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党 员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64&A=1&rec=459&run=13

党员发展 民国15年(1926年)9
月,夏泽村孙杰三(又名孙克俊)在莱阳教学,由宋海艇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海阳县第一个党员。
民国17年(1928年)4月,莱阳县共产党员于典君,到夏泽发展孙铭瑞、孙世堂、孙作人、孙俊英等10余
名党员;在子推后介绍韩元福、郑文祥等加入共产党。同时,南石庄共产党员于振海,到虎龙头发展
王礼、柳迎林加入党组织。党的力量迅速在海阳西乡发展壮大。到民国22年(1933年),党组织发展较
快的村庄主要有夏泽、桑梓口、下虎龙头、崖南头、邓家、桃林、子推后、蜜蜂涧、洪沟、小杨格庄、
大杨格庄、东山、西村庄、槐家泊、臧家庄(向阳)、新庄头、石马疃头等。民国24年(1935年)“一一·
四”暴动后,海阳地下党组织遭到严重破坏,革命暂处低潮。抗日战争爆发后,党的组织重新发展壮
大。1942年县城解放后,更注重党的队伍建设,到年底,全县有党员2962人。1945年,全县党员达9000
余人。解放战争时期,在反蒋保田,支援前线中,近万名青壮年加入党组织。
建国后,根据积极、慎重的发展方针,本着“常流水不断线”的原则,党组织及时将各行各业的
积极分子吸收入党。“文化大革命”前,发展党员注重阶级成分,侧重于工人农民。“文化大革命”
期间,组织发展工作比较混乱,有突击入党的现象。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组织发展工作以经济建
设为中心,不断克服“左”的倾向,坚持党员标准,保证党员质量。同时注意党员分布,使没有党员
或党员数最过少、影响党的作用发挥的单位也得以发展;注意党员的文化结构,1984年底,明确提出
了新党员文化程度的要求,在干部职工中发展党员,要求具备高中以上文化水平,农民则要求在初中
以上;注意新党员的年龄结构,海阳是老解放区,老党员多,党员队伍显得老化,不利于发挥党员的
先锋模范作用,因而注重发展先进青年入党。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 注重解决知识分子入党难的问题, 发展了一批优秀知识分子入党。
1985年,新入党的知识分子,占新党员总数的34%。该年,全县有党员38457人,其中正式党员37035人;
男性34027人,女性4430人。
党员构成 成分构成 海阳建党初期,党员成分大都是小学教员和青年学生。民国21年 (1932年)
10月后,随着党的队伍发展,农民党员增加。民国23年(1934年),全县有党员240余人,以小学教员、
贫农最多。抗日战争时期,贫苦农民日益觉醒,积极参加党组织,党员队伍构成发生根本变化,农民
占了绝大多数。 解放战争时期, 党员队伍主体仍为农民, 知识分子数量极少。1951年,全县有党员
18250人,其中农民16702人,占91.5%;干部(包括教师)1371人,占7.5%;工人22人,占O.1%。1966年,
全县有党员23882人,其中工人423人,占1.8%;农民20730人,占86.8%;职员(包括教师)2703人,占11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知识分子成为工人阶级的一部分,一大批优秀知识分子入了党。1985年,
全县38457名党员中,有农民27272人,占70.9%,比建国初期下降20.6%;文教科技人员2134人,占5.5%;
工人1900人,占4.9%。
文化构成 建党初期,因党员大都是小学教师和青年学生,文化水平较高。后随农民党员增加,
文盲比重变大。 1951年, 全县18250名党员中,文盲有11173人,占61.2%;初小文化程度的5351人,占
29.3%;高小文化程度的1087人,占6%;初中仅有39人,占O.2%.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重视发展优
秀知识分子入党,对新党员的文化程度提出严格要求,明显地改变了党员队伍的文化构成。1985年,
全县38457名党员中,大学文化程度的444人,占1.1%;中专、高中程度的4481人,占11.8%;初中程度
的8344人,占21.6%;小学程度的20749人,占54%;文盲4439人,占11.5%,比1951年下降49.7%。
年龄构成 建党初期发展的党员都是青年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党员队伍以青壮年为主。
1951年,全县18250名党员中,25岁以下的青年党员4060人,占22.3%;26-45岁的12673人,占69.4%;46
岁以上的1517人,占8.3%。1985年,全县党员25岁以下的1184人,占3.1%;26-45岁的15967人,占41.5
%;46岁以上的21306人,占55.4%,比1951年增加47.1%。党员队伍呈老化状态。
党员教育 日常教育 建国前,党员教育通过党小组和党支部会议秘密进行,学习党章、毛主席
著作和上级有关指示,进行批评和自我批评,提高觉悟,增强团结,加强战斗力。建国后,党员教育
普遍实行“三会(党员大会、支部委员会、党小组生活会)一课(党课)”制,每月召开党员大会和党小
组生活会各1次,支部委员会1-2次,党课教育1次。“文化大革命”期间,“三会一课”制受冲击停
止。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又逐渐恢复。为配合中心工作,有时抽出一定时间,集中学习有关文件
等。
集中整顿 1943年,海阳县党组织进行整风运动。县委办了几期学习班,学习中共中央文件和毛
主席的有关著作,进行批评和自我批评。1948年,针对土改复查、国民党重点进攻后和生产救灾中暴
露出的思想不纯、作风不正、组织不纯等问题,进行了一次整党运动。目的是端正思想,整顿组织,
纯洁队伍,严明纪律,准备党组织的全面公开。通过整顿,党的作风有了转变,民主空气变浓,学习
自觉性增强,会议也较前减少,效率提高。
建国后,一般每年结合年终总结,进行小规模整顿。全县较大的整党运动有四次。第一次于1952
年开始,1956年结束。主要解决“三反”、“镇反”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对党员进行总路线、党员标
准及形势、任务教育。县级机关整党,于1952年10月基本结束。农村整党分四批进行,到1956年全部
结束。有52名违法乱纪党员受到党纪处分,其中开除党籍的8人;妥善处理了消极落后的党员,纯洁
了组织,健全了党内民主生活,改善了领导作风,密切了党群关系,推动了农业合作化运动。第二次
于1965年,在“四清”运动中进行。因受“左”的干扰,一些农村党员干部遭到错误处分,蒙受不白
之冤。第三次于1970年开始,县内进行全面整党,1971年结束。1970年5月中旬开始,县、社两级脱产
干部分两期,集中到县城统一进行整党;厂矿企事业单位,在“一打三反”(打击反革命破坏活动,
反对贪污盗窃,反对投机倒把,反对铺张浪费)、“清理阶级队伍”充分展开的基础上,转入整党;
农村整党于冬季展开, 春节结束。1971年4-7月,全县有40名党员被开除党籍,73名受其它处分;有
16名党员撤销党内处分。第四次于1985年5月开始,县、乡(镇)、村三级全面整党,1987年结束。全县
参加整党的有1273个党支部,38457名党员。整党后期,予以登记的有38326人,占99.7%;不予登记、
缓期登记和受党纪处分的,县级有8人,乡级25人,村级98人。
党校培训 党校培训党员干部,主要采取短期培训班、轮训班和长期班等形式。1945年秋,海阳县学
成立,主要培训党员干部。1948年春停办。1948年10月至1949年2月,县委在中村举办两期党员学习班,
有200名村干部参加。1949年6月,重新成立县学。至1950年7月,举办培训班两期,参加学习的区党员
干部161名。培训班着重进行党的基础知识教育,解决党员在新形势下的思想问题。1956年3月,县学
改为党训班,继续培训党员干部。至1958年5月,举办轮训班6期,对象是农业合作社社长、党支部书
记,先后培训1850人。1961年11月,正式成立海阳县委党校,继续举办短期训练班,对党员干部进行
政治理论教育。1965年1月至1966年12月,共举办轮训班12期,参加者主要是大队党支部书记、大队长
和部分机关干部,先后培训2500人。1978-1985年,举办短期轮训班40期,培训党员干部7561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