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海上交通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64&A=1&rec=273&run=13

航道 《海阳县志》(乾隆七年版)载:“澳自有元,藉海运粟……。明初因之,一岁两运,而境
内藉以殷富。至永乐十三年,会通河成,而海运始弛”。“海运虽停,而商船时至。”清初,有海道
12条:苏州刘河口至海阳何家口,宁波至海阳何家口,福州五湖口至海阳乳山口,宁海州浪暖口分别
至海阳棉花岛、乳山口、草岛嘴、老龙头、羊角泮、马河港、丁字嘴、鸭岛、何家口。之后,又增海
阳至金口、青岛、石岛、威海、烟台、大连、旅顺等航道。1979年凤城港建成后,主要有凤城至青岛、
烟台、大连、上海、厦门等航道。
港口 建国前,沿海自然港口有乳山口、大埠圈、辛家港、寨子港、老龙头(今凤城港)、羊角泮、
马河港、丁字嘴、何家口等。建国后,因陆运方便,以上港口多改为渔港。
凤城商港,1977年9月动工兴建,1979年12月竣工。1980年2月,成立山东省交通厅青岛海运局凤城
港,有职工35人。1985年增至58人。该港位于北纬36°41′,东经121°14′。码头长100米,其中水深
3.4米的长50米,深3.8米的长25米,深4.4米的长25米。可停靠500-1000吨级的轮船。码头护坡长344.3
米。引堤长1056.99米,顶宽16米左右。前方货场面积10408平方米,生活区15600平方米,理货室面积1
万平方米。港内设有20吨位地磅1台及汽车、拖拉机、吊车、铲车、皮带传送机等装卸机械,货物装
卸基本实现机械化。因受太平洋暖流影响,气候温暖,港口常年不冻。
运输 清代、民国初期,沿海港湾“帆舟云集,商贾颇兴。”货运帆船有本地及南方商船。运出
本地土产品,运进粮食、木材、竹竿、煤炭、杂货等。当时民间货物主要依靠海运。后随陆运交通的
发展, 逐渐转为以陆运为主。1946年,海阳出动船只339只,参加支前运输。其中载重1000-5000斤者
318只,5000-10000斤者13只,万斤以上者8只。
1949年12月-1950年1月,为支援解放舟山群岛,又出动船只18只。
凤城商港交付使用后,进口货物以煤炭、化肥、木材、钢材等为主,与青岛、烟台、大连来往居多。
出口以海沙、水泥等为主,海沙主要运往上海。1983年,船舶在港停泊时间为50.34小时/航次,1985年
缩短至27.14小时/航次。1980年9-12月,吞吐量为1.5万吨,1985年增为5.4万吨。

海阳县1970-1985年海上运输情况表
单位:货运量万吨、周转量万吨公里
┏━━━┯━━━┯━━━┯━━━━┯━━┯━━━┯━━━┯━━━┯━━━┯━━━┯━━━┓
┃ 年份 │货运量│周转 │ 年份 │货运│周转量│ 年份 │货运量│周转 │ 年份 │货运量┃
┃ │ │量 │ │量 │ │ │ │量 │ │ ┃
┠───┼───┼───┼────┼──┼───┼───┼───┼───┼───┼───┨
┃ 1970 │ 3.8 │74.1 │ 1974 │0.6 │111.1 │ 1978 │ 0.9 │114.1 │ 1982 │ 1.8 ┃
┃ 1971 │ 3.7 │71.7 │ 1975 │1.3 │174.2 │ 1979 │ 0.2 │30.8 │ 1983 │ 6.7 ┃
┃ 1972 │ 3.5 │402.6 │ 1976 │1.6 │173.5 │ 1980 │ 1.5 │- │ 1984 │ 9.5 ┃
┃ 1973 │ 1.7 │208.3 │ 1977 │0.4 │ 38.2 │ 1981 │ 3.6 │- │ 1985 │ 5.4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