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编 农业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55&A=1&rec=26&run=13

广饶县向为农业县,农民占总人口的90%以上。农产品以粮、棉为大宗。土地资
源较丰富,有利于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
建国前,在封建制度束缚下,生产发展缓慢。民国25年(1936年) ,全县(当时区
划) 粮食总产82919吨,棉花总产1425吨。抗日战争时期,农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民
国33年(1944年)至民国34年(1945年),广北县农民在中共广北县委的领导下,实行减
租减息,组织互助组,开展大生产运动,保证了军需民食,有力地支援了抗日战争。
建国后,实行土地改革,废除了封建制度,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1952年,
全县 (按1985年区划,下同) 粮棉总产分别比1949年增长24%和1.29倍;农业总产值
(按1980年不变价,下同)3101万元,增长41.7%。
1956年,基本完成了农业社会主义改造任务,主要农业生产资料由个体所有制转
化为集体所有制,生产条件进一步改善。全县农业机械发展到41台、1719马力。有效
灌溉面积由1952年的3.93万亩增加到12.5万亩。粮食、棉花总产和农业总产值分别比
1952年增长63.4%、6%和51%。
1958~1961年,由于受“左”倾错误影响和自然灾害等原因,造成三年经济困难。
1961年, 粮食、棉花总产和农业总产值分别比1956年减少58.5%、93.8%和55.9%,
大牲畜减少38.8%。
1962年以后,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纠正“五风”错误,落
实“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农村经济体制,农业生产出现新的转机。1965年,粮食、
棉花总产和农业总产值分别比1961年增长1.2倍、 13.6倍和65.5%。“文化大革命”
初期,农民生产积极性受到挫伤,农业生产徘徊不前。1970年以后,贯彻北方地区农
业会议精神,开展农业学大寨运动,兴修水利,治涝改碱,营造农田林网,发展农业
机械,改变生产条件,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1975年,粮食、棉花总产分别比1966
年增长56.7%和46.7%。但因长期以来,只强调“以粮为纲”,忽视多种经营,致使
农业内部结构比例失调,经济效益很低。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改革农村经济体制,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整
农村产业结构,农业生产得到持续、稳定、协调的发展。1985年,全县农业机械总动
力22.88万马力, 有效灌溉面积58万亩,旱涝保收田达40.7万亩,农田林网面积40.6万
亩,大牲畜24745头。与1978年相比,粮食总产增长44%;棉花总产增长9.2倍;油料
作物总产增长102倍; 农业总产值由8326万元增加到24335万元,增长1.9倍;农民人
均纯收入由56元增加到374元,增长5.7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