《白玉楼》,皆由
商务印书馆出版。民国26年(1937年),绅士赵相卿的话剧《炎黄魂》,参加山东戏剧评艺,获一等奖。
翌年,公务员姜新生的《血洒向阳山》,经国民党鲁东行署批准,演遍全县。
抗日民主政府时期,胶东文化协会久驻海阳。剧作家马少波、虞棘、左平等人,积极辅导本县的
戏剧编写、排演,创作成果明显增多。1943年,全县创作演出剧目89出,其中辛悦生的小调剧《开荒
乐》 、 徐景礼的话剧《智探虎穴》、赵秋浦的京剧《朱仙凯歌》,均被胶东行政公署评为一等奖。
1945年,吕建中的真人演真事话剧《民主家庭》,为戏剧创作另辟蹊径。
建国后,提倡自编自演,百花齐放,本县的戏剧创作,得到进一步开展。较好的有李德芹的吕剧
《信得过》,由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京剧《金钗记》,获烟台市剧本二等奖。鞠春山的电视剧《捉
蜜蜂的孩子》,载于《山东青年》。隋学奎与人合编的《牡丹魂》(百花园),分获烟台市、山东省剧
本一、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