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多种经营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55&A=1&rec=57&run=13

建国前, 农民的经济来源主要依靠种植业、养殖业及家庭副业等多种经营门路。
民国24年(1935年) ,家庭副业主要有苇席、篓、苇笠、蒲包、蒲鞋、草辫、毛笔、花
边、发网、土织等10余项。建国后, 由于需求的变化,有些品种逐渐消失,新的品种逐
渐兴起。1970年后, 在“以粮为纲,全面发展”政策的推动下,全县多种经营有了新发
展。1975年, 全县多种经营总收入达到2006.77万元。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县多
种经营发展迅速,1978年达到3786.25万元,1985年增到16463万元,人均占有411元。

第一节 家庭副业

家庭副业项目主要有花边、毛笔、镰刀、苇席和土织等。
苇席 广饶县苇席编织历史悠久,相传始于明初,清末已较普遍。主要产区为今大
码头、西刘桥两乡,其次为稻庄镇、大营乡的少数村庄。民国24年(1935年),全县共有
1 100余家从事苇席生产, 年产量29.8万领。 1983年调查统计, 全县从事苇席编织的
5000户以上, 年产200万领,远销于华北、东北的部分地区。此后由于商品生产门路的
不断开拓,全县从事苇编的户数基本维持在1983年的水平上。
花边 俗称“栏干”, 国际市场称之为“青州府花边大套”。清末由青州传入广
饶。是西营乡和稻庄镇部分村庄农民的主要家庭副业。1978年, 全县从事花边生产的
达1.06万人。年加工费100万元以上。1980年加工费达166万元。1985年, 从事花边生
产的达1.5万人,加工费200余万元。
毛笔 毛笔生产始于清代道光年间, 由今西营乡的李璩、北卧石、大张淡、韩庄
等村几名工匠开创, 至今已有150余年的历史。清末民初,制作毛笔的个体作坊已不下
20处。20~30年代,今西营乡南部一带的毛笔制作已发展到相当规模,品种达30余种。
随着毛笔的广泛使用, 毛笔生产规模也不断扩大,从业人数不断增多。1985年,已发展
到北卧石、大张淡、北张淡、李璩、前贾、后贾等村,品种达50余种,从业人员2700余
人,年产毛笔100余万支,产值150余万元。

第二节 种植业

种植业主要有果树、芦苇、塘藕和食用菌等
果树 主要栽培苹果,其次是葡萄、梨等。70年代末,始出现山楂栽培。50年代末
县内始有苹果园。到1961年, 全县苹果园面积发展到700亩,由于大部分苹果树处于生
长期,产量只有5000余公斤。1970年增加到20.4万公斤,产值4.9万元。1975年后,果品
生产又有较大发展, 全县种植面积7259亩,果树12万余株。1978年全县果园发展到280
处,面积9063亩,其中苹果树栽植面积7268亩,果品总产量385.7万公斤,价值108.1万元。
1980年后, 果树种植面积有所减少, 果品产量下降到293.5万公斤, 1982年又下降到
214.5万公斤。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1985年全县果品生产又回升,果园发展到4732亩,
果树94万株,产量上升到321万公斤,产值224.7万元。
芦苇 芦苇多系野生,以六户、丁庄两乡镇面积最大,其次是大码头北部部分村庄。
野生芦苇产量低, 质量次,多数用于打箔、打草帘等,很少用于苇编。为解决苇编原料
的不足,1966年从外地购苇苗2000万株在马头公社试种,由于管理不善,大片苇田荒芜,
产量甚微。1977年,把芦苇生产作为多种经营重点项目,并将六户公社作为芦苇商品基
地,全县苇田面积增加到7219亩。次年,县里投资,从外地购进苇苗2.2万公斤,在六户、
油郭、牛庄、赵嘴、斗柯、马头、花官等公社栽培, 实现了“万亩苇田”。到1982年
全县芦苇面积达16734亩,植苇大队(村)280个,年产量4183.5万公斤,产值836.6万元。
塘藕 食用菌 塘藕种植主要分布在花官、陈官及丁庄3乡, 均属零星种植。1979
年统计,全县共有900亩,年产200万公斤。食用菌种植主要是食用蘑菇和银耳。1980年
后栽培量逐渐增加,以西营乡和大王镇为多。西营乡崔寨村已发展为蘑菇种植专业村。

第三节 养殖业

家庭养殖业除饲养大牲畜以供使役外,还饲养猪、羊、兔、家禽等,以增加经济收
入。
猪 养猪是广饶农村的传统养殖业,年度饲养量随着粮食产量的增减而起伏变化。
1949年, 全县年末存养量仅0.34万头,1955年上升到1.09万头。1955年至196 4年的10
年间都在1~2万头间徘徊。1965年后,存养量开始上升。1975年,全县掀起了养猪高潮,
生猪年末存养量大幅度增加。1976年,年末存养量增至12.15万头。至1980年的5年间,
存养量一直在10万头以上。1981年后, 由于粮食价格的不断上升,养猪成本随之提高,
生猪饲养量、年末存养量骤降。1984年,年末存养量降至2.57万头,为1965年以来的最
低点。1985年又回升到3.85万头。
1983年, 始有养猪专业户1户,存养量13头。1985年,养猪专业户发展到14户,年末
存养量808头。除家庭饲养外, 社队集体养猪也经过几次起伏。农业合作化时期,已有
集体养猪。1966年, 集体养猪达到第一次高峰,年末存养量1.26万头。后,开始减少。
1975年, 公社、生产大队和生产队又开始大办养猪场,1976年达到第二次高峰,存养量
1.83万头。1977年, 全县有养猪场244处, 其中公社办6处,生产大队办85处,生产队办
153处。由于管理不善,经济效益差,此后养猪场又逐渐废弃,到1982年集体养猪基本绝
迹。
肉食兔 广饶县饲养家兔历史较长, 但发展缓慢。1949年全县饲养量就达8.48万
只,直至1965年饲养量未突破10万只。1977年,为开展对外贸易,遂鼓励农民养家兔,饲
养量有所增加。1978年,全县饲养量达41万只,存养量24万只。1981年后,饲养量下降。
1985年,饲养量仅16.62万只,存养量6.63万只。
家禽 家庭养禽以鸡为主,其次是鸭、鹅。1949年,全县家禽饲养量37万只。50年
代,饲养量保持在50万只左右。1963~1964年降至10万只,是建国以来的最低水平。60
年代后期至70年代中期, 又上升到76万只左右。自1978年始, 家禽饲养量逐年增加。
198 5年,家禽饲养量达到130.11万只,并出现了养禽专业户26户、家禽存养量14558只。
羊 主要集中在小清河以北各乡镇, 发展比较缓慢。1949年, 存养量0.21万只。
1960~1961年, 存养量3~4万只。1962年,存养量达5.43万只,为历史最高水平。1985
年仅有1.47万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