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制盐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55&A=1&rec=51&run=13

第一节 煎盐

一制卤
春、夏季节,在滩外高处筑一正方形平台,四周绕以薄土墙(古时称之为“牢”),
在其中一面墙根下开一溜口,溜口外面的地上挖一小坑,以便放置盆、罐承接卤水。
然后,将草木灰均匀地撒于退潮后的海滩上汲取卤汁。待卤汁渍满后,将灰收集起来
置入“牢”中,上灌以海水,淋出的卤汁便从溜口流出。
第二日早晨,将“牢”中淋过的草木灰挖出进行晾晒后,再撒于海滩汲卤。因灰
中的卤汁未全淋出,所以渍汲盐卤的能力强,再用时淋出的卤汁质量好。积的时间越
久,用的次数愈多,淋出的卤质越好。
因草木灰难以收集太多,于是人们便利用碱土取卤。将海滩高处的碱土起出, 均
匀地撒于退潮后的海滩上,待渍满卤汁后收起,再撒上一层。积累数次后,将碱土置
于“牢”中,注入海水,便可淋出盐卤。
卤制成后,要进行试卤。将石莲子投入卤中,莲子沉入卤下者为淡卤,莲子横浮
于卤面者为半淡,莲子立浮于卤面者为熟卤。熟卤煎盐省柴薪,出盐多。

二煎盐
试卤后,砌盘开煎。将煎盘架于砌好的灶上, 盘上四周围一苇箔,盘与苇箔接合
处用泥固定,并在苇箔四周涂以咸泥。然后,将熟卤注入盘中,点火煎熬。盐卤水分
蒸发后,盐分渐次结晶。再加高温,使盐中苦卤全部熬干,便可将盐起出。起盐后再
注入卤水继续煎制。一昼夜为一伏火,一伏火可煎制6盘,每盘产盐100斤。煎熬出的
盐,颗粒细小,古代称之为末盐。

第二节 晒盐

县内利用滩池晒盐,始于明末。滩场分为沟滩、井滩两种。小清河北者皆沟滩,
小清河南者皆井滩。沟滩、井滩仅采卤方式不同,制卤及结晶方法无异。
沟滩也称潮滩。 挖一大沟渠与海相通,再于滩场四周挖一蓄水沟,深3米多,与
海沟相接,在相接处设一进潮门。每当涨潮时,蓄水沟内海水充溢,即关闭进潮门,
让潮水留于蓄水沟内。经风吹日晒,蒸发水分,潮水卤度上升后,用戽斗汲入蒸发圈
内制卤。
井滩是在滩池边挖土井一个,深8~9米,上口宽20余米,下口宽10余米,底部用
蒿草铺垫,以防浊滤水。提水时,由两人分立于井侧,手拉戽斗往上提舀。因井水浓
度较高,从井内提出后直接注入蒸发圈内制卤。
滩场分为制卤区(蒸发圈部分)和结晶区(结晶池部分)两大部分。各滩8圈12池至8
圈16池不等。蒸发圈自头圈至末圈顺序排列,依次低下。卤水在头圈内曝晒几日后,
转入二圈,曝晒几日再转入三圈……。卤水在各圈内经风吹日晒,水分渐次减少,浓
度逐步升高。至末圈时,投入熟黑豆试卤。豆沉入卤底为淡卤,浮中为半淡,浮于卤
面为熟卤。卤熟后,即导入结晶池结晶。成盐迟速随气候、季节而异。天晴暖时,三
五日即可成盐; 天阴冷时, 则需六七日。产量因池大小而不同。大者,每池可起盐
1500斤左右,小者产盐1000斤左右。
县内盐场一般以农历二月为开晒期,四、五月为产盐黄金季节,六月二十日后、
雨季来临前为止晒期。
建立县盐场前,县内一直沿用旧的生产工艺晒盐。建立县盐场后,统改以井滩晒
盐,大口卤井改为砖管(后为水泥管)卤井。对修滩、制卤、结晶等生产工艺也不断进
行改革,使之日趋合理、日趋先进。

一修滩
坚持“常年修滩,四季保养”的原则,秋大修,春小修,产盐季节随时修。秋修,
是在雨季过后,利用气温高的天气,结合制卤,合理调动卤水,自下而上,由池及圈,
根据池底土质的不同用不同度数的卤水透滩。透滩后进行晾晒靠泥,最后用压池机轧
压二至三遍,达到平整、坚实、光滑、耐用,适宜于收盐机械下池作业。同时,修整
埂堰、沟渠,使其不渗不漏。春修,是在春季开晒前对圈池的修整,仍以对池底的晾
晒扒压为主。推广越冬产盐后,以疏通沟渠、整修场地为主,以保原盐的纯洁。1980
年后,实行结晶池砖瓦护坡,减少了不溶物对原盐的侵蚀。

二制卤
初时制卤,采用“平铺直跑,一步一卡”的方法。即把卤水自头圈至末圈依次下
赶,增加落差,合理拉长走水线,以增加卤水浓度。1960年,采用卤水大倒扬的制卤
方法。即将结晶后排出的老卤再扬至蒸发圈内与新卤混合。此法成卤快,但卤中钠离
子含量降低,镁离子增加,结晶慢、质量差,不久便废除。1970年后,采取留底水、
深水制卤的方法,增加了卤水的成卤量,缩短了成卤周期。

三结晶
建场初期,采用“老、浅、短”的结晶方法(即老卤结晶、浅卤结晶、短期结晶),
卤水结晶终止浓度一般到28°Be′, 结晶池一般注卤2~4厘米,6~7天捞盐一次。
所产原盐色泽淡黄,味道苦涩,卤度大,产量也低。1964年后,推行“新、深、长”
的结晶工艺(即新卤结晶、深卤结晶、长期结晶)。注卤入池时,适当增加深度,一般
为初春4~5厘米,五六月份16~18厘米,秋季12厘米左右,冬季5~7厘米。注卤同时,
遍撒盐种, 以加快结晶速度。每公亩撒盐种0.5吨左右。卤水开始结晶后,每早用活
茬器活茬,以扩大盐粒的结晶面积。每公亩结晶池成盐3~4吨时,即可捞盐。捞盐后,
随即加注新卤。若池中原卤的钠镁比在2.5∶1时,需将老卤撤出滩外,重新注新卤入
池。为了充分利用卤水,1972年后采用划分新老卤区、新老卤分晒的方法。新卤区只
用新饱和卤结晶, 当卤度上升为28°Be′时,将老卤撤出重新注入新卤。将撤出之
卤上扬至沉淀池澄清后, 注入老卤区结晶池。当结晶后卤度上升为30°Be′、钠镁
比值在1∶1时,再将老卤排出滩外。1978年后,采用扒盐留大渣的办法。即扒盐时池
内留一部分盐渣, 一般每公亩留渣0.5吨左右。这样不但代替了撒盐种,而且盐卤结
晶快,抗灾能力强。
采用滩晒新工艺后,提高了原盐质量。所产原盐颗粒大,色泽青白透亮,味道纯
正。

第三节 制盐机具

煎盐始用陶器,后先后改用铜盘、铁盘。盐盘呈圆形、平底, 大小不一,一般为
直径1丈,深1.2尺。明末,改煎为晒,但生产工具仍十分落后。修滩压池由盐民赤脚
踏踹,人拉碌碡滚压;卤井由人工挥锨刨挖;取卤由人拽戽斗提舀;起盐由人拉竹扒
堆捞;归坨由人抬荆筐运输。
县盐场建立后,生产工具有了很大改进。1959年,由人工推钻钻制卤井。1961年,
购置钻机1台, 钻制卤井开始使用机械。1960年,由马拉水车或人摇水车上卤改用风
车提卤;1968年起,逐步使用柴油机带动水车提卤;1978年,高压线路送电,改用电
动机带动水泵提卤;1980年,采用潜水泵上卤。其他生产工序也逐渐由动力机械代替
了繁重的体力劳动。 1973年, 购进压池机1台。1977年,置扒盐机、收盐机各1台。
1978年,购进运盐车8部。
1985年, 县盐场有压池机4台、潜水泵60台、扒盐机2台、收盐机10台、拖拉机1
部、 运输汽车4部、吊盐车8部、皮带输送机2台。修滩压池、提卤、捞盐、运盐、归
坨以及装车、船外运等,基本实现了机械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