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主要海产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64&A=1&rec=164&run=13

带鱼 亦称刀鱼。体侧扁,呈长带形,银白色,暖水性中上层回游鱼类。体长一般不超过1.5米,
体重在2斤以内,肉细味鲜。春天自黄海南部向北绕成山头进入渤海,秋天沿原路返回,两度经过本
县南部渔场。此时水温适宜,带鱼肥而不腻,鲜嫩更胜它时,故海阳带鱼远近有名。50年代前为主要
捕捞品种之一。
黄鱼 分大、小黄鱼两种。县内统称黄花鱼或黄鱼。体侧扁,呈金黄色,尾部较狭窄,属底层暖水性
结群回游鱼类。大黄鱼个体较大,长者可达75厘米,重4公斤,肉质鲜嫩。50年代,为本县主要渔获
物品种之一。
鲅鱼 学名蓝点马鲛,县内称鲅鱼,其幼鱼称巴刺子。体呈纺锤形,背部黑蓝色,腹部银灰色,
暖水性中上层回游鱼类。大者长达1米,重4.5公斤以上。肉味美,利用率高。海阳近海渔场为多支鲅
鱼回游的必经之地。70年代以来,一直是主要渔获品种,产量占第一位。
鲐鱼 县内称鲐鲅。体粗壮,呈纺锤形,背青绿,有不规则的深蓝色斑纹。为暖水性中上层鱼类,
最大者长50厘米,鱼肉紧实,脂肪丰富。70年代后,成为主要捕捞品种之一。
鳓鱼 县内称鲞鱼、白鳞鱼。体侧扁,头较小,银白色,为近海上层回游性鱼类。肉味肥美,是
本县上品鱼类之一。60年代产量较高,近几年稳中有降。
沟鲹 县内称女儿鲳。体呈卵圆形,侧扁而高。由腹鳍起点间有一深腹沟,腹鳍可收入沟中。侧
线直线部被棱鳞,背部淡蓝色,腹部银白色。肉质粗,口味较差,本县沿海一带产量较丰,居全省之
首。
对虾 暗青色,个体较大,成熟对虾7个左右重1斤,是著名的底层回游甲壳类动物。生命周期短,
繁殖力强,生长速度快。味鲜美,营养丰富、经济价值高。60年代初,产量不高。60年代末起,每年
秋进渤海捕捞,产量逐步提高。
鹰爪虾 县内称色虾。色红黄,甲壳厚而粗糙,腹部弯曲时很象鹰爪,体长6-10厘米。属底栖
回游爬行类动物,昼伏夜出。为本县主要渔获品种之一。加工后的干品称海米,仁大味鲜。
墨鱼 种类较多,县内所捕者多属金乌贼,统称墨鱼。游泳类软体动物。体卵圆形,腹背稍扁,
背部棕紫细斑和白斑相间。70年代后,产量逐步提高,近几年来已成为本县三大捕捞对象之一。墨鱼
内脏较少,利用率高,除少量鲜销外,多晒制成墨鱼干。
马面鲀 学名绿鳍马面鲀,县内称扒皮狼。为外海暖水性中下层回游鱼类。体呈椭圆形,侧扁,
体蓝灰色,鳍绿色。体长一般25厘米,大者可达32厘米。70年代以来,为本县的主要捕捞对象,产量
一度居首。食时去皮,近年来多制成罐头、鱼米。
青皮 学名寿南青鳞鱼,县内称青鳞、青板。是一种较为普遍的小型经济鱼类,栖于沿岸浅海中
上层水域。体长一般十一二厘米,重八九克,体背青绿,体侧和腹部银白。渔期长,为本县小型渔具
的重要捕捞对象。多晒成咸鱼干。
青鱼 学名太平洋鲱鱼,县内称青鱼。为冷水性中上层回游鱼类。体长而侧扁,腹部近圆形,背
侧蓝墨色,腹侧银白色。体长一般15-35厘米。其资源不稳定,70年代初期产量较高。体内多脂肪,
营养价值高。
海蜇 分面蜇、海蜇、沙蜇诸种,县内统称海蜇。属暖水性腔肠浮游动物。伞部隆起呈半球状,
伞径一般30-45厘米,大者可达1米。体色变化很大,多为青蓝色,次呈暗红或黄褐色,喜生活于河
口附近。鲜品食用价值不高,通常以盐、矾加工成蜇皮和蜇米,为名贵水产品。海蜇是本县小型渔具
的主要渔获品种之一,以面蜇居多。
铜鱼 学名黄姑鱼,县内称铜鱼、黄姑子。为暖水性近海中下层回游鱼类。体长椭圆而侧扁,体
背部淡灰色,两侧淡黄色,体长可达40厘米。食味稍逊于黄鱼,但肉质肥厚,经济价值高。70年代以
来,在县内鱼类产品中,占有一定比重。
鲳鱼 学名银鲳,县内亦称镜鱼。为近海暖水性中上层回游鱼类。体近菱形、侧扁,背部青灰色,
腹部乳白色,通体披银色细鳞,并密布黑色细斑。体长20厘米左右,大者可达40厘米,重1.5公斤左右。
肉质鲜嫩,利用率高,系名贵海产鱼类之一。80年代以来,本县多到江苏外海捕捞,产量较丰,成为
县内大流网的主要渔获品种之一。
梭鱼 系近海鱼类,喜栖于江河口和海湾内,亦可进入淡水。性活泼,善跳跃,有逆水游泳习性。
体细长近圆筒形,后端侧扁,头短平,扁而宽,背部深灰色,腹部白色。体长一般20-25厘米,肉味
鲜美。为近海定置网具常见捕捞鱼类。
琵琶虾 学名虾蛄。体背腹扁,长15厘米左右。常穴居于泥沙质浅海底。味鲜美。80年代以前,
因利用率和加工价值不高,长期不受重视。近些年来备受欢迎,价格猛增。虾蛄为本县挂子网生产的
主要品种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