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财政收入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64&A=1&rec=370&run=13

清代,财政收入主要是地丁,次为盐课、杂税等。乾隆初年,地丁银岁征额18238.584两,本色正
费578.321两,当税40两,杂税6.32两。光绪初年,实征地丁一四耗羡银(按地丁14%附加)2557.484两。
光绪末年,实征条编银18172.458两,杂税33.6两。
民国元年(1912年),地丁正税岁征,每两粮银征京钱2400文,实征4368万文。民国3年(1914年),银
两折征银元,每两征2.2银元,实征40040元。民国6年(1917年),地丁正税每两征1.8元,省附税O.4元。
此后,附捐杂税日渐增多。民国14-17年(1925-1928年)张宗昌督鲁时期,除地丁正附税外,尚有军费
特捐、营房捐,“讨赤”特捐、河工特捐、河工附捐、赈济特捐、汽车路附捐……,达16种之多。4
年共征地丁国家税131040元,地丁地方税29120元,各种附捐、特捐799817元。
民国18-21年(1929-1932年),刘珍年割据胶东期间,田赋正附捐仍旧,但地方特捐剧增。4年共
征正税218400元,附税40040元,地方附捐171153元,公款、公产11152元,杂捐186732元。
民国19年(1930年),按省府通令,上、下忙田赋每两改征银元4元;地方附捐,非经呈准不得超过
正赋。财政岁入岁出纳入正规,岁入岁出按预算执行。该年,地丁国家税40040元,地丁地方税32760
元,田赋附捐54600元,杂捐91000元,公款、公产收入3644元,共222044元。

海阳县民国19-24年(1950-1935年)地方财政岁入预算表
单位:银元、法币元
┏━━━━━━━━━━━━━━━━━━━━━━━━━━━━━━━━━━━━━━━━━┓
┃ 岁 入 经 常 门 ┃
┠──────────────┬───┬────┬───┬────┬───┬────┨
┃ 科 目 │1930年│ 1931年 │1932年│ 1933年 │1934年│ 1935年 ┃
┠──────────────┼───┼────┼───┼────┼───┼────┨
┃ 总 计 │160305│ 62740 │75647 │ 76281 │73215 │ 83223 ┃
┠──────────────┼───┼────┼───┼────┼───┼────┨
┃ 合 计 │60305 │ 62740 │75647 │ 67147 │64081 │ 79365 ┃
┠──────────────┼───┼────┼───┼────┼───┼────┨
┃ 第一款 附 捐 │54600 │ 58164 │71071 │ 61953 │56966 │ 71490 ┃
┠──────────────┼───┼────┼───┼────┼───┼────┨
┃ 第二款 杂捐 │ 2061 │ 720 │ 924 │ 1520 │ 1520 │ 1200 ┃
┠──────────────┼───┼────┼───┼────┼───┼────┨
┃ 第三款 公款 │ 400 │ 412 │ 412 │ 324 │ 2385 │ 3465 ┃
┠──────────────┼───┼────┼───┼────┼───┼────┨
┃ 第四款 公产 │ 3244 │ 3444 │ 3240 │ 3350 │ 3210 │ 3210 ┃
┠──────────────┴───┴────┴───┴────┴───┴────┨
┃ 岁 入 临 时 门 ┃
┠──────────────┬───┬────┬───┬────┬───┬────┨
┃ 合 计 │ - │ - │ - │ 9134 │ 9134 │ 3858 ┃
┠──────────────┼───┼────┼───┼────┼───┼────┨
┃ 第一款 公 款 │ - │ - │ - │ 9134 │ 9134│ - ┃
┠──────────────┼───┼────┼───┼────┼───┼────┨
┃ 第二款 田赋附加 │ - │ - │ - │ - │ - │ 3858 ┃
┗━━━━━━━━━━━━━━┷━━━┷━━━━┷━━━┷━━━━┷━━━┷━━━━┛
注:本县实征丁银18200两,附捐以此为基数摊征;杂捐系契纸附捐、戏捐、学生学费;公款为
省补助建设费及孔庙基金生息;公产收入系租金。
海阳县民国时期财政收人统计表
单位:万文、元
┏━━━┯━━━━━━━┯━━━━━┯━━━━━┯━━━━━┯━━━━━┯━━━━━┓
┃ 年份 │ 总 计 │ 地 丁 │ 地 丁 │ 田 赋 │ 各 项 │ 公 款 ┃
┃ │ │ (田赋) │ 地方税 │ 附 捐 │ 杂 捐 │ 公 产 ┃
┃ │ │ 正 税 │ │ │ │ ┃
┠───┼───────┼─────┼─────┼─────┼─────┼─────┨
┃ 1912 │ 4504.08万文 │ 4368万文 │ - │ - │136.08万文│ - ┃
┃ 1913 │ 4504.08万文 │ 4368万文 │ - │ - │136.08万文│ - ┃
┃ 1914 │ 40040 │ 40040 │ - │ - │ - │ - ┃
┃ 1915 │ 44044 │ 40040 │ - │ - │ 4004 │ - ┃
┃ 1916 │ 40040 │ 40040 │ - │ - │ - │ - ┃
┃ 1917 │ 40040 │ 32760 │ 7280 │ - │ - │ - ┃
┃ 1918 │ 40040 │ 32760 │ 7280 │ - │ - │ - ┃
┃ 1919 │ 40040 │ 32760 │ 7280 │ - │ - │ - ┃
┃ 1920 │ 40040 │ 32760 │ 7280 │ - │ - │ - ┃
┃ 1921 │ 40040 │ 32760 │ 7280 │ - │ - │ - ┃
┃ 1922 │ 44044 │ 32760 │ 7280 │ - │ 4004 │ - ┃
┃ 1923 │ 44044 │ 32760 │ 7280 │ - │ 4004 │ - ┃
┃ 1924 │ 44044 │ 32760 │ 7280 │ - │ 4004 │ - ┃
┃ 1925 │ 95659 │ 32760 │ 7280 │ - │ 55619 │ - ┃
┃ 1926 │ 146692 │ 32760 │ 7280 │ - │ 106652 │ - ┃
┃ 1927 │ 272636 │ 32760 │ 7280 │ - │ 232596 │ - ┃
┃ 1928 │ 444990 │ 32760 │ 7280 │ - │ 404950 │ - ┃
┃ 1929 │ 76440 │ 32760 │ 7280 │ - │ 36400 │ - ┃
┃ 1930 │ 222044 │ 40040 │ 32760 │ 54600 │ 91000 │ 3644 ┃
┃ 1931 │ 139552 │ 72800 │ - │ 58164 │ 4732 │ 3856 ┃
┃ 1932 │ 202123 │ 72800 │ - │ 71071 │ 54600 │ 3652 ┃
┃ 1933 │ 196827 │ 72800 │ - │ 61953 │ 58400 │ 3674 ┃
┃ 1934 │ 135361 │ 72800 │ - │ 56966 │ - │ 5595 ┃
┃ 1935 │ 154823 │ 72800 │ - │ 75348 │ - │ 6675 ┃
┃ 1936 │ 72800 │ 72800 │ - │ - │ - │ - ┃
┃ 1937 │ 93930 │ 72800 │ - │ 21130 │ - │ - ┃
┃ 1938 │ 91000 │ 72800 │ - │ 18200 │ - │ - ┃
┃ 1939 │ 72800 │ 72800 │ - │ - │ - │ - ┃
┃ 1940 │ 72800 │ 72800 │ - │ - │ - │ - ┃
┃ 1941 │ 459200 │ 229600 │ - │ 229600 │ - │ - ┃
┃ 1942 │ 575424 │ 191808 │ - │ 191808 │ 191808 │ - ┃
┗━━━┷━━━━━━━┷━━━━━┷━━━━━┷━━━━━┷━━━━━┷━━━━━┛
注:①本县银两18200两。
②1941年县政府征超银7000两,1942年3330两。
民国26年(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地方财政混乱,苛捐杂税频仍。民国27年(1938年),日本侵略军侵
入胶东,县长赵长江卷款而逃,六个区长、两个保安团长亦趁机中饱私囊,地方财政几濒绝境。民国
30年(1941年)1月,奉山东省政府电令,田赋一律征收实物,正附税额每元折征谷子2斗。本年度第二
期田赋及地方附加,每银1两各应征法币2元。每元按2斗计,折征谷子8斗;每斗按2.5元作价,应征20
元。民国31年(1942年)度,田赋正附税各应折谷子4斗,每斗按3.6元作价,共应征28.8元。本年田赋及
义务教育经费、军事费等,每银1两征172.8元,实征575424元。此外,本年上半年秦毓堂、王兴仁等
部,强征粮食20万斤,银元8.9万元。
1941年4月海阳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后,财政收入主要依靠田赋,其它收入甚微。全县银两约1.5
万两, 其中解放区约8000两。是年,下忙田赋每两征银法币18元,随粮附加18元,应征田赋及附加各
14.4万元。1941年7-9月, 财政收入84777元。
1942年上半年,本县银两1.4万两(敌占区在内),每两征北海币30元,按1.1万两计征,应征33万元。
1-3月完成19.22万元,占总数的58%;所得税分配2万元,完成O.82万元,占分配额的41%。同年9月,
县境基本解放,财政收入除田赋、所得税、契税等外,村经费随粮附征35元,合计每银1两征65元,
应征91万元。由于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需要,公粮、田赋逐年增加。1947年,上期田赋实征6817.45
万元,下期21741.2万元,合计28558.65万元。各项税收19133.38万元。1949年,田赋实征粮1916.37万斤,
各项税收7750.567万元。
建国后,县内财政收入分预算收入和预算外资金收入两项。
预算收入 1950-1985年,县财政收入资金来源,主要是各项税收,占总收入的84.3%,其中农业
税占18.7%;次为国营企业收入,占14.7%;其它收入和地方固定收入仅占1%。
三年国民经济恢复时期(1950-1952年),由于战争创伤未复,经济基础薄弱,地方工业尚未建立,
工商税收入甚微;加之农业灾害严重,农业税减免面大,财政收入较少。主要收入是农业税,收入全
部上解。3年累计国家补助180万元。
“一五”计划时期(1953-1957年),财政固定收入有屠宰税、牲畜交易税、文化娱乐税、车船使
用牌照税;固定比例分成收入有工商税、农业税、企业收入等项。财政收入仍以农业税为主。5年累
计财政收入667万元,年均133.4万元,最高年份是1957年,为199万元;最低年份是1953年,为40万元。
其中农业税465万元,占总收入的69.7%。
“二五”计划时期(1958-1962年),地方工业有所发展,财政收入增加。但因“浮夸风”、“共
产风”、“瞎指挥”的干扰,工农业生产遭到破坏,企业管理混乱,仅大炼钢铁建小高炉一项,补贴
即达83万元,亏损177.4万元。5年累计财政收入4680万元.年均936万元,比“一五”计划时期增加6倍。
其中1960年收入达1430万元。企业收入占总收入的30.2%,各项税收占67.6%,其它收入占2.2%。农业
税的比重下降为23.7%。
三年调整时期(1963-1965年),执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对财政分配结构进行
调整。工农业生产逐年发展,财政收入稳步增长。1965年,工业产值比上年增长21.5%,社会商品零
售额增长23.32%,财政收入增长2.68%。3年累计收入2539万元,年均846.3万元,是“一五”计划时期
的6.3倍。
“三五”计划时期(1966-1970年),部分企业一度“停产闹革命”,有的长期混乱,财政职能部
门瘫痪,财政收入受到很大影响。企业收入比重下降至8.7%,比三年调整时期下降55.5%。1969年,企
业收入仅17万元,比1965年下降83.7%。5年累计财政收入3736万元,年均747.2万元,比三年调整时期
减少11.71%。
“四五”计划时期(1971-1975年),工农业生产有所好转,财政收入开始回升,但因批“唯生产
力论”、“批林批孔”,影响了工农业生产的发展。财政收入较多的年份是1972年,为1288万元,比
地区分配指标超收232.4万元,比上年增长22.75%。5年累计财政收入5919万元,比“三五”计划时期增
长58.4%。其中:企业收入增长3.32倍,各项税收增长32.9%。
海阳县1950-1985年财政收人统计表
单位:万元
┏━━━┯━━━━┯━━━━━━━━━━━━━━━━━━━━━━┯━━━━┯━━━━┓
┃ 年度 │ 总 计 │ 县内各项收入 │ 上 年 │ 上级补 ┃
┃ │ ├────┬───┬────┬───┬────┤ 结 余 │ 助收入 ┃
┃ │ │ 小计 │ 企业 │ 各项 │其 它│ 地方固 │ │ ┃
┃ │ │ │收 入│ 税 收 │收 入│ 定收入 │ │ ┃
┠───┼────┼────┼───┼────┼───┼────┼────┼────┨
┃ 1950 │ 34 │ - │ - │ - │ - │ - │ - │ 34 ┃
┃ 1951 │ 45 │ - │ - │ - │ - │ - │ - │ 45 ┃
┃ 1952 │ 101 │ - │ - │ - │ - │ - │ - │ 101 ┃
┃ 1953 │ 185 │ 40 │ - │ 37 │ 3 │ - │ - │ 145 ┃
┃ 1954 │ 212 │ 105 │ - │ 103 │ 2 │ - │ 6 │ 101 ┃
┃ 1955 │ 234 │ 150 │ - │ 146 │ 4 │ - │ 4 │ 80 ┃
┃ 1956 │ 249 │ 173 │ 1 │ 162 │ 10 │ - │ 9 │ 67 ┃
┃ 1957 │ 271 │ 199 │ 1 │ 190 │ 8 │ - │ 6 │ 66 ┃
┃ 1958 │ 641 │ 569 │ 111 │ 399 │ 59 │ - │ 6 │ 66 ┃
┃ 1959 │ 1362 │ 1131 │ 360 │ 765 │ 6 │ - │ 94 │ 137 ┃
┃ 1060 │ 1845 │ 1430 │ 611 │ 810 │ 9 │ - │ 14 │ 401 ┃
┃ 1961 │ 1301 │ 769 │ 185 │ 567 │ 17 │ - │ 103 │ 429 ┃
┃ 1962 │ 907 │ 781 │ 148 │ 621 │ 11 │ 1 │ 36 │ 90 ┃
┃ 1963 │ 947 │ 841 │ 198 │ 632 │ 11 │ - │ 54 │ 52 ┃
┃ 1964 │ 1049 │ 842 │ 136 │ 684 │ 6 │ 16 │ 71 │ 136 ┃
┃ 1965 │ 1139 │ 856 │ 104 │ 737 │ 8 │ 7 │ 96 │ 187 ┃
┃ 1966 │ 816 │ 656 │ 43 │ 605 │ 8 │ - │ 77 │ 83 ┃
┃ 1967 │ 788 │ 749 │ 42 │ 700 │ 3 │ 4 │ 33 │ 6 ┃
┃ 1968 │ 747 │ 721 │ 42 │ 673 │ 6 │ - │ 90 │ -64 ┃
┃ 1969 │ 812 │ 755 │ 17 │ 709 │ 3 │ 26 │ 68 │ -1.1 ┃
┃ 1970 │ 956 │ 855 │ 181 │ 671 │ 1 │ 2 │ 70 │ 31 ┃
┃ 1971 │ 1293 │ 1050 │ 320 │ 722 │ 7 │ 1 │ 68 │ 175 ┃
┃ 1972 │ 1635 │ 1288 │ 427 │ 849 │ 12 │ - │ 91 │ 256 ┃
┃ 1973 │ 1291 │ 1241 │ 319 │ 917 │ 5 │ - │ 50 │ - ┃
┃ 1974 │ 1222 │ 1185 │ 196 │ 986 │ 3 │ - │ 37 │ - ┃
┃ 1975 │ 1199 │ 1155 │ 142 │ 989 │ 5 │ 19 │ 35 │ 9 ┃
┃ 1976 │ 1196 │ 1136 │ 15 │ 1119 │ 2 │ - │ 55 │ 5 ┃
┃ 1977 │ 1492 │ 1479 │ 191 │ 1286 │ 2 │ - │ 13 │ - ┃
┃ 1978 │ 1617 │ 1538 │ 243 │ 1293 │ 2 │ - │ 44 │ 35 ┃
┃ 1979 │ 1500 │ 1442 │ 139 │ 1301 │ 2 │ - │ 47 │ 11 ┃
┃ 1980 │ 1873 │ 701 │ 201 │ 499 │ 1 │ - │ 18 │ 1190 ┃
┃ 1981 │ 2589 │ 1715 │ 387 │ 1324 │ 4 │ - │ 60 │ 934 ┃
┃ 1982 │ 3055 │ 1809 │ 343 │ 1453 │ 13 │ - │ -160 │ 1406 ┃
┃ 1983 │ 3310 │ 2134 │ 57 │ 2058 │ 19 │ - │ 44 │ 1132 ┃
┃ 1984 │ 3365 │ 2334 │ 0 │ 2319 │ 10 │ - │ 36 │ 995 ┃
┃ 1985 │ 3824 │ 2673 │ -101 │ 2744 │ 30 │ - │ 39 │ 1112 ┃
┗━━━┷━━━━┷━━━━┷━━━┷━━━━┷━━━┷━━━━┷━━━━┷━━━━┛

“五五”计划时期(1976-1980年),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后,经济开始好转。党的十一届三中全
会以后,贯彻执行“调整、改革、整顿、提高”方针,国民经济有了新的发展,工商业经营管理得到
改善,商品流通额剧增,工商税收完成较好。1979年3月,国务院决定提高粮食、棉花、油料、生猪
等18种农副产品收购价格, 农业生产资料实行降价供应, 企业收入相对减少。5年总计企业收入比
“四五”计划时期减少43.8%,各项税收增加23.2%。5年累计财政收入6296万元,比“四五”计划时期
增长6.4%。各项税收占同期总收入的87.3%,其中农业税下降为18.3%,企业收入下降为12.5%。期末出
现较大赤字,1979-1980年,两年共78万元。
“六五”计划时期(1981-1985年),农业连年丰收,工农业生产稳步增长,城乡市场繁荣发展,
财政收入逐年增长,平均每年增长30.7%。5年累计财政收入10665万元,比“五五”计划时期增长69.4
%。 各项税收占同期总收入的92.8%。 其中:农业税收入的比例降为8.9%,企业收入占同期总收入的
6.5%。
建国以来,财政收入平均每年增减情况:“一五”计划时期,平均每年增长14.5%;“二五”计
划时期31.4%;三年调整时期3.1%;“三五”计划时期,平均每年减少 O.02%;“四五”计划时期,
平均每年增长6.2%;“五五”计划时期,平均每年减少9.5%;“六五”计划时期,平均每年增长30.7
%。1950-1985年,全县财政收入累计34502万元。

海阳县1954-1985年财政收人增减比例与国民经济发展情况比较表
┏━━┯━━━━━┯━━━━━┯━━━━━┯━━┯━━━━━┯━━━━━┯━━━━━┓
┃年度│工业总产值│商品零售额│财政收入比│年度│工业总产值│商品零售额│财政收入比┃
┃ │比上年增 │比上年增 │上年增减 │ │比上年增减│比上年增减│上年增减(%┃
┃ │ 减(%) │ 减(%) │ (%) │ │ (%) │ (%) │) ┃
┠──┼─────┼─────┼─────┼──┼─────┼─────┼─────┨
┃1954│ 28.32 │ 95.76 │ 162.50 │1970│ 24.00 │ 19.59 │ 10.00 ┃
┃1955│ 25.45 │ 3.24 │ 43.80 │1971│ 71.95 │ 2.83 │ 8.48 ┃
┃1956│ 14.74 │ 22.80 │ 43.13 │1972│ 49.58 │ 13.03 │ 22.75 ┃
┃1957│ -5.94 │ -12.88 │ 15.02 │1973│ 15.50 │ 9.86 │ 2.36 ┃
┃1958│ 3.52 │ 4.83 │ 185.90 │1974│ -3.46 │ -5.49 │ -4.87 ┃
┃1959│ 110.20 │ 22.94 │ 23.11 │1975│ 27.58 │ 19.80 │ 4.99 ┃
┃1960│ 10.54 │ 16.83 │ 26.43 │1976│ 29.50 │ 9.00 │ 7.93 ┃
┃1961│ -49.20 │ -36.82 │ -44.46 │1977│ 31.40 │ 10.70 │ 16.40 ┃
┃1962│ -12.10 │ 30.40 │ 1.56 │1978│ 18.88 │ 9.09 │ 5.38 ┃
┃1963│ 1.10 │ 6.15 │ 7.68 │1979│ 13.81 │ 17.09 │ 19.93 ┃
┃1964│ 19.50 │ 7.92 │ 0.12 │1980│ 17.43 │ 18.10 │ 23.92 ┃
┃1965│ 21.50 │ 24.46 │ 2.68 │1981│ 15.00 │ 20.81 │ 11.23 ┃
┃1966│ 5.00 │ 0.73 │ -23.36 │1982│ 7.10 │ 3.66 │ 5.51 ┃
┃1967│ 32.13 │ 9.94 │ 15.11 │1983│ 4.79 │ 8.48 │ 17.96 ┃
┃1968│ 4.80 │ -8.39 │ -3.16 │1984│ 17.00 │ 30.42 │ 9.37 ┃
┃1969│ -16.06 │ -0.49 │ -4.99 │1985│ 28.05 │ 18.40 │ 17.18 ┃
┗━━┷━━━━━┷━━━━━┷━━━━━┷━━┷━━━━━┷━━━━━┷━━━━━┛
预算外资金收人 预算外资金,由地方自收自支,主要用作地方经济建设费、社会文教卫生费等,
以弥补国家所拨资金之不足。1954年称乡村自筹经费,次年改为地方自筹经费。收入来源有农业税自
筹、工商营业税自筹、工商所得税自筹。1954-1957年,平均年收入32.75万元。
1958年改为预算外资金,收入来源有工商税附加、农业税附加、渔业自筹、预算外企业收入等。
共收入157万元,其中各项附加收入136万元,其它收入21万元。
1962年,地方财政预算外资金始纳入国家预算管理。
1964年增城市公用事业附加。1971年增财政集中企业收入,包括县办“五小”企业利润留成、集
中企业基本折旧基金、预算外企业上交利润等项。1978年增盐税留成。1985年收入158万元,其中工商
所得税附加2.6万元,农业税附加34.6万元,盐税提成1万元,公用事业附加50.3万元,渔业税及渔业建
设附加22.7万元,财政集中企业折旧基金46.8万元。
1958-1985年(不含1959年),预算外资金收入2838万元,年均收入105万元。
海阳县1958-1985年财政预算外收入表
单位:万元
┏━━━━━━┯━━━━━━┯━━━━━━━━━━━━━━━━┯━━━━┯━━━━━┓
┃ 年 度 │ 收 入 │ 县 内 各项收入 │上 年│ 上 级 ┃
┃ │ 总 计 ├────┬─────┬─────┤结 余│ 补 助 ┃
┃ │ │小 计│ 各项附 │ 其它收入 │ │ ┃
┃ │ │ │ 加收入 │ │ │ ┃
┠──────┼──────┼────┼─────┼─────┼────┼─────┨
┃ 1958 │ 195 │ 157 │ 136 │ 21 │ 35 │ 3 ┃
┃ 1960 │ 80 │ 63 │ 61 │ 2 │ 17 │ - ┃
┃ 1961 │ 65 │ 31 │ 29 │ 2 │ 34 │ - ┃
┃ 1962 │ 65 │ 35 │ 32 │ 3 │ 30 │ - ┃
┃ 1963 │ 65 │ 34 │ 29 │ 5 │ 31 │ - ┃
┃ 1964 │ 80 │ 43 │ 40 │ 3 │ 12 │ 25 ┃
┃ 1965 │ 129 │ 40 │ 40 │ - │ 19 │ 70 ┃
┃ 1966 │ 61 │ 45 │ 41 │ 4 │ 11 │ 5 ┃
┃ 1967 │ 54 │ 42 │ 40 │ 2 │ 12 │ - ┃
┃ 1968 │ 61 │ 41 │ 41 │ - │ 20 │ - ┃
┃ 1969 │ 79 │ 42 │ 41 │ 1 │ 37 │ - ┃
┃ 1970 │ 75 │ 43 │ 41 │ 2 │ 27 │ 5 ┃
┃ 1971 │ 166 │ 62 │ 42 │ 20 │ 24 │ 80 ┃
┃ 1972 │ 172 │ 57 │ 43 │ 14 │ 86 │ 29 ┃
┃ 1973 │ 47 │ 46 │ 44 │ 2 │ 1 │ - ┃
┃ 1974 │ 48 │ 47 │ 46 │ 1 │ 1 │ - ┃
┃ 1975 │ 63 │ 61 │ 48 │ 13 │ 2 │ - ┃
┃ 1976 │ 71 │ 63 │ 52 │ 11 │ 8 │ - ┃
┃ 1977 │ 217 │ 207 │ 56 │ 151 │ 10 │ - ┃
┃ 1978 │ 177 │ 169 │ 61 │ 108 │ 4 │ 4 ┃
┃ 1979 │ 214 │ 204 │ 92 │ 112 │ 10 │ - ┃
┃ 1980 │ 210 │ 196 │ 95 │ 101 │ 14 │ - ┃
┃ 1981 │ 223 │ 192 │ 87 │ 105 │ 31 │ - ┃
┃ 1982 │ 351 │ 238 │ 75 │ 163 │ 113 │ - ┃
┃ 1983 │ 402 │ 255 │ 103 │ 152 │ 147 │ - ┃
┃ 1984 │ 314 │ 267 │ 109 │ 158 │ 47 │ - ┃
┃ 1985 │ 199 │ 158 │ 111 │ 47 │ 41 │ - ┃
┗━━━━━━┷━━━━━━┷━━━━┷━━━━━┷━━━━━┷━━━━┷━━━━━┛
注:内缺195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