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技术推广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64&A=1&rec=684&run=13

沼气试验与推广 1958年,县委机关食堂始建沼气池一个,因质量不佳,中途而废。
1973年,县科委派员赴四川省参观学习沼气建设。返县后,在凉山后、车村大队建示范池3个,
首获成功,逐渐推广。至1977年,全县建沼气池351个。
1978年,成立海阳县沼气办公室,沼气工作深入开展。是年建池739个,多为三合土、两合土结构,
怕冻怕干,质量较差,利用率仅50%。
1979年,县委贯彻全国沼气工作会议精神:“加强领导,积极推广,因地制宜,讲究实效,成片发展,
稳步前进”。沼气池建设,由生产队以料换肥、记工付酬,县负责财物支持、技术指导,并成立专业
队及管理组织,调动了群众兴办沼气的积极性。当年建池695个,次年建池595个,出气率均达95%。
姜家疃、 小磊石、 山后、东刘家疃、东北涝泊等村庄,基本实现了沼气化。此间所建沼气池,多为
“三联通”(猪圈、厕所、出料口联通),预制件、砖石垒砌、混凝土整体浇铸结构。所产沼气,99%
用于照明、做饭,一日三餐利用沼气达七个月以上。冬天除照明、烧水外,还可做饭一顿。
海阳县1975-1985年沼气池建设情况表
┏━━┯━━━┯━━━┯━━━━━━━━━━━━━━━━━━━━━━━━━━━━━━━━━━┓
┃年份│ 建池 │使用 │ 池 型 结 构 ┃
┃ │ 总数 │率 ├──────┬──────┬──────┬──────┬──────┨
┃ │ │(%) │ 乱 石 │ 水泥浇铸 │ 三合土 │ 灰沙石 │ 其 它 ┃
┃ │ │ ├──┬───┼──┬───┼──┬───┼──┬───┼──┬───┨
┃ │ │ │池数│使用 │池数│使用率│池数│使用率│池数│使用 │池数│使用 ┃
┃ │ │ │ │率(%) │ │ (%) │ │ (%) │ │率(%) │ │率(%) ┃
┃ │ │ │ │ │ │ │ │ │ │ │ │ ┃
┠──┼───┼───┼──┼───┼──┼───┼──┼───┼──┼───┼──┼───┨
┃合计│ 9164 │ - │2199│ - │6207│ -│530 │ - │194 │ - │ 34 │ - ┃
┃1975│ 39 │46.2 │ 31 │46.2 │- │ -│ 3 │ 33.3 │- │ - │ 5 │60.0 ┃
┃1976│ 48 │50.0 │ 41 │51.2 │- │ -│ 2 │50.0 │- │ - │ 5 │40.0 ┃
┃1977│ 354 │59.2 │1 78│65.2 │- │ -│168 │ 54.2 │- │ - │ 8 │50.0 ┃
┃1978│ 511 │63.8 │245 │62.5 │- │ -│254 │65.0 │- │ - │ 12 │66.7 ┃
┃1979│ 748 │73.3 │673 │74.2 │- │ -│ 72 │ 65.3 │- │ - │ 3 │66.7 ┃
┃1980│ 678 │79.8 │564 │78.2 │2 │ 100.0│ - │ - │111 │87.4 │ 1 │100.0 ┃
┃1981│ 355 │80.3 │272 │80.5 │- │ -│ 31 │ 74.2 │ 52 │81.2 │- │- ┃
┃1982│ 443 │88.4 │195 │81.0 │217 │ 90.8│ - │ - │ 31 │87.1 │- │ - ┃
┃1983│ 2123 │92.8 │ - │ - │2123│ 92.8│ - │ - │- │ - │- │ - ┃
┃1984│ 2169 │95.0 │ - │ - │2169│ 95.0│ - │ ― │- │ ― │- │ - ┃
┃1985│ 1696 │97.0 │ - │ - │1696│ 97.0│ - │ ― │- │ ― │- │ - ┃
┗━━┷━━━┷━━━┷━━┷━━━┷━━┷━━━┷━━┷━━━┷━━┷━━━┷━━┷━━━┛
太阳能利用 地膜覆盖 1980年, 忠厚、 凉山后、 黑崮大队,始用地膜覆盖花生,效益显著。
1985年,全县花生地膜覆盖面积3.1万亩,平均每亩增产159.9斤。
热水器 1985年,烟台市农村农业电器化公司奖给本县热水器8个,县内自购10个。规格960×660
×400毫米,每台无水重7公斤,蓄水量30公斤,采光面积O.5平方米,太阳吸收率96%,热效率74.5%,
最高水温80℃以上。 6-8月24时前,保温50℃左右。每年可用8个月,平均水温65℃,每日可产60℃水
70公斤左右,每天可供4-5人洗澡。
“海花一号”花生优良品种 1979年开始,大力推广了抗旱、抗病、抗倒伏、适应性强、增产潜
力大的“海花一号”良种,产量明显提高。1983年,最高亩产1465.5斤,创全国纪录。至1985年,推广
到24个省市、800余县,种植面积500万亩。经多年试验,该品种比获国家一等奖的“徐州68-4”,荚
果亩产增加7%。
东山牌薯类粉丝 赵疃乡东山村所产薯类粉丝,以条细、质韧、耐煮、味美等优点著称。1985年,产
品加工技术推广到全国17个省、 市、 自治区, 45个厂家。 年产能力2500吨, 年收入625万元,纯利
156.25万元。1983年以来,国家农牧渔业部及山东省、烟台市乡镇企业局,先后在本县举办六期培训
班,培训技术人员上千名。薯类粉丝专家程谟翠,应邀参加农牧渔业部、机械工业部、中国科学院等
单位组织的研讨会、 报告会和技术交流会, 介绍制作工艺。薯类加工技术分别载入《人民日报》、
《中国乡镇企业报》、《中国食品报》等20多家报刊。1985年,加工技术转让辐射到了个省、市,20
个厂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