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病虫害防治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64&A=1&rec=116&run=13

预测预报 1956-1957年,县农业部门于东村西泊设置测报仪器,开始虫害测报。1964-1965年,
又于县委门前设置黑光灯、诱蛾器,进行虫害测报。1978年后,于凉山后、鹏化庄建立县测报点,部
分社队建立测报观察点,形成县、社、队三级测报体系。历年短期预报准确率均接近100%,长期预报,
每年发布一次,常因气候,天敌、虫源等变动而出现较大差异。
县内病虫害测报,50年代重点是蝼蛄、地老虎、粘虫。60年代重点是麦蚜、花生蚜、大豆蚜。70
年代以来,重点是蛴螬、玉米螟、棉铃虫、花生蓟马、玉米蓟马、花生叶斑病等。历年主要测报对象
还有:小麦锈病、小麦白粉病、小麦红蜘蛛、金针虫、花生根结线虫病、花生蚜虫等。
植物检疫 始于1954年,时由县农技站兼管。1983年改由县植保站主管,配有专职植检人员两名。
1957年以来,根据国家《植物检疫试行办法》,确定植检对象,通过普查、专题调查和抽查,掌握疫
情,划定疫区和保护区。对调出、调入的粮食及农产品、种子、苗木等,实行检疫检查和消毒处理,
先后检疫30种。主要有:水稻白枯病、水稻细菌性条斑病、小麦线虫病、小麦腥黑穗病、地瓜瘟病、
地瓜黑斑病、马铃薯粉痂病、棉花枯萎病、棉花黄萎病、洋麻炭疽病、桑萎缩病、花生根结线虫病、
苹果锈果病、柑桔溃疡病、桔黄龙病柑、马铃薯块茎蛾、地瓜小象鼻虫、蚕豆象、豌豆象、谷象、谷
斑皮蠹、棉红铃虫、桑蟥、苹果棉蚜、苹果小吉丁虫、柑桔大食蝇、柑桔病壁虱、葡萄根瘤蚜、毒麦、
美国白蛾等。
病虫害除治 人工除治 建国前及建国初期,全为人工防治。主要采取人工捕捉、翻土拾虫等法。
农药除治 60年代末,开始使用土农药防治。主要土农药有:土乐果、土二三乳剂、土制DDV等。
后逐渐改用化学农药, 先后使用的化学农药有: 六六六、DDT、敌百虫、乐果、锌硫磷、多菌灵、
DDV、1605、代森铵、代森锌、赛力散、硫酸铜、粉锈宁、甲基异柳磷、4049、二溴氯丙烷、敌锈钠、
硫磺、西维因等。其中常用者有:粉锈宁、多菌灵、甲基异柳磷等。
生物防治 1978年,开始筛选农药有效低浓度保护天敌,将250-300倍DDT乳剂改为1000-1500倍,
防治粘虫;800-1000倍敌百虫改为3000-5000倍防治玉米螟。既防治了虫害,又保护了天敌。70年代
以来,逐步用有机磷等代替有机氯农药。80年代后,选用高效低毒农药,防治地下害虫,由原地下幼
虫防治改为地上成虫防治,均有效地保护了害虫天敌。1979-1985年,对县内害虫天敌进行调查,根
据天敌消长动态,控制作物害虫。当瓢虫、食蚜蝇等天敌与害虫比达到1:80一120时,即禁止使用农
药。1979-1985年,全县累计发生麦蚜285万亩,天敌控制面积141.3万亩,占发生面积的49.6%。1979-
1981年,二、三代玉米螟蚜茧蜂卵寄生率达80%以上。除部分地块挑治外,全靠天敌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