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古代人物传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55&A=1&rec=226&run=13

孙武
孙武,字长卿,又称孙武子、孙子,春秋末期著名军事家、军事理论家和思想家。
孙武是齐国田氏后裔。其祖父田书系田完五世孙,齐大夫,因伐莒有功,齐景公赐姓
孙氏,改称孙书,食采乐安(今广饶)。孙武的父亲孙冯,齐卿。齐景公时,孙武为避
齐国内乱奔至吴国,隐居山林,一面种田,一面习武和研究军事理论。
公元前515年, 吴王阖闾即位。孙武由伍子胥举荐,以兵法见于吴王阖闾。当论
及晋六卿“孰先亡,孰固成”时,孙武认为亩大而税轻者可“固成”。阖闾对孙武的
兵法尤为赞佩,亲自观看了孙武按兵法操练宫女演阵的场面。孙武的军事才能折服了
吴王,不久被任命为将军,统率吴军。
从公元前512年至前506年,孙武采取“扰楚、疲楚”的战略,派三支兵力轮番与
楚军作战,削弱了楚国的实力。公元前506年冬,吴国大举伐楚。吴王阖闾亲自出征,
以孙武为将军, 统兵3万,由水路出发,转陆路,千里远袭,迂回到楚国东北部。楚
军主帅子常率20万兵马迎战。孙武指挥吴军,从侧面攻楚虚弱之地,与楚军激战5次,
重创楚军。其中最后一次在柏举大获全胜,楚军主帅子常弃军而逃,大将史皇死于乱
军之中。孙武挥师渡过汉水,一直攻入楚国国都郢都。自此,吴国声威大震,显名诸
侯。这一切,正如司马迁所论,“孙子与有力焉”。
孙武是中国兵家中第一个形成战略思想的伟人。他的名著《孙子》被誉为古代兵
学圣典。《孙子》共十三篇,6000余言,其宏富的思想内涵和精辟的辩证哲理,为古
今中外军事家、政治家所重视。《孙子》的战略思想不仅应用于军事方面,而且适用
于政治策略、经济管理等许多领域。《孙子》一书被译成日、法、英、德、俄、捷、
朝等数十种文字,在世界范围内广泛流传。

欧阳生
欧阳生,字和伯,西汉今文《尚书》“欧阳学”的开创者。汉文帝时为掌故,受
《尚书》于伏生,后传给同郡的臼宽。臼宽又传授给欧阳生的儿子,世世相传至欧阳
生的曾孙欧阳高。高字子阳,为博士。当时以治《尚书》著称的林长宾、夏侯建 (世
称小夏侯) 等人都出自欧阳高门下。欧阳高的孙子欧阳地余,汉宣帝时,以中庶子授
太子经,后为博士。太子(即元帝)即位后,欧阳地余升为少府。欧阳地余的少子欧阳
政为王莽讲学大夫。东汉初年,裔孙欧阳歙复因传《尚书》显名,在郡教授数百人,
后官至大司徒。
欧阳生著有《欧阳章句》四十一卷,《说义》二篇。自欧阳生治《尚书》起至欧
阳歙,凡八世,史书称“欧阳八博士”,世称“欧阳尚书学派”。今县城西南有欧阳
八博士墓。

倪宽
倪宽,西汉武帝时人。自幼勤奋好学,但因家境贫寒, 无力供读,靠给学生做饭
和为人佣工维持耕读生活。每下地劳动,总将《五经》挂于锄钩,休息即读。“带经
而锄”的故事广为流传。倪宽学识渊博,对《尚书》深有研究,被郡国选为博士。先
后受业于同郡欧阳生(今文《尚书》欧阳学的开创者)和著名经学博士孔安国。后经考
试对策,任掌故之职。继而补为廷尉文学卒史,以撰写奏疏闻名,为廷尉张汤所器重,
被提为奏谳掾。张汤升为御史大夫后,又让倪宽协助处理政事,并推举倪宽为侍御史。
后受武帝召见,谈论《尚书》,武帝大悦,擢为中大夫,迁左内史。元鼎四年 (公元
前113年) ,倪宽上书建议兴修水利。得到武帝支持后,即在郑国渠上疏开六辅渠(在
今西安附近) ,浇灌郑国渠水浇不上的高地,促进了关中地区的农业发展。倪宽关心
百姓疾苦,主张缓收租税,减轻农民负担。时逢武帝对外用兵征收钱粮。倪宽所辖京
师,租收拖欠甚多,应有免职之罪。百姓听说后,恐倪宽免官,于是互相传告,争交
粮租,不几天就交齐了。武帝深为惊奇。武帝召众儒议封禅时,倪宽的建议悉被采纳。
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倪宽升任御史大夫,随武帝东封泰山。
汉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 ,倪宽奉诏与司马迁等共定《太初历》,纠正了
当时所行历法的错误,为发展中国历法做出了贡献。
倪宽不仅精通经学,且善文辞,著有《倪宽》九篇、《倪宽赋》二篇、《封禅颂》
等。
倪宽任御史大夫九年,卒于太初二年(公元前103年)。倪宽墓在县城以西2.5公里
处。

董永
董永,东汉时人,据历代县志及《大清一统志》所记,均载为今广饶县人。其里
居当系县城南5公里的董家村。
董永早年丧母,与父亲董还如相依为命,以种田为生。灵帝中平年间 (184~189
年),山东青州黄巾起义,渤海骚动,董永随父亲为避乱迁徙至汝南(今河南省汝南一
带),后又流寓安陆(今湖北省孝感市)。董永的父亲病亡,无力埋葬,向人借钱1万,
言定日后做钱主的奴仆,以身抵债。董永扶亡父灵柩回乡,葬于城北。在返回偿债途
中, 路遇一女子,愿做董永的妻子。二人同至钱主家,女子一月之内为主家织绢300
匹,偿还了欠债。三国时诗人曹植的《灵芝篇》单咏此事:“董永遭家贫,父老财无
遗,举假以供养,亻庸作致甘肥。债家填门至,不知何用归。天灵感至德,神女为秉
机。”对于董永妻的所为,民国廿四年《续修广饶县志》说:“抑古侠女者流之行径”。
明嘉靖三年(1524年),乡贤祠内即供有董永的牌位,后又在太和村建董永祠,董
氏后裔岁时致祭。董永后裔分三支,长支在太和村,存有董永影像;有一支迁居博兴
县垄注河村,故董永墓在垄注河。

綦公直
綦公直,字世美,县城北綦许庄(今广饶镇綦许村)人。自幼聪明刚毅,胆智过人,
十七八岁即为县吏,20岁参加行伍,活动于江浙一带。不数年,晋为马步诸军镇抚、
都弹压, 掌管城壁、 楼橹、 战舰等守御器具。后因病闲居六七年。忽必烈至元五年
(1268年),起用为益都劝农官。这期间曾制定种桑养蚕之法,当地百姓多获其利。至
元九年(1272年)綦公直升为沂、莒、胶、密、宁海五州都城池所千户。
至元十年(1273年),綦公直奉命赴高丽(今朝鲜)督造战舰,不久封荆南招讨司事,
领兵3000攻打安进下寨,破宋军。至元十二年(1275年),奉旨率兵9200人从诸军南征。
是年冬,攻克隆兴(今江西南昌) ,大败宋军。南安、吉、赣皆望风款附,平堡栅600
余所。綦公直又令三子忙古台攻梅关,破淮德山寨,入广东,至南海,皆攻下。诏授
綦公直武毅将军、管军上千户;旋被召入都,加封昭勇大将军、管军万户,佩金虎符,
领侍卫亲军。此时伯延伯答罕、秃忽鲁叛于西夏(今宁夏、陕西北部、甘肃西北部),
元世祖命綦公直率军讨平。
至元十八年(1281年)五月,綦公直被召赴上都(今内蒙古开平),授辅国上将军、
都元帅、宣慰使,镇守别十八里(今新疆吉木萨尔北)。公直向元帝陈述:“父丧五年,
愿葬以行。”经元帝允许,公直回家葬父。路经济南时,他以朝廷所赐钱物,代纳乐
安全县军民二年酒课税、河泊课,计元宝、楮币5000余缗。葬事办毕,綦公直又散发
钱物接济贫民,为鳏居不能娶者代付聘金,助其完婚。
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诸王海都叛变,进攻别十八里,公直随伯彦丞相进战于
洪水山,将叛军击败。在追击败军时,因孤军深入,援军不至,綦公直陷死在叛军中。

李舜臣
李舜臣(1499~1559) ,字懋钦,一字梦虞,号愚谷,又号未村居士,县城西南李
鹊庄(今李鹊乡李鹊村)人。李舜臣稳重文雅,气度甚伟。自幼好学,“读书若渴”,
尤喜古文。明嘉靖二年(1523年),以会试第一名(会元)成进士。初授吏部文选司主事,
因反对佞臣张聪“兴大礼”,得罪皇帝,受廷杖,被罢免。后被起用, 封员外郎,继
又出任江西省提学佥事,升南京国子司业,晋为太仆寺卿,不久,引病归里。从此,
不谋政事,专致力于学。
李舜臣才识渊博,尤精经学。对汉儒关于经、史的注释,悉心探究,颇有独见。
所著诗文,不务华丽,专尚风味,“诗细文赅”,一时称为名品。与章丘李中麓、庆
阳李梦阳齐名。当时著名文学家王世贞曾出版其文集,评其文章特色为:“意至而言,
意竭即止,大要不使辞胜意”,“词语体裁,约之简奥,而指事类情,各极其则,诚
少则好矣”。
李舜臣一生著作甚富,见于文献记载的有:《诗序考》、《毛诗出比》、《尚书
说》、《易读外编》、《礼经读》、《春秋左传考例》、《三经考》、《四经读》、
《六经直音》、《古文考》、《愚谷集》、《户部集》、《符台集》、《梦虞诗稿》
等19种。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李舜臣编辑了《乐安县志》。其体例及史料考证多为
明、清时期诸《乐安县志》所遵循。
李舜臣归里后居家25年卒。

成勇
成勇,字仁有,一字宝慈,晚号蜗庐居士,县城东北颜徐店(今颜徐乡颜徐村)人。
自幼好学,才智出众,旧志称其“生而颖异,甫七岁即能日记万言”。
明天启二年(1622年)成勇会试试策时,因极言宦官之祸,被放置不予录取。天启
五年(1625年)成进士,授饶州推官。后曾任开封、归德二府推官。当时,正值宦官魏
忠贤擅政,凡能钻营附势者,皆可越级晋升,而成勇却不屑与其交往。在饶州时,首
先到吉水拜访邹元标(东林党领袖之一),以师礼待之。宫廷派出的中使(宦官)至饶州,
知府以下皆出城迎接,唯独成勇不往。中使以索取供具为由,诟骂知府,官吏纷纷逃
避,而成勇不但不走,反而捕笞其从人。
崇祯十年(1637年),成勇以政绩优异,入京听候考选。应得翰林,因受吏部尚书
田惟嘉的压抑,授南京吏部主事。崇祯十一年(1638年),成勇任南京御史。六月,杨
嗣昌夺情入阁。上书反对者均遭谴责,朝臣中无人敢言。九月,成勇挺身而出,上书
力争。崇祯大怒,将其革职提讯,并追问主使者。成勇狱中上书:“臣十二年外吏,
数十日南台,无权可招,无贿可纳,不知有党。”遇赦出狱后,被贬守浙江宁波卫。
南京左都御史刘宗周、佥事张玮等纷纷上书推荐,恳请官复旧职。书中谓:“用尽天
下人,不如用勇一人;御史天下大廉,用之可激扬群吏。”崇祯以“宥罪方新,不当
复职”为由,命其另任他职。令方下,而北京为李自成攻陷。南明福王时,起用成勇
为御史,成勇不赴任。但他对明室仍念念不忘。曾数次南下,以图报效,终因大江南
北布满清军,未得前往。后成勇为清廷猜忌,遂于顺治初隐居昆嵛山,越15年卒。
成勇治学谨严,著述甚多,尤以理学见长。著作有《程易发》、《春秋三传释疑》、
《十三经注略》 、 《留台疏稿》、《李署炯鉴录》、《消闲录》、《蜗庐楼诗》、
《昆嵛洞语录》等。

魏一品
魏一品,字帅万,明末武庠生,县城东梧村庄(今广饶镇梧村)人。魏一品自幼喜
读兵书,又好骑射。青州兵备副使奇其才,延入幕府,参赞军事。有功后,授以官职,
魏一品坚辞不受。
崇祯末年,清军常由登莱海道入山东,东部各城相继攻破,所到之处,烧杀掳掠
惨重。这时,魏一品已自青州归来。为捍卫乡里,遂聚近村丁壮,教以击刺、攻守之
术,约以鸣鼓为号,缓急相救。结果,他处多被焚掠,而近村无事。不久,魏一品探
知大兵将至,便集20余村丁壮于梧村,由魏一品统率指挥。绕村挑沟筑垒,内设埋伏,
外设游哨,日夜巡视,严阵以待。不数日,敌军果至,因守备严密,数次进犯,皆未
得逞。清兵攻陷乐安城后,大军乘胜东指,又将梧村层层包围。激战中,围墙一角被
攻破, 魏一品赶到,连发3矢,当之者应弦而倒。敌军退去。魏一品乘胜鼓励村民,
誓死力战,与村寨共存亡。由于双方力量悬殊,情势越来越危急。为了出奇制胜,魏
一品派兵挖掘地道,穿至敌营,突然袭击。敌兵大惊,退出里许。魏一品又令村人束
草为人,身着红装,手持大刀,乘夜遍布寨内。敌军在月光下窥见,慌忙退去。不久,
又有数万人来犯,魏一品与驻青州的明军取得联系,内外夹击,又大破敌军。从此,
清军不敢再犯。
明亡后,魏一品隐居不出至终。

徐振芳
徐振芳(1597~1657),字太拙,段河村(今稻庄镇段河村)人。
徐振芳自幼颖慧,19岁考中秀才。明天启七年(1627年),乡试得举人,因试策有
忤宦官魏忠贤语,被降为副贡。崇祯十六年(1643年)李自成攻破潼关后,徐振芳前往
拜见史可法,抗疏请用唐肃宗灵武故事。史可法认为此策很好。因其他缘故,终不能
用。李自成攻进北京后,徐振芳携家南去。大臣荐为都督府都事,监清江浦税,宿弊
尽除。
清军入京后,徐振芳与邹平邱磊(明总兵)组织武装抗清,徐振芳任参军。后人所
传诵“申包胥在终复楚,鲁仲连生不帝秦”句,即出于徐振芳《阅操所招各义旅诗》。
后邱磊为刘泽清所妒杀,徐振芳见明王朝大势已去,遂漫游江浙山水之间,吟咏赋诗,
抒发忧国忧民之感。后被清廷猜疑,不能在家安居,便削发披缁,隐居安东卫 (今江
苏涟水)以终。
徐振芳善古文词,尤精于诗。为诗远学李白、杜甫,近以明代空同(李梦阳)、沧
溟(李攀龙)为师,寄托高远,音节悲壮,独成一家。著有《雪鸿草》、《三素草》、
《楚萍草》、《喝月草》等(其中《喝月草》早已失传) 。现仅存500余首,收于《徐
太拙先生遗集》。
徐振芳还善书法,《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有“徐太拙……书法右军,得其精髓,
有楷书《高王观世音经》行世”的记述。

李焕章
李焕章(1613~1688),字象先,号织斋,李家桥(今大王镇李桥村)人,左参政李
中行之子,与兄含章、弟斐章、玉章均为名士。
李焕章少承家学,博览群书,为当时名秀才。明亡后,不复仕进。当道者曾多次
致书起用,均遭严词拒绝,立誓“志不二朝披长发,甘作大明老秀才”。因而,引起
州、县官吏的猜忌和不满,遂以出家为名,混迹缁流,游览名山大川,专攻古文诗词。
李焕章尤其喜爱司马迁、柳宗元的文章。为文汪洋奔放,雄杰有奇气,与寿光安致远、
安丘张贞、诸城李澄中齐名。当时的文坛主盟周亮工曾刊行李焕章的诗文,与商丘侯
朝宗、新建陈石庄、南昌王于一相比并。李焕章与著名文人顾炎武相友善。顾炎武称
赞其文章说“李先生作书,精古文辞,其传记、书序、志表、碑铭出入河东(柳宗元)、
庐陵(欧阳修),小品大有眉山(苏轼)意。”
李焕章毕生从事写作,至老不衰。他在《织斋文集》自序中说:“自鼎革后无所
事,徇以文字为寄托,自耳聋后,听声聆音如隔重垣,诗也文也, 愈放胆为之,年垂
老而不倦。”著有《龙湾集》、《无学堂集》、《老树村集》等凡百万余言。后诸城
名士李渔村订其生平所著为《织斋集抄》,清《四库全书》有目。今存《织斋文集》
八卷及《织斋遗诗》一卷。
康熙七年(1668年),李焕章受聘与顾炎武、张尔岐、薛逢祚等编辑《山东通志》;
另外还编辑过《青州府志》、《乐安县志》、《临淄县志》、《益都县志》。

孙三杰
孙三杰,字景濂,一字松石,县城南里大庄(今李鹊乡里大村)人。
孙三杰少有大志。明天启乙丑年 (1625年) 成进士,授陕西宝鸡知县。该县原有
“不税田岁贡五千金”之弊,孙三杰察知后,立即下令废除。后调知长安,兼署咸宁。
到任后,凡奸猾之辈,皆望风避匿。有人曾以赠砚为名,向孙三杰贿以重金。孙三杰
知其原委,未启封,而题书“砚虽佳,贪墨,吾不取也”九字于其上,立即将原物退
还。不久晋升为兵科给事中。
崇祯五年(1632年),明王朝已处于分崩离析,动荡不安之际。辅臣周延儒庸懦贪
鄙,庇护私人。登州参军孔有德叛明降清,而登莱巡抚孙元化(周延儒的私人)却下令
郡县“无邀击”。在天下多事、外族入侵的危难关头,孙三杰先后五次上疏,论内外
文武不和,弹劾首辅庇奸误国,抚叛款敌,请求“立除误国大奸,严饬内外,在事诸
臣,从此洗涤肠胃,打起精神,息盗安民,灭敌锄叛”。崇祯皇帝非但不予采纳,反
以“挟私诬捏”之罪名,将其降补上林院监蕃署丞,寻补太仆寺丞。孙三杰并未就此
缄默,仍一疏再疏,指陈无隐,然而终不见用。于是,孙三杰辞官归里,56岁卒于家
中。

邱澄翠
邱澄翠,号二斋,县城北石辛镇(今石村乡石村)人。生于明代末期,为有名秀才。
明亡后,不复仕进。旧志称其“以品以学,两皆有当”。
邱澄翠著有《平心说》、《四书浅注》、《小子吐真》等书,而生平所作弹词尤
多。除弹词《东郭传》外,其余所著皆散佚无存。《东郭传》系依据《孟子·齐人有
一妻一妾章》改编而成,全文近万言,此作以夸张和讽刺的手法,描绘世情点滴入微,
刻画人物维妙维肖。
有关邱二斋的轶事,民间流传很广,但传说的内容多诙谐滑稽,难以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