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服装鞋袜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64&A=1&rec=450&run=13

服装 旧时,贫苦人家成人衣着,通常是“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小孩穿衣,往
往是老大用后,再给老二、老三穿,故有“新老大,旧老二,花子老三”的谚语。中等人家只求“布
衣得暖皆为福”,富家门第则是“锦衣满箱,四季更换”,讲究华丽时髦。所用衣料,便服为土布、
细布、粗布、竹布、印花布、仁丹士林布、麻布等;嫁衣、礼服为直贡缎、泰西缎、线春、湖绉、软
缎、噶拉、礼服呢、直贡呢。30年代增加人造丝、缎背绉、花丝噶、线绨等。
建国后,居民的衣着随时更新,花色增多,质量提高。50年代,多为细布、漂布、海常蓝、日久
蓝、府绸、棉华达呢、卡几布、斜纹、线呢等。60年代,灯心绒为衣着佳品,渐有涤卡、锦纶、的确
良、凡尼丁等。80年代,新增棉花化纤混纺布、涤棉混纺布、呢绒、化纤布、绸缎等。党的十一届三
中全会后,随着收入增加,生活条件改善,购买高档衣料者日益增多。呢绒零售量:1982年43622米,
1983年84800米,1985年125400米;绸缎零售量:1982年120200米,4983年98000米,1985年428300米。除部
分老年人外,少年儿童、中青年人,极少穿补丁衣服。
衬衣,旧时一般居民,或穿空心棉袄,或以旧衣替用,或用粗布、细布自制。50年代后期,普及
了机制细纱汗衫、背心。卫生衣裤、毛衣毛裤,旧社会富豪官绅穿者亦少。建国后,50-60年代,卫
生衣裤已在县内普及。70年代后,年轻一代普遍穿上毛衣毛裤。80年代后,又逐渐兴起鸭绒面包服。
鞋袜 解放前,一般居民以自做纳底布鞋、轮胎底鞋、猪皮底鞋、布袜为主,农民种地则穿猪皮绑,
少数人穿力士胶鞋。40年代初,始有大上皮底鞋、反上鞋。穿布袜、打包脚布,自古即有。清末始兴
线袜;民初,殷实人家始穿丝袜。民国二十三四年,少数时髦妇女,则穿过膝丝袜。建国后,纳底鞋、
布袜、包脚布基本淘汰,大上鞋、反上鞋、解放鞋、线袜逐渐普及,雨天始用水鞋。70年代后,皮鞋、
尼龙袜大增,夏季多穿凉鞋,80年代基本普及,并向高档发展。城乡男女青年,始穿高筒马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