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名胜古迹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55&A=1&rec=194&run=13

南宋大殿 位于广饶县城内西北隅。建于南宋建炎二年(1128年),为关帝庙主体
建筑。 1965年前,原庙址南北长130余米,东西宽76米,有春秋阁、三义堂、东西厢
房和戏楼等建筑,现仅存大殿。该殿座北朝南,其座月台砖石砌筑,宽12.9米,长约
18.3米,高1.12米。殿面宽3间,12.63米,深10.75米,殿身高10.39米。单檐歇山,
绿琉璃瓦顶,檐柱间有侧脚升起。斗拱铺作前檐与两山相同,后檐略有变化。前檐五
铺作,重拱出双下昂, 里转五铺作,重拱出双抄,后檐外转五铺作,重拱出单抄单下
昂,当心间用45度斜出补作间铺一朵,搏缝结点间使用蜀柱、叉手、托脚、丁华抹颏拱,
合木水等唐宋建筑特有构件,梁木伏卷刹规整,具有明显的宋代建筑特征,是山东省
唯一的宋代木构建筑实例。现为山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朝宗桥 位于花官乡草桥村 (原名草桥镇) ,跨古济水之上。原系草桥,草桥村
(镇)由此而得名。明成化间,知县沈清重建,改为石桥,更名朝宗桥,被旧志列为县
“八景”之一,称“朝宗月色”。崇祯六年(1633年),进士李中行出银3000余两重修,
工部尚书钟羽正撰写了草桥路石桥碑记。时, 桥长十三丈,宽一丈六。后,历代都进
行过重修。民国26年(1937年),被洪水冲垮。抗战胜利后,人民政府又重建砖桥。现
桥长17.1米,宽6.5米。
柏寝台 俗称“桓台”。位于广饶县城东北12.5公里的花官乡桓台村西南隅,西
距故乐安城遗址4公里。 据《韩非子·外储说右上》载:“齐景公与晏子游于少海,
登柏寝之台,而还望其国曰:‘美哉,泱泱乎,堂堂乎! ’”据《史记》载:“汉武
帝有故铜器,问李少君,少君曰:‘此器齐桓公十年陈于柏寝。’已而验其刻,果齐
桓公器。”又据嘉靖《山东通志》载:“齐桓公曾盟诸侯于此,故称‘桓公台’。”
相传,当初台高3丈,方圆10大亩多(约40市亩) ,台上庙宇壮观,柏树苍茏。由于年
久失修, 加之风雨侵蚀,此台面积逐渐缩小,台上陈迹亦不复存在。现台高6米,东
西长160米,南北宽120米,总面积1.92万平方米。1985年公布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
位。
垄丘 位于西营乡东营村北。俗称“垄丘山”,形如台状,系人工所筑,起年无
考。元代,这里是人们求神祈雨之处。据《广饶县志》载:明洪武年间,知县谢中曾
建龙王庙于其上; 清咸丰年间,乡人又在垄丘台上建立义塾;民国初年改为学堂。日
伪时期,垄丘台上建筑均被破坏。1975年,东营村在垄丘台上建立学校。1976年公布
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马跑泉 位于丁庄乡王署埠村西北隅。泥沙滩中有一土坑,面积10方尺,中有一
泉,四周塌漩,显马蹄形。此泉深八九寸,泉水清冽,可供村人饮用。相传贞观十八
年(公元644年) ,唐王征高丽时路经此处,人困马乏,且滴水难寻,一匹战马扬鬃长
嘶,四蹄生风,狂奔不止。突然,马跑过后,碱地出甜泉,故名“马跑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