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教学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64&A=1&rec=646&run=13

建国前,中学教学沿用“注入式”、“填鸭式”教学方法,仅有少数教员试行“启发诱导式”教
学。民国23年(1934年)6月10日《芝罘日报》载:“海阳师范讲习所国文教员刘松崖,循循善诱,教法
灵活,讲解注释,均称透彻。课后问学生可举一反三……”。
建国初期,强调学习苏联凯洛夫《教育学》,课堂教学要求掌握组织教学、复习旧课、讲授新课、
巩固新课、布置作业五大环节和直观性、系统性、积极性、巩同性等教学原则;推行五级记分制(1966
年废止)。此期,海阳中学注重改革教学方法,提倡“启发性”教学,废除“满堂灌”,认真培养学
生的自学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和实际运用能力;政治思想教育,力求“寓德育于智育之中”,通过课
堂教学,潜移默化,提高学生的政治思想觉悟。
1958年后,贯彻“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各校大办农场、
饲养场、工厂,大搞“卫星田”,大炼钢铁,师生忙于下乡、下厂(场)、下田,冲击了课堂教学。
1960年,全县进行教学改革。在揭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主要抓了教学研究工作。学校
领导亲自听课,改进教学;各校之间进行互访,取长补短。同时,还开展群众性的教具制作活动,取
得显著成果。
1963年,学习贯彻中央《全日制中学暂行工作条例(草案)》(中教五十条),强调以教学为主。各校
开始注重课堂教学,建立起正常教学秩序。
1965年,贯彻毛主席“七·三”批示精神,减少课时,减轻学生负担;课堂教学,提倡精讲多练,
讲练结合,注重开发学生的智力和提高实际运用能力。要求各科教学根据学生实际和教材特点,采用
不同的教学方法。
“文化大革命”期间,教学工作荒废3年。复课后,又提倡“开门办学”、拜工农兵为师,实行
教学、科研、生产劳动相结合,开展学工、学农、学军活动;文化课提倡“官教兵,兵教官,兵教兵”,
上课可以打瞌睡,开卷考试,允许看书、照抄等,致使教育质量下降。
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后,拨乱反正,狠抓教学改革,重点学习教育理论和教学大纲,加强教学研究,
积极推行电化教学,努力开辟“第二课堂”。1978年始,县、公社设重点学校,校设重点班,许多学
校把主要精力集中于重点班,片面追求升学率,强制学生加班加点;教师则“满堂灌”,搞题海战术,
统考、模拟考频繁,忽视学生全面发展,造成部分学生高分低能。

附:民国年间大学生
据不完全统计,解放前,本县有大学毕业生62名(内含留学生4名),其中:清华大学5名,北京大学7名,
复旦大学1名,南开大学1名.燕京大学3名,暨南大学2名,齐鲁大学9名,朝阳大学8名,中国大学3名,
政法大学5名,其它18名。
海阳县建国后大专中专录取学生情况表
┏━━┯━━┯━━┯━━┯━━━━━━━━┯━━━┯━━┯━━━┯━━┯━━━━━━━━┓
┃年度│合计│大专│中专│ 备 注 │ 年度 │合计│大 │中专│ 备 注 ┃
┃ │ │ │ │ │ │ │专 │ │ ┃
┠──┼──┼──┼──┼────────┼───┼──┼───┼──┼────────┨
┃1959│ 90 │ 90 │ │ 动员升学 │ 1977 │198 │69 │129 │ ┃
┃1960│130 │130 │ │ 〃 │ 1978 │367 │238 │129 │ ┃
┃1961│126 │126 │ │ ― │ 1979 │438 │174 │264 │ ┃
┃1962│ 41 │ 41 │ │ ― │ 1980 │270 │145 │125 │ 含小中专80人 ┃
┃1963│115 │115 │ │ ― │ 1981 │473 │244 │229 │ 含小中专76人 ┃
┃1964│165 │165 │ │ ― │ 1982 │493 │258 │235 │ 含小中专109人 ┃
┃1965│124 │124 │ │ ― │ 1983 │667 │411 │256 │ 含小中专107人 ┃
┃1975│227 │ 57 │170 │ 推荐选拔 │ 1984 │533 │332 │201 │ 含小中专112人 ┃
┃1976│198 │ 50 │148 │ - │ 1985 │736 │436 │300 │ 含小中专173人 ┃
┗━━┷━━┷━━┷━━┷━━━━━━━━┷━━━┷━━┷━━━┷━━┷━━━━━━━━┛
注:1966-1974年,因“文化大革命”没招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