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农民团体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64&A=1&rec=470&run=13

海阳县农民协会 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海阳西乡孙杰三、孙铭瑞、孙世堂等共产党员,以夏泽、
子推后、桑梓口为中心,组织起农民协会;东乡以张乃晨、于寿堂、于洲等国民党员为首,在夏村、
海阳所、司马庄、留格庄四个区,建立了农民协会。
民国19年(1930年),东、西乡农民协会合一,组建海阳县农民协会,于城里设署办公,主席先后
为董正芝(驾马沟人)、刘子刚(新庄头人)。“七七事变”后,被农民抗日救国会取代。
海阳县农民抗日救国会 组织状况 民国29年(1940年),始建海阳县农民抗日救国会。首任会长
陶林白 (陶洪玉) 。1941年辖区、村农救会。1943年有会员40320人。1944年。因区划变动减为20383人。
1945年增至21222人。抗日战争胜利后,改称海阳县农民救国会。1947年有会员23362人。1948年,机关
整编,该会撤销。
主要活动 抗日战争时期,农救会配合村党支部和其它群众团体,发动贫苦农民开展减租减息斗
争。至1944年,基本实现”二五减租,分半减息”。
解放战争时期,1945年秋至1946年4月,在党的领导下,农救会协同其它群众团体,向恶霸、地主、
富农进行算帐斗争。1947年,中共海阳县委号召以农救会为主体,开展土改复查运动,全县斗争地主
801户,富农866户,特务、坏蛋、恶霸135名。1943-1946年,农救会发动群众,组织起搿犋组769个,
变工组3638个,包工组1169个。
海阳县贫农下中农协会 组织状况 1965年3月4日,召开海阳县贫农下中农代表大会,选举产生
县贫农下中农协会委员会,首任主席林玉亭。此后,自上而下建立起各级贫协组织。1966年,县贫农
下中农协会辖17个区贫协,731个大队贫协,1979年4月,县内各级贫协组织撤销。
主要活动 “文化大革命”期间,实行“三管一教”,由贫下中农管理学校、商店、合作医疗,
教育城市上山下乡知识青年。各级贫协成立领导小组、贫管组,选派代表轮驻学校、商店,对教学和
商品购销实行监督;通过举办阶级教育展览,建立新旧社会“两本帐”等形式,进行忆苦思甜、忆苦
思权、忆苦思线(路线)的阶级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