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病 虫 害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64&A=1&rec=113&run=13

病虫害种类 1983年普查,县内农作物病害共86种。按作物分:小麦病害14种,玉米病害11种,
地瓜病害6种,花生病害8种,大豆病害5种,其它杂粮病害24种,蔬菜病害18种。其中危害较重的常发
性病害主要有:小麦全蚀病、小麦锈病、小麦白粉病、玉米叶斑病、花生叶斑病、地瓜黑斑病、地瓜
茎线虫病等。
害虫共212种,分属2纲9目47科。昆虫纲:鳞翅目14科84种,鞘翅目11科55种,同翅目6科18种,缨
翅目2科3种,膜翅目1科1种,直翅目5科24种,双翅目4科5种,半翅目4科15种。蛛形纲:蜱螨目2科6种,
另有线虫1种。主要害虫有粘虫、玉米螟、棉铃虫、蚜虫及地下害虫(主要是蛴螬、地老虎、拟地、金
针虫)等13种。
主要农作物病虫害 小麦病虫害 病害主要有锈病(条锈、叶锈、秆锈)、白粉病、全蚀病、病毒
病(黄矮病、丛矮病)、黑粉病(散黑穗病、腥黑穗病)等。小麦锈病,县内俗称黄疸病,历年均不同程
度发生。建国初期至60年代,主要是秆锈。70年代后,主要是条锈、叶锈。80年代后,主要是叶锈。
条锈发生最早,叶锈居中,秆锈最晚,但危害最大,素有“黄疸(条、叶锈)减一半,黑疸(秆锈)不见
面”之说。白粉病,70年代后为常发病。全蚀病,1971年首次发现,1977年蔓延到17处公社、268个大
队,发病面积39015亩,1979年达5万亩。黑粉病,60年代以前,以小麦散黑穗病和大麦坚黑穗病为主,
60年代以后变轻,近年已少见。小麦腥黑穗病,历年均有发生。1956年发生面积26万亩,占小麦播种
面积的60.3%。60年代末基本消灭。70年代初,引进墨西哥春小麦,该病再度传入县内。1982年发病面
积3470亩,1984年后基本控制。
虫害:主要有蚜虫(麦长管蚜、二叉蚜、黍缢管蚜)、粘虫及地下害虫(蛴螬、蝼蛄、金针虫)等。
蚜虫,70年代后发生严重。1972年发生虫害面积45万亩,减产小麦2000万斤。1981年,发生虫害面积55
万亩,挑治5万亩,其余被蚜虫天敌控制。1982-1984年,共发生虫害面积137万亩,天敌控制69.3万亩,
占50.5%。 粘虫, 县内危害小麦较重者为一代粘虫, 70年代后成为常发性害虫,1973、1974、1978、
1983年,一代粘虫均大面积发生,严重年份达20万亩。
玉米病虫害 病害:主要有黑粉病、叶斑病(大斑病、小斑病)。黑粉病,50年代发生严重,60年
代末得到控制。70年代中期,由于引进推广群单105和烟三33玉米,再度严重发生,后随该品种淘汰而
控制。叶斑病,历年均有发生,多数年份,大斑病较小斑病危害重。
虫害:主要有玉米螟、玉米棉铃虫、三代粘虫及地下害虫等。玉米螟,俗名玉米钻心虫,县内一
年繁殖2-3代,以一、二代为害较重。1958、1959、1963、1966、1967、1968年爆发,其中,1967年27万
亩,1968年30万亩。1978年考察,每亩减产104斤。玉米棉铃虫,70年代后成为常发性害虫。县内主要
是三代棉。 铃虫为害。 1977、1978年,每年20万亩,损失玉米900万斤左右。三代粘虫,1965、1966、
1971、1972、1978、1981年均为爆发年份,1966年曾达20万亩。
地瓜病虫害 病害:主要有地瓜黑斑病、软腐病、茎线虫病等。地瓜黑斑病,50年代引进“胜利
百号”地瓜时传入县内,60年代爆发,全县每年损失鲜地瓜1亿斤左右。70年代基本控制。软腐病、
茎线虫病,为贮藏期病害,每年均造成一定程度损失。1949年即有发生,1957年发病面积5万亩,1965
年下降到3.5万亩。1966年后,因推广窝瓜下蛋栽培技术,又开始蔓延。1970年发病面积4万亩,1970年
后逐渐减少。1983年,发病面积1万余亩,近年逐步减轻。
虫害:主要有斜纹夜蛾、小灰象等及地下害虫。
花生病虫害 病害:主要有花生叶斑病、花生根结线虫病、倒秧病等。花生叶斑病有褐斑病、黑
斑病两种,60年代前即发生,1974年始进行防治。花生根结线虫病,俗称地黄病,60年代发生,每年
发生面积万亩左右,轻者减产3-4成,重者7一8成,甚至绝产。70年代初始进行防治。1978年,发病
面积减少到7500亩。80年代因二溴氯丙烷农药停产,无特效药防治,年发生面积增至5-6万亩。倒秧
病,俗称“死棵子”、“卡脖瘟”,包括青枯病、茎腐病、根腐病、白绢病等,50年代即发生,70年
代末,开始防治,逐年减轻。
虫害:主要有棉铃虫、蚜虫,蓟马及蛴螬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