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农田灌溉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55&A=1&rec=41&run=13

第一节 井灌

一井灌概况
广饶县井灌区系小清河以南石村、颜徐、稻庄、大王、西营、李鹊、小张、花园、
广饶镇9个乡镇的375个自然村,耕地面积37.38万亩。
县内井灌历史悠久,县境东南部阳河两岸水质较好,最适灌溉,民国24年 (1935
年)统计就有砖井五百余眼,土井千余。1949年全县砖、土井4990眼,水车896部,简
易提水工具4328件。井灌面积2.09万亩。1955~1957年,县内适井地区掀起打井高潮,
全县井泉数量不断增加,井灌面积逐步扩大,并开始出现机井。至1958年底,全县砖、
土井发展到29696眼, 机井135眼,井灌面积达到11.03万亩。随着机井的逐年增加,
地下水位不断下降, 砖土井随之淘汰。 1982年,全县机井发展到5637眼,井灌面积
33.7万亩, 占宜井面积的92.6%。 至1985年,机井发展到6601眼,井灌面积增加到
33.94万亩,占宜井地区面积的93.4%。

二打井方法和工具
建国前与建国初,主要采用人工挖掘、落盘砌壁的方法打制土井和砖井。先在打
井地点挖一面积稍大的锥形土坑,到一定深度后采用辘轳或土滑车提升泥土,然后用
落盘砖砌井壁。1958年,在旧井底钻孔下竖管或用麻花钻打横向辐射孔以增加出水量。
是年改用大锅锥打机井。大锅锥由铁制大锅锥头、钻杆、三角架、绞磨、钢丝绳和天
地滑轮组成。用人工推动绞磨提升泥沙,钻深一般在20~25米。井管开始采用青砖,
后改用水泥管。此法操作简便,成本低,每眼井平均只需5~7天。1978年,全县大锅
锥发展到52台。1976年,曾引进动力磨盘钻,打井速度提高两倍。1981年,开始引进
150型机械钻机, 打一眼井一般只需2天,年底,全县拥有150型机械钻机20台。因地
下水位下降,从1980年开始试打中(40~100米) 、深(100~230米)井。深井钻机改用
300型磨盘钻,至1985年,全县有深井钻机13台。

三提水工具
解放前和解放初期,主要提水工具是辘轳、戽斗和畜力木、铁斗水车。1951年推
广解放式水车。1955年开始推广2.57千瓦汽油抽水机。1958年后,提水机械迅速发展,
水泵有自吸泵、离心泵、轴流泵;动力有2.57千瓦汽油机,5.51千瓦煤气机,锅驼机,
140型8.82千瓦柴油机,195、295、495型柴油机和135、75、54大型柴油机。19 70年
后使用电动机,功率4.5~155千瓦不等。随着地下水位的不断下降, 自吸泵、离心泵
逐渐淘汰。部分地区开始使用潜水泵。80年代初期,井灌区普遍采用潜水泵提水,其
动力为电力或195型柴油机带动的发电机组。

第二节 引黄河水灌溉

广饶县小清河以北地区地下水为咸水,不能饮用和灌溉农田。
1952年, 打渔张引黄灌溉工程开始勘测、规划、设计,1956年4月动工,11月完
成渠首引黄闸及四干、总干渠和部分支渠的建筑物工程。1957年完成二干渠和三干渠
中段的全部工程。1958年,工程下放各县施工。广饶县完成一干渠和二干渠、三干渠
的剩余部分及五干渠到广利沟段的土方工程和桥闸安装工程。1958年11月24日,引黄
闸全面放水,石村、稻庄、马头公社北部及小清河以北所有公社全部用上了黄河水,
全县控制灌溉面积55万亩。打渔张引黄灌溉工程结束了广北地区缺水的历史,碱地得
到改良,农业产量明显提高。由于缺乏灌溉经验和科学用水知识,大水漫灌,重灌轻
排,地下水位急剧上升,土地次生盐渍化严重,农业产量出现“一年增、二年平、三
年减”的现象。至1961年,总引水量达23.8亿立方米,而渠系利用系数仅达0.3~0.5。
1961年7月全国范县会议确定停止引黄灌溉, 1962年正式停灌。县境内一干渠废弃,
只保留二、三、四干渠系工程。
打渔张工程停灌后,盐碱地虽有所减少,但却受到了旱灾的威胁。在总结重灌轻
排和盲目停灌的教训后, 于1965年恢复灌溉。灌区7个公社的粮食连年增产,1971年
粮食亩产比1965年增加11.9%,1975年比1971年增加20.5%,到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
任制前的1979年又比1975年增产27.4%。

第三节 引其他河水灌溉

县内河流分为支脉河和小清河两大水系,地表雨水及客水均通过两河入海。据测
定,县内地表年平均径流量为32300.5万立方米, 其中入境客水径流量24531.5万立方
米,因降水产生的径流量年平均为7769万立方米。因无拦蓄工程仅利用6169万立方米,
占径流总量的19.1%。
建国前,县内无引河水灌溉工程。1957年,人民政府先在阳河上建设吴家庄拦河
闸。之后,在小马头、桥头王、后贾庄等村分别建成淄河拦河闸和引水闸。1973年,
又在淄河上修建贾刘闸,拦淄河水东去沿淄河老河道入稻庄、南塔、马头等公社。到
1985年, 在小清河、支脉河、预备河等主要河道上建扬水站7处,各乡镇、村建小型
扬水站多处, 总装机58台、3054千瓦,灌溉面积13.01万亩。由于气候干旱,降水量
减少,淄河、阳河、裙带河等南北走向的河流几乎常年断流,两岸的引水设施亦基本
失去作用。

第四节 贫水区灌溉

贫水区包括小清河南大营、西刘桥、大码头3乡全部,石村乡东部和颜徐乡、稻庄
镇北部共78个村庄,总面积212平方公里,耕地14.25万亩。
1968年马头给水工程开始设计,1969年10月动工,投资44.1万元。干渠全长18公
里, 建筑物16座,土方20万立方米。给水工程计划从一干和二干十二支各引水4个流
量,灌溉面积16万亩。1970年春,小清河渡槽、辛桥电灌站(北站)建成。因一干渠水
源不足, 电灌站只安装3台机组,从二干十二支中提水3.9个流量,计划灌溉面积7万
亩。1971年春放水,因水量不足,管理不善,上游乱扒乱堵,水未送到马头地区。
为增大水量,1977年又建成辛桥电灌站(南站),从小清河中提取河水,与北站所
提取的二干十二支水合并送入预备河。 1981年4月,马头公社在小清河上建成北堤电
灌站, 1982年7月,南塔公社建成桑科电灌站,小清河沿岸部分村庄也建了小型扬水
站,总提水量为17立方米每秒。至此,贫水区除个别难、高、远地片外基本得到灌溉。

第五节 灌溉技术和定额

农田灌溉方式和定额因灌区水利设施的不同而异。
引黄灌区和贫水区的引河灌溉,由过去的大水漫灌逐渐改为畦灌。冬小麦灌水一
般2~4次,平均3次,灌水定额210~320立方米每亩,平均265立方米每亩。夏玉米因
降水量不同各年有所不同,一般只灌一次,定额平均85立方米每亩。棉花一般只进行
冬灌或播前春灌,灌水量冬大春小,平均为100立方米每亩。
井灌区由于用水方便, 冬小麦灌水次数为4~5次,平均4.1次,灌水定额平均23
0立方米每亩。夏玉米的灌水次数为3~4次,平均3.4次,定额140~240立方米每亩,
平均195立方米每亩。棉花灌水1~2次,平均1.8次,采用沟灌畦灌两种方式。沟灌用
水较少,定额为10~30立方米每亩,畦灌定额60立方米每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