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桑 蚕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64&A=1&rec=139&run=13

桑蚕品种 建国前均为土种,养蚕者自制自育。主要有黄茧、红茧、白茧三种。1952-1966年,
先后从浙江引进瀛汗×华9、 瀛文×华10、镇5×镇8等品种。1967-1975年,先后从浙江引进苏16×苏
17等品种。1976-1980年,先后从省蚕科所引进东4×华4等品种。同期,从浙江农业大学引进东肥×
华合、苏5×苏6。1980年后,从浙江引进菁松×皓月等多丝量品种。
放养技术 桑蚕传统放养,大都以住室兼做蚕室。暖卵,多在土炕上盖被保温。出蚕后,给叶喂
蚕,直至结茧。结茧时,用草扎簇营茧。收茧时,选其粒大者做种,出蛾后自行交配。产卵时,用一
张纸,放1-5头母蛾,扣以水杯,候其产卵。这种土种,每张产茧量一般10-20斤,最多30斤。蚕的
发育3-5眠,其茧色泽不一(黄、白、蓝),丝质低劣,纤度极不匀整,现已淘汰。
建国后,主要放养技术是,蚕种催青:设专用催青室,按卵胚发育阶段,高温催青(即暖卵)。其
温度分别为20℃、22.2℃、25.6℃,孵卵10昼夜,待蚕卵转青时,进行黑暗处理,次日出蚕,全程11天。
收蚁:小蚕孵出后,用竹筷轻击种纸背面,使小蚕落进铺有棉纸的蚕匾中,随之撒糠或防僵粉消毒。
24小时内,以优质嫩桑叶饲喂,细心照管。每次给叶后,覆盖防干纸,使桑叶保持新鲜。稚蚕期:1
-3龄时,蚕室温度保持在25.6℃-26.7℃,湿度保持在80%-90%,所用桑叶适熟偏嫩,叶质充分。壮
蚕期:4-5龄时,良桑饱食,室内保持空气新鲜,严防高温闷热、蚕座多湿。
蚕期开始前和结束后,均用生石灰或漂白粉、福尔马林稀释液等,对蚕室,蚕具进行严格消毒。
饲育过程中,亦对蚕体和桑叶进行消毒。
放养情况 县内桑蚕生产,起始无考。明嘉靖年间建村的桑梓口,当时即桑树成林,故名桑梓口。
朱吴乡桑园村,清初建村,亦因建村处有桑林而名桑园。这类桑林,似与桑蚕放养有关。建县后第二
任知县高晋,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任职期间,曾有“敦劝农桑”之政绩。县内桑蚕生产,早在250年
前,即颇具规模,已达到抽丝织绢的水平。宣统三年(1911年)前后,县内养桑蚕者160户,产茧145担。
民国21年(1932年),县内养桑蚕者1000户,产茧30担。民国25年(1936年),桑茧产量2.2万斤。后因战争
破坏1949年仅产1万斤。建国后,桑蚕生产恢复虽快,但时起时落,不够稳定。1951年,县内实行监管
劣种、奖励优种制度。凡选留之蚕种,均于立冬前登记,到区申请,逐级上报至省备案,政府派员进
行检查,合格者发给证书,方准出售。县内亦成立起四个育种组,一个育种社,和蚕场共同负责育种
工作。1954年,于五区夏屋庄设共催共育点一处,在全县推广共崔共育。该年,参加共催者110张,共
育者24张,均获增产。共催共育者每张平均产茧57斤,最高者达76斤。1957年,共催者达到83.7%。三
年自然灾害时期和“文化大革命”初期,桑蚕生产连遭破坏,下降很大。1975年,县委提出实现桑茧
县的目标, 开始建设专用蚕室。 1980年,全县16处公社250余个大队从事育桑养蚕,蚕室面积发展到
2600间,5.46万平方米。从事养蚕人员5000人,桑蚕茧产量44.5万斤。1984年,全县桑茧产量达到71.57
万斤,创历史最高水平。
病虫害及防治 1984年普查,桑蚕病虫害主要有中肠型脓病、体腔型脓病、细菌性胃肠病、病毒
性软化病、败血病,白僵病、壁虱、蝇蛆病等。防治方法,前五种,主要用石灰浆、福尔马林、漂白
粉等,对蚕室、蚕具进行消毒。白僵病用防僵粉防治。壁虱病、蝇蛆病则用药物喷杀螨、蝇。

海 阳 县 蚕 茧 生 产 情 况 表
┏━━━┯━━━━━━━━━━━┯━━━┯━━┯━━━┯━━━━━━━━━━━┯━━━┯━━┓
┃年份 │ 蚕茧总产量 │桑园 │柞岚│年份 │ 蚕茧总产量 │桑园、│柞岚┃
┃ ├───┬───┬───┤面积( │面积│ ├───┬───┬───┤面积 │面积┃
┃ │ 合 │桑茧 │柞茧 │万亩) │(万 │ │ │桑茧 │柞茧 │(万亩)│(万 ┃
┃ │ 计 │产量 │产量 │ │亩) │ │合 │产量 │产量 │ │亩) ┃
┃ │ │(万斤)│(万斤)│ │ │ │计 │(万斤)│(万斤)│ │ ┃
┠───┼───┼───┼───┼───┼──┼───┼───┼───┼───┼───┼──┨
┃ 1936│23.60 │ 2.20│21.40 │ 0.06 │4.00│ 1967 │ 21.40│ 5.00 │ 16.40│ 0.13│4.00┃
┃ 1949│3.60 │ 1.00│2.60 │ 0.06 │4.00│ 1968 │27.80 │ 5.50 │22.30 │ 0.14│4.00┃
┃ 1950│7.90 │ 2.00│5.90 │ 0.06 │4.00│ 1969 │18.70 │ 6.00│12.70 │ 0.15│4.00┃
┃ 1951│9.80 │ 1.50│8.30 │ 0.06 │4.00│ 1970 │17.20 │ 6.50│10.70 │ 0.16│4.00┃
┃ 1952│15.40 │ 2.20│13.20 │ 0.06 │4.00│ 1971 │16.60 │ 6.00│10.60 │ 0.15│4.00┃
┃ 1953│11.90 │ 1.40│0.50 │ 0.07 │4.00│ 1972 │22.30 │ 7.00│15.30 │ 0.18│4.00┃
┃ 1954│7.90 │ 2.00│5.90 │ 0.07 │4.00│ 1973 │27.60 │ 5.30│22.30 │ 0.18│4.00┃
┃ 1955│23.00 │ 1.00│22.00 │ 0.08 │4.70│ 1974 │34.30 │ 7.70│23.60 │ 0.21│3.55┃
┃ 1956│33.00 │ 1.60│31.40 │ 0.09 │4.70│ 1975 │28.30 │ 8.20│20.10 │ 0.29│3.55┃
┃ 1957│25.30 │ 1.40│23.90 │ 0.09 │4.00│ 1976 │40.10 │ 15.70│24.40 │ 0.41│3.70┃
┃ 1958│25.60 │ 3.40│22.20 │ 0.31 │4.00│ 1977 │42.00 │ 23.00│19.00 │ 0.60│4.00┃
┃ 1959│25.40 │ 8.70│16.70 │ 0.39 │4.00│ 1978 │65.50 │ 30.00│35.50 │ 0.70│4.02┃
┃ 1960│12.20 │ 2.30│9.90 │ 0.84 │4.00│ 1979 │77.80 │ 34.50│43.30 │ 0.60│3.89┃
┃ 1961│5.30 │ 1.20│4.10 │ 0.21 │4.00│ 1980 │89.91 │ 44.45│45.46 │ 0.54│3.96┃
┃ 1962│8.70 │ 1.50│7.20 │ 0.10 │4.00│ 1981 │72.70 │ 39.13│33.57 │ 0.46│3.68┃
┃ 1963│16.30 │ 2.00│14.30 │ 0.10 │4.00│ 1982 │62.07 │ 32.45│29.62 │ 0.34│3.82┃
┃ 1964│25.70 │ 2.00│23.70 │ 0.10 │4.00│ 1983 │64.73 │ 34.75│29.90 │ 0.58│4.14┃
┃ 1965│26.70 │ 3.50│23.20 │ 0.12 │4.00│ 1984 │705.48│ 71.57│33.91 │ 0.55│4.00┃
┃ 1966│21.40 │ 4.00│17.40 │ 0.12 │4.90│-1985 │54.85 │ 47.32│7.53 │ 0.55│4.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