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工业门类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55&A=1&rec=61&run=13

第一节 机械工业

县内机械工业,发端于手工业作坊。清末民初,乡间就有红炉铁业及翻砂业。民
国19年(1930年),临淄扈氏在小张村开办“立业工厂”制造水车。民国31年(1942年),
东武村(现属牛庄区) 有7只红炉,为八路军三支队制造和修理武器。民国33年(19 44
年) ,东武村成立同兴铁木合作社。民国35年(1946年)11月,县武装部牵头,各机关
团体集资231.2万元(北海币),兴办了群力成铁木业合作社,翌年1月投产。从业人员
46人,产品有中小农具、轧花机零件、手榴弹等20多种,并从事修理业务,当年工业
总产值1576万元(北海币)。1953年和1954年,城关镇和黄璩、央上、刁炉等村相继建
立铁木业组;1955年底,改称铁木业社。1956年,在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高潮中,全
县铁木合作社发展到21家。1957年,调整为7家,共有职工439人,工业总产值19万元。
1958年,城关、黄璩、刁炉铁木社合并为广饶县铁木业第一合作工厂;稻庄、马头铁
木社合并为广饶县铁木业第二合作工厂;以牛庄铁木社为基础组成广饶县铁木业第三
合作工厂。1959年,企业性质改为全民所有制,第一、第二合作工厂分别更名为城关
机械制修厂、石村造船厂(后又更名为石村铁木厂);第三合作工厂与原国营牛庄拖拉
机站的部分设备、人员共同组建成牛庄拖拉机修配厂。是年,3个厂工业总产值139万
元。1962年,在工业调整中,城关机械制修厂转为县属集体企业,石村铁木厂撤销,
牛庄拖拉机修配厂迁址于县城,遂更名为广饶县拖拉机修配厂。1963年,全县机械工
业有职工156人,工业总产值30万元。1964年,全县机械工业发展到6家。1971年,发
展到20家,有职工357人,固定资产原值167.45万元,工业总产值62.27万元。1976年,
全县机械工业发展到23家,有职工694人,有金属切削机床2 94台、锻压设备62台,
工业总产值672万元。1985年,县属机械工业有播种机厂、液压机械厂、拖拉机修配
厂3家,其中液压机械厂为县属集体所有制工业,余为全民所有制工业,共有职工749
人,固定资产原值683万元,工业总产值756万元,利润56.1万元。
广饶县播种机厂 厂址在城东五村村北, 占地4.4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823平方
米。其前身为牛庄拖拉机修配厂。1965年,有职工96人,固定资产原值66万元,工业
总产值29万元, 各种设备28台,年大修拖拉机能力200个标准台,为全省15个定点拖
拉机大修厂之一。 其服务范围为广饶、垦利、博兴、临淄、桓台、寿光等县。196 9
年,有职工157人,固定资产原值128万元,有各类金属切削机床47台。自行设计制造
出端面铣、 双面铣、简易组合机床等设备;生产东方红-54拖拉机支重轮轴、拖链轮
轴2532件;是年12月,试制出第一台泰山牌12马力四轮拖拉机。1971年,开始生产摇
臂钻床、卧式镗床;生产东方红拖拉机支重轮轴、托链轮轴6933件;生产小型拖拉机
25台。 1973年, 制成T53-1000型千吨摩擦压力机、 龙门刨床;试制胶轮马车底盘1
518套; 生产小型拖拉机66台,并形成年产300台的能力;年底工业总产值达到100.1
万元,利润2.13万元。1974年,改产2BL-11A型悬挂式联合谷物播种机;研制成功2BL
-13A、2BL-17、2BL-11、2BL-9等系列播种机和2BZ-4、2BZ-6通用机等产品。是年6月,
更名为山东广饶播种机厂。 1975年自制Q11-6×2000型剪板机。1976年,自制播种机
模具一次卷边成型机和冲天炉。1978年,新增大型设备8台(套) ,自制WY6 7-100折弯
机, 播种机年生产能力达到5000台,成为全省3个播种机定点生产厂之一。是年10月,
谷物播种机系列产品荣获全国科技大会奖。1979年, 生产2BL-IIA型播种机2232台;
胶轮马车底盘3155套;工业总产值251.52万元,利润17.9万元;分别为1973年的1.5
倍和7倍。1980年,该厂生产的泰山牌2BL-IIA型谷物播种机被评为惠民地区优质产品,
并被山东拖拉机总厂作为泰山-25型拖拉机的配套农具,出口尼日利亚、津巴布韦、
缅甸、泰国、巴基斯坦等国。是年,该厂被省政府命名为先进企业。由于市场疲软,
1980~1983年仅产2BL-9型谷物播种机650台。1983年,开始生产石油机械配件;是年
9月,试制成功了水利活塞泵单开装置。1984年,试产石油计量站设备、防喷管、捕
捉器机体、大减速箱等石油机械设备,实现工业总产值3 04.1万元,利税38.5万元。
是年11月,谷物播种机系列产品荣获国家农牧渔业部技术改进三等奖。1985年,全厂
共有职工308人,其中三级以上技术工占70%,中、初级工程技术人员8人;固定资产
原值369万元,工业总产值533万元,利税49.7万元,为建厂初期的18.3倍。
广饶县液压机械厂 厂址在北环城路东端, 占地32586平方米,建筑面积14146平
方米。其前身为广饶县农具厂,1970年,改为广饶县农机修造厂。1971年,有职工
184人,固定资产原值45.19万元,工业总产值34.97万元。1972年,购进设备35台,
自制设备25台,研制成功了FS-500型三用粉碎机、550型小麦脱粒机和ZBCX-11谷物联
合播种机。1973年,开始生产195系列柴油机调速器总成,当年工业总产值达38.5万
元。1974年,生产195柴油机连杆6417支,并研制生产东方红75/54推土铲91台。1975
年,生产195系列柴油机调速器总成8070套、连杆8348支、东方红75/54推土铲205台,
工业总产值130.88万元, 利润17.6万元。是年,试制成功了FD 75农用单阀分配器和
TGL系列农用伸缩式套筒液压油缸; 研制成功了铁牛55装载机、东方红75装载机、红
旗100装载机、 汽车起重机和ZGI系列农用单作用、双作用柱塞式液压油缸以及NDF系
列农用组合式多路换向阀。 1977年12月,生产的泰山100型装载机在北京农业展览馆
向出席第三次全国农业机械化会议的党和国家领导人作汇报表演。是年,TZ100(s) -
0.9装载机、TZ50(s) -0.5装载机通过部级鉴定,TZ75(L)-0.8装载机通过省级鉴定。
年底,职工增加到336人,拥有固定资产原值123万元,主要设备82台;生产东方红75/
54推土铲540台,各类液压元件846只,各类装载机1 9台;工业总产值301万元,利润
31.9万元。1978年, TZ100(s)-0.9型装载机先后参加广州春季交易会和全国农业机械
展览,并被全国机械大会授予农用系列装载机科研成果奖。是年,该厂被全省科学大
会授予“先进企业” 称号。产品销往黑龙江、新疆、海南等地。1979年6月,该厂被
山东省命名为“大庆式企业”。1981年,该厂生产的铁牛55装载机、平田筑埂机远销
索马里。 是年, 该厂更名为广饶县液压机械厂,并加入中国长城液压件联合公司。
1985年,全厂有职工307人,其中三级以上技术工占90%,中、初级工程技术人员6人;
固定资产原值226万元, 工业总产值166万元,利税2.8万元。为胜利油田生产五井配
水间、电力泵井口等十几种石油机械产品。
广饶县拖拉机修配厂 原拖拉机修配厂 (今播种机厂) 划归工业部门领导后,于
197 9年5月将拖拉机总站的修理车间改为广饶县拖拉机修配厂。内设拖修、汽修、机
械加工3个车间, 承修各种国产汽车、拖拉机,生产单缸空气压缩机、拖车、油缸、
驾驶棚和部分机器配件。 1985年,全厂占地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6700平方米。主要
设备有曲轴磨床、 T716金钢磨床、万能铣床W62、各种车床、各种试验台、TS-007镗
瓦机、快速充电机、刹车蹄片切削机、3吨单梁起重机、2.5吨汽车举升机和50千瓦自
备发电机组等。 有职工134人,固定资产原值88万元,工业总产值57万元,利税15.2
万元。

第二节 五金加工工业

建国前,县内乡间有少数工匠从事小五金加工业,只能加工水桶、水壶等日常生
活用品。1955年,出现了车行修理和镰刀加工等合作组织。1979年,县属五金加工企
业只有五金厂和镰刀社两家,均为县属集体所有制企业。至1985年,仅有广饶县五金
厂。
广饶县镰刀社 1954年,西营乡黄璩一带的个体红炉组成黄璩铁业合作组,主要
生产镰刀、菜刀、剪刀和木工刀具。1958年,与城关、刁炉的铁业合作组合并为广饶
县铁木业第一合作工厂。 1964年4月,为恢复地方名牌产品,在黄璩重建镰刀生产合
作社,有职工25人,年产镰刀5万把。1965年秋,山东省手工业管理局投资1万元,新
添30马力柴油发电机组1部、35公斤空气锤2部以及砂轮磨镰机等设备,改手工生产为
半机械化生产, 生产能力显著提高。当年生产镰刀10.3万把,工业总产值5万元。产
品除供应县内, 还销往益都、临淄、博兴、惠民、垦利、寿光、潍县、利津等8县和
黑龙江、河南两省的部分地区。1970年,迁址斗柯公社原民兵营旧址。1971年,增加
冲床、 车床、刨床、电气焊等设备,年产镰刀29.26万把,工业总产值17.9 7万元。
1978年, 有职工63人,固定资产原值17万元,年产镰刀28.7万把,工业总产值17.84
万元。1980年,有职工48人,产镰刀13万把。是年3月,并入五金厂。
广饶县五金厂 其前身是1955年由7家个体车行组成的城关镇车行修配社。 有职
工12人, 年收维修费1万余元。1958年,刁炉铁业社部分职工并入,人员增至20人,
年工业总产值2万元。 1959年,称广饶县城关交通工具制修厂,企业性质改为全民所
有制,厂址迁于广饶一中附小,试办厂、校联营。产品有手推车配件、炊事用具、白
铁加工等,有职工70人,工业总产值10万元。1961年,部分设备、人员迁至石村,车
行修配留在县城。1962年调整后,该工厂下马,保留了设在县城的车行,企业性质改
为县属集体所有制, 更名为广饶县城关车行修配合作社,有职工18人。1964年,木杆
秤组7人并入,扩大了业务范围,年工业总产值达2万元。1971年,主要产品有铁水桶、
烟囱、氨水耧、木杆秤、橡胶制品等,职工增加到62人,固定资产原值4.37万元,生
产橡胶件53.4万件, 工业总产值16.69万元,利润1.98万元。1973年,改称广饶县五
金橡胶厂,迁址城东路原农机厂南院。五金车间占地1050平方米,有职工48人,固定
资产原值4.7万元。 1977年12月,五金厂析出后迁往城中路原城关农具厂旧址,有职
工123人,固定资产原值19万元,工业总产值99万元,利润3.2万元。1978年,生产水
桶16515只, 烟囱16230节, 氨水耧454张, 工业总产值31.25万元,利润0.9万元。
1979年, 试产钢制五体文件橱195套,成为省二轻厅定点生产厂之一,核定年生产能
力为3000套。 是年8月,县木器厂电机车间职工20人带设备并入。年底,工业总产值
达到50.4万元,利润3.1万元,获惠民地区“先进单位”称号。1980年,镰刀社并入,
并在城东路南端西侧建新厂址,占地1 3332平方米,建筑面积3806平方米,新增万能
工具铣床、 磨床及电阻炉等,采用新工艺生产DD28型民用电度表。1981年,职工115
人,固定资产原值53.54万元。生产钢制文件橱1380套、电度表12806只,工业总产值
104.36万元,利润3万元。
1985年,职工增加到213人,固定资产原值106万元,各种设备110余台(套) ,形
成年产文件橱8000套、拉手600万件、插销500万件的生产能力。至年底,生产钢制文
件橱5734套、拉手450万件、插销168万件 (拉手、插销产量分别占全省计划的8%和6
%)。其产品一次交验合格率达97%以上,一级品率达95%。工业总产值305万元,利
税48.3万元。其产品行销东营、潍坊、淄博、济南、青岛、天津、石家庄等地和胜利
油田、齐鲁石化总厂、兖州煤矿等企业。

第三节 石油化学工业

石油化学工业始于50年代末。 1958年7月,建石村固氮菌肥厂。1959年建石村化
肥厂,后因产品质量不过关和原料不足而下马。1968年,筹建广饶县化肥厂。1971年,
始建石油化工实验厂,1975年投产,裂解原油,生产破乳剂、三乙醇胺、三异丙醇胺
等。1979年4月,因亏损并入化肥厂称化工车间。1975年,建成磷肥厂,后因产品滞销,
于1985年停产。
1985年, 全县县属化工企业有化肥厂、橡胶厂2家,其中,橡胶厂为县属集体企
业。 全县化工企业有职工556人,固定资产原值967万元,产值803万元,利税51.3 4
万元。
广饶县化肥厂 1968年筹建, 厂址在县城东南,厂区占地29028平方米,建筑面
积5000平方米,设计能力为年产合成氨3000吨。翌年10月投产,至年底有职工212人,
生产合成氨2940吨。 后因管理混乱,造成亏损而停产整顿。1970年4月开始生产后,
加强了企业管理, 扭亏为盈,连续3年产量超过年设计能力,设备完好率保持在95%
以上, 年有效生产天数在340天左右,最高年产量达到4093吨,厂内实现了“一无三
不见”(即无氨味, 不见跑、冒、滴漏,不见油污,不见灰尘)。并试制成功了单体过
滤式小粒煤气化炉。1972年中国燃料化学工业部召开全国第一次小氮肥会议 (在福建
省漳州市开幕,在山东省广饶县闭幕),广饶县化肥厂作了典型发言。是年6月,惠民
地革委作出“关于开展学习广饶化肥厂活动的决定”,《大众日报》发表了题为《在
工业学大庆道路上阔步前进》 的调查报告。9月,省工业展览馆展出了广饶县化肥厂
的事迹。当年生产合成氨4093吨,农用氨水20916吨,产值149.62万元, 利税5.1 2万
元。1973年3月、7月广饶化肥厂分别出席了燃化部在广州市召开的全国第二次小氮肥
会议和在南昌市召开的全国大中型合成氨厂生产经验交流会,并作了大会发言。是年
12月,山东省广播电台向全省介绍了广饶化肥厂的经验。广饶化肥厂还先后在济南、
潍坊、即墨、莱阳、青岛等地市召开的全省工交和化肥会议上,介绍企业管理经验,
并应邀到北京、河北、河南、江苏、上海、湖北、湖南、广东、广西等12个省、市及
江阴、武进、六合、高邮、龙江、钦州、百色、汩罗、合肥等40多个小化肥厂及北京
化工总厂介绍企业管理经验。吉林、本溪、大连、江西、衢州等合成氨厂和北京化工
总厂以及全国大部分小化肥厂先后来广饶化肥厂学习企业管理经验。 1974年4月开展
“批林批孔” 运动,规章制度被砸烂,化肥厂再度亏损。1975年改用煤球造气工艺,
使原料利用率提高30%。 1977年更新设备,年产合成氨能力为1万吨。1978年,该厂
的操作、 计量改为自动化控制。年底,生产合成氨6831吨,农用氨水38681吨,工业
总产值301.86万元,利润34.45万元。是年5月,被省委、省革委授予“大庆式企业”
称号。 12月,被化工部授予“安全生产单位”。1981年4月,再次被化工部授予“全
国小氮肥战线红旗单位”。是年,开始生产农用碳酸氢氨。
1980年,化工车间生产汽油35吨、柴油135吨、重油700吨。1984年,加工原油能
力由原来的4万吨提高到5万吨。10月,被省化工石油工业厅授予“无泄漏工厂”称号。
至年底,生产10号建筑沥青5040吨、无苯溶剂油25吨、汽油1453吨、柴油6250吨、重
油6461吨。 至1985年,全厂拥有职工478人,其中有专业技术职称的12人,固定资产
原值906万元。 至年底,生产10号建筑沥青9405吨、无苯溶剂油37吨、汽油1573吨、
柴油6103吨、 重油3895吨、合成氨4220吨、农用碳酸氢氨16389吨,工业总产值68 9
万元,利税31.94万元。产品销往东营、博兴、高青、滨州、惠民、阳信等县、市。
广饶县橡胶厂 该厂前身系1969年五金社兴建的橡胶车间,有职工45人,年工业
总产值3万元。 1972年,生产橡胶件40万件,工业总产值18万元。1973年,称广饶县
五金橡胶厂, 橡胶车间有职工56人, 生产橡胶件23万件,工业总产值20万元,利润
3.2万元。1977年12月, 五金厂析出后, 称广饶县橡胶厂,有职工96人,固定资产原值1
9.7万元,生产橡胶件60.7万件,翻新轮胎5010条,工业总产值99.39万元,利润3.2万元。
1979年,有职工121人,固定资产原值38万元,翻新轮胎6240条,生产橡胶件15万件,
工业总产值133万元,利润7.14万元。被省命名为“大庆式企业”。19 80年,厂址迁
至潍博路南, 厂区占地26401平方米,建筑面积5156平方米。由于轮胎销路不畅,遂
停止生产,改产橡塑发泡凉鞋、橡塑鞋和布鞋等。1983年,与南京化工学院化工研究
所、橡胶研究所合作,研制成功了新橡胶材料,生产石油钻机活塞皮碗、自封胶皮、
凡尔胶皮、缸套盘根、艾克斯气囊、聚胺脂密封件、尼龙铸件等。除供应胜利油田外,
还销往江汉、中原等油田。1985年,全厂共有职工78人,固定资产原值61万元,全员
劳动生产率达1.46万元,工业总产值114万元,利税19.4万元。

第四节 建筑材料工业

建国前,建筑材料生产单一,只能生产青砖、青瓦。建国后,仍沿用传统的手工
制作方法生产砖瓦,且产量低,质量差。1958年,县以上建材企业仅有广饶县陶瓷厂
(址在淄博市湖田),始为炼铁厂生产坩锅和耐火砖,后生产陶瓷管等。有职工270人,
工业总产值30万元。 1960年,建材工业发展到县属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企业各1
家。 共有职工273人,工业总产值90万元。1985年,县属建材工业企业有水泥厂和砖
瓦厂,均为县属全民所有制企业。共有职工256人,固定资产原值345万元,工业总产
值39万元,利税3.6万元。
广饶县砖瓦厂 该厂建于1971年, 厂址在东辛桥南, 财政投资35万元, 占地
13638 6平方米,建筑面积2738平方米。是年秋,建地下土轮窑1座,当年产红砖100万
块。1 973年,购进制砖机、压瓦机等设备,增建轮窑1座,年生产能力达到400万块。
推行了内燃烧结工艺后, 创每万块砖耗煤100公斤的好成绩,受到惠民地区基本建设
局的表彰。1979年,兴建36门容量为20万块砖的循环窑1座,新购东方红推土机1部,
提高了机械化水平,年生产能力达到900万块。1980年,全厂有职工112人,固定资产
原值3 2万元,生产红砖716万块,工业总产值30.4万元,利润5万元。
1985年,因土源不足,县砖瓦厂生产能力下降。至年底,固定资产原值34万元,
产红砖405万块,工业总产值18万元,利税-0.8万元。
广饶县水泥厂 1971年建厂, 厂址在淄博市张店区四宝山附近,占地24210平方
米,建筑面积8390平方米。有土立窑1座, 球磨机2台,设计能力为7000吨。1973年投
产,有职工84人,生产硅酸盐水泥2840吨,工业总产值12万元。1974年,产量达5800
吨, 工业总产值24.57万元。1975年,有职工127人,固定资产原值84.77万元,增添
了烘干机和破碎机,生产能力达1万吨。是年,生产水泥1.3万吨,被惠民地区评为先
进单位。1985年,投资380万元,新建摆辊式机械化立窑1座, 新购生料球磨机和水泥
球磨机各1台及其一系列配套设备, 使设计能力达4.4万吨。水泥标号从325号提高到
425号。至年底,有职工144人,固定资产原值311万元,生产水泥448 2吨,工业总产
值21万元,利税4.4万元。

第五节 油棉加工工业

清末、民国时期,县内即有简易手工弓房,所产棉絮多用于交换其它物品。建国
后,落后的手弓工具被逐步淘汰。1952年,在辛集建第一家棉油加工厂,开始机械轧
花。 至1985年,有3家县办棉油加工厂,均属集体所有制企业。共有职工1010人,固
定资产原值602万元,加工皮棉1.6万吨, 棉短绒1387吨,棉籽油4961吨。工业总产值
5998万元,利税363万元。
东辛桥油棉加工厂 前身为石村油棉厂, 建于1952年5月,1953年投产,生产棉
籽油237吨,棉仁饼813吨,工业总产值26.6万元 (折新人民币) 。1965年,加工皮棉
2.1万吨, 棉短绒1720吨,棉籽油476吨,工业总产值为243.3万元。1975年迁址于花
官乡岳六村北, 易名东辛桥油棉加工厂,占地66660平方米,加工皮棉3700吨,棉短
绒1460吨, 棉籽油208吨,工业总产值68.7万元。至1985年,棉花加工实行轧花、剥
绒、 榨油一条龙生产。主要设备有锯齿轧花机6台、皮辊轧花机1台、剥绒机6台、打
包机4台、榨油机4台。有职工426人,固定资产原值207万元,加工皮棉7450吨、棉短
绒700吨、棉籽油2700吨,工业总产值2834万元,利税98万元。
宋王油棉厂 该厂建于1968年, 主要设备有锯齿机1台、皮辊轧花机10台、剥绒
机3台。 1969年,加工皮棉26320吨,棉短绒80吨,工业总产值228.2万元。1973年,
加工皮棉20480吨, 棉短绒2880吨,工业总产值203.7万元。1978年,加工皮棉12400
吨,棉短绒3774吨,工业总产值129万元。1982年,加工皮棉54492吨,棉短绒6690吨,
棉籽油659吨。至1985年,该厂有职工310人,固定资产原值179万元,占地面积46662
平方米,建筑面积为16232平方米。主要设备有90型锯齿机4台、皮辊机2台、176型及
141型脱绒机10台、油压打包机4台、200型螺旋榨油机3台。是年,加工皮棉3906吨,
棉短绒330吨,棉籽油1032吨,工业总产值1461万元,利税130万元。
南十里堡油棉加工厂 该厂位于李鹊乡十里村北。 占地面积85325平方米,建筑
面积16300平方米。 1982年12月建成投产,采用轧花、剥绒、榨油一条龙生产。1983
年,有职工62人,加工皮棉85601吨,棉短绒3806吨,棉籽油866吨,工业总产值80.3
万元。至1985年,有职工274人,固定资产原值216万元,主要设备有90型锯齿机4台、
皮辊机4台、141型剥绒机12台、油压打包机4台、200型榨油机4台。加工皮棉4 556吨,
棉短绒358吨,棉籽油1229吨,工业总产值1703万元,利税135万元。

第六节 食品加工工业

食品加工业兴起于清代。 至民国时期, 主要有糕点、榨油和酿造业。民国24年
(1935年),全县从事榨油业的有30家,榨油机40台,全年共需大豆3100万公斤,约产
豆油310万公斤; 从事酿酒业的约有25家,酒池120座,全年需高粱39.24万公斤,约
产酒13万公斤。“七七事变”前,仅广饶西关就有糕点铺、酱菜铺各10余家。民国37
年(1948年) ,县城有私营酱园1家,1956年改为广饶县副食品加工厂。同年4月,公私
合营广饶县联合粮食加工厂在石村建成。1966年,迁至广城南三里,更名为广饶县面
粉厂。1985年,有县属全民所有制企业4家。共有职工301人,固定资产原值302万元,
年工业总产值529万元,利税59.36万元。
广饶县糕点厂 民国29年(1940年) ,由6人合股集资3000元(法币),在南辛店成
立裕康酱园,自产自销糕点、酱油。民国31年(1942年),迁至广饶西关后街。民国37
年(1948年),有职工12人,产品近70种。1956年,改为广饶县副食品加工厂,有职工
3 0人, 厂区面积460平方米,建筑面积180平方米,有小土炉2座,固定资产原值1万
元。1964年,职工增至50人,厂区面积扩至800平方米,建筑面积260平方米,固定资
产原值3.7万元, 工业总产值35万元,利润3万元,上缴税款1万元。1971年,有职工
52人,占地面积扩至1000平方米,建筑面积260平方米,固定资产原值7万元,工业总
产值50万元, 利润4万元,上缴税款1.5万元。1978年,有职工80人,占地面积1.4万
平方米,建筑面积2400平方米,新增饼干机等设备,固定资产原值32万元,工业总产
值75万元,利润6万元,上缴税款2万元。1980年,职工增至102人,占地面积15630平
方米, 建筑面积2400平方米,固定资产原值49万元,工业总产值133万元,利润10.9
万元,上缴税款6.5万元。1982年5月,酿造厂析出后,副食品加工厂易名为广饶县糕
点厂。是年,建筑面积增加到3889平方米,增加了电烤炉等设备,加工23个糕点品种。
有职工56人,固定资产原值23万元,工业总产值89万元,利润2.9万元,上缴税款5.1
万元。 1984年,有职工63人,工业总产值162万元,创利税14万元。1985年,有职工
66人,固定资产原值40万元,工业总产值169万元,利税18.4万元。
广饶县酒厂 该厂位于县城以北,辛(店) 孤(岛) 公路西侧。建于1984年,占地
236 88平方米,建筑面积6529平方米,为县属全民所有制企业。其前身是1957年兴建
的辛集糖酒厂,当时有职工40人,年产白酒6吨,甜菜糖3吨。1959年,建石村糖酒厂。
1 960年, 两厂合并后称石村糖酒厂。全厂有职工50人,年产白酒56吨,工业总产值
7.56万元。1961年并入东海盐场。1963年,又从东海盐场析出,称石村酒厂,为全民
所有制企业。 有职工23人,固定资产原值8万元,年产白酒51吨,工业总产值8.68万
元。 1970年,职工增至52人,产白酒160吨,工业总产值27.3万元。1971年,投资42
万元, 迁至斗柯公社,更名为广饶县糖酒厂。占地4.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4800平方
米。 1972年投产,生产甜菜糖41吨,白酒93吨,工业总产值24.27万元。1978年,因
原料不足,制糖车间下马,改为酿酒,并采用低温入池、定温蒸烧、养渣挤回、引进
新菌种等先进生产工艺,出酒率由40%提高到48%,年生产能力达到500吨。是年,首
批东辛白酒投放市场, 并远销天津。1980年,引进UV-11新菌种,用曲量由原来的12
%下降为7%,出酒率提高5%,产白酒485.75吨,工业总产值86.07万元,利润4万元,
上交税金15.1万元。1983年,获山东省一轻厅颁发的原料出酒率单项奖。1985年,迁
新址后建成3000吨酒精车间和100吨大曲车间, 改固体蒸馏为液体蒸馏,原料出酒率
达61.2%。同时与青岛汽水厂横向联合,生产崂山可乐汽水和小香槟。同年底,有职
工138人, 固定资产原值182万元,产值51万元,利税7.7万元。生产乐安特酿、东辛
特窖、寿康、清泉液、崂山可乐、鲜桔汽水、巧克力香槟等20多个品种。产品行销省
内的东营、烟台、德州、青岛、济宁、潍坊、泰安、聊城、临沂、枣庄、济南、菏泽
等地,并远销黑龙江、辽宁、吉林、河北、北京、天津、内蒙古、河南、江苏、安徽
等省、市、自治区。
广饶县酿造厂 该厂1982年5月从副食品加工厂析出,在县城东南的潍(坊)博(兴)
路南侧另建新址。 厂区面积13427平方米,建筑面积2166平方米,有职工49人,固定
资产原值40万元,生产设备投资18.8万元。主要生产酱油、食醋、豆制品、酱菜等28
个品种, 年工业总产值24万元,利润0.4万元,上缴税金1.2万元。198 4年,有职工
51人,固定资产原值43万元,工业总产值48万元,利税8.4万元。1 985年,有职工52
人,固定资产原值47万元,加工39个品种,工业总产值51万元,利税8.5万元。
广饶县面粉厂 系县属全民所有制企业。 1956年4月,济南公私合营磨房迁到石
村,成立了公私合营广饶县联合粮食加工厂。有职工32人(其中私方6人) ,至年底增
加到45人,固定资产原值4.02万元,国家投资2.55万元。主要设备有40HP柴油机2部、
中岛式小钢磨9部、 碾米机1台, 年产面粉655.82吨、杂粮粉2272吨,年工业总产值
53.26万元,利润4147元。1963年,该厂精简下放部分职工,年底全厂共有干部职工31
人。主要设备有中岛式磨5部、40马力柴油机2台,年产各种产品 (面粉、杂粮粉、小
米) 4000吨,主要产品出品率分别达到90.57%(标准粉)和98.28%(杂粮粉),年工业
总产值95.71万元,利润5.92万元。1964年,小清河决口,公私合营广饶县联合粮食加
工厂遭受水淹,决定迁址广城南三里新建。1966年5月1日投产,是年更名为广饶县面
粉厂。 淘汰原有的中岛式小钢磨,安装5台辊式12 5型磨粉机,日加工面粉10吨。是
年底, 有职工32人,固定资产原值11.43万元,加工各种成品粮5571吨,工业总产值
118.36万元,利润1.63万元。1974年,又进行设备更新,原有的5台125型磨粉机淘汰,
更换为6台350型磨粉机,并将小罗改为大罗,日产能力提高到30吨。是年,全厂有职
工37人, 固定资产原值18.72万元,加工各种成品粮5404吨,年产值149.01万元,利
润5.03万元。 1982年,增设食品车间,主要设备有红外线电烤箱2台,月产各种食品
13吨。1983年,新建香油车间,主要设备有石磨二盘、油锅4口、炒锅1口,并安装
锅炉和电动设备。198 4年5月1日投产,日可加工芝麻1200公斤,出油率45%。至1985
年,全厂有职工45人,固定资产原值33万元,年加工各种成品粮7274吨,工业总产值
258万元,利税24.7万元。

第七节 服装、鞋帽、纺织工业

一服装、鞋帽工业
清末民初,县内群众衣着皆由家庭手工制做,私营承衣局主要承做嫁妆、寿衣。
20世纪30年代初,广饶城里和西关有4家缝纫铺、两家鞋铺(“履祥”和“公记成”)。
民国23年(1934年) ,县城建民生工厂,专事缝纫。民国34年(1945年),县城又新增1
家缝纫铺和两家鞋铺。1955年后,县属服装鞋帽企业几经变迁。至1985年,服装鞋帽
业有服装厂、皮鞋厂、童装厂3家,均为集体所有制企业, 共有职工671人,固定资产
原值155万元,工业总产值588万元,利税63.14万元。
广饶县服装厂 其前身是在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中,由几家私营缝纫铺组成的广
饶县城关镇缝纫生产合作社。 有职工8人,缝纫机6台。1956年,生产成衣2.3万件,
工业总产值4万元,利润0.3万元。1958年12月,与城关镇鞋业生产合作社合并为全民
所有制企业,更名为国营广饶县城关被服厂,有职工72人。1959年,有固定资产原值
0.7万元, 工业总产值31万元。1962年,改为县属集体企业,易名为广饶县鞋服生产
合作社。1963年,生产服装1.3万件、皮鞋1000双、布鞋1.1万双,工业总产值9万元。
1965年5月,广饶县服务公司服装部并入。是年,工业总产值3 2万元,利润1.7万元。
1977年8月,改名为广饶县鞋服厂,有职工110人,生产服装4万件、鞋2.7万双,工业
总产值49万元,利润0.8万元。1980年,皮鞋厂析出后,鞋服厂改名为广饶县服装厂,
有职工59人, 各种设备35台。是年,生产服装11万件,工业总产值120.4万元。产品
销往济南、青岛、烟台、北京、天津、内蒙古、江苏、山西、河南等地。1981年,在
商业街东段北侧的新址修建大楼1座, 建筑面积1786平方米,1982年投产。1983年,
有职工215人,固定资产原值65万元,各种设备100台,生产服装21万件,工业总产值
265万元。
1985年,职工增至300人。从日本、美国、西德购进37个型号的电动缝纫机156台,
价值100万元。能生产时装、工作服、床垫、蓬布、装具等系列产品100多个品种,并
成为胜利油田工作服定点研制单位。 是年,生产服装22万件,工业总产值364万元,
利税46万元。
广饶县皮鞋厂 1980年从鞋服厂析出后, 定名为广饶县皮鞋厂。由省二轻厅投资
20万元,在北环城路东端,城东路西侧建厂,占地面积16128平方米,建筑面积2997平
方米。 有职工146人,生产各种皮鞋4.7万双,工业总产值53万元。1981年6月,县橡
胶厂并入该厂后,更名为广饶县皮鞋总厂,同年12月恢复两厂。1982年改进生产工艺
后,劳保皮鞋打入胜利油田和齐鲁石化总公司市场。1984年,皮鞋生产发展到51个品
种,年生产能力为12万双,并研制出钢包头劳保皮鞋, 荣获全国皮安全鞋合格证书。
至1985年,有职工147人,三级以上技术工占88%,有固定资产5万元,制鞋专用机32
台。产皮鞋7.77万双,工业总产值127万元,利税10.2万元。
广饶县儿童服装厂 厂址在县城东南, 酿造厂西侧,建筑面积664平方米。原系
广饶县花边厂的童装车间, 1979年8月析出,移交广饶县工艺美术公司,仍称童装车
间。 有职工12人,缝纫机16台。1980年,有职工196人,新增缝纫、绣花机36台,为
单机电动生产。1981年12月,改称广饶县儿童服装厂,与工艺美术公司合署办公。增
添上工牌(96) 缝纫机70台,有职工243人,工业总产值81.6万元,利润5万元。198 3
年, 产品发展到100多个品种,几百个型号。男童装“美迪斯”、女童装“妮妮”经
国家工商总局批准注册。产品除销售本地外,还行销全国24个市、地、县。1984年,
该厂生产的童装在省二轻厅举办的评比展销会上获三等奖。同年,工艺美术公司撤销,
人员、设备归儿童服装厂。1985年,在省二轻厅举办的时装服饰展销会上,该厂生产
的童装获“金星奖”。在省经委、省二轻厅举办的全省儿童用品优秀产品评选会上,
该厂生产的“田鸡裤” 荣获一等奖。至年底,有职工224人,固定资产原值40万元,
各种设备100台。生产儿童服装20.67万件,工业总产值97万元,利税6.94万元。

二纺织工业
县内纺织业历史悠久。乡间农户用手摇纺车和木制脚踏织布机纺线织布,少数农
户从事缫丝织绸。产品有棉布、手巾、袜、手套、丝带等。民国9年(1920年) ,颜徐
乡有李子升布坊和张士修布坊专事纺织。民国21年(1932年),在县城城隍庙兴建平民
工厂,有织布机5台,资本3000元,职工10人,年产布600匹。民国33年(1944年),广
北县政府在牛庄成立广兴纺织合作社,有社员700名,布机220张,从事纺织。
建国后, 纺织业发展缓慢。至今民间仍沿用土法织布,小清河以北尤盛。至198
3年,县属纺织企业仅有县办麻纺厂,该厂1977年始建, 1979年4月投产,系全民所有
制企业。 厂址在东辛桥,占地19665平方米,建筑面积3000平方米,有各种纺织设备
28台, 年产麻袋能力为25万条。产品有麻袋和合股麻线等。1979年,有职工124人,
生产麻袋8万条,工业总产值20万元。1980年,产麻袋31.6万条,工业总产值72万元。
产品除按国家计划调拨外,还销往东营、垦利、掖县、昌邑等地。1982年起,由于原
材料短缺和价格上调,产品滞销,故产量逐年下降,企业出现亏损。是年,生产麻袋
17.47万条, 工业总产值为45万元,亏损8.8万元。1983年,产麻袋4万条,工业总产
值9万元,亏损13万元。同年秋停产。

第八节 印刷工业

县内印刷业始于1955年,至1985年,只有广饶县印刷厂1家。
1955年,广饶籍在外地工作的印刷工人,回县成立了“文华”、“献文”两个私
营印刷局。3月,两印刷局在西关大街组成广饶县城关镇印刷生产供销小组,有职工9
人, 主要设备有圆盘机5台、 石印机1台,主要印刷单据、表册、信封、信笺等。19
56年1月,归县手工业联社领导,改称为广饶县手工业联社印刷厂。3月,广饶县委投
资1万元,购进四开停、回、转平台印刷机1台,手摇切纸机1部,铅字1.6吨;并由济
南新华印刷厂调入干部1名、技术工人3名,招收新工人11名;以联社印刷厂为基础成
立广饶大众报社印刷厂,属全民所有制企业。时有职工19人,固定资产原值1.3万元,
设备7台, 是年工业总产值4万元,利润0.54万元。1958年9月,购进波兰产22马力柴
油机1台。1962年2月,改称广饶县印刷生产合作社,企业性质为集体所有制,有职工
22人。年工业总产值6.7万元,利润0.8万元。1963年,扩建厂房,征地3500平方米,
建筑面积380平方米; 工业总产值7.5万元,利润0.9 5万元。1967年,厂名改为广饶
县印刷厂,购进威海产半自动对开印刷机,开始承印对开和全张的布告、表册,单机
日产2万印以上。1972年,有职工45人,设备11台,固定资产原值9.7万元,工业总产
值23万元。1979年,厂址迁至城东路西侧,占地面积9000平方米,建筑面积3100平方
米,投资22万元。1980年竣工投产,职工发展到80人,固定资产原值34.6万元,工业
总产值60万元, 利润5.5万元,荣获惠民地区“先进企业”称号。1980年后,设备不
断更新,购进回转平台印刷机、塑料热合彩印机、卧式飞达印刷机、烫金机、压平机、
切纸机、自动铸字机等设备。能承接铅印、彩印、烫金等项目,并能承办包装装潢设
计印刷业务。除服务本地外,还与滨州、北京、山东大学、石油大学等单位建立了业
务关系。 至1985年,有职工114人,固定资产原值41万元,各种印刷设备26台,全年
完成1268.5万印,排版208 07页,装订29405令,工业总产值68万元,利税7.2万元,
被市委、市政府命名为“精神文明单位”。

第九节 皮革、木器加工工业

建国前,县内皮革木器加工业均系个体经营,主要生产皮条、车马具、家具和
农具。1953年,城关镇首建铁木生产供销组,有职工62人。1955年,全县铁木生产合
作社发展到7处。 1956年成立城关、牛庄两处皮革生产合作社。1957年,国民经济调
整时,只保留城关、稻庄两家铁木业合作社,共有职工65人,工业总产值30万元。同
时, 两处皮革社撤销。1958年,组建城关镇铁木综合厂,分为木器、红炉、皮革等8
个生产车间。1962年调整时,仅保留铁木和皮革加工车间。1966年,皮革、木器车间
各自独立建厂,均为县属集体企业。
广饶县木器厂 厂址在东关大街北侧, 厂区占地20234平方米,建筑面积6004平
方米。
1966年,城关铁木综合厂木工车间独立核算,成立广饶县木器厂。有职工45人,
固定资产原值4.5万元,新购带锯1台,自制平面刨床、打卯机、开榫机、对缝机,当
年产值达36万元。 1969年,因木材供应紧张,生产任务不足而兼营面粉加工。1 970
年,开始生产铁丝和铁钉。1971年,有固定资产原值11.3万元,各种设备30台,生产
各种家具1060件,木制农具5000件,工业总产值71万元。1978年,职工增加到104人,
固定资产原值30.8万元, 生产各式家具8500件,工业总产值135.44万元,利润4.8万
元。
1979年,专事家具生产。设带锯、机械、配料、成品组装、油漆、沙发等车间。
以生产新式家具、办公桌椅和沙发为主。并自制MY型压力机,开始生产细木工板。木
材利用率由原来的50%提高到70%。 年节约木材80立方米。新上了钢制家具车间。1
980年, 从牡丹江引进板式家具生产线,将细木工板改为贴面刨花板,从框架结构改
为板式结构。采用人造板新材料和裁口胶合、断面胶合、封边等新工艺。增加了沙发
床、组合橱、电视机柜等新产品。除供应本地外,还销往东营、北镇、胜利油田、齐
鲁石化总公司等地。1984年,该厂生产的印花铁床获山东省家具产品评比二等奖。
至1985年, 有职工137人,各种设备48台,固定资产原值40万元。生产的产品共
有4个系列,100多个品种。生产铁制家具21651件, 木制家具7241件,工业总产值110
万元,利税13.2万元。
广饶县城关皮革社 1958年建城关镇铁木综合厂,设有皮革车间,有职工37人,
工业总产值6万元。 1961年,综合厂皮革车间迁址东关大街北侧,有职工32人,工业
总产值17万元。1966年,皮革车间独立核算,改称城关皮革社。1967年,牛庄、花官
农具厂的皮革组并入该社,共有职工48人,由手工制革改为半机械化生产。1969年,
生产皮革4000张,车马具15万件,工业总产值9.78万元。1973年后,由于车马具
的需求量日益减少, 产量也逐渐降低。1975年,有职工39人,固定资产原值5.6 2万
元, 生产车马具12.8万件,工业总产值12万元,利润1.3万元。后因产品滞销,遂
于1976年停业并入木器厂。

第十节 工艺品工业

建国前,县内工艺品生产主要有锡器、金银首饰、地毯、草辫、花边等。
花边,为广饶县的传统手工工艺品。清末,南部的许多村庄已普遍进行加工。民
国7年(1918年),花边已大量输出。当时,县内无经营机构,均为益都、临淄的花边作
坊加工。抗日战争爆发后,花边生产处于停滞状态。
建国后,花边生产再度兴起。1953年,广饶县供销联合社在吕庄村设花边收发点。
1956年,成立广饶县花边组,归属广饶县手工业管理科。收发点由吕庄南迁至张淡村。
招收女工3名,专事整理加工。购石印机1台,开始复制花边图案。1957年,花边组迁
至叶璩村。 是年,花边总产值3.5万元。1964年,为发展花边生产,在县城东门里征
地1200平方米, 建厂房、门市部、办公室、宿舍等共430平方米,定名为广饶县手工
业生产合作社联合社花边合作工厂, 系县属集体企业,有职工13人,设西营、大王、
稻庄、小张4处收发点。全县从事花边生产者3000余人。产品由小件转向“满工大套”。
产品销往瑞士、英国、意大利、西班牙、联邦德国、日本、美国、巴西、加拿大等国
及港澳地区。 是年,工业总产值20.13万元,利润0.2万元。1 966年,改进工艺,更
新设备,提高工效20倍。1969年,自创新产品镶拼大套。1973年广交会上,该厂生产
的小镶件倍受外商青睐,成交额达66.29万元。是年,该厂投资7万元,迁址城东路西
侧,占地5940平方米,建筑面积850平方米,职工增至3 5人,年工业总产值66万元,
利润9.4万元。 1974年购进西德产260型多功能锈花机2台,改手工镶货为机器镶货,
提高工效10倍。 1975年,设管理站10处,有12个公社15000人从事花边生产。还多次
为博兴、桓台、滨县、无棣等县传授花边生产技艺。
1978年, 工业总产值达112万元,利润10万元;新上了工艺童装车间,生产童装
1.5万件。1979年,有职工58人,工业总产值146万元,利润18.3万元。童装车间从该
厂析出并入工艺美术公司。同年,青州府花边大套车间获省二轻工业厅“先进集体”
称号。 1980年,工业总产值达223万元,利润18.5万元。齐龙牌青州府大套被评为省
优产品, 该厂被评为省先进企业。1981年,兴建生产大楼,建筑面积1 200平方米。
有职工87人, 工业总产值254万元,利润18.7万元。1983年齐龙牌青州府花边大套荣
获山东省工艺美术“百花奖”;被山东省抽纱公司定为青州府花边小镶件专厂。
至1985年,全县从事花边编织的2万人。花边厂有职工80人,固定资产原值7万元,
有专用设备43台,年加工生产能力300万元,工业总产值105万元,利税7.37万元,居
全省同行业第三,是生产青州府花边的四大骨干县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