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柞 蚕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64&A=1&rec=138&run=13

柞蚕品种 县内主要有克令,民国9年(1920年)山荣成引进;胶兰、黄安东,1943年由威海引进;
杏黄、鲁青,1971年山栖霞引进;鲁杂24,1971年由南院试验场育成。
放养技术 传统放养主要为春季放养。 放养程序为拾蛾、 配对、暖子出蚁、进场、收蚕。冬季
“八九”末,把茧种穿成大串挂于暖室,“九九”末,陆续出蛾,将蛾分雄、雌拾于筐中,每晚将雄、
雌蛾合于一筐,自然交配。第二天下午3-5时,取出雄蛾,将雌蛾筐悬挂室中产卵。谷雨时,将卵放
于暖室,六七日出蚕。蚁蚕用嫩柞枝引于柞树上。立夏时,将蚕连柞枝剪移新树上,春蚕4眠,40天
成茧。秋季放养,穿种、挂种、出蛾等程序均同春放,只是不暖茧、卵。此法沿用至建国前夕。
建国后,柞蚕放养技术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柞蚕育种,50年代改用柞枝把产卵和拴蛾产卵。60年
代后,又改用纸面产卵和尼龙袋产卵。这些技术,使蚁蚕孵化齐一,杜绝了病源。同时,还推广卵面
消毒,用2%的福尔马林稀释液,或5%的生石灰液,或1%的漂白粉液,依次浸种30分钟、10分钟、5
分钟。取出蚕卵后,用清水洗净,送无毒保卵室孵化。柞蚕饲养,50年代推广了文登县蚕业劳动模范
谭海创造的“囤苗喂蚁”法(“两密-稀”法),秋季将柞场分为蚁场、二把场、窝茧场。蚁蚕孵出后,
移于蚁场中选大柞密放墩养,逐步稀放,移满蚁场。三眠后移于二把场,将蚕稀放,养至见茧,移于
窝茧场,密放做茧。此法有利于防虫保苗。60年代,推广“秋蚕春养”,一眠一剪移,食完嫩梢即移
蚕,四五龄时再移回,将柞叶食光,入窝茧场做茧。
放养情况 县内柞蚕生产,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汉元帝永光四年(公元前40年),“东莱郡野蚕
茧收万余石,民为丝絮”。今海阳即属东莱郡。东村镇的垛兰村,原名柞岚,建村于明万历年间,因
处柞树岚边而得名。清代,柞岚面积逐步扩大,民间柞蚕饲养渐具规模。清光绪年间,海阳为全省柞
蚕重点产区之一。 《中国实业志》 载,民国时期,海阳为省内柞蚕生产12个主要县份之一。民国4年
(1915年),为烟台出口灰丝的主要县份之一。民国22年(1933年),仅发城北乡、郭城北乡、徐家店北乡3
处统计,养柞蚕者达1500户,为全省6个超过千户的县份之一,年产柞茧360担。民国25年(1936年),全
县年产柞蚕茧21万斤。抗日战争爆发后,因战争破坏,柞蚕生产一落千丈。1947年,仅产柞蚕茧2.6万
斤。建国后,经过恢复和发展,1955年达到战前水平。1980年,年产柞茧45.46万斤。1983年,全县放
蚕人员860人,其中春放120人,秋放740人。人均产茧316斤,产值293元,工值3.05元。
病虫害及防治 柞蚕病虫害主要有微粒仔病、软化病,筋筋病,脓病、红线病等。防治方法:微
粒仔病主要靠选种镜检;软化病、筋筋病,良柞饱食,增强蚕体;脓病,育种时严格卵面消毒;线虫
病,用线虫剂抹涂树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