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林业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55&A=1&rec=31&run=13

第一节 林业概况
清末、民国时期,县境内人工、天然片林甚少,农户多在房前屋后、村旁塘边栽
植零星树木,且因受自然条件制约,分布极不平衡。县境东北部,地多不毛,只有成
片野生牡荆(柽柳);西北部虽多闲田,但因盐碱较重,除零星枣、樗外,他树少见;
南部树木较多,阳河沿岸,多植杨柳,淄水两岸,桑园较多,古庙墓田尽多杨柏,街
道两侧和宅旁院内多为榆槐、果树,但皆零星种植,不具规模。抗日战争时期,树木
遭毁灭性破坏,全县除沿海一带尚有大片柽柳外,其他树木被砍伐殆尽。
建国后,在党和政府的倡导下,广饶林业生产有较快发展。1950年,全县实行林
木“谁种谁有”的政策,四旁(宅旁、路旁、村旁、水旁)植树明显增加,并开始营造
片林。 1956年建起第一批果园。1957年,全县人均占有树木3株,比1952年人均增加
1.8株。 1958年在“五风”影响下,滥伐树木,用于大炼钢铁,林木资源遭受破坏。
1963年人均占有树木下降至1.3株。1965年3月20日,广饶县人民委员会颁发通知,进
行林木确权发证,推动了林业生产的发展。1964~1970年是全县果园发展的鼎盛时期。
1975~1978年,随着农田基本建设的开展,以小清河南井灌区为主的农田林网相继建
立。1980年农村实行联产承包生产责任制以后,由于林业生产责任制未能及时完善,
农田林网一度遭受破坏。通过宣传贯彻《森林法》,落实林业生产责任制和管护措施,
乱砍滥伐林木现象得到制止。 到1985年底,全县实有林木面积17418亩,林木覆盖率
4.8%,木材蓄积量119453立方米。

第二节 主要树木种类与优良树种

一种类
县内主要木本植物资源共36个科,93个种(包括变种)。其中用材树32种,以杨、
柳、白榆、刺槐、泡桐、臭椿为多;经济树28种,主要有苹果 (栽培品种有金帅、红
香蕉、国光、祝光、富士、青香蕉等19个)、梨(鸭梨、长把梨、酥梨、雪花梨等16个
品种)、葡萄(玫瑰香、巨峰、龙眼等8个品种)、山

广饶县主要树木种类表
┌─────┬────────────┬─────┬─────────────┐
│科别 │种别 │科别 │种别 │
├─────┼────────────┼─────┼─────────────┤
│1松科 │雪松、赤松、黑松 │19冬青科 │钝齿冬青 │
├─────┼────────────┼─────┼─────────────┤
│2柏科 │侧柏(千头柏、黄金球柏)、│20卫矛科 │冬青卫矛(金心黄杨、金边黄 │
│ │圆柏(龙柏)、北美圆柏、铺│ │杨、银边黄杨) │
│ │地柏 ├─────┼─────────────┤
├─────┼────────────┤21槭树科 │复叶槭 │
│3杨柳科 │毛白杨、小叶杨、八里庄杨├─────┼─────────────┤
│ │、加拿大杨、旱柳(龙爪柳)│22无患子科│栾树、文冠果 │
│ │、垂柳、杞柳 ├─────┼─────────────┤
├─────┼────────────┤23鼠李科 │枣(酸枣) │
│4胡桃科 │核桃 ├─────┼─────────────┤
├─────┼────────────┤24葡萄科 │葡萄、爬山虎 │
│5榆科 │白榆 ├─────┼─────────────┤
├─────┼────────────┤25锦癸科 │木槿 │
│6桑科 │白桑、构树、柘树、无花果├─────┼─────────────┤
├─────┼────────────┤26柽柳科 │柽柳 │
│7毛莨科 │牡丹 ├─────┼─────────────┤
├─────┼────────────┤27胡颓子科│沙枣 │
│8蜡梅科 │蜡梅 ├─────┼─────────────┤
├─────┼────────────┤28千屈菜科│紫薇 │
│9悬铃木科 │一球悬铃木、二球悬铃木 ├─────┼─────────────┤
├─────┼────────────┤29石榴科 │石榴(重瓣红石榴、月季石榴 │
│10蔷薇科 │苹果、海棠、沙果、杏、毛│ │) │
│ │樱桃、桃(蟠桃)、白梨、沙│ │ │
│ │梨、杜梨、洋梨、月季花、│ │ │
│ │玫瑰、蔷薇 │ │ │
├─────┼────────────┼─────┼─────────────┤
│11苏木科 │皂荚、紫荆 │30柿树科 │君迁子、柿树 │
├─────┼────────────┼─────┼─────────────┤
│12含羞草科│合欢 │31木樨科 │绒毛、白蜡、连翘、紫丁香 │
├─────┼────────────┤ │、女贞、迎春 │
│13蝶形花科│国槐(龙爪槐)、刺槐、紫穗├─────┼─────────────┤
│ │槐、紫藤 │32茄科 │枸杞 │
├─────┼────────────┼─────┼─────────────┤
│14芸香科 │花椒 │33玄参科 │白花泡桐、楸叶泡桐、兰考 │
├─────┼────────────┤ │泡桐、毛泡桐 │
│15苦木科 │臭椿 │ │ │
├─────┼────────────┼─────┼─────────────┤
│16楝科 │香椿、苦楝 │34紫薇科 │梓树、楸树 │
├─────┼────────────┼─────┼─────────────┤
│17黄杨科 │黄杨、雀舌黄杨 │35忍冬科 │接骨木 │
├─────┼────────────┼─────┼─────────────┤
│18漆树科 │火炬树 │36禾本科 │淡竹 │
└─────┴────────────┴─────┴─────────────┘

注:括号内为变种或变形。
楂(敞口、大金星、墨红3个品种)、桃(五月鲜、六月红、大白桃、小白桃等10个品种)、
枣(金丝小枣、圆铃枣、躺枣3个品种)等;木本花卉观赏树29种,其中长绿树有雪松、
龙柏、刺柏、铺地柏、金心黄杨、冬青、女贞等;野生灌木有柽柳、枸杞、酸枣3种。

二优良树种(品种)
泡桐 喜疏松肥沃土壤, 不耐水湿、盐碱。主要分布于小清河以南井灌区9个乡
镇。以四旁栽植为多,一般年直径生长量3~6厘米,单株年材积生长量0.03~0.05立
方米。
毛白杨 当地传统树种。适宜在湿润壤土或沙壤土栽植,木质好,寿命长。主要
分布在小清河以南,以四旁栽植为多。
八里庄杨 1975年从泰安引进。 耐干旱、瘠薄,并耐0.2%以下的盐碱。当时多
用于营造农田林网,后陆续发展到四旁栽植或营造片林。县内栽植的杨类中,八里庄
杨约占60%。
刺槐 俗称洋槐,民国初年引进。耐干旱、瘠薄和盐碱。目前栽植遍布全县, 尤
以片林为多。 1983年, 从邹平县引进刺槐优良类型--石林,比普通刺槐胸径增长快
30.4%。1985年,全县有刺槐林9870亩,占有林地的64.6%。
白榆 俗称榆树。耐干旱、瘠薄和盐碱,是县内传统用材树种。多在房前屋后栽
植。近几年因受榆兰叶虫甲和芳香木蠹蛾危害,栽植减少。
臭椿 俗称樗树,是县内盐碱地区先锋造林树种之一。目前各地都有零星种植。
旱柳 耐湿涝和低度盐碱,是县内沿河流、沟渠、水塘和低洼地带先锋造林树种
之一,也用于四旁栽植或营造片林。龙爪柳、垂柳为风景观赏树。
国槐 俗称本槐,木质坚硬,适应性强,寿命长,县内现尚有元、明代古槐19株。
抗日战争前,在街道旁及庙宇、公署多有栽植 (明代嘉靖年间,“公署槐荫”列为县
“八景”之一)。现房前屋后、街道两旁、公共场所栽植较多。国槐变型“龙爪槐”,
颇具观赏价值。
苦楝 耐干旱,抗寒性较差,适应庭院栽植。木质坚硬,用作家具能防虫蛀。大
码头乡栽植较多。
苹果 从1956年开始,先后从烟台、泰安等地引进新品种。在县内性状表现较好
的有:元帅,又名金冠、黄香蕉。适应性强,丰产稳产。主要分布在广饶镇、花园、
西营、颜徐、石村、李鹊、大营等乡。红香蕉,幼树生长较快,果质较好,结果后易
衰弱。西营、花园、颜徐、石村、李鹊等乡栽植较多。国光,盛果期长,适应性强,
能耐一定的盐碱, 但结果期较晚。大营、西营、石村、颜徐、李鹊、花园6乡均有栽
植。祝光,又名美夏。适应性强,易丰产。多数果园均有少量栽植。青香蕉,又名白
龙。幼龄树势健壮,果质较好,果期易衰,适应沙土或沙壤土。分布于大多数果园。
富士,1976年从泰安引进。该品种以国光×元帅亲本杂交育成。有较强适应性,结果
早,产量高,果汁多,味甜酸,具元帅香气,耐贮性优于国光。西营乡的吕道口、明
庄,花园乡的和王村均有栽植。
梨 主要分布在花官乡、广饶镇、颜徐乡。县内性状表现较好的品种有:鸭梨,
较耐盐碱,对肥水要求高。酥梨,又名砀山酥梨。耐旱涝,抗病,结果早,丰产稳产。
长把梨,适应性较强,产量较高。全县栽植面积约200亩,年产26万公斤左右。

第三节 植树造林

一采种育苗
采种 建国后,根据“自采、自育、自造”的方针,每年采种季节, 以青少年为
主,开展采集树种活动。从1949~1985年全县约计采集树种65吨,除自用外,由供销
部门收购和经销,调节县内余缺和部分外销。种类多是刺槐、国槐、紫穗槐、白榆等。
1983年, 在青少年中, 开展了一次采集草种、树种支援甘肃的活动,当年采集树种
3.27吨。
育苗 建国前, 农户植树大都利用树木分蘖、 落种作为苗木来源。 民国10年
(1921年) 建立县苗圃,当年育苗3.5亩,树种为刺槐、樗树、桑树、黄金树、榆树、
合欢树、梧桐、马尾松等。民国19年(1930年)又建第二苗圃,两处苗圃共有土地21.2
亩,育苗约2.5万株,只供县城范围使用。民国26年(1937年) 苗圃荒废。1945年,县
苗圃得以恢复和发展。 1964年总面积发展到1200亩。至1978年,圃地稳定到520亩,
为县、社苗木供应基地。
1965年始,出现了县、社、队三级育苗形式。1978年,全县育苗9006亩,是历史
最高水平。1980年开始出现个体育苗户,并逐步发展为育苗专业户、重点户,社、队
育苗减少。此后育苗量逐年下降。1982年,全县育苗831亩,为1965年以来最低水平。
1983年开始回升。1985年,全县育苗1865亩,其中户育苗量占60%。

二四旁植树农田林网
四旁植树 四旁植树是县内一种传统的植树形式。建国后,随着水利、交通、公
共场所的兴建,四旁植树范围扩大,并逐步向树种多样化、良种化发展。1985年底,
全县实有四旁植树371万株,人均8.3株,四旁树覆盖面积5.11万亩。历史上树木极少
的丁庄乡(旧有“蝉鸣门框,蒿下乘凉”之说),四旁植树已达28.7万株,人均6.6株。
农田林网 农田林网是县内防护林的组成部分。1975年,结合农田基本建设,开
始有计划地营造农田林网。 到1978年,全县共营造农田林网36.39万余亩 (折实面积
5348亩),占农田基本建设面积的90%多,林网总长度85.32万米,树种多是八里庄杨。
农田林网大多分布在小清河以南井灌区(占全县林网面积的96.4%),其中农田全部实
现林网的有李鹊、 小张、城关、杜宋4公社。尤以李鹊公社的林网标准最高,曾多次
受到省、地各级领导部门的表彰。农田林网的建成,改善了农田生态条件。1980年,
全县小麦因受倒春寒等不良气候影响,平均每亩减产52.5公斤,李鹊公社的小麦却亩
增4.5公斤。1985年,全县林网面积达到39.9万亩。
公路绿化 建国前,县内公路较少,且系土路,路旁无树。1958~1959年首先对
潍博路进行绿化。1964、1975年又分别绿化了辛孤路和广青路。1975~1978年,对县
级及乡级公路也先后在路旁植树。至1985年,县境跨县干线路 (辛孤路、潍博路、广
青路)总长91.2公里,已绿化27.5公里;县内干线公路(广码路、小张路、河西路、孟
胜路、石大路) 总长52.5公里,已绿化47.5公里。全县公路植树共23万株,树种多是
八里庄杨。

三造林
用材林 1949~1985年,全县累计营造用材林3.75万亩。1965年以前发展较慢,
1965年以后发展较快,年均造林1562亩。1985年底,全县用材林保存面积5989亩。主
要分布在村庄周围、边远荒滩和沿河流、沟渠的非耕地。树种以刺槐、杨树、柳树为
多。
防护林 县内1962年开始营造防护林。到1985年,全县累计造林1.77万余亩,年
底实有保存面积1.02万余亩。树种有刺槐、杨树、柳树、榆树等。防护林主要分布在
县境内的6条河流 (小清河、淄河、预备河、分洪河、支脉河、广北新河) 、3道大沟
(群众沟、花官沟、雷埠沟)、两条干渠(引黄灌区二、三干)两侧。这些河流沟渠,宜
林面积3.26万余亩,尚有未绿化面积2.24万亩。
经济林 果园。建国前,县内无大片果园,农户多在房前屋后或河滩沙地种植枣、
梨、桃、杏等。建国初期,全县仅有零星果园166亩,年产果品22.5吨左右。1956年,
首批在辛店区的培李村、生家村(现均属东营区) 和刘集区的范家村各建集体苹果园1
处,面积共100亩。1958年,在石村以北雒家洼建立国营广饶县园艺场(原东王农场并
入) 。1959年春,先在东王分场栽植苹果70亩(1980年划归石村公社,后改为农田)。
当年冬又在雒家洼建果园1处,面积300亩,其中苹果200亩,梨、葡萄各50亩(1964年
果树全部涝死,改为苗圃) 。60年代,集体果树向大面积发展。1964~1966年,张枣
区韩庄村在淄河滩地建苹果园680亩,与邻村封庙同时建成的300亩果园联成一片,号
称“千亩果园”,当时在惠民地区属大果园之一。1976年,花官公社从外地引进梨树,
品种有鸭梨、 长把梨、砀山梨、香水梨等14种之多,栽植面积390亩。1978年,全县
果园面积达9063亩,为历史最高年份,果品产量2575吨。全县有17处公社建立了果园,
其中千亩以上的为西营公社;500亩以上的有大王、石村、南塔、李鹊、颜徐、花官、
六户7个公社。 1980年后,集体经营的果园逐渐转为专业户或联合体承包,出现了一
些管理好、 收入高的果园。 由于制度不完善,有的承包者单纯追求经济效益,采取
“掠夺式”经营,使果树受到严重损失。1985年,全县果园面积减少到4732亩 (苹果
3981亩,梨653亩,其他果园98亩),果品产量3210吨。
植桑。清代及民国初期,广饶县曾是蚕茧重要产地,植桑较多。民国11年(1922年)
统计,全县有桑树20余万株,主要分布于淄河沿岸村庄,树种多为鲁桑。后因茧价跌
落,大部桑园被毁,改种其他作物。民国23年(1934年),全县桑树降至14万余株,年
产蚕茧由民国初期75吨降为20吨。抗日战争时期,蚕桑业濒临绝境。1975年开始回升。
1979年,全县桑园面积达1200亩,年产蚕茧7.85吨。1981年,由于蚕茧收购价低,群
众毁桑种粮,桑园面积急剧减少。1985年全县仅有桑园20亩,蚕业停顿,桑树多作条
用。
特殊用途林 1983年春,在山东省林科所的主持安排下,于县石村苗圃营造了白
榆种源试验林。共收集10个种源(山东、河南、江苏3省的10个县市)、158个家系。参
加试验面积65亩, 另加保护行35亩,共100亩。1985年冬,经专家鉴定,达到省内较
先进水平,被评为厅级二等成果。

1949~1985年植树造林统计表
┌──┬────────────────────┬────┬────┬──┐
│年份│成片造林(亩) │农田林 │四旁植 │育苗│
│ ├──┬───┬───┬─────┬───┤网(万亩)│树(万株)│(亩)│
│ │合计│用材林│防护林│经济林 │特用林│ │ │ │
│ │ │ │ ├──┬──┤ │ │ │ │
│ │ │ │ │果园│桑园│ │ │ │ │
├──┼──┼───┼───┼──┼──┼───┼────┼────┼──┤
│1949│5 │5 │ │ │ │ │ │25 │21 │
├──┼──┼───┼───┼──┼──┼───┼────┼────┼──┤
│1950│5 │5 │ │ │ │ │ │14 │20 │
├──┼──┼───┼───┼──┼──┼───┼────┼────┼──┤
│1951│5 │5 │ │ │ │ │ │81 │41 │
├──┼──┼───┼───┼──┼──┼───┼────┼────┼──┤
│1952│6 │6 │ │ │ │ │ │299 │150 │
├──┼──┼───┼───┼──┼──┼───┼────┼────┼──┤
│1953│60 │60 │ │ │ │ │ │9 │129 │
├──┼──┼───┼───┼──┼──┼───┼────┼────┼──┤
│1954│100 │100 │ │ │ │ │ │62 │76 │
├──┼──┼───┼───┼──┼──┼───┼────┼────┼──┤
│1955│180 │180 │ │ │ │ │ │36 │138 │
├──┼──┼───┼───┼──┼──┼───┼────┼────┼──┤
│1956│397 │297 │ │100 │ │ │ │207 │565 │
├──┼──┼───┼───┼──┼──┼───┼────┼────┼──┤
│1957│459 │350 │ │109 │ │ │ │50 │747 │
├──┼──┼───┼───┼──┼──┼───┼────┼────┼──┤
│1958│400 │400 │ │ │ │ │ │300 │360 │
├──┼──┼───┼───┼──┼──┼───┼────┼────┼──┤
│1959│1121│751 │ │370 │ │ │ │298 │380 │
├──┼──┼───┼───┼──┼──┼───┼────┼────┼──┤
│1960│50 │50 │ │ │ │ │ │16 │150 │
├──┼──┼───┼───┼──┼──┼───┼────┼────┼──┤
│1961│250 │250 │ │ │ │ │ │13 │20 │
├──┼──┼───┼───┼──┼──┼───┼────┼────┼──┤
│1962│1185│783 │308 │94 │ │ │ │120 │282 │
└──┴──┴───┴───┴──┴──┴───┴────┴────┴──┘

(续表)
┌──┬────────────────────┬────┬────┬──┐
│年份│成片造林(亩) │农田林 │四旁植 │育苗│
│ ├──┬───┬───┬─────┬───┤网(万亩)│树(万株)│(亩)│
│ │合计│用材林│防护林│经济林 │特用林│ │ │ │
│ │ │ │ ├──┬──┤ │ │ │ │
│ │ │ │ │果园│桑园│ │ │ │ │
├──┼──┼───┼───┼──┼──┼───┼────┼────┼──┤
│1963│1303│823 │320 │160 │ │ │ │55 │128 │
├──┼──┼───┼───┼──┼──┼───┼────┼────┼──┤
│1964│2083│656 │177 │1250│ │ │ │72 │747 │
├──┼──┼───┼───┼──┼──┼───┼────┼────┼──┤
│1965│3752│1200 │542 │2010│ │ │ │319 │4480│
├──┼──┼───┼───┼──┼──┼───┼────┼────┼──┤
│1966│4144│2144 │ │2000│ │ │ │300 │3963│
├──┼──┼───┼───┼──┼──┼───┼────┼────┼──┤
│1967│3854│2034 │ │1820│ │ │ │200 │6000│
├──┼──┼───┼───┼──┼──┼───┼────┼────┼──┤
│1968│5700│2500 │1500 │1700│ │ │ │308 │1100│
├──┼──┼───┼───┼──┼──┼───┼────┼────┼──┤
│1969│5300│3000 │800 │1500│ │ │ │265 │1000│
├──┼──┼───┼───┼──┼──┼───┼────┼────┼──┤
│1970│5550│2850 │600 │2100│ │ │ │242 │2440│
├──┼──┼───┼───┼──┼──┼───┼────┼────┼──┤
│1971│2911│2182 │489 │240 │ │ │ │240 │5000│
├──┼──┼───┼───┼──┼──┼───┼────┼────┼──┤
│1972│1749│1100 │450 │199 │ │ │ │440 │5665│
├──┼──┼───┼───┼──┼──┼───┼────┼────┼──┤
│1973│3157│2284 │475 │384 │4 │ │ │701 │4069│
├──┼──┼───┼───┼──┼──┼───┼────┼────┼──┤
│1974│1852│1210 │600 │ │42 │ │ │683 │3324│
├──┼──┼───┼───┼──┼──┼───┼────┼────┼──┤
│1975│2735│577 │828 │1305│25 │ │ │757 │3760│
├──┼──┼───┼───┼──┼──┼───┼────┼────┼──┤
│1976│2157│1112 │597 │448 │ │ │5.0 │272 │3116│
├──┼──┼───┼───┼──┼──┼───┼────┼────┼──┤
│1977│1150│500 │400 │ │250 │ │14.2 │505 │6600│
├──┼──┼───┼───┼──┼──┼───┼────┼────┼──┤
│1978│5996│3636 │587 │1093│680 │ │21.6 │1007 │9006│
├──┼──┼───┼───┼──┼──┼───┼────┼────┼──┤
│1979│2752│1541 │1011 │ │200 │ │1.8 │348 │5802│
├──┼──┼───┼───┼──┼──┼───┼────┼────┼──┤
│1980│2040│605 │1435 │ │ │ │0.3 │128 │2227│
├──┼──┼───┼───┼──┼──┼───┼────┼────┼──┤
│1981│1444│1002 │442 │ │ │ │0.2 │102 │1329│
├──┼──┼───┼───┼──┼──┼───┼────┼────┼──┤
│1982│815 │437 │378 │ │ │ │0.7 │32 │831 │
├──┼──┼───┼───┼──┼──┼───┼────┼────┼──┤
│1983│1440│527 │813 │ │ │100 │33.0 │85 │2875│
├──┼──┼───┼───┼──┼──┼───┼────┼────┼──┤
│1984│2631│205 │2426 │ │ │ │2.8 │82 │2120│
├──┼──┼───┼───┼──┼──┼───┼────┼────┼──┤
│1985│4817│2173 │2599 │45 │ │ │0.7 │95 │1865│
└──┴──┴───┴───┴──┴──┴───┴────┴────┴──┘

四义务植树
建国后, 每年春季植树季节,县直各单位开展不同形式的义务植树活动,但未形成
制度。1982年,贯彻全国人大《关于开展全民义务植树活动的决议》后,每年植树节前
后, 县、乡两级都选定地点,由主要领导干部带领群众参加义务植树活动。到1985年,
全县参加义务植树的人数达72.5万人次,共植树183万株。其中规模较大的有1982年组
织430人到支脉河植树2600株;1983年组织2253人次参加环城路、小清河堤和北贾沟绿
化, 共植树1.76万余株; 1984年组织8 69人次到石村苗圃和黄河大堤植树2.33万株。
1985年,全县参加义务植树的共7.67万人次,植树25万株。

第四节 林场

一乡办林场
乡办林场,先后建于1976年和1977年,开始为国、社合营,1984年改为乡办林场。
颜徐林场 建于1976年,在杜疃村西1公里处。1985年有用材林200亩,木材蓄积
量180立方米,树种多是八里庄杨。
花官林场 建于1977年,在乡驻地以北。1985年有用材林365亩,木材蓄积量180
立方米,树种多是刺槐,余为八里庄杨。
大码头林场 建于1976年,在义和村西北0.5公里处。1985年有用材林100亩,木
材蓄积量36立方米,树种为白榆。
丁庄林场 建于1976年,在东南坡村东南。1985年有用材林、条林各50亩。用材
林为八里庄杨、刺槐,条林为紫穗槐。木材蓄积量75立方米。

二村户联办林场
全县村户联办林场4处,先后建于1983年和1984年,分布在陈官乡的高店、杨家、
董家、坡南4个村,林权村户共有。承包形式均为现金投标。1985年4处林场共有林业
用地826亩,由14户承包,已造林556亩,树种均为刺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