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 孙武故里考证文选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55&A=1&rec=242&run=13

孙武里籍考
骆承烈

在我国先秦诸子的瑰丽花苑中,《孙子兵法》是一朵艳丽的奇葩。这部兵家名著,
是我国乃至世界上保存最早的一部兵书。书中研究了用兵行军的方法,字里行间闪烁
着我国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朴素的辩证法观点。此书问世后,自曹操开始注释,到今
天的各种译注,都说明历代研究者、学习者络绎不绝。近世以来,此书被翻译成各国
文字,影响遍及世界各地。人们把孙子与孔子并列,尊称为文武两圣人,并不算过分。
孙武及其兵书的产生,离不开其所处的时代和地域。因此,人们在对此书、此人研究
的同时,对其里籍进行一下考察,也应是一项重要的内容。

一、孙武是齐人
早在两千年前,遍览金匮石室之书、踏遍名山大川的司马迁,在掌握大量切实可
靠资料的基础上,在其《史记》卷65《孙子吴起列传》中,已明确写出“孙子武者,
齐人也”。唐人张守节《正义》引“魏武帝亦云‘齐人也’”。《汉书·艺文志》记
“《吴孙子兵法》八十二篇”。颜师古注“孙武也,臣于阖闾”。可知,以“吴”冠
之的原因是他曾臣于吴,曾辅佐吴王阖闾“西破强楚,北威齐晋,南服越人” (《史
记·伍子胥列传》),立过大功。但其里籍还是“齐人”。
齐国是周初以来天下闻名的泱泱大国。地处海滨,土地肥沃,从太公开始就“通
商工之业,便鱼盐之利”。春秋时期最早使用铁工具,农业生产有了空前的提高,手
工业如冶铸、纺织都有了迅速的发展。尤其自桓公即位后,任用管仲,施行了一系列
“富国强兵”的政策,使齐国经济上“通货积财”,政治上“九合诸侯”、“一匡天
下”。在我国古代社会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关键时期,各诸侯之间的战争连绵不
断。孙武站在新兴地主阶级的立场上,总结了这个时期诸侯之间战争所提供的,包括
自己在战争中所获得的宝贵经验,阐述了战争的战略战术原则,探讨了战争发生的一
些普遍规律。因此,《孙子兵法》这部书的产生,是齐地的骄傲,也是山东人民的光
荣。

二、孙武是乐安人
《史记》本传只记了孙武奉吴王阖闾之命操演兵阵的故事及吴王任其为将的事实,
同书之《吴太伯世家》、《伍子胥列传》中记下了他辅佐吴王,出谋划策为吴立功的
业绩,但却没具体说明他生在何处?身世如何?1000年后,在《新唐书》等资料中却
有记载。
北宋大文学家、史学家欧阳修主编的《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中,对唐时一些宰
相的家世都进行了较详细的考订。该书表13记起“孙氏”时说,孙氏系有几个来源:
出自姬姓、 姓、女为姓。
《史记·陈杞世家》记:“昔舜为庶人时,尧妻之二女居于女为氵内,其后因为
氏姓,姓女为氏……至于周武王克殷纣,乃复求舜后,得女为满,封之于陈,以奉帝
舜杞。陈侯之后田完奔齐。”
《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记:“齐田完字敬仲,四世孙桓子无宇,无宇二子:恒、
书。书字子占,齐大夫,伐莒有功,景公赐姓孙氏,食采于乐安。生凭,字起宗,齐
卿。凭生武,字长卿。以田、鲍四族谋为乱,奔吴,为将军。”
宋末邓名世《古今姓氏书辨证》中亦记:“齐田完字敬仲,四世孙无宇。二子:
常、书。书字子占,齐大夫,伐莒有功,景公赐姓孙氏,食采于乐安。生凭,凭字起
宗,齐卿;凭生武,字长卿。以田、鲍四族谋作乱,奔吴,为将军。”
清著名学者孙星衍在《孙子兵法·序》中称:“孙子盖陈书之后,陈书见春秋传,
称孙书。姓氏书以景公赐姓,言非无本。又泰山新出孙夫人碑,亦云与齐同姓,史迁
未及深考。吾家出乐安,真孙子之后。”
孙书事见《左传·昭公十九年》:“秋,齐高发帅师伐莒,莒子奔纪、鄣,使孙
书伐之(晋杜预注:孙书,陈无宇之子子占也)。莒有妇人,莒子杀其夫,已为嫠妇,
及老,托于纪鄣,纺焉以度而去之。及师至,则投诸外,或献诸子占。子占使师夜缒
城而登。登者六十人。缒绝,师鼓噪,城上之人亦噪,莒共公惧,启西门而出。七月
丙子,齐师入纪。”
这一史料详细记载了孙武先人立功的情况。他正是齐国贵族陈氏的后裔,陈无宇
之曾孙,伐莒名将、齐大夫陈书(孙书,子占)之孙,齐卿孙凭之子。他的故乡是春秋
时期齐国的乐安。
顺便再提一下,《史记》本传记:“孙武既死 (《集解》引《越绝书》曰:吴县
巫门外大冢,孙武冢也,去县十里) ,膑生于阿、鄄之间。膑亦武之后世子孙也。”
上引《新唐书》文后亦记孙武“有三子:驰、明、敌。明食采于富春,自是世为富春
人。明生髌(同膑) ”。依此,则孙膑系孙武的嫡孙。至于孙膑时,家于阿、鄄(山东
东阿、鄄城) 之间,乃至其后人在南方繁衍(孙星衍是江苏武进人)也都有可能,因为
孙武死后还葬到苏州城郊呢。

三、乐安在何处
乐安是个古地名,历史上疆域多次变迁,城址几多毁建,现时的地域归属、地名
称谓也不断更易,致许多古地名很难与今日某一地名完全吻合。历史上曾有过乐安郡、
乐安国、乐安县、乐安城等名称,依其地理位置来看,都应在齐都临淄北,即今山东
省惠民地区一带。惠民、桓台、博兴、广饶(1983年划归东营市)等地的地方志上都曾
涉及。但经仔细辨析,笔者认为在今广饶县的理由较多。其主要根据是:
第一,从广饶县的沿革来看。《续修广饶县志》及其以前多种《广饶县志》载:
广饶一地禹贡属青州,商为营州,周为幽州及太公封齐属地,秦属齐郡,西汉的千乘
郡有乐安,东汉和帝永元七年(95年) 改乐安国,质帝本初元年(146年)当权的邓太后
以乐安国土卑湿徙封渤海,仍改乐安为郡。刘宋改千乘县为乐安郡治,北魏因之。自
是以后,以乐安之名称广饶者甚多。如:
金熙宗天眷元年(1138年)称山东东路益都府乐安;
金宣宗兴定二年(1218年)称乐安;
元铁木真十六年(1221年)称乐安;
元铁木真二十一年(1226年)称乐安;
元忽必烈元年(1260年)称山东东西道宣慰司益都路总管府乐安;
元忽必烈中统三年(1262年)称同上;
元世祖至元十六年(1279年)称同上;
元惠宗至正二十二年(1362年)称同上;
其间农民起义军韩林儿龙凤三年(1367年)称山东益都路乐安;
明洪武元年(1368年)称山东行中书省青州府乐安;
明洪武九年(1376年)称承宣布政使司青州府乐安;
清顺治初称承宣布政使司青州府乐安;
清顺治五年(1648年)称三省总督青州府乐安;
清顺治十五年(1658年)称山东承宣布政使司青州府乐安;
清康熙四年(1665年)称三省总督青州府乐安;
清康熙八年(1669年)称山东承宣布政使司青州府乐安;
清雍正四年(1726年)称河东总督青州府乐安;
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称承宣布政使司青州府乐安。
由上可知,广饶一地以乐安命名正式见于记载者达20处之多。各地各代命名均需
稽古,广饶屡以乐安命名,正说明此处系古乐安之中心。
第二,我们认为古乐安在今惠民地区一带。综观当地几种方志,知惠民、桓台、
博兴、广饶等县历史上都曾有过“乐安”之名,现综合列表如下:
┌─────┬──┬──┬──┬──┬──┬──┬──┬──┬──┬──┬──┐
│朝代名 │西汉│东汉│晋 │刘宋│北魏│唐 │宋 │金 │元 │明 │清 │
├─────┼──┼──┼──┼──┼──┼──┼──┼──┼──┼──┼──┤
│称乐安之县│广饶│广饶│桓台│广饶│广饶│惠民│广饶│广饶│广饶│广饶│广饶│
│ │ │博兴│ │ │ │ │ │ │ │ │ │
└─────┴──┴──┴──┴──┴──┴──┴──┴──┴──┴──┴──┘

依上表可看出,广饶多次被称作乐安,其他几县仅偶见。
第三,《左传》庄公九年“八月庚申及齐师战于乾时,我师败绩”。注:“乾音
干。乾时,齐地。时水在乐安县界。支流旱则竭涸,故曰乾时。”《水经注》26《淄
水》条记:“淄水又东北迳广饶县故城南(孙校曰:故城在今乐安县东北)……时水出
齐城西北二十五里,平地出泉即女水也。……时水又东北迳巨淀县故城,又东北迳广
饶县故城北,东北入淄水。”而《续修广饶县志》之《道里表》亦记:“邑城向南二
十六里至本县界,自界首入临淄境二十五里至临淄县城。”与上述资料正好吻合。
《水经注》同篇又记:“女水……东北迳垄丘东,东北入巨淀……女水所出, 东
北至临淄入巨淀,又北为马车渎,北合淄水, 又北时渑之水注之。时水出齐城西北二
十五里, 平地出泉,即如水也。”《续修广饶县志》之《舆地志·河海》有“女水”
记载与此略同。上文中垄丘、马车渎、巨淀诸地名皆在广饶县境。同篇又引清李方膺
著《民瘼要览》记女水文,更具体地说明女水和广饶的密切关系。从上述时水和女水
在广饶的位置来看,此处正是古乐安。
第四,《山东通志》记:“乐安古青邱地。”《太平寰宇记》云:“齐景公有马
千驷,田于青邱。”《元和郡县志》记:“千乘县北属青邱,齐景公田于青邱即此。”
《齐乘》亦记:“乐安北清水泊,盖以青邱得名。”《青州府志》亦言青邱在今县东
北清水泊旁,一名青邱泺。这一些内容在《续修广饶县志》之《舆地志》中均有记载。
青邱、清水泊均在广饶县无疑。《齐乘》又记“钜定即古青邱”,注云“汉置县,后
汉废,在今广饶县东北四十里”。广饶又有钜淀湖。由此可知,广饶在春秋前称作青
邱,青邱依清水得名。青邱即乐安,乐安即广饶。
第五,大量《乐安县志》即《广饶县志》,这是广饶即乐安最重要的证明。仅以
山东省图书馆1981年10月编《山东省地方志联合目录》为例,书中记载了全省各地的
地方志目录,在“惠民地区”之“广饶县”中写着“(乐安)”,已示广饶即乐安。在
该书57页“乐安县”之“沿革”中记:“乐安县:齐青邱地,汉置千乘郡,后更名乐
安,晋改置广饶县,唐置乘州,金复乐安,明清沿用,属青州府。民国为避重名太多,
改复广饶县,隶属胶东道。”
在“历代修志概况”中记自明至民国曾修志7次,现藏版本举出4种:
万历版《乐安县志》20卷,明孟楠修,蒋奇纂,明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刻,
清康熙六年(1667年)重刻本,北京图书馆有藏本;
康熙版《乐安县续志》2卷,欧阳焯修,李含章、李焕章纂,清康熙六年(1667年)
刻本,北京图书馆、上海图书馆及江苏地理研究所有藏本,山东图书馆1959年有抄本;
雍正版《乐安县志》20卷,李方膺修,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刻本,山东省图书
馆、山东省委党校、济南市图书馆、山东大学图书馆、山东师大图书馆及广饶县图书
馆均有藏本;
民国版《乐安县志》13卷,首1卷,李传煦、陈同善修,王永贞纂,民国7年 (19
18年) 石印本,山东省图书馆、山东省博物馆、山东师大图书馆、山东农大图书馆、
昌潍地区档案馆及曲阜师大图书馆均有藏本。
上述《乐安县志》均记述了今广饶县的内容,实际上就是《广饶县志》。仅以曲
阜师大图书馆的民国版《乐安县志》为例:
其“凡例”开头便写道:“县名改为广饶,自民国始也。兹表以宣统三年为限,
民国事迹概不揽入。书成题名,宜存其旧,故仍署曰乐安县志。”这里已把两者为一
的关系说得很清楚了。
修此书的广饶县知事李传煦在《序》中说:“在昔汉承秦强盛,郡县天下始建,
千乘为滨海奥区,吏士涵濡,材彦称盛,如欧阳经术,儿臼史治迹,彦升文章,
董氏孝行,彪炳史册。而邑始为天下重,厥后历有沿革,或名千乘,或名广饶,或名
乐安,邑载籍极博,亦难辨析毫芒。惟考之舆地图经、山水记注,略有存者。赵宋之
季,方志繁兴,而乐安无传焉。……”
此“序” 中说明了编修《乐安县志》 的原委,志的内容实写的广饶县。另几篇
“序”中也体现出类似的意思。此《乐安县志》系民国7年(1918年) 修,如以此志和
民国25年(1936年)的《续修广饶县志》对照,则可发现两者惊人的相同,只不过同一
内容改换一下名称而已。

四、余论
依理而论,从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诸要素来看,亦可证明孙武故里在今广饶。
其一,伐莒有功的齐将孙书,齐王应重用,不但把他及他儿子孙凭封为齐卿,还
应赐以采邑。因政治、军事斗争的需要,齐王随时要对大将征调,此采邑便不应封得
太远。广饶在齐都临淄东北不足50里,封到那里很有可能。
其二,广饶一地,东北邻青邱泺和渤海,南近齐都临淄,境内有淄水、阳水、时
水、女水、凤水、渑水及济水等纵横贯通,土地肥沃。既有“鱼盐之利”,又有“农
桑之丰”;既是齐公养马千驷、储备粮秣的战略基地,又是供给齐王室及贵族们食采
的重要经济来源。至今境内还有春秋时齐国的“养马城”和“沿淄水古桑林”的遗迹
和传说。齐景公在位59年,适逢齐国盛世,将有功之臣孙书封于此经济发达的地区很
有可能。
其三,从文化思想的继承上来看,孙武的军事思想应有所本,实际上受齐国国君
和大臣们的影响。《韩非子》记齐景公与晏子游于少海(渤海) ,登柏寝之台(今广饶
县花官乡大桓村西首之桓台) 而望其国曰:“美哉!泱泱乎,堂堂乎!”《水经注》引
应劭曰“乐安,取休令之名”(即赞誉美好盛世之意)。他们曾在此议论过许多重民的
内容。《孙子兵法·吴问》中在孙武评论晋国形势时,正体现出这一精神。也就是说,
孙武把齐国田成子这里受到的启发,讲给吴王听,劝其重民务本,这正是在其家乡受
管、晏思想影响所致。
从上述诸多资料与分析,笔者仍坚持8年前的看法(注),认为古乐安就是今广饶。
今山东东营市的广饶县就是古乐安。我国古代伟大的军事家、兵家之祖孙武的家乡就
在这里。

(注)见拙文《汉石人非鲁王墓卫士考》(载《孔子故里史迹考略》第1辑)

(作者单位:曲阜师范大学孔子研究所)

孙武里籍探考史刍议
任树德 赵金炎

孙武是我国春秋末期的大军事家和军事学家, 向有“兵圣” 之誉称。他撰著的
《孙子兵法》,乃是中华民族灿烂历史文化中的瑰宝,早为国内外学者所重视和推崇。
历代学人在精心研究《孙子兵法》的同时,也对其作者孙武的身世和里籍进行过探讨、
考证、论争和著述,客观上已构成了一部孙武里籍探考学史。笔者不揣浅陋,试从历
史的线条上,将历代之“说”稍加串编排列,拟撰拙文,以求行家赐教。
回瞰孙武里籍的探讨考证历史,大致分为“汉至明、清”、“民国”和“新中国
成立以后”这样三个既有区别又相互联系的历史时期。

一、汉至明、清时期
这一时期对孙武里籍的探考,延续时间较长。主要是通过辨析有无其里人、其书,
然后再论及其里籍。
西汉时,司马迁在《史记》中就已明确地为孙武列传,称:“孙子武者,齐人也。
以《兵法》见于吴王阖闾。”这就是说,孙武是齐国人,因为著有《孙子兵法》十三
篇而被吴王阖闾召见。
东汉时,班固作《汉书·艺文志》,又分别记述了“吴孙子(指孙武)兵法八十二
篇、图九卷”和“齐孙子(指孙膑)兵法八十九篇、图二卷”,可见当时他们都有其兵
法传世。东汉以后,《孙膑兵法》失传,人们见到的只有《孙子兵法》十三篇。这与
《汉书·艺文志》载‘八十二篇”出入很大,吴、齐又是两“孙子”,加之魏武帝曹
操亦为《孙子兵法》十三篇作过注,这样就使后来的一些学人,对史料记载的孙武其
人、其书和其里籍产生了怀疑。
宋代叶适在《习学记言》卷46云:“孙武者,皆辨士妄相标指,非事实。”钱穆
《先秦诸子系年考辨·孙武辨》谓孙武“其人则自齐之孙膑”。日本人斋藤拙堂《孙
子辨》云:“(孙武与孙膑)同是一人,武其名,而膑是其绰号。”以上种种臆断,说
“妄相标指”也好,指孙武为孙膑也好,或者说孙武与孙膑同是一人也好,有一个共
同之处就是从根本上不承认有孙武。他们知道,若是其人被否定了,其里籍也就无从
谈起了。
然而,宋代中期的欧阳修、末期的邓名世等学者,却不为他人的臆断所迷惑,独
辟蹊径,探古追源,不但肯定在历史上真有孙武其人,而且还从“宰相世系”和“姓
氏书辨”的不同角度,考证出了孙武的身世和里籍,并分别记述在《新唐书》和《古
今姓氏书辨证》之书中。两书均称:齐田完字敬仲,四世孙桓子无宇。无宇二子:恒
(常)、书。书字子占,齐大夫,伐莒有功,景公赐姓孙氏,食采于乐安。生凭,字起
宗,齐卿。凭生武,字长卿,以田、鲍四族谋为(作)乱,奔吴,为将军。三子:驰、
明、敌。明食采于富春,自是世为富春人。明生膑。这一考证和记述,不但证实了孙
武和孙膑在历史上各有其人,都是齐国贵族的后裔;而且也告诉我们,孙武里籍是齐
国乐安,祖孙几代都食采于此地。只因田、鲍四族蓄谋作乱,孙武才投奔吴国当了将
军。战国时期著名的军事家孙膑的父亲孙明,也由原来食采乐安而后又迁徙、食采于
富春。
欧阳修、邓名世是继司马迁之后第一次比较系统地考证和记述孙武身世和里籍的
学者,对后世影响颇大。这在孙武里籍探考史上有着特别重要的地位。
到了清代,许多学者又从不同角度对孙武其人、其书和其里籍作过进一步考究。
毕以王旬从《孙子兵法》13篇与82篇的关系上,作了考述,说“武未见阖闾,作
十三篇以干之。即见阖闾,相与问答,武又定著为若干篇,皆在《汉书》八十二篇之
内也”。据后来学者发现,除《孙子兵法》十三篇之外,确实有另一些佚文。如《潜
夫论》、《通典》、《太平御览》、《文选注》诸书中都有引证其吴王与孙武问答的
记载。尤其是1972年在临沂银雀山汉墓中出土了《孙子兵法》以外孙武的其他兵法佚
文残简,如《吴问》、《黄帝伐赤帝》、《地形二》、《四变》、《见吴王》等多篇
佚文,进一步证实了毕以王旬对孙武及其兵法的考论和《汉书》的记载,都是正
确的。说明春秋时就有孙武其人和其书。
魏源在《孙子集注·序》中说:“孙武是则客卿将兵,功成不受官。”按主客之
别,孙武为吴王客将,其里籍自然不会是吴国。澄清了“吴孙子”与“齐孙子”在历
史上相混淆的概念。
另外,清代乾、嘉年间著名考据家孙星衍(1753-1818年) ,在《吴家将印考》、
《虎邱新建吴将孙子祠堂碑记》、《魏吏部尚书孙邕传》、《孙子兵法·序》等文中,
从史书记载、孙氏宗系以及碑石考证的结合上,论述了孙武里籍是春秋时期的齐国乐
安。孙星衍说:“泰山新出孙夫人碑,亦云‘与齐同姓’。”孙夫人是晋代任城太守
羊君的夫人。她的父亲叫孙邕,青州乐安人(在济水之南),是魏吏部尚书、光禄大夫,
又是齐景公赐姓孙氏、食采于乐安的孙书(字子占,孙武的祖父)的后裔。因此,孙星
衍联系考据孙氏家谱,又称:“我家出乐安,真孙子之后。”
总之,在汉至明、清时期,通过考证和论争,对孙武果有其人以及其里籍是春秋
间的齐国乐安,史学界已得到共识;齐乐安即指春秋末齐国乐安县,历代学者也从未
提出过疑义。

二、民国时期
探考孙武里籍先秦齐国乐安在今哪个县份,就是从这一时期开始的。
这一时期,探考孙武里籍的史料和文章甚少,文献记载仅见之于山东的《乐安县
志》和《续修广饶县志》,首次提出了孙武故里在今广饶县之说。
民国3年(1914年)乐安县改称广饶县后,民国7年(1918年)由陈同善主修的《乐安
县志·人物志》(因该志下限为清宣统三年,故仍称为《乐安县志》)中,就记载有探
考孙武里籍在今广饶县之说,称:“孙子,各书谓武,齐人,而田氏祖属。祖书,以
功赐姓,食采乐安。此地以乐安名而见于载籍之最古者,事尤前于汉之以乐安名国、
名郡,则元之用以名今县所属,或亦有因。推是,则武或邑人。”民国24年(1935年),
王寅山总纂的《续修广饶县志》,也同样记述了这一内容。历史上广饶县多以乐安为
邑名,民国初年才避复改称,古乐安即今广饶县。这与明、清及其以前探考孙武里籍
乐安之说相一致。整个民国时期,对孙武里籍的探考,只有“广饶说”,别无他论。

三、新中国成立以后
孙武里籍在广饶县说出现40年后,于1957年出现了“惠民说”,1986年又出现了
“博兴说”。这三“说”各自的主论点是:“广饶说”坚持孙武是“先秦齐国乐安”
论;“惠民说”提出孙武是“唐代乐安郡”论;“博兴说”是“汉承秦、秦承先秦”
论。
1. “惠民说”是从1957年开始出现的。是年7月,人民出版社出版、郭化若同志
编著《今译新编孙子兵法》一书的《孙子兵法介绍》中称:“孙武,齐国乐安 (今山
东惠民县)人。”只是在括号里这么一提,可从未见其有考证材料,不知所依据的是什
么。
1974年北京大学哲学系工农兵学员和大兴县红星人民公社理论组合著《孙子兵法
新注》和《读一点法家著作(二)》中说:孙武“是齐国乐安(相当于今山东惠民县)人”,
并言明是“为了配合运动”而出此书。1975年杭州大学历史系与驻浙某部防化连合编、
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先秦法家军事著作选注》又提出了“孙武,齐国乐安 (今山
东惠民)人”。1977年郭化若同志在《孙子今译》的《前言》中亦沿用“惠民”二字,
后面不带“县”字。在当时,“惠民”二字若是指“惠民地区”的话,虽然未见有其
考证材料,但人们还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当时惠民地区下辖有广饶、垦利、利津、桓
台、邹平、高青、博兴、沾化、滨县、无棣、惠民、阳信等12个县,域地面积比较大,
有谁能说不包括某一个县份呢?只是到了1983年,由于行政区划变更,先后有广饶、
垦利、利津三县和博兴、沾化县的各一部分区域划归东营市管辖;桓台、高青二县划
归淄博市管辖。原惠民地区的域地面积被划分出了近一半,黄河以南、距齐国古都临
淄较近的县份,差不多都划分出来了。若今天再笼统地称孙武里籍在“惠民”,那就
需要进一步探考了。
直到1990年2月吴如嵩、 陈秉才同志又重新启用“惠民县说”这一早被摒弃了的
说法,并补考“惠民县说”的文章《孙武故里考疑》(下简称《考疑》),发表在解放
军出版社出版的《孙子新探》一书之中。《考疑》称“先秦不存在齐国乐安” (实际
上吴如嵩同志1982年发表在《文史知识》的介绍孙武的文章里是论述过孙武是先秦齐
国乐安人的) ,改变了史学界早已共识的孙武里籍是春秋间齐国乐安这一传统说法。
《考疑》知道先秦齐国乐安是与“惠民县说”不沾边的,所以便另立新论,声称孙武
里籍是唐朝的乐安郡。
2. “博兴说”。1990年5月舒荣先、牛万政在《博兴文史资料》第五辑上发表了
《孙武里籍山东博兴》一文,出现了“博兴县说”。此文全凭“汉承秦制、秦承先秦
制”的简单方法,推测“汉乐安就是秦乐安、秦乐安就是战国乐安、战国乐安就是春
秋乐安”,并没有先秦齐国乐安在今博兴县的任何资料来佐证,只是猜测而已。
3.“广饶说”,在坚持“先秦齐国乐安”是历史客观存在和学术求真的历史唯物
主义指导下,考证孙武里籍在今哪个县份。从考证先秦齐国乐安地面入手,对孙书食
采乐安的时限,孙武成长的家庭、社会环境与奔吴原因,对先秦历史事件、水文地理、
孙氏宗谱、文献记载、碑石刻记、考古发掘以及广饶与齐都临淄在社会、历史、地理、
经济、政治、文化上的密切联系等诸多方面,进行了较全面的考证和实地踏勘,并对
前人的“乐安说”进行了深入的复考,对“广饶说”、“博兴说”和“惠民说”进行
了认真的学术比较,从而得出结论:先秦齐国乐安是历史客观的存在,这个“乐安”
的地面主体就在今山东广饶县境内。
对此,周维衍、骆承烈、孙开泰等诸多专家、学者都撰写了考证文章,认为孙武
里籍先秦齐地乐安在今山东广饶县。不仅如此,最近齐国故城历史博物馆与广饶县博
物馆考古工作者朱玉德等对在今广饶县城北近30里处的花官乡“草桥遗址”,进行了
考古钻探发掘调查,结果表明:该遗址确系一古城址,最晚始建于春秋时期。而且考
古调查结果与《水经注集释订讹》、《太平寰宇记》、《禹贡锥指》、《续山东考古
录》、《青州府志》等史书记载相对照,发现此处正为齐乐安城址。随之,国家文物
局、中国历史博物馆、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及山东省考古所等诸多考古专家又专程
来广饶,对草桥遗址作了考古复查和鉴定,证实了上述结论的正确性。
总之,建国以来,尤其是最近几年来,孙武里籍问题出现了“惠民说”、“博兴
说”和“广饶说”的争鸣。虽然“惠民说”和“博兴说”论据不足,难以成立,但象
这样的学术探讨是非常有益的,展现了孙武里籍学术研究的繁荣景象。只有通过学术
争鸣,才能做到“求实、求真”,促进对孙武其人、其里籍的考证研究工作,这对国
内外学术界也有着积极的重大的影响。

原载《孙子研究新论》(新华出版社)

孙子故里考简记

孙子武者,我春秋间大军事家。其故里向无成说。太史公称:“齐人也。”齐地
广袤,何处寻觅?今据欧阳文忠公“食采于乐安”,集《汉书·地理志》、《左传》
杜预注、 《水经注》 、《魏书·地形志》、《后汉书》李贤注、《太平寰宇记》、
《资治通鉴》、《金史·地理志》、明嘉靖《青州府志》、《古今图书集成》等诸家
文字,并踏勘野外,结合考古钻探成果,论定先秦乐安地面主体在广饶县境。兵法垂
世已越千载,今益为学人所重视,研讨之风日甚,此尤非孙子所料。人杰地灵,增乡
里之荣光。立碑以讠志,是所至勉。

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教授周维衍
1991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