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种植业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55&A=1&rec=30&run=13

第一节 农作物布局
建国前,全县耕地面积(按当时区划) 100万亩左右,粮田占80%以上。粮食作物
以小麦、高粱、大豆、谷子为大宗。南部阳河两岸,素以种植蔬菜为副业;沿淄河沙
土地带, 每年种植花生1000余亩;西南部兼植黄烟,最多达1.4万余亩。小清河以北
为棉区,每年种植6~8万亩;粮食作物以高粱、大豆为主,兼种黍、稷、禾参等耐碱
抗涝作物。
1949~1981年,全县总播种面积(区划大变动时期除外)为150~160万亩左右,其
中粮田和经济作物面积分别稳定在77~87%和13~23%之间。 从1982年开始,作物布
局调整为:粮食作物占总播种面积的66~72%,经济作物28~34%。在粮食作物内部
结构中, 面积变化最大的是玉米,由1949年占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的7.8%增加到1985
年的29.1%;大豆由1949年占20.3%减少到1985年的10.4%;谷子由1949年占10.3%
减少到1981年的1.25%, 1985年又回升到5.6%;高粱由1949年占19.9%减少到1985
年的1.8%。
1985年, 全县耕地面积81.84万亩,作物总播种面积118.33万亩,其中粮食作物
播种面积84.35万亩,占总播种面积的71%;经济作物(包括蔬菜)播种面积33.98万亩,
占总播种面积的29%。 在粮食作物播种面积中, 小麦41.76万亩, 占49.5%;玉米
24.58万亩,占29.1%;其他粮食作物(大豆8.76万亩,谷子4.73万亩,高粱1.49万亩,
地瓜1.01万亩,杂粮2.02万亩)18.01万亩,占21.4%。在经济作物播种面积中,棉花
21.64万亩, 占63.7%; 油料作物 (花生4.46万亩,蓖麻子4.1万亩,芝麻830 0亩)
9.39万亩,占27.6%;蔬菜、瓜类2.85万亩,占8.4%;麻类600亩,占0.3%。
第二节 耕作制度
建国前, 广饶县耕作制度大致分为一年一作、二年三作、一年二作3种形式,以
前两种为主。一年一作制多在小清河以北土地广阔地区实行,即:一年只种一季高粱、
棉花、大豆或冬小麦,收割后土地休闲。二年三作制为县内主要耕作形式,即:第一
年春播高粱或谷子,秋收后播种冬小麦,第二年小麦收割后,播种大豆,冬季土地休
闲。一年二作方式多在小清河以南地少人多、生产条件较好地区,即:冬小麦--玉米
或冬小麦--豆类、瓜菜接茬播种,当时在全县占少数。民国22年(1933年),全县复种
指数为112%。
20世纪50年代,县内耕作方式发展为连作、轮作、间作、混作等。连作,主要是
棉花,为一年一作制;轮作,即二年三作制;间作,主要有玉米间作绿豆或大豆,棉
花间作芝麻或绿豆等;混作,有大豆行间播少数玉米,谷子行间留少数高粱等方式。
1952年,全县一年一作面积由1949年占耕地面积的43%下降到35%;二年三作面积由
1949年占耕地面积的42%上升到46%; 一年二作面积由1949年占耕地面积的15%上升
到19%。全县复种指数为140.5%,其中粮田为151.1%。
60年代,强调扩大播种面积,增种高产作物,谷子、高粱、大豆逐年减少,二年
三作制逐步被冬小麦--玉米一年二作制代替。1965年,全县一年一作面积占耕地面积
的27%,比1952年下降8个百分点;二年三作面积占20%,比1952年下降26个百分点;
一年二作面积占53%, 比1952年上升34个百分点。全县复种指数为142.1%,其中粮
田为155.5%。
70年代,县内耕作制度变革较大,冬小麦--玉米一年二作制成为主导耕作方式。
1973~1975年先后推广了冬小麦套种玉米、黄烟、棉花和粮油、粮菜、小麦与绿肥作
物间作等方式。1976年,为了提高玉米产量,解决麦丰秋减问题,小清河以南井灌区,
推广冬小麦--半春玉米--夏玉米(大豆)三种三收方式,即:畦播小麦时,畦宽2.7米,
留下70厘米宽的畦埂,于麦收前1个月,每个埂上播两行半春玉米,畦内留两个各20厘
米宽的套作行,冬小麦收割前10天左右套种夏玉米。1979年,全县冬小麦--半春玉米
--夏玉米三种三收面积发展到23万亩,占全县玉米面积的51.9%,其中小清河以南井
灌区占玉米面积的94%。全县一年一作面积占耕地面积的23%,二年三作面积占20%,
一年二作、三作面积占57%。复种指数为159.7%,其中粮田复种指数为188.2%。
1980年后,随着生产条件的改变,冬小麦--半春玉米--夏玉米三种三收面积减少,
麦收后直播玉米或夏谷、大豆的一年二作面积逐年恢复。经济作物的种植有新的改革,
如西瓜、花生间作,棉田间作西瓜、大蒜、绿豆、马铃薯、元葱等,有了立体种植的
苗头。 作物布局也有较大调整,棉田增加,粮田减少,总复种指数有所下降。1 985
年,全县一年一作面积占耕地面积的39.2%,二年三作占13.7%,一年二作和一年三
作占47.1%。全县复种指数为149.5%,比1979年下降10个百分点,其中粮田为195.5
%,却比1979年上升7个百分点。

第三节 农作物面积产量

一粮食作物
广饶县农作物种植向以粮食为主,种类有小麦、大麦、玉米、大豆、高粱、谷子、
地瓜、黍、稷、禾参子、绿豆、豇豆、小豆、水稻等。
民国时期,粮食作物种植以小麦、高粱、大豆为主,其次谷子、玉米、小杂粮。
因受自然条件支配和小农经济局限性影响,作物种植面积时有变更。民国22年(1933年),
全县大麦种植面积由正常年份几千亩猛增为10万亩,总产6350吨,居全省第二位; 大
豆种植面积却由正常年份20万亩左右降为4000亩,总产仅280吨。民国25年(1936年),
全县粮食播种面积111.79万亩, 占总播种面积的90%左右, 亩产74.2公斤, 总产
82919吨。 其中小麦41.95万亩, 占粮食作物总面积的37.5%, 亩产55公斤, 总产
23073吨; 玉米9.3万亩, 占8.3%, 亩产75公斤,总产6950吨;大豆25.5万亩,占
22.8%, 亩产75公斤,总产19125吨;谷子10.4万亩,占9.3%,亩产125公斤,总产
13000吨;高粱22.9万亩,占20.5%,亩产87.5公斤,总产20037吨;小杂粮2.23万亩,
占1.9%,亩产32.8公斤,总产734吨。
建国后,粮食作物种植结构变化较大,玉米、小麦面积增加,大豆、高粱、谷子
等作物相对减少。从1953年起,号召增种高产作物。到1956年,全县地瓜种植面积由
建国前的几千亩增加到10万亩以上,1960年猛增为25万多亩,占粮食作物总播种面积
的20%,总产31250吨,占全县粮食总产量的44.6%(从70年代起逐年减少)。19 58年,
在小清河以北增加了水稻种植,当年共种7.44万亩(后陆续减少)。自70年代起,县内粮
食作物种植形成以小麦、玉米两项作物为主,分别占粮食作物总播种面积的47%和30
%左右;其次为大豆、谷子、高粱、地瓜,占20%左右,小杂粮占3%左右。
建国后, 广饶县粮食生产历经曲折发展过程。1952~1956年发展速度较快。195
2年,全县粮食亩产56公斤,总产76731吨,比1949年增长24%;1954年,亩产63公斤,
总产89499吨, 比1952年增长16.6%,超过了战前水平;1956年,亩产93.5公斤,总
产达123584吨, 比1954年增长38.1%。60年代,粮食产量下滑。196 2年,全县粮食
亩产下降到35.85公斤, 总产39480吨,为建国以来最低水平。19 63年开始从低谷回
升,但至1969年,年产仍在10万吨左右浮动。70年代,产量逐年提高。1979年,全县
粮食亩产147公斤,总产190400吨,首次超过《农业发展纲要(草案) 》指标,比1969
年增长93.3%。 进入80年代,粮食生产又有新的发展。1985年,全县粮食亩产232公
斤, 总产195800吨, 为历史最高水平; 与1979年相比, 在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减少
45.48万亩(主要因为区划变动和增种经济作物) 的情况下,亩产、总产分别增长57.8
%和2.8%;与1949年相比,亩产、总产分别增长3.5和2.2倍。

二经济作物
棉花 广饶县棉花生产始于清初。 民国时期, 县境北部已大量种植。民国15年
(19 26年) ,全县棉田面积6万亩,总产皮棉14280担(714吨);民国17年(1928年)6.5
万亩,总产皮棉19890担(994.5吨) ;民国19年(1930年)7.02万亩,总产皮棉29845担
(1492.25吨) ;民国22年(1933年)增至8.1万亩,总产皮棉20728担(1036.4吨)。民国
24年(1935年),小清河北宜棉面积约占耕地70%,所产皮棉约为7461吨,价值约在179
万元上下。
建国初期,政府号召棉农增种“爱国棉”,棉区向小清河以南发展,种植面积不
断扩大, 产量逐年提高。1949年,全县植棉15.58万余亩,单产皮棉16.4公斤,总产
2570吨。 1952年,棉花种植面积扩大到25.71万余亩,亩产22.9公斤,总产5897吨。
60年代,棉花生产下滑, 1962年产量最低,全县植棉面积9.25万亩,亩产2.95公斤,
总产272.36吨。70年代,产量开始回升,植棉面积年均14万亩左右。1970年,全县植
棉18.16万亩,亩产23公斤,总产4185吨,并出现12个公社、364个生产大队亩产达到
或超过《农业发展纲要(草案)》指标(亩产皮棉40公斤以上)。其中稻庄公社7192亩棉
花,亩产51.5公斤;淄河店大队205亩棉花,亩产78.5公斤。1982年,调整作物布局,
全县植棉面积增加到39.46万亩,亩产46公斤,总产18115吨。1985年,由于区划变动
和作物布局调整, 增种花生、蓖麻,棉花面积减至19.78万亩,而亩产却提高到69公
斤, 为历史最高水平,总产达14890吨,比1982年略有减少。与1949年相比,亩产、
总产分别增长3.2倍和4.79倍。
黄烟 民国时期,为县境南部种植的主要经济作物之一。民国24年(1935年),县
境西南部植烟草计达1.4万余亩,每年输出烟叶700吨。民国20年(1931年) 至民国2 5
年(1936年),全县平均烟草种植1.2万亩,亩产100公斤,总产1200吨。建国后,黄烟
生产有所发展。 1958年, 种植区域扩大到小清河以南井灌区大部分社、队, 面积达
2.43万余亩,亩产77公斤,总产1876吨。三年经济困难时期,种植面积减少,产量下
降。60年代后期,黄烟生产又有回升。1967年种植1.95万余亩,亩产1 16公斤,总产
2262吨。70年代始,种植面积逐年减少,1982年停种。
花生 建国前,淄河两岸和小清河以北(南薛等村)沙土地带有零星种植。民国20
年(1931年) 至民国25年(1936年),全县平均花生种植面积1895亩,亩产85.25公斤,
总产为165.81吨。 建国后直至1984年, 花生种植面积多者5000余亩,少则几十亩。
1985年, 全县农业种植结构调整, 棉花面积减少,花生增种到4.46万亩,亩产增至
217公斤,总产9680吨,正式列入国家油料收购计划。
芝麻 有春播、夏播两种,为广饶县传统种植作物之一,主要用作“小磨香油”
原料。芝麻纯作面积较小,多与棉花等其他作物间作。1985年,全县种植芝麻8300亩,
亩产58.5公斤,总产485吨。
蓖麻子 历来多在路边、沟渠两旁种植。建国后,每年初春,发动少年儿童利用
空闲土地种植蓖麻子,作为开展“三种” (种树、蓖麻子、向日葵) 活动内容之一。
1985年,开始利用各种闲散土地成片种植,全县种蓖麻子4.1万亩,总产3250吨。
油菜子 1976年试种235亩,亩产16公斤,总产3.75吨。1977年种植475亩,亩产
14公斤,总产6.6吨。后逐年减少,1982年停种。
蔬菜 瓜类 县内蔬菜种植有悠久历史。明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 《乐安县志》
记载:蔬菜种类有葫荽(芫荽)、芹菜、菠(菠菜)、甘露子(地环)、白菜、春不老、
苔菜、莴苣、苋菜、茼蒿、蔓菁、萝卜、葱、韭、蒜、薤(野蒜) 、茄、薄荷(今作药
材) 、君艹达艹、茴香、莳(小茴香)、萝瓜、瓠等23种。清末、民国时期,县东南部
即以盛产蔬菜闻名。阳河两岸大王桥等村所产辣椒(亦称秦椒)干,具有色泽鲜亮,红
中透紫,肉厚油多,味辣而香等特点,曾出口朝鲜、新西兰等国。30年代,年输出辣
椒干2.9万余公斤,销往江苏等省并出口朝鲜。
建国后,菜区逐步扩大,产量亦不断提高。但品种较老,种法简单,产品大部作
社员分配使用,经济效益不高。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将小清河以南井灌区划为
粮、棉、菜区。蔬菜生产得到进一步重视。县政府建立了蔬菜办公室、蔬菜指导站,
城关、大王、稻庄、小张等公社都有蔬菜专业队(组) ,并涌现出400余个蔬菜生产重
点户。1985年,全县蔬菜面积(包括瓜类) 3.04万亩,其中地膜栽培面积1.1万亩,大
棚324幢、 159亩,总产值46 00万元,占农业总产值的15.5%。蔬菜种类有黄瓜、番
茄、韭菜、元葱、菠 菜、芹菜、西葫芦、大蒜、大葱、大椒(辣椒、甜椒)、茴香、
青蒜、芸豆、豆角、大白菜、小白菜、茼蒿、油菜、胡萝卜、白萝卜、花椰菜(菜花)、
香菜(芫荽)、冬瓜、南瓜、玉瓜、丝瓜、生菜、甘蓝、扁豆、蔓菁、芥根、山药、马
铃薯、 莴苣、苤蓝、月萝卜、芥茉等37种。全年有270天可在市场上供应番茄、黄瓜
等新鲜蔬菜。瓜类有西瓜、甜瓜、梢瓜等。

部分年份经济作物面积产量统计表

面积:亩单产:公斤总产:吨
┌──┬─────┬────┬───────────┬──────────┐
│年份│经济作物 │占总播种│棉花 │黄烟 │
│ │播种总面积│面积的% ├───┬───┬───┼───┬───┬──┤
│ │ │ │面积 │单产 │总产 │面积 │单产 │总产│
├──┼─────┼────┼───┼───┼───┼───┼───┼──┤
│1936│ │ │57000 │25.88 │1475 │12000 │100.00│1200│
├──┼─────┼────┼───┼───┼───┼───┼───┼──┤
│1949│261677 │17.9 │155880│16.49 │2570 │1800 │87.78 │158 │
├──┼─────┼────┼───┼───┼───┼───┼───┼──┤
│1952│284478 │17.3 │257159│22.93 │5897 │5667 │126.88│719 │
├──┼─────┼────┼───┼───┼───┼───┼───┼──┤
│1956│377968 │22.3 │328336│19.65 │6453 │19886 │108.62│2160│
├──┼─────┼────┼───┼───┼───┼───┼───┼──┤
│1962│166176 │13.2 │92564 │2.94 │272 │12961 │19.60 │254 │
├──┼─────┼────┼───┼───┼───┼───┼───┼──┤
│1965│370066 │19.4 │255921│15.02 │3845 │16388 │70.54 │1156│
├──┼─────┼────┼───┼───┼───┼───┼───┼──┤
│1970│249315 │15.8 │181668│23.04 │4185 │15310 │107.71│1649│
├──┼─────┼────┼───┼───┼───┼───┼───┼──┤
│1975│224703 │13.5 │136707│23.94 │3273 │11950 │65.44 │782 │
├──┼─────┼────┼───┼───┼───┼───┼───┼──┤
│1978│225800 │15.0 │135500│11.97 │1622 │7500 │96.00 │720 │
├──┼─────┼────┼───┼───┼───┼───┼───┼──┤
│1982│428600 │33.6 │394600│45.91 │18115 │ │ │ │
├──┼─────┼────┼───┼───┼───┼───┼───┼──┤
│1983│368200 │32.6 │344700│53.08 │18295 │ │ │ │
├──┼─────┼────┼───┼───┼───┼───┼───┼──┤
│1984│368400 │30.9 │338400│63.45 │21470 │ │ │ │
├──┼─────┼────┼───┼───┼───┼───┼───┼──┤
│1985│339800 │28.7 │216400│68.81 │14890 │ │ │ │
└──┴─────┴────┴───┴───┴───┴───┴───┴──┘

(续表)
┌──┬──────────┬─────────┬─────────┐
│年份│花生 │芝麻 │麻类 │
│ ├───┬───┬──┼──┬───┬──┼──┬───┬──┤
│ │面积 │单产 │总产│面积│单产 │总产│面积│单产 │总产│
├──┼───┼───┼──┼──┼───┼──┼──┼───┼──┤
│1936│1895 │125.07│237 │ │ │ │ │ │ │
├──┼───┼───┼──┼──┼───┼──┼──┼───┼──┤
│1949│1895 │88.66 │168 │ │ │ │940 │50.00 │47 │
├──┼───┼───┼──┼──┼───┼──┼──┼───┼──┤
│1952│1865 │92.23 │172 │ │ │ │1540│50.00 │77 │
├──┼───┼───┼──┼──┼───┼──┼──┼───┼──┤
│1956│5250 │111.43│585 │ │ │ │1038│54.91 │57 │
├──┼───┼───┼──┼──┼───┼──┼──┼───┼──┤
│1962│4098 │15.62 │64 │ │ │ │919 │8.71 │8 │
├──┼───┼───┼──┼──┼───┼──┼──┼───┼──┤
│1965│3223 │57.71 │186 │1601│34.35 │55 │2570│19.84 │51 │
├──┼───┼───┼──┼──┼───┼──┼──┼───┼──┤
│1970│1742 │52.82 │92 │1443│36.73 │53 │2845│21.44 │61 │
├──┼───┼───┼──┼──┼───┼──┼──┼───┼──┤
│1975│726 │81.27 │59 │1238│46.04 │57 │3186│30.45 │97 │
├──┼───┼───┼──┼──┼───┼──┼──┼───┼──┤
│1978│100 │100.00│10 │900 │33.33 │30 │4500│25.56 │115 │
├──┼───┼───┼──┼──┼───┼──┼──┼───┼──┤
│1982│ │ │ │1300│38.46 │50 │100 │100.00│10 │
├──┼───┼───┼──┼──┼───┼──┼──┼───┼──┤
│1983│ │ │ │700 │42.86 │30 │ │ │ │
├──┼───┼───┼──┼──┼───┼──┼──┼───┼──┤
│1984│600 │83.33 │50 │1300│46.15 │60 │ │ │ │
├──┼───┼───┼──┼──┼───┼──┼──┼───┼──┤
│1985│44600 │217.04│9680│8300│58.43 │485 │1000│170.00│170 │
└──┴───┴───┴──┴──┴───┴──┴──┴───┴──┘

(续表)
┌──┬───────────────┬─────────┬────┐
│年份│蔬菜 │瓜类 │其他经济│
│ ├─────┬────┬────┼──┬───┬──┤作物面积│
│ │面积 │单产 │总产 │面积│单产 │总产│ │
├──┼─────┼────┼────┼──┼───┼──┼────┤
│1936│ │ │ │ │ │ │ │
├──┼─────┼────┼────┼──┼───┼──┼────┤
│1949│42000 │600.00 │25200591│ │ │ │ │
│ │ │ │62 │ │ │ │ │
├──┼─────┼────┼────┼──┼───┼──┼────┤
│1952│10000 │750.00 │75008247│ │ │ │ │
├──┼─────┼────┼────┼──┼───┼──┼────┤
│1956│12211 │900.00 │10990112│ │ │ │ │
│ │ │ │47 │ │ │ │ │
├──┼─────┼────┼────┼──┼───┼──┼────┤
│1962│54618 │160.28 │87541017│ │ │ │ │
├──┼─────┼────┼────┼──┼───┼──┼────┤
│1965│46047 │1005.43 │46297 │6833│640.42│4376│37483 │
├──┼─────┼────┼────┼──┼───┼──┼────┤
│1970│28981 │1607.00 │46558173│ │ │ │ │
│ │ │ │26 │ │ │ │ │
├──┼─────┼────┼────┼──┼───┼──┼────┤
│1975│4633760061│ │ │ │ │ │ │
│ │8553 │ │ │ │ │ │ │
├──┼─────┼────┼────┼──┼───┼──┼────┤
│1978│4670080002│ │ │ │ │ │ │
│ │2600 │ │ │ │ │ │ │
├──┼─────┼────┼────┼──┼───┼──┼────┤
│1982│2130015009│ │ │ │ │ │ │
│ │800 │ │ │ │ │ │ │
├──┼─────┼────┼────┼──┼───┼──┼────┤
│1983│1630070058│ │ │ │ │ │ │
│ │00 │ │ │ │ │ │ │
├──┼─────┼────┼────┼──┼───┼──┼────┤
│1984│1834037006│ │ │ │ │ │ │
│ │060 │ │ │ │ │ │ │
├──┼─────┼────┼────┼──┼───┼──┼────┤
│1985│1920050300│ │ │ │ │ │ │
└──┴─────┴────┴────┴──┴───┴──┴────┘

麻类 苘麻, 历年有零星种植, 年产50~75吨左右。1967年引进红麻、大麻。
1968年全县麻类种植面积扩大到1.34万亩, 总产364.45吨, 其中红麻4200亩,总产
105吨。以后种植面积逐年减少。1985年全县麻类种植面积100 0亩,总产11吨。
甜菜 70年代初,曾在斗柯、花官、西营等公社发动种植,为县糖厂提供原料。
1971年全县种甜菜2539亩, 亩产块根298公斤, 总产757吨。 1977年种植面积扩大到
4745亩,亩产657公斤,总产3117吨。1979年糖厂下马后停种。
香菜籽 1971年开始种植,销往广州并出口香港等地。产区主要是小清河以南大
王、 城关等公社。1979年,全县香菜籽种植面积发展到1.46万亩,收购量为700吨。
以后逐年减少,80年代仅有零星种植。

第四节 肥料施用

一农家肥
人粪尿 建国前为粪、尿合积,晒干后施用,氮素损失甚大。50年代提倡粪、尿
单积,冬季用尿浇麦田。70年代推广“土包氮”,即粪尿加土2~3倍,掺匀泥封,用
作基肥或追肥。
厩(圈)肥 厩肥亦称大栏粪,为农家肥中最主要的一种。全县正常年份年产30万
吨左右。沤制方法:在大牲畜、猪、羊栏内按时垫土(猪圈还需投入青草加水沤制),
让牲畜践踏,使粪尿混合发酵,定期出栏、出圈,堆集备用。施用方法:50年代多用
粪干,肥效损失甚大。70年代后逐渐改变晒粪习惯,并推广“四合一” (牲畜粪、人
粪、人尿、土混合沤制)堆肥方法,发挥肥料效力。
饼肥 主要有豆饼、 棉仁饼等。豆饼,含氮7%、磷1.32%、钾2.13%。民国时
期和建国初期施用较多,一般用作棉、烟、瓜类和部分粮食作物追肥。自60年代后期,
由于压缩了大豆种植面积, 豆饼施用量大减。 棉仁饼,含氮3.41%、磷1.63%、钾
0.69%。70年代初曾用作“五四○六”抗生菌肥的培养基, 后直接用作基肥,全县每
年施用面积近20万亩。
土杂肥 主要种类有炕洞土、土墙皮、屋土、垃圾、湾泥、草木灰等。建国后,
党和政府不断提倡大积大造土杂肥,指导改进堆肥、施肥技术,以弥补细肥之不足,
增加土壤有机质,提高作物产量。
1958年在“五风”影响下,强行推广田间熏肥、夜间积肥运肥,造成黄土搬家,
劳民伤财。
绿肥 县内农民向有用绿豆压青的作法。60年代开始引进苕子、田菁、草木樨、
柽麻等绿肥品种。 1979年全县种绿肥作物1万亩。翻压绿肥作物,能改造盐碱地,增
加土壤有机质,并有明显增产效果。

二化肥
氮肥 硫酸铵,含氮20~21%,农民初称肥田粉。建国初期开始引进,经示范推
广后,1957年大面积施用。氨水,含氮16%,60年代引进推广,70年代大量施用。氨
水肥效快,经济效益高,麦田亩施氨水25公斤可增产小麦50公斤,但易挥发,不便保
存、施用,现已为碳酸氢铵所代替。氨水用法,一般是冲施和划施,用于小麦、玉米、
棉花追肥。划施时需用氨水耧兑水深划10厘米以上,盖严紧跟浇水,以防挥发。碳酸
氢铵(又名碳铵) ,含氮17%,60年代后期开始施用。麦田亩施1公斤碳铵,可增产小
麦2公斤,且施用比氨水方便。用“犁底铵”(耕地时随犁施下) 办法作小麦基肥效果
较好。1980年以来,全县每年平均施“犁底铵”面积36万余亩,每亩用碳铵22.5公斤。
碳铵亦可作粮棉作物追肥。尿素,含氮量46%,施用安全方便,可与有机肥混合用耧
划施作基肥,也可随撒随浇作追肥。
磷肥 50年代引进,但很少施用。70年代县磷肥厂投产,开始大面积推广施用。
1985年,全县小麦施用磷肥面积34万亩,占播种面积的80%以上,平均亩施磷肥37.5
公斤。过磷酸钙,含磷20%,适用于县内各种土壤及作物,有显著增产效果,多作基
肥施用。施用时,一般先将磷肥匀撒于地面,然后耕翻,以增加磷肥与作物根系的接
触面。如与有机肥混合制成颗粒肥,效果更好。80年代引进三料过磷酸钙,为高效磷
肥,含磷40~52%,施用安全,很受农民欢迎,但供应甚少。钙镁磷肥,含磷16~18
%,当季发挥肥效不及过磷酸钙,也不适于盐碱地。
钾肥 通常施用的有硫酸钾和氯化钾两种,含钾量50~60%。70年代开始试验示
范, 80年代在蔬菜、地瓜、小麦等作物栽培中推广施用。1985年全县施用395吨,一
般用作基肥,每亩15公斤。氯化钾因含氯离子,盐碱地不能施用。
复合肥 县内施用的有磷酸二铵、磷酸二氢钾等。磷酸二铵含氮16%、磷20%,
适于各种作物施用(大部作基肥),但供应甚少。磷酸二氢钾,主要用于根外喷肥。小
麦扬花期叶面喷洒0.2%浓度的磷酸二氢钾,可预防干热风,增加粒重;用以喷洒白菜、
芹菜、韭菜等有显著增产效果。
细菌肥料及生长调节剂 1958年,曾建固氮菌肥厂,生产和推广固氮菌肥,因无
明显效果,不久停产停用。1969年又先后推广磷细菌肥、“五四○六”等细菌肥料,
经各地试验,有不同增产效益。随着化肥供应的增长,现已停止施用。
自60年代末,县内还先后推广施用“九二○”、石油助长剂、三十烷醇、矮壮素、
缩节胺、助壮素等植物生产调节剂,对粮、棉、菜等作物的增产有明显效果。

第五节 种子改良

一种子选育
建国前,农户所需种子,大都自留自用或民间传换,沿袭多年,品种混杂退化。
建国初期,以场间选种、留种为主,发动农户自选、自留、自用。
从农业合作化到1964年,贯彻“自选、自繁、自留、自用,辅以国家调剂”的方
针,县建立了良种公司,生产大队、生产队分别建立试验队、制种田,繁育良种,提
纯复壮。国家对制种单位,在化肥供应和种子收购价格上给以照顾 (1985年改为议购
议销)。1967、1969两年,曾组织人员去海南岛繁育杂交高粱种(称为南繁南育)。
1971年,建立广饶县棉花原种场,繁育棉花良种。1976年,各公社建立了种子站,负
责各自公社的良种生产、繁育和推广,协助县良种公司做好种子引进、试验、示范及
提纯复壮工作。
1982~1985年,县建良种繁育基地,各乡(公社)镇种子工作逐步纳入县的统一计
划,由县统一组织良种的调剂供应。

1964~1985年种子经营及制种情况表
┌──┬────┬────┬────┐
│年份│总经营量│玉米制种│高粱制种│
│ │(吨) │(亩) │(亩) │
├──┼────┼────┼────┤
│1964│177 │ │ │
├──┼────┼────┼────┤
│1965│215 │ │ │
├──┼────┼────┼────┤
│1966│335 │5437 │25 │
├──┼────┼────┼────┤
│1967│1067 │160 │3374 │
├──┼────┼────┼────┤
│1968│312 │804 │12000 │
├──┼────┼────┼────┤
│1969│183 │1869 │1100 │
├──┼────┼────┼────┤
│1970│386 │3800 │12000 │
├──┼────┼────┼────┤
│1971│704 │1400 │3000 │
├──┼────┼────┼────┤
│1972│1215 │5578 │4000 │
├──┼────┼────┼────┤
│1973│1005 │11000 │1000 │
├──┼────┼────┼────┤
│1974│409 │6100 │450 │
├──┼────┼────┼────┤
│1975│621 │7000 │1200 │
├──┼────┼────┼────┤
│1976│913 │11845 │2111 │
├──┼────┼────┼────┤
│1977│211 │12700 │960 │
├──┼────┼────┼────┤
│1978│655 │1400 │1300 │
├──┼────┼────┼────┤
│1979│133 │13839 │1593 │
├──┼────┼────┼────┤
│1980│1468 │12229 │570 │
├──┼────┼────┼────┤
│1981│1288 │11348 │385 │
├──┼────┼────┼────┤
│1982│2128 │5871 │44 │
├──┼────┼────┼────┤
│1983│1661 │13200 │ │
├──┼────┼────┼────┤
│1984│723 │5420 │ │
├──┼────┼────┼────┤
│1985│677 │1150 │ │
└──┴────┴────┴────┘

二品种更新
小麦 建国前,县内小麦品种有大(小)白芒、红(白)秃头、滨麦、樗蚕头、骆驼
腚、鱼鳞白、野鸡翎等。民国31年(1942年),城北张家庄(今石村乡张庄村)从齐鲁大
学引进齐大一九五麦种,为当时优良品种。建国初到1956年,以地方品种为主,推广
齐大一九五、 泗水三八、 蚰子麦等。1957~1964年,推广碧玛1号、碧玛4号、泰农
153、 黄县大粒半芒,地方品种基本淘汰。1965~1968年,推广济南2号、济南4号、
济南6号、济南8号、济南矮6号、石家庄407、北京8号等。1969~1976年,推广济南6
号、 蚰包、淄选2号、桓群4号、昌乐5号、泰山1号、泰山4号。1977~1982年,继续
推广泰山1号、 泰山4号、 昌乐5号;引进山农辐63、津丰1号、莱农4671等新品种。
1985年, 全县小麦良种面积分别为:济南13号15万亩,山农辐63号5万亩,昌乐5号9
万亩,泰山1号4万亩,京花1号1.5万亩,鲁麦1号0.5万亩,其它品种6.76万亩。
玉米 建国前,当地玉米品种有二八草、小粒红、白头霜等。1949~1960年,以
地方品种为主,推广金皇后、白马牙、安东二马牙、红骨头等;引进坊杂2号。60年代,
推广玉米杂交种,主要有双跃3号、双跃150。1966年引进罗马尼亚“CHD31”杂交种,
因越代太多造成减产。 1971~1976年,推广新单1号、群单105、泰单71、烟三6号。
1977~1982年, 推广丰单1号、 京早2号、 鲁原单7号、 鲁原单4号。1985年,全县
24.58万亩玉米中,烟单14号8.5 2万亩,烟单15号0.8万亩,掖单2号1.01万亩,鲁原单4
号0.58万亩,中单2号1.24万亩,聊玉5号7.48万亩,其它品种4.95万亩。
谷子 50年代以当地品种为主,主要有大(小)金钱、大八杈、刀把齐、阴天旱、
城谷等;推广品种为燕大811、华农4号。60年代,推广东风、“233”品种。70年代,
谷子面积减少,品种无新的引进。80年代,夏谷增多,主要推广冀谷6号(俗名青到老)、
豫谷1号和“7520”等生长期短的高产品种。
高粱 建国前到建国初期,地方品种有打锣锤、竹叶青、黑萼子、白江米等。60
年代, 引进了抗蚜2号、 多穗高粱、熊岳253、鹿邑歪头、粘高粱、香高粱、矮高粱
(俗名老母猪飘脚)等。70年代推广杂交高粱,主要品种有原杂7号、晋杂5号、反修19
号、 渤杂3号等。后因杂交高粱味涩秸杆矮等原因,不受农民欢迎,种植逐年减少。
1984年继续推广鹿邑歪头品种。
大豆 50年代, 地方品种繁多。小清河以南主要有白花稚、小粒青、爬蔓青等;
小清河以北为圆黄、牛角齐等。60年代,引进新黄豆、齐黄1号。70年代,引进向阳1
号、文丰7号。80年代,引进鲁豆1号、鲁豆3号、鲁豆4号等新品种。1985年,全县种
植鲁豆1、3、4号品种6675亩。据试验,鲁豆4号比文丰7号增产32.9%。
地瓜 抗日战争前,主要种植大红袍等地方品种。50年代初引入胜利百号。50年
代中期,先后引进、推广农林4号、华北117、华北5245等地瓜品种。70年代后,地瓜
种植面积减少,品种亦无大变更。
棉花 清末及民国初期,县内种植的棉花都是中棉(亚洲棉),品种有细绒棉、滨
花、白花3种。中棉纤维粗短,无光泽。民国19年(1930年),引进金字棉、脱字棉(均
为美棉),当年种植700亩。民国22年(1933年)增种到1000亩。以后美棉种植面积陆续
扩大。
建国后,棉花品种多次更新。1950年,由县供销社引进斯字棉2B棉种25万公斤,
逐渐取代了金字棉、 脱字棉和中棉。后陆续更换为斯字棉5B、徐州209、徐州1818等
品种。 70年代,推广岱字14号和岱字15号等棵大晚熟品种。8 0年代初,重点推广鲁
棉1号, 1982年普及全县。该品种株型紧凑,结铃性强,早熟,据试验比岱字15号增
产30%, 但纤维短,不受纱厂欢迎。从1984年开始,大量推广鲁棉5号、鲁棉4号,并
在小清河以南棉区推广适于棉麦套作的中棉所10号。1985年县内棉花品种布局:鲁棉
5号9.3万亩,鲁棉2号0.5万亩,鲁棉6号8万亩,鲁棉3号0.05万亩,中49号1.2万亩,
“80-9”0.8万亩,其他品种1.74万亩,淘汰了鲁棉1号。
花生 长期沿用地方品种。 1985年引进早熟品种花11、白沙1016、“RH321”,
种植1.5万亩;中熟品种海花1号、花37,种植2万余亩。
蔬菜 瓜类 沿袭多年的当地品种有敞口拧白菜、 线韭菜、大梧桐葱、狗牙子和
紫皮蒜、尖叶菠菜、大青皮茄子、尖辣椒等。其中大王桥(今大王镇)的大椒、白菜、
白萝卜曾是县内较长时期的优良品种。
50年代引进里外黄等马铃薯品种。60年代引进福山包头、天津绿白菜,心里美萝
卜,杂交种蔓菁等。70年代至80年代初,引进品种增多,有些地方品种陆继被淘汰。
1985年县内蔬菜主要品种有山东4号、 “7813”、青杂中丰白菜;北京早熟、迎春、
报春、黑杆平头、京丰甘蓝;瑞士雪球、荷兰雪球、耶尔福菜花;天津黄苗、汉中冬
韭韭菜; 章丘大葱、 鸡腿葱; 红皮元葱; 圆叶菠菜;天津黄苗、桓台青苗芹菜;
“110” 、青早红、强丰、特洛皮克、齐研矮粉番茄;羊角椒、铃铛皮、朝天椒;济
南长茄、六叶茄;长春密刺、叶儿三、津研1、2、3、5、6、7号黄瓜;广东长冬瓜;
丰收1号、法国地芸豆;泰山青、心里美萝卜;蜜宝、早花、旭东2号、琼酥、桃尖、
中育6号西瓜。

第六节 植物保护

一作物病虫害种类和危害
据1980年调查,全县危害农作物的病害有83种,虫害84种。其中,常年造成较大
危害的病害37种,虫害46种。
小麦病虫害 虫害主要有麦蚜、麦蜘蛛、麦叶蜂、麦杆蝇、麦根蝽象等。病害主
要有锈病(俗名麦疸,有条锈、叶锈、杆锈)、线虫病、白粉病、杆黑粉病、散黑穗病、
腥黑穗病、黄矮病、丛矮病、全蚀病等。县内小麦病虫害,每年平均发生70万亩次。
常年发生和危害较重的虫害有麦蜘蛛、麦叶蜂、麦蚜,病害主要为锈病。
玉米病虫害 虫害有玉米螟、玉米蚜、粘虫(俗名子蝗)、红蜘蛛、秋毛虫、棉铃
虫等。 病害有青枯病、大斑病、小斑病、丝黑穗病等。全县玉米病虫害常年发生145
万亩次。玉米螟为常发性虫害,对玉米为害最重,其次为二、三代粘虫。自1973年开
始,秋毛虫成为玉米主要虫害。半春玉米易感染青枯病。自1976年推广种植以来,发
病面积增加。1980年后,半春玉米面积逐年下降,此病随之减少。
高粱病虫害 虫害有高粱条螟、高粱蚜、粟穗螟、大青虫等。病害有黑穗病、炭
疽病等。全县高粱病虫害常年发生7万余亩次,以高粱条螟、粟穗螟为害最大。
谷子病虫害 虫害有粟灰螟(俗称截背虫、钻心虫)、粘虫、粟茎跳虫甲等。病害
有黑穗病、白发病、锈病等。以粟灰螟(主要为害春谷)、粘虫为害最大。
大豆病虫害 虫害有豆天蛾(俗名豆虫)、造桥虫、斜纹夜蛾、豆莞青、豆杆蝇、
大豆食心虫、大豆蚜虫、红蜘蛛、豆荚螟、大豆小夜蛾、银纹夜蛾等。病害主要是病
毒病。还有寄生植物菟丝子。全县大豆病虫害常年发生面积14万亩次。发生面积最大
的为豆天蛾、造桥虫,为害最重的是豆荚螟、大豆食心虫 。
地瓜病虫害 虫害有旋花天蛾、银纹夜蛾等。病害有黑斑病、黑痣病、茎线虫病、
病毒性花叶病等。地瓜病虫害常年发生7万余亩次。为害最大的为黑斑病。
棉花病虫害 主要虫害有棉蚜、棉铃虫、盲蝽象、造桥虫、棉蓟马、红蜘蛛、棉
叶蝉、小灰象鼻虫、玉米螟、棉番死虫甲等。病害有炭疽病、立枯病、角斑病、茎枯
病、枯萎病、黄萎病等。棉花病虫害常年发生面积70万亩次。棉花在生长前期虫害以
棉蚜为主,后期以棉铃虫为害最重。70年代后期,枯萎病、黄萎病传入县境并逐步蔓
延,危害较重。
蔬菜病虫害 主要虫害有菜蚜、菜青虫、菜螟、甘蓝夜蛾、黄守瓜、茄子红蜘蛛、
烟青虫、葱蓟马、大猿叶虫、黄条菜虫甲、伪瓢虫等。病害主要有大白菜霜霉病、软
腐病、病毒病;茄子绵疫病、褐纹病;辣椒炭疽病、枯萎病、病毒病;马铃薯病毒病、
晚疫病、环腐病;黄瓜枯萎病、白粉病、病毒病、霜霉病、炭疽病等。蔬菜病虫害常
年发生5万亩次以上。
杂食性虫害 主要有蝗虫、粘虫、棉铃虫、小地老虎、黄地老虎、华北蝼蛄、蛴
螬、金针虫等。
县境内荒洼较多,历史上频繁发生及危害最大的虫害是蝗虫。自1857~1932年的
76年间,共发生大的蝗灾11次。严重时“飞蝗遍野蔽空,田禾尽损”。
县内作物病虫害发生率有逐年上升趋势,对作物产量影响较大。1977~1979年,
平均每年各种病虫害发生面积255.5万亩次。虽经防治,但每年仍损失粮食约22195吨,
皮棉约292.85吨。1980~1985年,平均每年发生360万亩次。其中,1985年发生306.5
万亩次,防治245.6万亩次,挽回损失粮食约5945吨,皮棉约1950吨,花生约500吨,
蔬菜约1412.9吨。

二病虫害防治
建国前,防治虫害主要靠人工捕捉,费工多,效率低。建国后,陆续建立病虫害
防治机构,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逐步采用了科学的防治方法。
农业防治 县内采用的措施主要有:冬耕深翻,以冻死虫蛹、虫卵;烧掉发生病
虫害作物的秸杆,消灭越冬幼虫、虫卵及病菌;清除杂草,开垦荒地,减少害虫孳生
地;合理轮作与间作套种,消灭食性单一害虫;改换抗病品种,以增强植株自身抗病
能力等。
化学防治 建国前,农民施用信石做毒饵,防治地下虫害。50年代,开始以无机
农药为主,辅以植物性农药防治虫害,品种有信石精、氟矽酸钠、硫磺、硫酸铜、烟
草石灰水、石灰硫磺合剂、硫酸烟精、鱼藤精、棉油皂等。有机氯农药“六六六”、
“DDT” 等也陆续引进施用。60年代后期到70年代,因有机氯农药残效期长,对人、
畜有积累性毒害,遂逐步被有机磷酸酯类农药代替。主要品种有“1605”、“1059”、
久效磷、磷胺、敌敌畏、保棉丰、马拉硫磷、“3911”、氟乙酰胺、水胺硫磷等。以
后又增加了适于防治粮、棉、菜多种虫害的乐果、氧化乐果、辛硫磷和有机氮类农药
呋喃丹等。80年代,拟除虫菊脂类广谱高效农药,如杀灭菊脂、溴氰菊脂等被广泛使
用。杀菌农药,40年代开始引进,50年代后陆续被广泛使用。主要有西力生、赛力散、
波尔多液、胶体硫磺、敌锈酸、敌锈钠、氟化钠、福尔马林、代森锌、托布津、退菌
特等,分别用以拌种、浸种或兑成药液田间喷洒,防治多种病害。80年代引进多菌灵、
百菌清、粉锈宁、瑞毒霉等广谱性杀菌剂,用以防治蔬菜病害和小麦白粉病、锈病、
全蚀病。
生物防治 保护和利用害虫天敌(益虫、益鸟、益兽),控制虫害发生。据1978年
县植保站调查,县内害虫天敌(虫类)有20余科、300多种。主要种类有瓢虫、步虫甲、
虎虫甲、花蝽、长蝽、姬猎蝽、草蛉、蚁蛉、姬蜂、茧蜂、土蜂、胡蜂、食蚜蝇、寄
蝇、螳螂、蜻蜓、狼蛛、猎蛛、圆蛛、逍遥蛛、珠腹蛛、微蛛等。70年代有些社队试
用养放七星瓢虫防治棉蚜的办法,有明显效果,但由于化学农药的副作用,也杀死了
大量害虫天敌。
物理和机械防治 自60年代始,推广采集虫卵 (粘虫、棉蛉虫) 、人工捕杀幼虫
(豆天蛾、地老虎、秋毛虫)、水盆震落象鼻虫、抽除玉米雄穗防治玉米螟等技术。70
年代,采用谷草把诱粘虫蛾、杨枝把诱棉铃虫蛾和灯光诱杀、糖醋诱杀等办法,阻止
害虫迁飞和产卵,并为虫情测报提供依据。

三病虫测报和植物检疫
病虫测报 县内农作物病虫测报始于50年代,由县农业技术推广站分管。1963年
开始在县农林局设黑光灯1处, 并印发虫情预报。各公社也分别建立测报点,指导病
虫防治。1973年,全县有155个生产大队建立了病虫测报组。19 80年建立县植保工作
站, 全县有392个生产大队有测报员,1107个生产队有查虫员。1985年,在县广播电
台举办了防治病虫害技术讲座并进行病虫预报。1963~1985年,全县共印发《病虫测
报》153期。
植物检疫 1956年始,在农业局设1名兼职植物检疫员,配合交通、邮电等部门,
开展植物检疫工作。检疫对象有农林种子、苗木、植物产品等。进入70年代以来,县
农业部门为防止有病害、虫害的植物传入传出,对粮、棉、菜等作物进行过多次普查。
普查表明,在引进外地种子时,因检疫不严,而使棉花黄萎病、枯萎病,小麦全蚀病、
腥黑穗病等危险性病害传入县境。

1973~1985年粮棉作物主要病虫害发生防治面积表

单位:万亩次
┌──────────┬──┬──┬──┬──┬──┬──┬──┬──┬──┬──┬──┬──┬──┐
│年份 │1973│1974│1975│1976│1977│1978│1979│1980│1981│1982│1983│1984│1985│
├─┬─────┬──┼──┼──┼──┼──┼──┼──┼──┼──┼──┼──┼──┼──┼──┤
│粮│小麦锈病 │发生│20.0│10.0│ │2.0 │28.0│2.3 │6.0 │ │ │ │ │ │ │
│ │ ├──┼──┼──┼──┼──┼──┼──┼──┼──┼──┼──┼──┼──┼──┤
│ │ │防治│1.0 │1.0 │ │1.0 │10.0│2.3 │6.0 │ │ │ │ │ │ │
│食├─────┼──┼──┼──┼──┼──┼──┼──┼──┼──┼──┼──┼──┼──┼──┤
│ │小麦白粉病│发生│18.0│ │ │ │15.0│4.5 │5.0 │ │ │ │ │ │ │
│ │ ├──┼──┼──┼──┼──┼──┼──┼──┼──┼──┼──┼──┼──┼──┤
│作│ │防治│18.0│ │ │ │15.0│2.5 │3.5 │ │ │ │ │ │ │
│ ├─────┼──┼──┼──┼──┼──┼──┼──┼──┼──┼──┼──┼──┼──┼──┤
│ │三代粘虫 │发生│2.0 │3.0 │19.0│17.0│8.0 │2.0 │2.0 │5.0 │12.0│1.4 │ │5.5 │5.8 │
│物│ ├──┼──┼──┼──┼──┼──┼──┼──┼──┼──┼──┼──┼──┼──┤
│ │ │防治│2.0 │2.0 │18.0│14.0│6.0 │2.0 │2.0 │5.0 │12.0│1.4 │ │5.5 │5.8 │
│ ├─────┼──┼──┼──┼──┼──┼──┼──┼──┼──┼──┼──┼──┼──┼──┤
│ │二代玉米螟│发生│29.0│30.0│32.0│35.0│37.0│37.0│37.0│30.0│38.0│28.9│30.0│15.0│18.0│
│ │ ├──┼──┼──┼──┼──┼──┼──┼──┼──┼──┼──┼──┼──┼──┤
│ │ │防治│28.0│28.0│30.0│30.0│37.0│37.0│37.0│28.0│35.0│18.0│30.0│12.0│18.0│
│ ├─────┼──┼──┼──┼──┼──┼──┼──┼──┼──┼──┼──┼──┼──┼──┤
│ │粟灰螟 │发生│2.5 │3.0 │2.5 │2.2 │3.0 │2.0 │1.0 │1.0 │1.4 │1.1 │0.9 │0.7 │1.0 │
│ │ ├──┼──┼──┼──┼──┼──┼──┼──┼──┼──┼──┼──┼──┼──┤
│ │ │防治│2.1 │2.8 │2.5 │2.0 │2.8 │2.0 │1.0 │1.0 │1.4 │1.1 │0.9 │0.7 │1.0 │
│ ├─────┼──┼──┼──┼──┼──┼──┼──┼──┼──┼──┼──┼──┼──┼──┤
│ │麦蚜 │发生│ │ │ │ │30.0│45.0│25.0│37.0│ │30.0│35.0│30.0│10.5│
│ │ ├──┼──┼──┼──┼──┼──┼──┼──┼──┼──┼──┼──┼──┼──┤
│ │ │防治│ │ │ │ │29.0│40.0│20.0│35.0│ │20.0│23.3│30.0│10.0│
│ ├─────┼──┼──┼──┼──┼──┼──┼──┼──┼──┼──┼──┼──┼──┼──┤
│ │蛴螬 │发生│ │ │ │ │27.0│31.0│45.0│61.0│40.0│35.0│25.0│45.0│28.0│
│ │ ├──┼──┼──┼──┼──┼──┼──┼──┼──┼──┼──┼──┼──┼──┤
│ │ │防治│ │ │ │ │27.0│26.0│40.0│45.0│35.0│27.0│25.0│35.0│28.0│
├─┼─────┼──┼──┼──┼──┼──┼──┼──┼──┼──┼──┼──┼──┼──┼──┤
│棉│二代棉铃虫│发生│12.0│12.0│13.8│13.5│13.8│13.0│13.0│13.0│12.0│39.0│40.0│28.0│14.0│
│ │ ├──┼──┼──┼──┼──┼──┼──┼──┼──┼──┼──┼──┼──┼──┤
│ │ │防治│12.0│12.0│13.8│13.5│13.8│13.0│13.0│13.0│12.0│39.0│40.0│28.0│14.0│
│ ├─────┼──┼──┼──┼──┼──┼──┼──┼──┼──┼──┼──┼──┼──┼──┤
│ │三代棉铃虫│发生│ │12.0│13.8│13.5│13.8│13.0│13.0│15.0│20.0│39.0│40.0│38.0│20.5│
│花│ ├──┼──┼──┼──┼──┼──┼──┼──┼──┼──┼──┼──┼──┼──┤
│ │ │防治│ │12.0│13.8│13.5│13.8│13.0│13.0│15.0│20.0│39.0│40.0│38.0│20.5│
│ ├─────┼──┼──┼──┼──┼──┼──┼──┼──┼──┼──┼──┼──┼──┼──┤
│ │四代棉铃虫│发生│5.0 │ │5.0 │18.0│39.0│39.0│8.0 │20.5│ │ │ │ │ │
│ │ ├──┼──┼──┼──┼──┼──┼──┼──┼──┼──┼──┼──┼──┼──┤
│ │ │防治│3.0 │ │4.0 │18.0│0.3 │31.0│8.0 │20.5│ │ │ │ │ │
│ ├─────┼──┼──┼──┼──┼──┼──┼──┼──┼──┼──┼──┼──┼──┼──┤
│ │棉苗蚜虫 │发生│13.8│13.8│13.8│15.0│20.0│39.0│40.0│36.0│20.1│ │ │ │ │
│ │ ├──┼──┼──┼──┼──┼──┼──┼──┼──┼──┼──┼──┼──┼──┤
│ │ │防治│13.8│13.8│13.8│15.0│20.0│39.0│40.0│36.0│20.0│ │ │ │ │
│ ├─────┼──┼──┼──┼──┼──┼──┼──┼──┼──┼──┼──┼──┼──┼──┤
│ │伏蚜 │发生│13.0│13.0│13.0│5.0 │20.0│39.0│40.0│38.0│15.0│ │ │ │ │
│ │ ├──┼──┼──┼──┼──┼──┼──┼──┼──┼──┼──┼──┼──┼──┤
│ │ │防治│13.0│13.0│13.0│5.0 │20.0│39.0│40.0│38.0│15.0│ │ │ │ │
│ ├─────┼──┼──┼──┼──┼──┼──┼──┼──┼──┼──┼──┼──┼──┼──┤
│ │造桥虫 │发生│7.0 │8.0 │5.0 │ │ │9.1 │ │0.8 │2.1 │ │ │ │ │
│ │ ├──┼──┼──┼──┼──┼──┼──┼──┼──┼──┼──┼──┼──┼──┤
│ │ │防治│6.0 │6.0 │4.0 │ │ │5.4 │ │0.8 │2.1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