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综合农业区划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55&A=1&rec=29&run=13

建国前,广饶县传统种植区域大体以小清河为界:以南以种粮为主,兼植黄烟、
蔬菜等;以北主要为棉区,兼种粮食及其他作物。
1981年,全县进行了农业区划(1983年行政区划变动后又经过调整)。根据境内农
业生产的自然条件、生产特点、生产水平、农林牧副渔(或粮棉作物等)发展的主次等
农业区划原则,将全县划分为三个农业经济区。
南部井灌粮棉菜区 该区位于小清河南部,包括广饶、大王、稻庄、花园、小张、
李鹊、 西营、石村等8个乡镇及颜徐乡的36个村,总面积57.39万亩。农业人口22.54
万,耕地面积37.38万亩,地面高程海拔最高24.2米,最低9米。在农业生产上主要有
以下特点:
人多地少。人口和耕地分别占全县的54.7%和49.6%,每人平均耕地1.66亩,其
中广饶、大王两镇,人口占全县的18%,耕地只占全县的12.9%,每人平均耕地1.39
亩。
土质、水利条件较好。土层深厚,土壤多为冲积褐土和冲积潮褐土,土壤表层质
地主要是中壤, 其次是轻壤和重壤。潜水埋深2~12米,矿化度0.38~0.96克每升,
灌溉面积占耕地面积的90%以上。
生产水平较高, 为全县粮、棉、菜重点产区。1985年,粮田面积21.6万亩,亩产
550公斤,总产11.88万吨,占全县粮食总产的61.6%;棉花9.07万亩,亩产皮棉64.5
公斤,总产5850.15吨,占全县棉花总产的41.7%。商品蔬菜1.7万亩,为县内和东营
市的蔬菜供应基地。
该区发展方向是:保持现有粮田面积,努力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增加总产和人均
占有量,提高粮食商品率,建成全县的粮、菜生产基地。推广先进科学技术,搞好科
学种田,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向高产稳产低成本方向发展。
东部贫水棉粮区 该区位于小清河以南东北部, 包括大码头、西刘桥、大营3个
乡和颜徐北部的8个村,共79个村,总面积32.21万亩,农业人口8.7万,耕地15.46万
亩。地势低洼,地面高程最高海拔7.5米,最低3.2米。土壤主要为潮土,盐碱地占耕
地的60%左右。农业生产的主要特点:
土地广阔,有利于林牧业的发展。每人平均占有土地面积3.7亩,人均耕地1.8亩。
农业用水缺乏,干旱是农业生产的主要威胁。潜水埋深2~3米,矿化度4.66克每
升,不适于灌溉。
历年粮食生产低于全县水平,且不稳定,棉花产量较高且较稳定。1985年,粮田
面积8万亩,亩产372.7公斤,比全县粮食平均单产低19%多,总产2.99万吨,占全县
粮食总产的15.5%。棉花4.68万亩,总产皮棉2895吨,占全县棉花总产的20.6%。
该区发展方向是:在保证粮食自足的情况下,重点扩大棉田面积,发展棉花生产。
搞好林业和畜牧业,大力发展多种经营。
北部黄灌农牧渔区 该区位于小清河以北,包括花官、陈官、丁庄3个乡、110个
村(不含广北农场)。农业人口9.98万,占全县农业人口的24.2%。总面积6 8.04万亩,
占全县土地面积的43%,人均占有土地6.8亩。耕地面积22.47万亩,占全县耕地面积
的30%,人均占有耕地2.3亩。潜水埋深0.9~2.6 4米,矿化度2~10克每升,不适于
灌溉。农业生产的主要特点:
地处打渔张引黄灌区,有灌溉水源。东部主产粮食,为全县大豆生产基地;西部
主产棉花, 是县内历史上的老棉区。1985年,全县粮田面积12.39万亩,总产4.39万
吨,占全县粮食总产的22.8%,其中大豆5.26万亩,总产5665吨,占全县大豆总产的
61.4%。棉田6.03万亩,总产皮棉4785吨,占全县棉花总产的34.1%。
土地资源丰富。东部沿海,土壤多为滨海盐化潮土和滨海滩地盐土,表层质地主
要是中壤和重壤;西部多为滨海潮土和滨海盐化潮土,表层质地主要为中壤。人均占
地居全县首位, 且有14.1万亩未利用土地可供开发,有16.98万亩水域可资利用,适
于发展农牧渔业。
地势低洼易涝。地面高程最高海拔7.8米,最低1.9米。东北部居小清河、支脉河
入海处,汛期客水涌入,排水困难,易受涝灾和海潮威胁,盐碱地占耕地面积的50%
以上。
该区发展方向是:粮、棉并重,努力改善生产条件,改革耕作制度,提高粮、棉
单产和总产;充分发挥沿海荒洼饲草资源丰富的优势,发展畜牧业;挖掘水资源潜力,
发展海、淡水养殖,提高海产品捕捞能力,逐步建成渔业生产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