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近现代人物传(二)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55&A=1&rec=228&run=13

李青山
李青山(1893~1947),太河村人,国民党山东省保安十六旅第一团团长。20岁时,
靠贩运私盐谋生。以后,曾当兵两年。民国26年(1937年),广饶县办理“联庄会”时,
他曾任教练。
“七七事变”后,李青山纠集土匪、盐贩、兵痞、流氓以及“青帮”分子等百余
人,拉起队伍。后被李寰秋编为“广饶抗日自卫团”,任第一大队长。民国27年 (19
38年) 10月,李青山部又编为国民党山东保安十六旅第一团,李任团长。民国29年(1
940年),李青山投降日本侵略军,被编为警备二团,盘踞毛王村。
民国30年(1941年) 1月12日,李青山部配合日本侵略军,制造了广饶四区“石碑
惨案” 。同年12月22日,又与日本侵略军制造了“小马头惨案”,杀死、烧死群众7
4人之多。
民国31年(1942年)5月1日,李青山指使其特务营长陈瑞水制造了广饶六区“高店
惨案” ,杀害抗日干部、群众16人,重伤7人,绑架12人。李青山屡次配合日本侵略
军“扫荡”广饶三区的张郭、崔柳、梨园等村庄,惨杀群众,抢劫财物,造成空前的
浩劫。
同年11月5日, 李青山去张店参加日军司令蟠井举行的“归顺典礼”,被委任为
“兴亚灭共建国军”第一旅旅长兼第一团团长。不久,李青山与王砚田组成“山东灭
共建国军”,在蟠井直接指挥下,对益(都)、寿(光)、临(淄)、广(饶)四边地区进行
残酷的大“扫荡”,大肆搜捕、毒打、枪杀无辜群众,使四边人民陷于水深火热之中。
同年10月15日,李青山配合日本侵略军,对清东根据地清水泊一带进行疯狂的“扫荡”,
伤亡军民达300余人。
民国32年(1943年) 5月,李青山配合日本侵略军“蚕食”广北,在西隋、碑寺等
村建立据点,组织“维持会”,实行保甲制。广北人民深受灾难。
自民国27年(1938年)至民国32年(1943年)期间,李青山部在广饶地区先后杀害抗
日军民700余人。有的被活埋、砍头,有的被剜眼、剖腹、扒心、卸八块等等,其手段
之残忍,空前未有。
李青山在经济上极尽抢劫勒索之能事。他成立“统筹委员会”,向群众摊派“救
国捐” 、 “安民捐”、“慰劳费”、“棉衣捐”等。过期不交或交不足者,即采用
“派条子”、“传口信”、“拉鸡”等手段,夜袭绑架,迫使拿钱赎回,否则进行杀
害。
民国34年(1945年) 8月,日本侵略军投降。李青山进驻广饶县城,后又逃窜至张
店。 在此期间,还经常派遣特务潜入广饶县内地侦探情报,进行暗杀活动。仅民国3
5年(1946年)的头4个月内,就暗杀革命干部、群众340余人。
民国35年(1946年) 6月10日,张店解放后,李青山率残部380余人,从张店逃至广
饶的西相村。第二天又窜至寿光县张楼附近,被渤海军区十四团围歼。李青山逃至益
都县的大袁村东,在野外被活捉。
民国36年(1947年) 5月16日,李青山被押至广饶县延集村,在万人大会上公审后
枪决。

时殿元
时殿元(1863~1948),时家村(今属牛庄区)人,吕剧的主要创始人。
时殿元生于一个贫苦的农家。他的家乡一带,土地碱卤,粮食连年歉收。这一带
的农民为饥荒所迫,秋后、春前便三五人一伙,外出流动演唱琴书,借以糊口。时殿
元系山东琴书的北路流派,主演彩旦,他戏路较宽,善于做戏,嗓音甜美。当地人送
他外号“时鸭兰”。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前后,时殿元与徒弟崔心悦演唱琴书段
子《王小赶脚》。时殿元从京剧、五音戏的表演受到启发,采用了民间舞蹈--“跑驴”
艺术形式, 第一次对“坐唱扬琴”进行了改革。他们用竹片、纸和布扎作一头驴型,
再用彩色描画。时殿元在鼻眼之间抹块白粉,戴一顶毡帽,腰扎白围裙,手执马鞭,
扮作赶脚的王小; 崔心悦将“驴”套在腰中,头戴假套,身穿花衣,右手挽“驴”,
左臂挎个红包袱,扮作骑驴的二姑娘。二人边唱边舞,吸引了观众。人们互相传告看
“驴戏”。
时殿元等人的这一改革,使原以坐唱为主要表现形式的琴书面目为之一新。一时
间,琴书艺人争相学习。开始,曲艺界称为“上妆扬琴”,当地群众称为“驴戏”。
这就是吕剧的雏形,后来用文字记载时,记作“吕剧”。
在《王小赶脚》化装演出的启示下,时殿元等人又陆续将琴书中人物较少的节目
改为化装登台演唱, 如《站花墙》、《兰瑞莲打水》、《登云休妻》、《鸿鸾禧》、
《丁僧扫雪》、《拾玉镯》、《洞宾戏牡丹》、《后娘打孩子》、《朱买臣休妻》、
《王定保借当》、《双换》、《黄氏女游阴》、《小寡妇上坟》等。继而又将角色较
多的《王天宝下苏州》、《白蛇传》、《秦雪梅观画》、《空棺记》、《金玉奴》等
改为化装演出。
宣统二年(1910年),时殿元组织第一个戏班,名为同乐班。开始不到10人,后来
增至50余人。广饶县许多村庄的吕剧,多是他们一帮艺人传授的。他们还先后去过博
兴、沾化、无棣、淄川、益都、潍县、平度、栖霞、文登、日照、莒县、利津等县。
博兴的刘官庄一带,他们曾去演出多次,传授技艺,教了许多徒弟,使吕剧在博兴得
以流传。民国8年(1919年) ,时殿元的同乐班与谭明伦的谭家班合并组成共和班,到
胶东一带的黄县、蓬莱、掖县、招远、莱阳、青岛等地演出。
民国19年(1930年),时殿元的徒弟时克元等人在济南组织了义和班。直至济南解
放后,义和班仍继续在济南演出。
时殿元一生致力于琴书的改革和吕剧的发展,到80岁时还登台演出。他将琴书段
子《王小赶脚》改为上装演出的创造性革新,奠定了吕剧产生的基础,对吕剧的形成
和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民国37年(1948年),时殿元病逝,终年85岁。

成建基
成建基(1899~1948) ,字立堂,绰号野马。成寨村(今属东营区)人。20岁前在家
务农。民国8年(1919年)去东北,在长春一带干过土匪,后又在张宗昌部下当兵5年。民
国15年(1926年) ,随张宗昌回到山东。张宗昌失败后,成建基携枪回家,在本村与人合
伙开设同庆油房,雇工20余人。后又同成志彬合伙贩卖枪支、妇女、鸦片等。
民国20年(1931年),成建基与李法熹、郭胜之、成志彬等到永安镇大河村,占淤
地200余亩, 雇工耕种。他们在人烟稀少、政权不至的荒洼里,暗聚歹徒,以“自卫
护坡”名义,抢劫百姓,群众称成建基为土匪洼王。
“七七事变”后,成建基与李法熹、成志彬等,收枪聚众,号称“自卫团”。民
国27年(1938年) 春,他们把队伍拉至北隋、牛庄一带驻扎,人数扩充到400余人。不
久,被李寰秋收编为“广饶抗日自卫团”第五大队,成建基任大队长。同年10月,又
被编为“山东省保安十六旅”第三团,成建基任团长。
民国29年(1940年) 1月,成建基与保安十五旅张景月部联合,在广(饶)寿(光)边
境,围击八路军山东纵队第三支队,被三支队击溃后,逃回广饶县。4月5日,八路军
三支队包围了驻纪家疃的成建基一部500余人。纪家疃一战,成部死伤200余人。成建
基率残部逃至广北东张、大杜一带。5月,三支队将成建基击退至广(饶)蒲(台)利(津)
边境。
民国30年(1941年)5月28日,成部又被三支队歼灭大半,其余狼狈逃窜。在蒲(台)
利(津)沾(化)惠(民)边境,成建基率残部投靠日本侵略军,被编为“灭共建国军”独
立旅二团,成任团长。
同年9月, 成建基受日本侵略军调遣, 在蒲台县三里庄修筑碉堡, 作为日、伪
“扫荡”垦区根据地的基点。
成建基在三里庄盘踞近两年,先后杀害干部、八路军战士、抗日积极分子、烈军
属及群众达300余人。被成部绑架、勒索而倾家荡产者不计其数。
民国32年(1943年) 5月29日,三里庄解放,成建基率残部流窜于利津、沾化、阳
信、惠民一带。不久投靠大汉奸刘佩忱,当上了“皇协护民军”的团长。
民国34年(1945年) 5月21日,成建基与刘佩忱、周胜芳等,集结5000余人,在日
本侵略军的统一指挥下,在博兴县王官庄一带制造了骇人听闻的“五·廿一惨案”。
同年8月, 日本投降。成建基窜至济南,投靠国民党第十一战区副司令长官李延
年,被授予垦利县保安大队长兼公安局长的头衔,并得到武器弹药,扩充军队。10月,
被编为垦区保安团,成任团长。后去益都、临淄、昌乐一带,设立所谓“青年收容所”,
收罗旧部兵痞、逃亡地主等,组织“同乡会”,潜入解放区,进行暗杀、绑架活动,
制造白色恐怖。
民国35年(1946年)4月和民国36年(1947年)7月,成建基两次派特务潜入广饶内地,
先后制造了“成寨惨案”、“生金李惨案”。
民国35(1946年)8月10日,成建基纠合王砚田部,窜入广饶,大掠三日,杀死区、
村干部和积极分子16人,抢去财物不计其数。
民国36年(1947年) 8月15日,成建基纠合刘协堂部及地主还乡团一部,在国民党
第六十九军的支持下,再次进占广饶城。这时间,一部分恶霸地主、还乡团,乘机向
人民进行反攻倒算。在占据广饶城的60天内,就杀害区、乡、村干部和烈军属、群众
280余人。
同年10月14日广饶县城解放,成建基带残部窜至昌乐县。民国37年(1948年)5月,
昌乐解放时成建基伤重自杀。

徐肇基
徐肇基(1892~1948) ,字梅生,段河村人。早年丧父,靠亲戚接济读书。因家庭
拮据,母亲几次让他退学,但他立志读书,病在床上也手不离卷。先后考入省立第四
师范和山东公立矿业学校,因学习勤奋刻苦,得到了老师的厚爱和周济。母亲见他好
学上进,也竭尽全力供他读书,以至将家具和半亩土地卖掉。
民国9年(1920年) ,徐肇基于矿业学校毕业后,就业于青岛胶济路四方工厂工程
司,先后当过公务员、司师、工程师。民国15年(1926年),厂内所需铜料采购困难,
徐肇基发现该厂自从德国和日本经营以来,历年旋、锉、钻、磨废弃的铜铁混合砂屑
堆积如山,便建议从中提取铜料加以利用。在当时并无先例可循的情况下,徐肇基根
据磁力吸铁的原理,创制了一台磁力分析机。经过试验表明,这台机器每天可从铜铁
砂屑中选取铜屑500公斤左右。使用磁力分析机4个月,所得铜屑共值5万余元。当时,
徐肇基年方34岁。
民国20年(1931年)春,徐肇基去博山电机厂任工程师。民国23年(1934年),因厂
长的妻弟仗势欺人,虐待工人,侮辱技术人员,徐肇基愤而辞职回家。
“七七事变”后,杜振东(徐肇基的姨表弟)常与徐肇基来往。杜振东不断带给徐
肇基一些进步书刊。民国32年(1943年) 8月14日,徐肇基经杜振东介绍参加八路军,
在兵工厂工作。在此期间,由于日、伪的经济封锁,兵工厂所需汽油紧缺。徐肇基试
验用豆油加火碱提炼汽油,获得成功,解决了兵工厂缺少汽油的困难。
兵工厂制造炸药用的硫酸,原来由其他工厂供给。在日、伪的严密封锁下,硫酸
运不进,兵工厂的正常生产不能进行。厂领导决定自己生产硫酸,让徐肇基主持该项
工作。在制造硫酸的过程中,炉子出了故障,漏出的化学气体把靠近的工人熏倒。徐
肇基找出原因,由送气法改为抽气法。试验成功后,保证了工人的安全,提高了硫酸
生产的工作效率,对兵工厂的弹药生产起了很大的推进作用。
民国37年(1948年)9月7日,徐肇基在八路军渤海军区兵工厂病逝。人民政府追认
他为革命烈士。

李玉堂
李玉堂(1899~1951),字瑶阶,大王桥村人。
李玉堂生于一个地主家庭。 7岁入本村私塾读书,15岁到广饶二区的振华高等小
学(在刘集村)学习,毕业后考入山东省工业专门学校。
民国13年(1924年),李玉堂与李延年、项传远、李殿春一起考入黄埔军校,参加
第一期学习。军校毕业后,李玉堂被分配到国民革命军陆军第一师第二团任见习官,
参加了北伐。在与广东军阀陈炯明作战中,李玉堂英勇顽强,先后升任连长、营长。
后由广东转战至山东、 浙江, 屡战屡捷,被提升为陆军第一师二团团长。民国17年
(1928年),升为第三师第八旅少将旅长,驻军徐州。
民国19年(1930年),阎锡山、冯玉祥发动了反对蒋介石的战争。李玉堂奉命开赴
河南前线,与阎、冯部激战一年,阎、冯军被打垮。李玉堂率部转战到陕西潼关驻军。
民国21年(1932年),李玉堂升任第三师师长。
民国26年(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李玉堂被任命为国民党陆军第八军军长,驻守
江西。民国28年(1939年),李玉堂率部在武宁附近的棺材山阻击日本侵略军,屡挫敌
锋。国民党抗战总部授予李玉堂部“泰山军”称号。之后,李玉堂改任第十军军长,
奉调率部进驻湖南长沙,抵挡南下的日本侵略军。
民国28年(1939年)10月至民国31年(1942年)1月,日本侵略军3次集结劲旅,大举
进攻长沙。 李玉堂率军给予沉重打击,取得了抗日战争中长沙激战的3次大捷。民国
32年(1943年),国民党抗战总部派员主持召开庆捷大会,当时哄动中外。同年,李玉
堂升任国民党第二十七集团军副总司令。民国34年(1945年) 1月升任总司令,驻军广
西。
抗日战争胜利后,蒋介石调兵遣将大举进攻解放区。民国35年(1946年),李玉堂
任第十绥靖区司令官,驻军兖州。民国37年(1948年) 7月,人民解放军包围兖州,经
过40多天的包围战,全歼国民党军队,解放了兖州城,李玉堂只身逃走。
1950年,李玉堂任国民党军第一路军司令官兼三十二军军长, 驻军海南岛。在此
期间,中国共产党通过关系疏通李玉堂之妻陈伯兰,策反李玉堂。李玉堂愿接受共产
党的条件举行起义。 1950年3月,叶剑英指示李玉堂急速行动,起义后可委以海南岛
军政委员会副主任之职。因交通中断,叶剑英的指示未到达。李玉堂在等候指示中,
解放军已占领海南岛,李玉堂随国民党军队撤往台湾。后因叛徒出卖,1951年2月5日,
李玉堂被蒋介石杀害于台北碧潭。
1983年,经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追认李玉堂为革命烈士。

任乙山
任乙山(1881~1960) ,原名任龙甲,封庙村人。幼年丧父,只读过几年私塾即辍学
务农。
清朝末年, 帝国主义列强相继入侵中国,有着民族自尊心的任乙山,出自救国救民
的强烈愿望,努力兴办教育事业。民国元年(1912年),任乙山借用邻村祥吉杨村的宋氏
闲宅, 创办兴华高级小学。不久,学校迁至封庙村,他兼任校长。民国6年(1917年),任
乙山又筹集资金为这所学校添置部分课桌凳。民国11年(1922年) 3月3日,在封庙村南
吕祖祠赶会时,学校管理人员私自将桌凳借给警备队,警备队和几个坏女人在庙会上围
坐酗酒,丑态百出。学生前去索取桌凳,竟遭殴打。当时引起公愤,众人欲痛打警备队。
任乙山闻知赶到,制止了大家,主张学生进城请愿。第二天,学生去县公署请愿,迫使警
备队队长向学生赔礼道歉。
封庙村有了共产党的活动以后,任乙山在党的教育、影响下,思想更倾向革命。他
支持儿子、侄子参加革命工作, 还以首事和庄长的公开身份,利用宅深院大,客人来
往较多的条件,秘密掩护党的地下工作者。
民国21年(1932年)夏,国民党县政府对任乙山的行动产生了怀疑,即唆使封建势
力采取告黑状等手段,控告任乙山是共产党的“太上皇”,不久将其扣押。国民党的
报纸《广饶新闻》以“任乙山不孚重望”为题发表文章,对任乙山进行攻击诬陷。任
乙山 找县长要求对质,因无人露面质证,最后只得将任乙山释放。
民国27年(1938年)底,中共广饶县委迁到封庙村,办事机构就设在任乙山家。相
炜任广饶县委书记后,第一次县委会议即在这里召开。任乙山以村长的合法身份, 竭
尽全力保护县委的正常工作。民国28年(1939年) 9月的一天深夜,十六旅三团成建基
部袭入封庙村。广饶县委和清河特委机关的20余人困于村内。任乙山迅速让大家化装
隐蔽,然后亲自出面应酬敌军。敌人要对全村进行搜查时,任乙山说:“若有共产党
八路军驻在我村,吾宁用性命担保。我的孩子干八路, 我都向你说了实话,难道村里
驻着八路我能不说吗?”天亮时,他让乡亲以买东西慰劳军队为名,将化了装的同志
们送出了村。两个生疥疮的同志不能行走,任乙山就让他们隐藏在自己家里。
时隔月余,成建基知道受骗后,遂将任乙山捕去,用绳子拴住拇指吊在房梁上,
逼他供出共产党的活动情况,任乙山顽强不屈,始终没讲一句话。不久,由村民联保
获释。以后,任乙山以雇工为名,掩护共产党员王清梅在他家住了近两年的时间。
民国29年(1940年) 7月,广饶县参议会成立,任乙山被选为参议长。在此期间,
他发动了一些年高德重的农村上层人物组织“互济会”,积极募捐,倡导修建了益都
北面的段村革命烈士祠。还深入敌占区开展募筹工作。这位德高望重的进步老人,虽
然不是共产党员,但他利用自己的特殊身份和方便条件,为党的工作做出了有益的贡
献。
建国后,年近70岁的任乙山,积极参加农村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1954年任乙
山被选为山东省政协委员。1960年8月4日因病去世,终年79岁。

耿子甫
耿子甫(1922~1968) ,学名耿树信,耿集村人。兄弟排行老五,当地人多称他“耿
老五”。幼年读书, 高小毕业后,在本村小学任教。“七七事变”后,耿子甫参加了抗
日救亡活动。
民国29年(1940年)6月,耿子甫参加地方抗日武装四大队。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民国30年(1941年),被调往广寿边区,任中队政治指导员。同年底,他经常出入敌占区,
搜集情报,保证了清东军分区与四边部队的联络,策应抗日根据地的武装斗争。
民国31年(1942年) ,抗日战争处于相持阶段。广饶境内,日、伪、顽相互勾结,不
断“蚕食”、“围剿”抗日根据地。在复杂恶劣的形势下, 耿子甫被调往四边特务大
队, 任二中队副队长。他带领战士周旋在广二区,紧紧依靠人民群众,以青纱帐作掩护
进行敌后斗争。他们割电话线、埋地雷,搞得敌人不得安宁。他常常化装混入集镇、
伪据点,打击零星敌人。耿子甫采用“卷帘”战(隐蔽房内,敌人不靠近不开枪),奇
袭敌人。曾以“游击对游击”的战术,对付经过专门训练的日本特务队“机动分队”,
挫败伪十六旅一团李青山的“拉鸡队”(夜间专门绑架、抢夺、偷袭群众的便衣特务)。
耿子甫多次深入伪军家中,召集伪属座谈,讲述抗日战争形势,指出为日本侵略
者当帮凶的后果, 动员伪属开展“索夫” 、“叫子”的“一封信”活动。还建立了
“红黑点”(给伪军造册,好事圈红点,坏事划黑点)登记簿,以此分化瓦解伪军。耿
子甫的政治攻势产生了深刻影响,伪中队长苏景三在高卜纸据点反正后,配合特务队
一举拔除孟集据点,俘虏伪军一个中队。耿子甫严格执行党的“宽大与严惩相结合”
的政策,对伪军、政人员,以说服教育为主;而对死心塌地、罪大恶极者,则以政府名
义张贴布告,预判死刑,然后捕获处决。
民国34年(1945年),四边特务大队编入益寿独立营,耿子甫任二连连长。同年冬,
他带领两个排在益都县张孟口村伏击数倍于己的伪军, 缴获九二式重机枪一挺,受到
渤海军区首长的嘉奖。民国36年(1947年),耿子甫调到渤海二分区任特务营政治教导
员,先后参加了解放潍县、济南和渡江等战役。
全国解放后,耿子甫历任西南军区炮兵干部部科长,中央军委炮兵干部部一级助
理员,总参谋部炮兵干部部长,总后勤部直工部部长等职。“文化大革命”初,耿子
甫受到林彪反革命集团的迫害, 于1968年5月去世。1975年9月平反昭雪,追任为革命
烈士。

张力群
张力群(1902~1969) ,原名张贤书,红盆村人。高小未毕业,就辍学劳动。民国
12年(1923年) 起,张力群开始受到革命思想的影响。民国15年(1926年)7月,由庄龙
甲介绍,参加了共产主义青年团。民国16年(1927年) 9月,由张成鳌介绍,参加了中
国共产党。
民国16年(1927年),中共广饶特支建立后,在各地公开组织农民协会。张力群以
农民协会的名义到附近村庄宣传革命,发动群众,并秘密参加了广饶特支领导的“吃
坡”、“觅汉增资”和“砸木行”的斗争。
民国20年(1931年) 6月,国民党反动当局对刘集、延集一带的共产党人进行了大
逮捕。张力群因同他联系的同志被捕而失掉了组织关系。但他意志坚强,坚信共产党
一定胜利。他一面灵活机动地躲避敌人的搜捕,一面又以极秘密的方式继续坚持斗争。
“七七事变”后,张力群目睹祖国的大好河山沦陷,心急如焚,决心抗日救国。
于民国26年(1937年)10月,经张琴书、刘百禄介绍,重新入党。先后任广二区宣传委
员、组织委员。民国28年(1939年)7月任区委书记,后调任广四区区委书记。这期间,
他首先恢复、建立和发展党的组织。二、四区有三分之一的村庄建立了党支部,共发
展党员80名,同时还组建了地方武装区中队。
民国28年(1939年)底到民国29年(1940年)秋,张力群坚决贯彻执行县委“充分发
动群众,大打人民战争”的指示,在二、四区各村普遍建立了农救会、青救会、妇救
会、儿童团、自卫团、基干班、青抗先等群众抗日团体。二、四区出现了一个空前的
抗日高潮。张力群还发动群众大挖抗日沟,使二、四两个区的平原变成了沟沟相连的
交通网。民国29年(1940年) 9月,张力群发动抗日群众进行了大破袭,扒毁公路,割
断电线,使敌人的交通运输和电讯联络一时处于瘫痪状态。民国29年(1940年)11月,
张力群调任县委组织部长。
八路军山东纵队三支队主力进入广北八区一带后,为了配合八路军开辟、巩固广
北根据地,民国30年(1941年) 1月中共清河区党委决定,建立广北县委,张力群任书
记。广北封建势力根深蒂固,又加土匪横行,环境极其艰苦。张力群同县委的其他同
志,首先抓了建党、建政和建设地方武装工作。张力群以身作则,不顾腿疾走路困难,
日日夜夜走村串巷,培养积极分子。到民国31年(1942年)夏,有47个村建立了党支部,
发展党员660余名。 同时,民主建政工作也有了进展。县委还利用日伪“扫荡”的空
隙,开展了一次减租减息运动。有400余雇工和群众增资减息。
民国30年(1941年)至民国32年(1943年),日本侵略军推行了5次“强化治安运动”,
在广北根据地内反复“扫荡”、“蚕食”,实行“三光”政策。在边缘区的伪军,则
经常派遣特务潜入内地进行暗杀、绑架活动。在艰苦的环境中,张力群和同志们一起,
依靠群众,同敌人进行斗争。大家吃黄蓿菜饼子,有时就喝沟渠里的凉水解渴。在严
寒的冬天,张力群穿着一件小棉袄,一条扎包束腰,晚上盖着蚊帐过夜。
大“扫荡”后,日、伪军对广北根据地实行经济封锁。张力群领导广北人民开展
大生产运动。首先成立生产委员会,张立群任主任。区、村也成立生产委员会,普遍
组织互助组,参加的户数达总数的百分之七十。这年夏季,广北地区蝗灾严重,张力
群领导群众及时挖沟扑打,保住了农业收成。张力群还先后组建广兴布店、福顺兴盐
店等,不仅解决了本地区军民衣、食、医药方面的困难,还支援了胶东、鲁中和渤海
区西部等地的军民,粉碎了敌人的经济封锁。民国33年(1944年)冬,广北县委又发动
反封建、反恶霸、反贪污的斗争,使政权更加巩固,党的组织进一步扩大。民国34年
(1945年)1月,以张力群为主的广北县委,领导群众开展了一次声势浩大的参军运动,
3天之内,报名者3000余人。时称“三天三千”。
民国34年(1945年) 8月,广北县委改为广饶县委,张力群仍任县委书记。民国35
年(1946年)3月起,全县开展了一次轰轰烈烈的反奸诉苦运动,狠狠打击了汉奸恶霸、
封建势力、伪官佐、土匪等,震慑了阶级敌人。各种群众团体也都建立了起来。同年
7月,又在全县范围内开展土地改革运动。至民国36年(1947年) 1月,全县有3.6万余
户无地或少地的农民共分得土地37.5万余亩, 解放了农村的生产力,促进了农业生产
的发展。2月,莱芜战役开始,广饶县委又组成了支前指挥部,张力群兼任政委,不惜
人力、 物力、财力支援前线。8月,国民党军队占据广城,地主、还乡团乘机进行反
攻倒算。张力群在李道村召开紧急会议,部署对敌斗争。至10月,广城重获解放,恶
霸、地主、还乡团都受到应有的惩处。
民国36年(1947年)12月,张力群调任清河地委民运部长。不久,任清河地委副书
记、 惠民地委副书记、行署专员。1952年秋,调任中央政法委员会农村组组长。195
9年, 他又调任全国人大常委办公厅人民接待室副主任,后任政协山东省第三届委员
会驻会常委。
张力群在战争年代,历尽千辛万苦,积劳成疾;在“文革”期间,身心受到严重
摧残。于1969年1月31日逝世,终年67岁。

商业兴
商业兴(1896~1970),西商村(今属牛庄区)人,山东东路琴书的主要创始人。
商业兴生于贫苦的农民家庭, 幼年随父母逃荒要饭。7岁时,父母送他去烟台,
跟说琴书的叔父商秀岭学艺。至12岁时,商业兴已学会了不少唱段。每到一地演唱,
在商秀岭唱大部书之前,都由商业兴先唱一块书帽,一时被称为“琴书神童”。几年
之后,商业兴不但能打琴伴唱,而且能单独拉场卖唱了。
民国14年(1925年),商业兴卖艺到济南,结识了出身贫苦、喜爱曲艺的女青年关
云霞。不久,结为伴侣。婚后,夫妻二人起早贪黑、走堂串巷,以说唱为业。商业兴
唱腔高亢,刚劲浑厚,关云霞唱腔温柔, 抒情浓郁。他俩的对唱,有刚有柔,配合自
然默契,成为山东琴书中独具风格的对唱。
旧社会,说唱艺人政治地位低下,经济拮据。商业兴夫妻辛苦一天的收入,刚够
支付当日的房费和饭钱。为了糊口,他们只得拼命挣扎。在牟平县时,关云霞生天花
只有3天,脸上还有脓包就出场演唱。民国19年(1930年) 前后,商业兴夫妇在胶东各
地留下了艰辛的足迹。
民国23年(1934年),商业兴和关云霞去了东北。他们先后在大连、哈尔滨、沈阳、
营口、长春等地演唱达4年之久。
商业兴演唱琴书咬字真切,行腔波浪回旋,收放自如,素有“铁嗓子”之称。他
演唱的《宋江坐楼》、《梁祝姻缘》、《包公案》、《杨家将》、《呼家将》、《王
定保借当》、《王天宝下苏州》等剧目,给广大观众留下了深刻记忆。民国25年 (19
36年) 秋,商业兴和关云霞应北平胜利唱片公司之邀,去朝鲜汉城将经常演唱的《小
姑贤》、《潘金莲拾麦子》、《王婆骂鸡》、《鸿鸾禧》、《八仙庆寿》、《朱买臣
休妻》和《梁山伯下山》等剧目制成唱片,发行全国和海外。
1949年全国解放,商业兴犹如旱苗得雨,枯木逢春,决心在有生之年,把山东琴
书唱出新水平。他毫不保留地把艺术传给青年一代,要为发展祖国的曲艺事业做出贡
献。
商业兴在长期艺术实践的基础上, 对山东琴书进行了大胆的探讨和创新。 他将
《凤阳歌》改为慢口中眼起,依据唱词的感情色彩, 处理得有峭拔,有抒情,大大增
强了感染力。山东琴书原来是四句一翻,分头腔、二腔、三腔、四腔,每腔之间一个
过门,不论唱词多少,反复演唱。商业兴为了增强唱词的感染力,采用了中间加垛句
或二板予以伸展的办法。六句至十几句的唱词,都处理成一翻《凤阳歌》来唱,并把
“垛子板”改为“闪板”峭口唱法,将牌子曲的主要曲调《上合调》、《凤阳歌》、
《叠断桥》、《汉口垛》、《梅花落》等也进行了革新。这样,不仅使山东琴书演唱
节奏灵活、情节紧凑,也避免了过去那种“一道汤”无起伏的旧套子,将山东琴书的
艺术形式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1957年6月, 商业兴与关云霞参加山东省第一届曲艺会演大会。他们演唱的《三
打四劝》获得一等奖;夫妇二人获“老艺人荣誉纪念奖章”。同时,大会决定,将商
派山东琴书正式命名为“东路琴书”。不久,商业兴和关云霞分别到山东曲艺团、山
东艺术专科学校任教师, 并被吸收为中国曲艺家协会山东分会会员。商业兴当选为山
东省曲艺家协会理事。
1959年,商业兴任青岛市曲艺团团长,关云霞任教师。这时,商业兴已63岁。不
久,他主动提出辞去团长职务,想在有生之年对艺术再进行探讨和研究,并专门从事
东路琴书的教学工作。在他的精心培育下,大批优秀曲艺人才茁壮成长,如朱丽华、
周建业等人,都是商业兴培养出的著名琴书演员。
1963年,商业兴离职回乡休养。1970年2月病逝,终年74岁。

徐佐夏
徐佐夏(1893~1971) ,字益甫,徐楼村人。民国2年(1913年)9月考入国立北京医
学专门学校。民国6年(1917年) 7月毕业后,到国立北京农业专门学校当校医。民国7
年(1918年)2月到济南,在省立医学专门学校任教师。民国9年(1920年)春,徐佐夏到
德国留学,先后在柏林大学、提兵根大学和格莱夫司瓦尔多大学学习。毕业后在柏林
药理研究所任教研员。因研究药理学有独到创建,获博士学位。
民国13年(1924年),徐佐夏由柏林回国,在北平大学医学院任药理学教授。民国
26年(1937年) 3月重返德国柏林大学进修。抗日战争爆发后,他谢绝同事们的挽留,
毅然返回祖国,决心将医术贡献给抗日战争。当他到达青岛时,北平已沦陷。在北平
办医学院的同学、朋友请他去北平工作。徐佐夏拒绝邀请,越过日伪封锁线,奔赴抗
日战争的大后方--陕西,在西北大学医学院任教授兼院长。他出于爱国主义的热情,
曾率领30余名学生组成的抗日救亡宣传队,到汉中进行抗日宣传。民国34年(1945年)
2月,徐佐夏到江苏医学院任教授。
1949年春,江苏医学院院长胡定安劝徐佐夏去美国从事药学研究,台湾的一个美
资制药厂也请他去台湾工作,并表示给予优厚的待遇。徐佐夏不为金钱所动,决心留
在国内同全国人民一道迎接解放。
全国解放后,徐佐夏精神焕发,工作热情愈加高涨,决心为祖国的医学教育事业
奋斗终生。当他得知山东大学医学院师资不足时,恳切请求去那里工作。1951年8月,
徐佐夏调任山东大学医学院院长。在他的积极努力下,该学院得以不断巩固和发展。
1956年,山东大学医学院独立为青岛医学院,徐佐夏任青岛医学院院长。
年过花甲的徐佐夏回到山东后,面对设备简陋、人员不足的现状,除教学和处理
日常繁忙的行政事务外,还在百忙中抓紧教材的编写和著书立说的工作。他节假日很
少休息,有时自己忙不过来,就让老伴和儿媳替他查找资料,誊抄文章。著作出版后
所得稿费,全部献给学院。1962年,徐佐夏加入中国共产党。1963年被评为先进工作
者,出席了全国文教卫生战线群英会。
徐佐夏十分重视继承祖国医学遗产。直到晚年,尽管体弱多病,仍坚持带领药理
科研人员对中药进行研究。在“文化大革命”中,他惨遭迫害,被关押在“牛棚”里,
但仍念念不忘所担负的“口服避孕药”这一国家科研课题的研究。然而,正当国内首
创的“口服避孕药”进入大规模临床实验的关键时刻,身心受到严重摧残的徐佐夏,
于1971年11月1日含冤去世。中共山东省委于1979年为其平反昭雪,恢复名誉。
徐佐夏为祖国的医学事业辛勤工作50余载,是一位德高望重的学者。曾历任第一、
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九三学社中央委员兼青岛分社副主任委员,青岛市
政协副主席,中华医学会山东分会副理事长,山东省科协常委,山东省药学会理事长,
青岛市科协副主席等职。
徐佐夏终生致力于医学研究工作,专长药理学、药用植物学和毒理学。他的主要
译著有《药理学》、《毒理学》、《处方学》、《简明药理学实习》、《植物疗法》
等。

延春城
延春城(1893~1973) ,延集村人。出身于贫苦的农民家庭,仅读过两年私塾就辍
学务农。穷苦的生活和黑暗的现实,使延春城产生了为劳苦大众翻身解放而奋斗的强
烈愿望。
民国16年(1927年) 5月,延春城加入中国共产党,不久担任党小组长。延集党支
部经过整顿后,他又担任延集村党支部的领导工作。是年底,延春城和其他党员一起,
在本村组织了80余人的农民协会, 开展反压迫反剥削、 互济互助活动。 民国17年
(1928年)秋,延春城根据中共广饶特支关于开展“吃坡”斗争的指示,秘密组织了五
六十人的队伍,掐了3户地主的十多亩谷穗。
民国19年(1930年),延春城担任中共广饶县委组织部长。他同刘良才、刘奎文等
人一起,于农历九月十五日组织发动反苛捐杂税的韩桥庙会“砸木行”斗争。之后,
敌人到处逮捕共产党员,一时白色恐怖笼罩广饶大地。县委书记刘良才身份暴露,于
民国20年(1931年)初调离广饶,由延春城接任县委书记,继续领导对敌斗争。
民国21年(1932年),延春城遵照中共山东省委关于“策应博兴暴动”的指示,参
加了暴动。
同年8月,国民党当局以“博兴暴动嫌疑犯”的罪名,将延春城逮捕,押往济南。
经严刑审讯,终无口供,即判处无期徒刑。在监狱里,他同任作民、岳拙园等发动历
时5天的绝食斗争,迫使敌人答复了所提的条件。
民国26年(1937年)“七七事变”后,国共合作抗日。同年10月,延春城被无条件
释放。回县后,遵照鲁东工委的指示,联络党员,恢复组织,准备抗日。12月,他同
吕致斋、吕乙亭、任天纵、王兆津等人,组建了广饶县抗日武装--九支队,延春城任
支队长。由于缺乏武装斗争的经验,九支队很快夭折。
民国27年(1938年)8月,延春城奉调去沂水军政干校学习3个月,结业后,被派往
新泰县工作。他首先在瑞山后发展党员,建立党支部。不久他与高启云等组建八路军
驻新办理处,并组建一支抗日武装。他们从地主和国民党军队手中夺取枪支武装自己。
这支队伍发展到300多人,编为新泰县独立营,延春城任营长。民国30年(1941年) ,
延春城调到鲁中三专署任农救会长。
民国31年(1942年) 秋,延春城任张(店)王(村)工委书记,隐蔽在胶济线马尚车站
南侧的白岭村, 以卖菜卖盐为掩护,进行抗日活动。在这里,延春城发展一批铁路工
人入党。与范守富、宋树柏等建立一支武工队,在铁路沿线组织领导对敌斗争。
民国34年(1945年)10月,延春城调任青(州)张(店)工委书记。民国35年(1946年)
6月,又调任济(南)潍(坊)工委书记兼铁路局组织部长。民国36年(1947年)8月,国民
党军队占领张店,延春城带领一支武工队撤到垦利、利津一带。民国37年(1948年) 2
月张店解放后,他担任张(店)博(山)工委书记兼铁路局局长。他带领军民仅用20天的
时间,就将所辖路段铁路修复。同年底,延春城调任济南铁路局林业所长。经过两年
努力,林业所的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
建国后,延春城勤俭节约,积极支援国家建设。他带头认购公债券200元,还将次
子延孟宪烈士的360元抚恤金献给国家。 他多次被评为先进工作者。1955年荣获“济
南市劳动模范”称号,1956年出席了全国铁路先进工作者代表会议。
1973年,延春城因患癌症逝世,安葬于济南英雄山烈士陵园。后被追认为烈士。

李延年
李延年(1904~1973) ,字吉甫,大王桥村人,生于地主家庭。6岁入私塾读书,1
4岁考入振华高等小学(校址在刘集村) ,毕业后考入山东省立商业专门学校。民国13
年(1924年),经李郁廷等介绍,去黄埔军校参加第一期学习。毕业后参加北伐战争,
在蒋介石部历任排长、连长、营长。在战斗中身先士卒,屡建战功,民国16年 (1927
年) 任国民革命军第一军第二师五团团长。民国17年(1928年)“五三惨案”时,李延
年率部扼守济南,抵御日本侵略军的猛烈进攻,掩护国民党大部队安全撤退,博得了
蒋介石的赞赏。民国18年(1929年) 升任国民党第九师二十六旅旅长。民国19年(1930
年) 阎锡山、冯玉祥联合反蒋时,李延年以一旅的兵力,抵挡住了冯玉祥部一个师的
强攻。民国20年(1931年),李延年调任第十四师独立旅旅长。民国21年(1932年),继
升为第九师中将师长。在国民党军“围剿”红军时,李延年参加了对江西中央苏区的
反革命“围剿”。
民国26年(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李延年任第二军军长。民国31年(1942年),李
延年调至第一战区任第三十四集团军总司令。民国32年(1943年),日本侵略军集结精
兵10万、伪军10万,由洛阳向西挺进,谋攻取潼关后,再经西安、宝鸡直趋四川。蒋
介石即派李延年为潼关以东地区抗日前敌总指挥,指挥三十四集团军和胡宗南的三十
七集团军丁德隆部、三十八集团军范汉杰部、四十集团军陶峙岳部以及川军三十六集
团军李家钰部、原庞炳勋四十军马法五部共30余万人,坚守潼关。李延年向蒋介石请
示:“胡宗南的部队,有些骄兵悍将,倘有不服从命令的,军长以上者,请示委座办
理,师长以下者我就地惩处。这样我就敢立军令状,如潼关失守,我自刎人头! ”蒋
介石答复说: “师长级的将领有不听指挥打了败仗者,你可便宜行事。”是年4月,
战役开始,在第一道防线上的胡宗南部下的官兵多年来养尊处优,经不住日军来势凶
猛的陆、空联合进攻,溃败下来。有几个师团长不战而退,放弃阵地逃跑。在全线动
摇的危急情况下,李延年一面派其特务团堵截溃退官兵,一面下令将部队撤至第二防
线,才保全了此后反攻的力量。接着,李延年把擅退的师长傅维藩和弃战而逃的两个
团长枪决,把作战不力的师长戴慕真判处无期徒刑。这一果断措施, 使全军肃然。随
即制定反攻计划, 李延年亲自指挥,向日军发起反攻。仅4天,即收复了失地。从此
日军龟缩在洛阳附近再未敢西犯。
民国33年(1944年),李延年任山东省挺进军总司令。民国34年(1945年)抗战胜利,
李延年任第十一战区副司令长官,负责接受该区日本侵略军的投降事宜。
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李延年曾任国民党军第六兵团司令、徐州“剿总”副
司令、京沪杭卫戍司令部副总司令兼南京江防司令。淮海战役中,在人民解放军的强
大攻势下, 李延年从蚌埠一带败退。1949年5月,李延年退兵至福州,兼任国民党福
州绥靖公署副主任、福建省主席。8月,李延年退兵到平潭岛。9月,退到台湾。
1973年11月,李延年病死于台北的一个乡村。

阎约三
阎约三(1893~1975) ,原名法宗,阎口村人。富裕农民家庭出身。初入私塾,民
国3年(1914年) 考入省立第四师范。毕业后,先后在济宁、莱州、济阳、青岛等地教
学。
民国23年(1934年),阎约三任广饶文庙小学副校长。“七七事变”后,阎约三为
支援蓬勃兴起的抗日救亡运动,组织20余个募捐小组,去集市和各大商号募捐。
民国27年(1938年) ,日本侵略军占领广饶城,文庙小学停学。阎约三离校归里。
面对日本侵略者的烧杀抢掠,阎约三极为愤慨,毅然送次子阎汝勤和侄子阎沐臣、阎
维华去抗日前线。民国32年(1943年),阎汝勤牺牲后,阎约三又送长子、三子参加革
命。
阎约三是一位德高望重的教育工作者,他积极倡导和兴办教育事业。他创办稻庄
完小,并出任校长。他在广饶中学任副校长期间, 带头反对旧礼教,提倡创新改革。
阎约三于1950~1952年连续出席广饶县各界人民代表会议,被选为常务委员、常务副
主席。
1957年,阎约三退职返里。于1975年病逝,终年82岁。

丁润生
丁润生(1900~1976) ,女,原籍临沂一带。十几岁时被人贩子倒卖,最后流落到
辛集村,与贫苦农民张建德结婚。后来,人们都称丁润生为“张大娘”。30岁时,丈
夫病故,丁润生与婆母相依为命。从此,家中的生活重担全由她一人承担。推车、挑
担、扶耧、撒种,样样农活她都能干。
民国30年(1941年),中共广饶县委在广北建立抗日根据地后,丁润生在党的教育
培养下,思想觉悟不断提高。她为党传送情报,掩护党的地下工作者,组织妇女给八
路军织裹腿、做军鞋,成为拥军模范。民国32年(1943年) 2月,丁润生加入中国共产
党,担任村妇救会长。
民国32年(1943年)的一天,八路军到了辛集村,丁润生联络村里的妇女们烧汤做
饭,安排战士住宿,热情接待。先后在她家养伤的人员不下三四十人,有的一住三四
个月。为了让伤病员尽快恢复健康,她变卖了衣物等家当,买面、割肉、称鱼,让同
志们吃好穿暖,自己却隆冬睡凉席,三餐野菜汤。有位八路军女战士,将不满周岁的
孩子寄养在丁润生家。在一次“扫荡”中,丁润生为了躲避敌人的搜查,冒着生命危
险,把孩子转移到安全的地方。
民国33年(1944年) 11月16日,500多名日、伪军到广北“扫荡”。上午,八路军
渤海军区骑兵连的一个排,在辛集村西北与敌人相遇。战斗异常激烈,但敌众我寡,
阵地岌岌可危。这时,丁润生冒着枪林弹雨来到阵地,大声呼喊“同志们顶住啊! 咱
们的大部队来啦! ”顿时,八路军士气大振,把冲上来的敌人压了下去。不多时,军
区直属团主力赶到。一个反冲锋,敌人败退了。在战斗进行中,丁润生组织青壮年抬
担架、救伤员,发动妇女烧水做饭,并亲自挑着汤饭送上阵地,八路军指战员深受鼓
舞。战斗胜利后,在渤海军区召开的庆功大会上,司令员杨国夫亲自为丁润生披红戴
花,授予“巾帼英雄”奖状。
建国后,丁润生在人民政府的照顾下安度晚年。1976年2月病故,终年76岁。

李郁廷
李郁廷(1892~1977),名开文,西李村人。出生于富裕农民家庭。7岁入家塾读书,
后转入学堂。先后毕业于县立高等小学、省立第十中学、公立工业专门学校。
宣统二年(1910年),李郁廷加入同盟会,投身于民主革命。宣统三年(1911年),
革命党人在武昌举义,李郁廷与邓天一等秘密响应,力图光复青州。事败回原籍后,
组织进步人士将有贪污劣迹的清吏董大年驱逐出县境,成立了同盟会乐安支部。
民国5年(1916年) ,李郁廷参加攻打周村的讨袁战役。袁死后,回到省公立工业
专门学校复学。民国8年(1919年) ,巴黎“和平会议”上传来日本继承德国在山东的
权益的消息后,李郁廷义愤填膺,四处奔走呼号,被推为山东学生外交后援会会长,
发动游行示威、罢工罢市、抵制日货,并组织“铁血请愿团”,与王乐平等赴京向大
总统徐世昌请愿,要求政府拒签和约。与日本勾结的安福系军阀马良查封学生会,逮
捕爱国青年。李郁廷潜赴上海诉诸全国学生联合会,并与山东协会张瑞萱联合通电,
揭其阴谋,后联合各校领袖在济南大舞台召开学生大会,声讨卖国者的罪行。
民国13年(1924年),孙中山北上。李郁廷主持山东欢送孙先生北上筹备大会。国
民党改组后,李郁廷即从事秘密活动。是年冬,应丁惟汾之邀,与会北京,议定建立
国民党地方党部。李郁廷于是秘密返回济南,在北坛小学筹建交通处,并组织广饶、
寿光、德平等地的国民党县党部。
民国16年(1927年) ,李郁廷被委任为国民党江苏省党部委员兼工人部长。民国1
7年(1928年),任益都县长。民国18年(1929年),任国民党青岛市党部委员。
日军侵占青岛后,李郁廷回到家乡。民国26年(1937年)冬,与周胜芳组织“敌后
抗日游击队第十三支队”,周任司令,李郁廷任顾问。民国27年(1938年) 6月,李郁
廷任国民党鲁北行辕副主任兼省府党政军干部学校训育主任。不久,因与行辕主任何
思源不合,便纠合一帮人成立了所谓督导团。民国28年(1939年)冬,李郁廷回省府。
民国30年(1941年)后,李郁廷先后任国民党山东省临时参议会参议员、省府委员、省
党部委员、国民党中央政府参政员、省府顾问。民国37年(1948年),被选为国民党第
一届立法院立法委员。
1949年,李郁廷去台湾,1977年8月25日病逝于台中市。

延国符
延国符(1900~1978) ,原名延瑞琪,宋店村人。父亲延良玉为清末廪生。延国符
幼承家训,嗜读强记,初入私塾,12岁入段河高小。后毕业于国立北京大学政治系。
民国5年(1916年),延国符由邓天一介绍加入中华革命党,参加山东的讨袁战役。
民国10年(1921年),延国符加入中国国民党,并主持国民党北京通讯和联络青年工作。
奉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之命,组织北大学生军,被推任军长。民国13年(1924年)1月,
延国符作为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去广州参加大会,蒙总理孙中山召见接受
策动北京革命的指示。 同年3月,国民党北京执行部成立,延国符任组织干事和北京
特别市党部筹备委员。后奉命赴华北各省指导党务工作,受丁惟汾之嘱与刘守中联络,
商讨推倒曹锟、吴佩孚政府运动的各方情报。
民国13年(1924年)12月,孙中山先生北上到达天津,嘱北京执行部遴选干员,以
总理名义派任国民会议宣传委员,分赴各省开展工作。民国14年(1925年) 2月19日,
延国符被派任河南省国民会议宣传委员,策动各界分别组成国民会议促成会,并通电
主张从速召开国民会议,反对段祺瑞执政。民国14年(1925年) 2月,各省国民会议代
表齐集北京,组织国民会议促成会全国总会,延国符当选为执行委员。
民国14年(1925年)3月孙中山逝世,延国符参加治丧工作,并护灵至西山碧云寺。
同年8月, 延国符受国民党北京执行部委派任西北宣传特派员,偕印度独立党人大天
明等一行10人,赴西藏及尼泊尔开展反英运动。因被达赖派员阻止,一再交涉无效,
遂返兰州。国民党中央即电派延国符为甘肃省党部筹备委员。甘肃临时省党部组成,
延国符任常务委员。在此期间,延国符应国民党甘肃军务督办刘郁芳之邀,兼任督办
公署交际处长,妥善处理了回、藏冲突8年未解决的悬案。
民国15年(1926年),延国符调任绥远都统军交际处长,协助绥远的党务工作。同
年秋,冯玉祥派延国符任国民军驻甘少将政治处长、政治训练所长、甘肃外交委员。
民国16年(1927年)春,延国符因坚决执行国民党关于整理党务决议案问题,与当时国
民军联军政治部副部长刘伯坚意见冲突,刘向冯玉祥密告,冯命甘肃督办刘郁芳解延
国符至西安羁押8个月。 获释后,冯玉祥又派任延国符为第二集团军驻陕总部中将政
治处长、陕西省党部委员、《西安日报》社社长。民国17年(1928年),延国符任西安
中山大学校长、陕西省党部整理委员会常委兼组织部长。民国18年(1929年),陕西省
教育厅黄统反对党部青年运动,向冯玉祥密告延国符结党拥蒋,冯即电令宋哲元就近
办理。延国符被送交地方法院看守所听候法办。南京中央党部获悉,即速电宋哲元将
延国符护送至京。宋告冯后送走延国符了事。民国19年(1930年),延国符应唐生智邀
任总参议。唐任总指挥在豫西与冯玉祥作战,冯败退陕西。唐又联合阎锡山反蒋。延
国符为避蒋介石迫害,转投有旧交的山东省主席韩复榘,任省府参议。陈果夫曾电韩
将延国符解京,韩以“来日方长”批复。
民国26年(1937年)抗战爆发,延国符出任国民政府军法总监铁道运输少将分监,
设分监部于郑州,负责第五、第六战区的军风纪工作。民国27年(1938年)春升任全国
军事运输中将军法执行监。民国30年(1941年)调任军事委员会中将参议兼中央训练团
大队副。民国31年(1942年)任国民政府立法院委员。
民国34年(1945年)抗战胜利后,延国符被授予胜利勋章。同年10月调兼行政院救
济总署鲁青分署署长。民国37年(1948年)分署结束,延国符蒙领二等景星勋章,同年
任国民党立法院副秘书长。
1949年,延国符去台。历任台湾“立法院委员”,“内政委员”及“外交委员会
召集委员”、党部委员,国民党第九、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央评议委员。
1978年,延国符病逝。

杜振东
杜振东(1910~1982) ,又名杜鸿业,杜家庄人。富裕农民家庭出身。民国19年(1
930年),杜振东于青岛礼贤高中土木工科肄业后,去上海复旦大学体育系学习。民国
22年(1933年)辍学回家。
民国23年(1934年),杜振东经兄长杜星恒介绍,去济南《华北新闻》报社任“本
省新闻”版主编。
民国25年(1936年),杜振东自筹经费,创办《济南新报》,并担任该报社社长。
《济南新报》以宣传抗日救国,反对不抵抗主义为主要内容,是当时济南一家比较进
步的报纸。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负责人李公朴到济南视察时,曾特意拜访《济南新报》
的编辑人员,并给予较高评价。
民国26年(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报社停办。杜振东于同年10月离开济南返回
广饶。不久,便与李寰秋在稻庄成立“广饶县人民抗日自卫团”,李寰秋任司令, 杜
振东任副司令。后来,杜振东见组织成员中大部分是李寰秋当联庄会长时的部下,内
有国民党员、兵痞、土匪,而且经常暗出作恶,敲诈百姓,并非真正以抗日救国为宗
旨,于是便于民国27年(1938年)1月离开“抗日自卫团”。2月,去临淄找到李人凤所
领导的抗日地方武装,并与中共广饶县委负责人延春城取得联系。之后,中共清河区
特委指示广饶县委建立抗日武装。县委让杜振东在广饶南部一带建立抗日组织。不久,
杜振东在成口村成立抗日群众团体--抗日救亡团,杜振东任团长。
民国28年(1939年)3月12日,杜振东经相炜和王林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不久,
任益(都) 寿(光)临(淄)广(饶)四边县办事处主任。民国29年(1940年)4月,四边县撤
销,成立广饶县抗日民主政府,杜振东被任命为县长。下半年调清河区《群众报》社
任社长兼文协会长。 民国32年 (1943年) , 任清河区海防办事处副主任。民国33年
(1944年)7月,任《渤海日报》社秘书长兼总编辑。
民国34年(1945年)10月,渤海行署抽调一批干部,派杜振东负责,携带粮食、棉
花、布匹及其余土产品等,横渡渤海湾,去大连进行贸易,换回根据地急需的多种物
资。不久,杜振东应调去大连工作。先后任渤海商店党支部书记,《新生时报》社长,
《关东通讯》社副社长,文化区委委员、区委组织部长、区委书记,关东公署教育厅
出版科科长,关东公署水产局局长等职。全国解放后,历任大连中苏渔业公司经理,
旅大市公用局局长、建设局局长、旅大市人委秘书长等职。
1982年7月11日,杜振东因病在大连逝世,终年72岁。

丁莱夫
丁莱夫(1912~1983),原名丁之夏,高卜纸村人。民国9年(1920年)入学读书,民
国20年(1931年)考入广饶县立第一高级小学。从此有机会接触进步师生,阅读进步书
刊, 并积极参加社会活动,后任该校学生会主席。民国21年(1932年),品质恶劣的国
民党员赵晋卿任该校校长。丁莱夫与同学王兆津等发动了“驱赵”学潮。
民国22年(1933年),丁莱夫考入省立第一乡村师范。在校期间,他勤奋学习,组
织进步同学办刊物,并主管《新亚日报》的副刊《农园》。同时联络当时在济南的广
饶籍同学,组成“广饶县旅济同学同乡会”,宣传马列主义,发展抗日救亡力量。
民国24年(1935年)12月,北平学生发起“一二·九”抗日救亡运动,丁莱夫接受
中共乡师支部交给的任务,在学生中组织山东省立济南乡村师范学校抗日救国会,并
当选为主席。同时,串联济南其他学校的进步同学,成立抗日救亡学生会,决定全市
学校“一二·一六”总罢课,举行游行示威,声援北平学生反帝爱国斗争。反动当局
对此惊恐万状,当即派兵对学校进行封锁,并宣布提前放寒假。丁莱夫按照党的决定,
遂即组织学生把抗日救国运动推向工厂、农村。寒假期间,丁莱夫回到家乡,在本村
小学办起夜校,组织农民学文化,宣传东北人民奋起抗日的英雄事迹,动员农民组织
起来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
民国25年(1936年),国民党反动政府大肆捕杀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镇压学生运
动,丁莱夫也被列入逮捕名单之中。但他不畏艰险,继续组织同学秘密集会,并赶印
《山东省济南反日救亡学生联合会宣言》,痛斥国民党反动当局和反动校长卖国求荣
的行径。 他在白色恐怖的岁月里,经受了严峻的考验。同年4月,丁莱夫由景慕达、
李师侗介绍,在学校加入中国共产党。
民国26年(1937年) 4月,丁莱夫遵照党的指示,奔赴革命圣地延安,入抗日军政
大学学习,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8月5日,奉命挺进敌后,在晋察冀边区发动群众,
创建抗日根据地,开展游击战争。历任晋察冀边区阜平县政府科长,唐县动员委员会
主任、县委书记,晋察冀二分区地委宣传部部长、地委书记,北岳区党委秘书长,四
分区地委民运部部长、地委书记,第四、第二军分区政治委员等职,为夺取抗日战争
的胜利做出了贡献。
在解放战争中,丁莱夫先后任晋察冀军区独立纵队第一旅政治委员,独立五十五
师政治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二十兵团政治部组织部长等职。曾率军两进绥远,围攻
归绥城,参加解放张家口和著名的平津战役。
1951年7月, 丁莱夫随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鲜参加抗美援朝战争,任志愿军二十
兵团组织部长。 1954年5月,任志愿军二十兵团政治部副主任兼兵团党委代理书记、
副书记。 1955年9月被授予少将军衔,获一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一级解放勋章。1956年
11月,升任中国人民志愿军政治部副主任。在朝鲜的日日夜夜里,他处处以身示范,
战斗在最艰苦的地方,几次重病在身,仍坚持工作。丁莱夫曾被选为志愿军回国汇报
团成员,受到毛泽东主席的亲切接见。1959年调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六十六军政治委
员。
1962年11月,丁莱夫任中央广播事业局党委第一书记。丁莱夫为发展党的广播事
业做出重要建树,得到周恩来总理的肯定。1964年被选为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
表。
“文化大革命”开始以后,林彪、江青一伙为了篡夺党和国家的最高领导权,向
中央广播事业局进行猖狂的夺权斗争。他们把主持广播事业局工作的丁莱夫作为夺权
的最大障碍,多次点名。丁莱夫立场坚定,旗帜鲜明,坚持原则,忠于职守,对林彪、
江青反革命集团的阴谋活动进行坚决的抵制和针锋相对的斗争。由于长期遭受迫害,
丁莱夫的身心健康遭到严重摧残。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后,经中央决定,对强加给丁
莱夫的一切污蔑不实之词,全部推倒,彻底平反,恢复名誉。
1975年9月, 丁莱夫被调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政治部主任。任职期间,他
坚持党的原则,积极消除林彪的流毒和影响,勤勤恳恳,忘我工作,直至病倒在工作
岗位上。
1980年,丁莱夫转任总参谋部通信部顾问,级别调整为正兵团职。1982年离休。
1983年8月28日在北京逝世。

李洪洲
李洪洲(1901~1984),贾杨李村人,生于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0岁即随父沿街乞讨。
15岁起,农忙季节在当地做小短工,农闲季节便到商河、德州、招远、栖霞、即墨、
昌乐等地要饭。民国11年(1922年) ,家乡大涝,颗粒未收。为交纳捐税,李洪洲向地
主借了100吊钱,利息越滚越多。为了还债,忍痛将9分好地卖掉,仍还不清欠债。李
洪洲一气之下, 下了关东。 先后在哈尔滨、呼拉河一带卖苦力维持生活。民国13年
(1924年),李洪洲返回故里,仍过着打短工、扛觅汉、逃荒要饭的生活。
民国29年(1940年),八路军到了贾杨李一带。民国31年(1942年),李洪洲参加了
农救会。同年,“双减”开始,他即参加“双减”,并任组长,积极发动广大农民与
地主进行算帐、减租减息和借粮的斗争。
民国32年(1943年),李洪洲带头组织起本村第一个插伙组。在他的带动和耐心说
服教育下,不到半个月的时间,全村都组织起来。李洪洲带领大家下地劳动,他光着
膀子拼命干, 脊背晒暴了皮也不在乎。经过一个春天的努力,全村改造碱地700亩,
增加牲口10余头,还改造了五六个懒汉。秋后,全村比往年增产粮食17万斤,全村没
有一户外出逃荒要饭的。李洪洲在交公粮时,把最好的粮食晒了又晒,簸了又簸,总
是第一个交足。同年7月,李洪洲加入中国共产党。
民国33年(1944年),李洪洲被选为县劳动模范。
民国34年(1945年) 1月,在广北大参军运动中,李洪洲首先带头报名。在他的带
动影响下,全村有70余名青年光荣入伍。因工作需要,政府仍留他在农村组织领导农
业生产。新兵入伍后,李洪洲为搞好烈军属的生产,组织了代耕队,给烈、军属管理
的庄稼都好于一般农户。 同年7月16日,李洪洲被选为渤海区出席全国解放区各界人
民代表大会的代表。
民国35年(1946年) 1月14日,李洪洲出席了渤海区劳模大会,被评为全区劳动英
雄。同年,李洪洲任本村党支部书记。在土地改革中,他领导群众与地主恶霸进行坚
决的斗争,取得了土地改革的胜利。
1949年2月,李洪洲调离本村,到东王农场任场长。1953年调任县农林局副局长。
1958年8月, 到福建省兴溪县农林局任副局长。1961年调任广饶县石村园艺场党支部
书记。1984年病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