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古遗址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55&A=1&rec=189&run=13

第一节 古文化遗址

傅家遗址 位于县城南1.5公里的傅家村周围, 系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遗址。
遗址周围地势平坦, 海拔15米左右,面积约30万平方米。中心部分有壕沟围绕,面积
约18万平方米,文化堆积层厚约3米。曾两次清理、试掘,在不足100平方米的范围内,
发现墓葬200余座,出土文物340余件。墓葬型制均为竖穴土坑墓,有二次葬、四人合
葬及双人叠葬墓等。随葬陶器组合主要是鼎、豆、罐和豆、罐两种。器类单调, 主要
有鼎、豆、罐、钵、壶、杯等。红陶占大多数, 有少量褐、灰陶。彩陶有一定数量,
以黑、褐、白色单彩为主。主要纹饰有涡纹、网纹、交错篦纹等。少见生产工具。遗
址上部还有商、周、汉时期的堆积。1985年公布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五村遗址 位于县城东0.5公里的广饶镇五村村东, 系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遗
址。遗址周围地势平坦,海拔14.2米,面积约7.5万平方米。曾两次发掘,发现层次堆
积与流水有关,但每层次下面又有遗址出现, 属“迁移性居址”,中心部位的大汶口
文化堆积厚度达2米余。 居住区在遗址中部,发现有房基、灰坑、灶坑等遗址。发掘
发现墓葬100余座, 各种建筑遗址、窖穴100多处,文物160余件。出土陶器以红陶为
主,主要有鼎、豆、罐、盆、杯等。器类较简单,生产工具稀少。遗址上部有商、周、
秦、汉时期的堆积,出土铜剑、铜镞、陶鬲、陶鼎等遗物。1985年公布为市级重点文
物保护单位。
营子遗址 位于石村乡营子村东南角,1977年文物普查时被发现,系新石器时代
龙山文化遗址。 遗址周围地势平坦,面积约14万平方米,文化层堆积厚2余米。采集
到的标本既有上万年的兽骨化石,也有龙山文化和岳石文化时期的蚌刀、蚌镰、骨锥、
石铲、石斧、石镰、石凿、单孔石刀、双孔石刀、黑陶杯、纺轮、白陶鬲规等, 文化
遗存极为丰富。1982年对该遗址进行局部发掘,出土的石质工具种类繁多,制作技艺
精湛。 陶制品分泥质和夹砂陶两类,以红陶为主,灰色陶次之,制作方法多为轮制,
亦有部分手制。另外,还出土了商周时期的红色和灰色夹砂陶鬲,灰陶豆把、粗绳纹
灰陶罐以及汉代的瓮和盔形器等。现为山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钟家遗址 位于花园乡钟家村北150米处, 1980年文物普查时被发现。遗址地势
较高,呈台状,总面积8万平方米。文化层堆积厚2余米。采集到的器物和陶片有黑、
白、 灰、红、褐5种颜色。其中以夹砂黑陶数量较多,泥质黑陶和夹砂灰陶次之。器
表以素面磨光为主,装饰有附加锥纹、弦纹、镂孔蓝纹等;器形有夹砂黑陶鼎、灰陶
罐、夹砂褐陶碗、灰陶壶、黑陶筒形杯、黑陶盆、黑陶豆、白陶纺轮等。据考证,上
述器物大多数是龙山文化时期与岳石文化时期的遗物,亦有少量商周时期的器物。现
为东营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部分古文化遗址情况表
┌─────┬────────┬───────────┬─────┬────────┐
│名称 │位置 │标本 │总面积 │时代 │
│ │ │ │(万平方米)│ │
├─────┼────────┼───────────┼─────┼────────┤
│荣庄遣址 │西营乡荣庄村西北│红、灰陶鼎和陶壶、陶簋│50 │大汶口文化、商周│
│ │隅 │、陶鬲、陶豆等 │ │ │
├─────┼────────┼───────────┼─────┼────────┤
│卧石西遗址│西营乡北卧石村西│陶鼎、豆、鬲、杯及石犁│18 │大汶口文化、商周│
│ │门外 │ │ │、秦汉 │
├─────┼────────┼───────────┼─────┼────────┤
│牛家遗址 │花园乡牛家村北 │黑陶鼎、、鬲规、盆、│12 │龙山文化至商周 │
│ │ │盘 │ │ │
├─────┼────────┼───────────┼─────┼────────┤
│前安德遗址│花园乡前安德村周│高领罐、黑陶壶、灰陶壶│20 │龙山文化、商周、│
│ │围 │、红陶鼎 │ │秦汉 │
├─────┼────────┼───────────┼─────┼────────┤
│西水遗址 │李鹊乡西水村南 │豆盘、黑陶片、红陶鼎腿│7.5 │龙山文化、商周 │
│ │ │、钵 │ │ │
├─────┼────────┼───────────┼─────┼────────┤
│杨庙遗址 │李鹊乡杨庙村北 │红陶鬲规把、灰陶豆盘、│1.5 │龙山文化、商周 │
│ │ │红褐陶盆口 │ │ │
├─────┼────────┼───────────┼─────┼────────┤
│西杜疃遗址│颜徐乡西杜疃村西│红陶簋、红陶豆、鬲、罐│5 │龙山文化、商周、│
│ │ │ │ │汉 │
├─────┼────────┼───────────┼─────┼────────┤
│韩璩遗址 │西营乡韩璩村东南│鼎足、夹砂陶鬲和鬲腿 │2 │商周 │
│ │角 │ │ │ │
├─────┼────────┼───────────┼─────┼────────┤
│沟头遗址 │李鹊乡沟头村南 │骨锥、鬲口沿、豆盘、豆│0.78 │商周 │
│ │ │柄 │ │ │
├─────┼────────┼───────────┼─────┼────────┤
│赵寺遗址 │小张乡赵寺村西 │鬲口沿、豆盘、汉瓦 │17.5 │商周至汉 │
├─────┼────────┼───────────┼─────┼────────┤
│小张遗址 │小张乡政府驻地西│鹿角化石、石斧、陶鬲、│4.5 │商、汉 │
│ │北 │陶罐 │ │ │
├─────┼────────┼───────────┼─────┼────────┤
│东水遗址 │李鹊乡东水村东南│夹砂灰陶鼎、陶簋、鬲、│2 │商周 │
│ │ │缸 │ │ │
├─────┼────────┼───────────┼─────┼────────┤
│东水磨遗址│稻庄镇东水磨村西│鼎腿、鬲腿、豆盘、铜剑│0.3 │商周、汉 │
│ │南 │ │ │ │
├─────┼────────┼───────────┼─────┼────────┤
│东辛张遗址│李鹊乡东辛张村西│陶鬲、豆、缸 │7.5 │商周、汉 │
│ │南 │ │ │ │
└─────┴────────┴───────────┴─────┴────────┘

(续表)
┌───────┬────────┬───────────┬─────┬──────┐
│名称 │位置 │标本 │总面积 │时代 │
│ │ │ │(万平方米)│ │
├───────┼────────┼───────────┼─────┼──────┤
│大尧遗址 │石村乡大尧村北 │红陶鬲腿、鬲口沿、灰陶│3 │商周 │
│ │ │盆口 │ │ │
├───────┼────────┼───────────┼─────┼──────┤
│西尧遗址 │石村乡西尧村东南│缸口、盆口、罐口 │1.5 │商周、汉 │
├───────┼────────┼───────────┼─────┼──────┤
│后大张遗址 │李鹊乡后大张村东│鬲足、鬲口沿、灰陶盆口│2 │商周至汉 │
│ │ │沿 │ │ │
├───────┼────────┼───────────┼─────┼──────┤
│北贾遗址 │石村乡北贾村西 │红、灰夹砂陶鬲口和泥质│1.5 │商周 │
│ │ │灰陶豆 │ │ │
├───────┼────────┼───────────┼─────┼──────┤
│东王遗址 │石村乡东王村西北│夹砂红陶粗绳纹鬲口、泥│3.75 │商周 │
│ │ │质灰陶豆盘 │ │ │
├───────┼────────┼───────────┼─────┼──────┤
│南口遗址 │花官乡南口村南门│黑、灰陶罐和红、灰陶鬲│2 │商周 │
│ │ │口沿及缸口沿 │ │ │
├───────┼────────┼───────────┼─────┼──────┤
│西营遗址 │西营乡西营村北 │陶鼎、陶鬲、陶壶、陶豆│14 │商周 │
├───────┼────────┼───────────┼─────┼──────┤
│西耿遗址 │小张乡西耿村东北│陶罐、陶簋、鬲足、豆盘│0.48 │西周至汉 │
│ │角 │ │ │ │
├───────┼────────┼───────────┼─────┼──────┤
│阎李遗址 │广饶镇阎李村东南│夹砂红陶鬲、豆盘、陶盘│24 │周至元 │
│ │ │、陶壶 │ │ │
├───────┼────────┼───────────┼─────┼──────┤
│寺上遗址 │石村乡寺上村南 │陶盆、陶壶残片、粗绳纹│1.5 │周 │
│ │ │陶片 │ │ │
├───────┼────────┼───────────┼─────┼──────┤
│东卧石遗址 │西营乡东卧石村西│泥质灰陶空心豆把、豆盘│1.5 │商周 │
├───────┼────────┼───────────┼─────┼──────┤
│宋璩遗址 │西营乡宋璩村东南│灰陶豆、鬲、鬼脸脚 │3 │周 │
│ │角 │ │ │ │
├───────┼────────┼───────────┼─────┼──────┤
│后贾遗址 │西营乡后贾村西南│灰陶豆、缸和瓦当等陶片│7.5 │周 │
├───────┼────────┼───────────┼─────┼──────┤
│军屯遗址 │西营乡军屯村西南│灰、红陶片 │1.2 │周 │
├───────┼────────┼───────────┼─────┼──────┤
│北郭西花园遗址│大王镇北郭西村东│灰陶豆盘、壶、红陶鬲等│5 │周 │
│ │ │陶片 │ │ │
├───────┼────────┼───────────┼─────┼──────┤
│东杜遗址 │颜徐乡东杜村北 │灰陶豆、缸、瓮等残片 │12 │周 │
├───────┼────────┼───────────┼─────┼──────┤
│李斗一号遗址 │陈官乡李斗村东 │灰陶缸、盆、壶等残片 │3.75 │周 │
├───────┼────────┼───────────┼─────┼──────┤
│张郭遗址 │小张乡张郭村 │灰陶缸、人骨、残石佛等│7.5 │春秋 │
├───────┼────────┼───────────┼─────┼──────┤
│车家遗址 │小张乡车家村西 │灰陶豆盘、红陶和灰陶豆│10.5 │战国、秦汉 │
│ │ │把 │ │ │
├───────┼────────┼───────────┼─────┼──────┤
│大王傅家遗址 │大王镇傅家村北 │红陶缸口、灰陶盆罐口、│12.5 │战国、汉、元│
│ │ │豆盘 │ │ │
└───────┴────────┴───────────┴─────┴──────┘

西辛张遗址 位于李鹊乡西辛张村西南500米处, 1979年整平土地时发现。遗址
周围地势平坦,总面积20万平方米,文化层堆积厚度2余米。陆续出土的文物有黑陶杯、
黑陶鼎、陶豆、陶罐、镂孔豆、陶纺轮、陶鬲及石刀、石斧、石凿等。据考证,该处
遗址系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岳石文化及商周时期文化遗址。
寨村北岭遗址 位于石村乡寨村西北200米处, 是一处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和
商周、秦汉遗址。总面积8万平方米,文化层堆积厚度1.5米。该处地势较高, 地面暴
露文化遗物较少。1978年整平土地时出土大量陶片和完整器物。从群众中征集到的器
物有红陶罐形鼎、石斧、陶杯、石锤、红陶鬲、灰陶罐等。现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
位。

第二节 古城址

县境内的古城址史书中多有记载,现已探明确系古城址的有乐安故城、故养马城、
千乘故城、广饶故城。至今尚未探明城址的有钜定故城、琅槐故城、马井故城、甲下
故城。
乐安故城 位于花官乡草桥村,最晚建于春秋时期。遗址地势较高,其范围东西
约750米, 南北约1000米。西南部有一南北走向的土岭,叫“官”,是古代官方专
用的通往故乐安城的土筑车马台道。古济水流经故城西南又折东而去。
故城几经沧桑,但仍留有城墙城壕等遗迹。城墙系人工土筑,底宽约25米,城壕
宽约18米。近年来,因搞农田建设整平土地,将古城墙填入城壕,并栽种果树,但城、
壕遗迹仍清晰可见。
据探测,2米以下即是文化层,内涵十分丰富。曾陆续出土过不少文物,如砖瓦、
陶器、石器、铜器和古树等。征集和采集到的文物标本有:龙山文化时期的附加锥纹
红陶鼎腿;商周时期的陶壶、陶罐、陶钵、陶簋和陶鬲口沿、豆把、豆盘等器物残片;
秦汉时期的砖瓦、石磨、盔形器、陶壶、陶盆、陶罐、汉陶井壁残片及漏器的口、底、
柄。
故养马城 位于花园乡西殷村。地势较高, 其范围东西长800米,南北宽600米,
广饶与博兴的交界沟南北穿过城西部,西殷村就座落在城址之上。现村南仅剩残城墙
一段,高约2.5米,宽约3米,长约30米。城墙为土筑,夯土层较为明显,出土的器物有
铜箭头、瓦当、盔形器、灰陶器物残片等。通过对各种器物标本的鉴定以及对夯土层
的分析,该城属春秋至秦汉时期所筑。相传是齐国养马的地方。
广饶故城 为汉代城。位于大码头乡东北约14公里处的高港村,该村座落在整个
城址之上,柏油马路从村中部偏东处穿过。遗址中间高,四周低,其范围东西长约550
米,南北宽约350米。北城墙位于村北半部,东城墙在柏油马路向东约200米处,西城
墙在柏油马路向西约350米处,南城墙在村南与杨宅村相邻处,中间仅一河之隔,据推
测,此河很可能是该城护城河。
千乘故城 即今广饶县城址,该城始建无考。隋文帝开皇三年(583年) 移千乘于
此。该城原系土城。明代成化年间知县马亮重建,城墙周长3.5公里,有城门4个,分
别座落于城东西南北方向,东曰“东作”、南曰“阜财”、西曰“西成”、北曰“通
济”。正德六年(1511年),被农民起义军攻破。翌年,兵备佥事牛鸾将城墙修补。嘉
靖年间,知县郭中进行重修,将东门改称“镇海”、南门称“通齐”、西门称“瞻岳”、
北门称“望京”。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知县王国翼改筑砖城,高24尺(原营造尺),
城垛1689个,4门名称依旧,上建楼,下修马道,外筑护城池,深10尺、宽20尺。后几
任知县重修。日军侵占广城后,又重加修筑。解放后,城墙拆毁。
钜定故城 据民国24年(1935年)《广饶县志》载:“在城东北四十里,钜定湖西
北。”《水经注》载:“淄水又东迳钜定县故城南, 征和四年(前89年),汉武帝幸东
莱,临大海,三月耕钜定,即此也。县东南则钜定湖(今清水泊)。”
琅槐故城 据民国24年(1935年)《广饶县志》载:“《水经注》,‘济水东北至
甲下邑南,东历琅槐县故城北’。《地理风俗记》曰:‘博昌东北八十里,有琅槐乡,
故县也。’当在今城东北七十余里。”
马井故城 据民国24年(1935年)《广饶县志》载:“《水经注》,‘淄水又东北
经马井城北,’亦今县东北地也。”
甲下故城 《水经》载:“河水又东北过甲下邑……又东北入于海”《水经注》
载: “河水又东分为二水,枝津东迳甲下城南,东南历(马)常坑注济。”由此看来,
甲下城当在县东北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