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统 战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64&A=1&rec=461&run=13

民国28年(1939年),海阳县委按照党中央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利用当时海阳保安一旅
一团团长纪受之和二团团长李建五之间的矛盾,争取李建五,打击了国民党极右势力,促进了革命斗
争的发展。同年,海阳建立青年抗日救国会,团结广大青年抗日,成立青年救国剧团,以合法身份宣
传抗日,争取各界同胞同情支持抗日斗争。1941年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后,统一战线工作更加广泛深
入,政权建设实行“三三制”,广泛吸收非党进步人士参加政府工作。该年,县级机关71人中,共产
党员21人,开明人士21人,左派进步分子29人。县政府先后4次召开士绅名流大会,广泛争取各界抗日
力量。次年2月,召开第一届临时参议会,通过了施政纲领和一系列参政提案,民主人士刘子刚被选
为参议长。1941年7月,海阳抗日民主政府在根据地内贯彻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实行减租减息、
合理负担。1942年,县内开展减租减息运动,增加雇工工资。到1944年上半年,全县减租粮585,7万
斤,减利息北海币89.6万元,增加雇工工资粮77.58万斤,基本实现了“二五减租分半利息”与“合理
增资”的目标,壮大了革命力量,巩固了统一战线。抗战以来,先后成立工、农、青、妇、商、教、
渔等抗日救国组织,进一步加强了抗日力量。县委还专门建立了统战机构,主要负责对敌瓦解工作。
1942年腾甲庄战斗中,争取了秦毓堂部连长鲁志豪,使之率部投诚。1944年,派员打入行村伪县政府,
秘密联络,暗购军火,共买长短枪43支,子弹2200发,药物一宗;使伪中队长刘玉群起义。解放战争
时期,县委国军部采取各种方法,分化瓦解国民党军队。凤城战役中,蒋军官兵一个排被策反投诚。
建国后, 在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没中, 统战工作主要是团结广大知识分子和民主人士。
“义化大革命”期间,统战工作基本停滞。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统战工作进入新的时期。
1979年,对226名右派分子和22名因右派问题受处分的人员,全部进行了复议,改正了225名,并进行
了妥善安置。对因右派问题受株连的家属子女,也根据政策作了适当安置。到1985年,给予“农转非”
的68户、244人,恢复干部待遇的1人,恢复公职1人,改办离休1人,改办退休1人,安排受株连子女就
业6人,纠正“政治结论”的2人。
1978-1985年,先后为41名原国民党起义投诚人员,发了《投诚人员证明书》。予以政治平反的4人,
恢复干部待遇的2人,安置退休的1人,家属子女“农转非”的3户、8人,给予生活补助的6人。有2人
被选为县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
宗教房产政策得到落实。历史上曾被没收占用的宗教房产,基本清理归还。
贯彻落实华侨及港澳台胞政策。1984年,全县有侨胞、外籍华人、港澳台胞874户,1952人,分布
在22个国家和地区。其县内眷属2742户,10974人。另有归国华侨16户,55人。县内对广大归侨、侨眷,
实行“一视同仁,不得歧视,根据特点,适当照顾”的方针,纠正了过去对他们政治上的不信任,消
除了隔阂,加强了团结;积极帮助兴办侨资企业,到1985年,已办起了6家;扶持贫困归侨,1985年,
他们的平均年收入高于全县平均收入;侨汇物资供应情况良好,基本达到侨汇户的满意;进一步落实
了归侨、侨眷知识分子政策,至1985年,有3人加入了中国共产党,4人提拔到领导岗位。侨眷、港澳
台眷主动与在国外、港、澳、台的亲人沟通联系,宣传党的政策,有134户与港澳台及国外亲人通信
联络,117户通汇。1984年前,海阳侨汇收入最高年份5万余元(人民币),1985年增至12.5万元。
知识分子工作得到重视。1978年12月以来,全县复议知识分子案件479起、1600余人次,为245名知识分
子落实了政策。对6848名知识分子的人事档案进行清理,作了妥善处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提
拔到各级领导班子的知识分子1057人,其中县级13人,科级173人。知识分子入党难的问题,也从根本
上得到解决。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县发展知识分子党员936人,占知识分子党员总数的45.8%。
各级领导还努力创造条件,改善知识分子的工作环境,主动帮助知识分子排忧解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