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民兵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55&A=1&rec=154&run=13

第一节 领导机构

建国前,广饶县没有领导民兵组织的专门机构,地方武装机构兼管民兵工作。建
国后,除人民武装部负责民兵工作外,县委还专门设立领导机构。
县委民兵工作领导小组 1960年2月11日建立,刘林祥任组长,刘贞云、于尚勤、
孙贻忠任副组长。
县委人民武装委员会 1978年建立,马茂信任主任,綦升堂、邵惠普、李在峰任
副主任。1984年调整,张万湖任主任,李象勇、李洪儒、贾其贤、刘同祥等15人任副
主任。办事机构设在县人武部。

第二节 民兵组织

一建制演变
民国18年(1929年),首先从益都县发起的红枪会组织发展到广饶二区(今大王镇)
一带。中共广饶县委在阳河两岸许多村庄开展争取改造红枪会的工作,许多党团员加
入红枪会。这是全县最早的民兵组织。民国19年(1930年)底被国民党当局取缔。
民国27年(1938年)12月,中共清河特委在益寿临广四边地区各村部署成立抗日自
卫团。翌年10月,四边所辖区域从县到村都组织了自卫团、基干班和青抗先等组织。
民国31年(1942年)9月1日,基干班、青抗先改称民兵。同时,根据对敌斗争的需
要,陆续建立民兵联防组织,并从一般民兵中抽调精干者组成基干民兵。基干民兵配
有步枪和手榴弹。 广北地区20个村有基干民兵135名,其中五区2个村20名、东六区5
个村15名、西六区3个村42名、七区3个村15名、八区2个村17名、十区5个村26名。到
民国34年(1945年) 8月,广北民兵已发展到1.8万名,村村都有民兵。在组织民兵的同
时,各村还成立了相当于民兵组织的自卫团。民国32年(1943年),广北县有69个村成
立了自卫团, 有自卫团员4920名,至日军投降时发展到5.4万名,85%的村庄建立了
自卫团部。
抗日战争胜利后,民兵组织更加壮大。民兵联防大队遍及全县,有的一个村一个
联防大队,有的几个村一个联防大队。
建国后,民兵工作成为党和政府的一项正常性工作。1952年12月11日,国家颁布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兵组织暂行条例》,民兵组织更加壮大。1953年,全县实行普遍
民兵制。凡年龄在18~40周岁合乎条件的男性公民均编为民兵,其中18~25岁的编入
基干民兵, 其余为普通民兵。全县共编两个基干民兵团。1957年6月,中央军委发出
《关于改进民兵工作的指示》,全县开始以复员军人为骨干进行民兵与预备役合二为
一的编组工作, 共编103个民兵中队。1958年,全县掀起了“大办民兵师”的热潮,
机关、学校、工厂、农村凡16~50岁的公民都按照班、排、连、营、团、师序列组织
起来。全县共有适龄公民188808人,按200人建连、800人建营、3000人建团、万人以
上建师的要求, 于1958年11月建立了7个民兵师、40个团、195个营 、904个连、33
59个排、 11964个班。民兵由原来的37707人扩大到161933人。内有预备役团2个、31
982人,下辖营19个、连38个;普通民兵团32个、114930人,辖营135个。1964年后,
全县组建为1个师,每区1个团。并将基干民兵组建为1个基干团,每区1个基干营。

二组织整顿
1962年6月19日, 毛泽东主席提出“民兵工作要做到组织落实、政治落实、军事
落实”(即三落实)之后,民兵每年冬季都进行组织整顿。其任务是总结工作,表彰先
进,办理民兵出入转队,改选民兵干部,健全和改进各项制度。
1981年11月12日, 根据中共中央、 国务院、中央军委批转总参谋部、总政治部
《关于调整民兵组织问题的报告》 精神, 开始对全县民兵组织进行大幅度调整,至
198 2年1月7日结束。 调整后,全县民兵数量减少60%,由调整前占总人口的30%降
为10.7%,基干民兵数量减少77%。1985年,根据中央“减少数量、提高质量、抓好
重点、打好基础”的工作方针,民兵数量再次减少,其发展数比1984年减少80%,并
建立了炮兵、侦察、通信等专业技术分队。改革后的民兵组织,数量虽大大减少,但
质量却有很大提高,民兵的战斗力并没有削弱。
为推动民兵工作的开展,全县经常召开大型的民兵代表会议,每次千人左右。一
般每个民兵连参加1人, 各级民兵干部和有关领导参加。1977年全县评出先进民兵连
55个, 1978年94个,1979年102个,1980年108个,1982年121个。这种会议“文化大
革命”前较少,“文化大革命”后期至1980年较频繁,1980年后较少召开。

第三节 军事训练

建国前,民兵的军事训练一般是根据战时需要搞射击、投弹、埋地雷等科目和组
织纪律教育。民国33年(1944年)2月7日,广北县曾举行3000人的民兵大检阅,以检查
民兵的军事训练情况。
建国后,民兵训练逐步走上正轨,但内容并不统一。1962年,中央军委颁发《民
兵工作条例》,民兵的军事训练开始按《训练大纲》实施。训练科目主要有射击、投
弹、刺杀、爆破、打坦克和战术等。训练方法采取农闲多训,农忙少训,以劳养武,
劳武结合。生产大队民兵连负责训练民兵,公社人武部负责训练排以上干部,县人武
部负责训练民兵连长,军分区负责训练公社武装干部。各公社及县人武部一般每年举
办一期训练班,每期15~20天,参训人员主要是基干民兵和民兵干部,县、社、队三
级每年训练人数占总人口的10%。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民兵训练进行了一系列重大改革,一是压缩人员,198
1年的训练人数比以前压缩50%, 1983年比1981年压缩68%,1985年又比1983年压缩
80%, 从而大大减轻了群众负担。二是改变训练方法,将分散训练改为集中训练。1
979年, 各公社开始由以村为单位训练改为以公社为单位训练。1983年全部实行以公
社为单位集中训练。1985年改为集中到县统一训练。
1978年8月25~27日,全县举行民兵大比武,比出的尖子参加9月份军分区举行的
大比武。全县参加军分区大比武的有射击战术队(盐场10人) 、刺杀投弹队(辛集公社
10人) 、速射队(东隋、城关五村各1人)、表演队(梧村82迫击炮女炮班6人),还有通
信、爬杆固定等。广饶县获射击对抗赛第1名,精度射击第2名。
1984年4月, 省军区民兵工作检查团点验广饶县的民兵工作。受点验的李鹊、稻
庄、花园3公社的600名基干民兵在24小时内全部到达指定地点,并进行了射击、战术
汇报表演,成绩在全省名列前茅。

第四节 武器管理

建国后至1966年“文化大革命”前,民兵武器分散在民兵个人家中保管。“文化
大革命”中收缴到县武器库封存。1972年又由基干民兵个人保管。1979年开始由民兵
连集体保管,多数民兵连做了枪橱。1980年夏,稻庄公社首先实行由公社统一保管。
后,在全县推广,至1982年8月,全部由各公社管理。1985年,由县民兵武器装备仓库
统一管理。

第五节 民兵参战支前事略

民国28年(1939年) 8月,范家庄、东吕、西吕、小李、邓家等村民兵和自卫团员
配合广饶四大队伏击日伪军,毙伤日军4人。
同年10月,四边县委组织农救会、基干班、青抗先挖抗日交通沟, 干、支沟总长
1000余公里。
民国29年(1940年)9月24日,全县组织5万人对日伪据点及军事设施进行大破袭。
县城、大王、稻庄、常寨敌据点之间的公路、电线全被破坏,计破坏公路75公里,割
电线1500余公斤,使日伪军的交通联络一度陷于瘫痪。11月29日,大马头、小马头、
五燕一带的青抗先配合县大队远路奔袭秦王据点,当夜往返40余公里,活捉伪军队长
任秋栋,伪区长燕焕亭、文书燕晋田及士兵10余人。
民国30年(1941年) 至民国31年(1942年)4月,全县组织民兵2.4万余人次,同日伪
军展开了反封锁斗争。配合主力部队进行大、小破袭50余次,平毁碉堡35座,破坏公
路600余公里,割电线1200余公斤,从而彻底粉碎了日伪军的封锁和“蚕食”计划。
民国31年(1942年) 3月22日,广北黄家村自卫团员用土枪反击包围该村的伪军,
连续打退伪军3次进攻,打死伪军2人,伤7人。自卫团员2人牺牲。
民国32年(1943年) 7月15日,广北八区民兵在西薛村附近埋设地雷,炸死日、伪
军官各1名。日、伪兵各1名。19日又在东隋、王营(现属牛庄区)村间埋设地雷,炸死
伪连长1名、士兵3名。22日,广北五区民兵在石村至碑寺间公路上埋设地雷,炸死日
军3名、伪军1名,炸毁汽车1辆。
翌年7月, 民兵2000余人配合地方武装及军区直属团,连续摧毁日伪军盘踞的刘
堡、高卜纸、孟集等碉堡。11月,民兵配合部队阻击去史口(现属牛庄区) 的日伪军5
00余人,打死伪军4名,打伤14名,使敌袭击史口的计划落空。
民国33年(1944年)冬,八区民兵配合区中队在北隋、东寨(现属牛庄区)之间的台
子坡埋设地雷,阻击日伪军运粮汽车20余辆,炸毁10辆。
同年11月17日,日军和伪军李青山、王砚田部500余人由史口“扫荡”南回,晚8
点路过陈官庄时被民兵发现。当日伪军逼近村庄时,民兵立即用土枪、土炮射击。日
伪军很快由四面包围上来,一边用机枪猛烈扫射,一边逼近村沿缩小包围圈。民兵们
同仇敌忾,奋力迎击。把守东门的民兵班长张光武率领全班民兵与敌激战,弹药打光
后,就爬上屋顶,用砖头瓦块打击敌人,不幸中弹牺牲。民兵张茂贵亦被击中胸部,
壮烈牺牲。民兵张金龙勇敢机智,子弹打光后也爬上屋顶用砖瓦痛击敌人,用砖击伤
一日军后,中弹牺牲。民兵的弹药越来越少,妇女们便忙着砸锅铁、装抬枪,儿童们
争先给民兵送砖头、瓦块。全村团结奋斗,打得日伪军进不了村。下半夜,日伪军恼
羞成怒,在村周围放起火来。为避免更大的伤亡,民兵掩护群众分散突围。日伪军进
村后, 杀死群众8人,打伤10余人,抓走30余人,烧毁房屋50余间,柴草上百万斤,
抢劫财物不计其数。这次战斗共毙伤日伪军18名,给日伪军以沉重打击。在广饶抗战
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同年12月,一队去广北“扫荡”的日伪军在邵家桥附近踏响了魏家、东武、邵家、
车里(现均属牛庄区) 等村民兵埋设的地雷,炸死日军军官2名、士兵5人,重伤7人。
在返回途中又在王家营子、石村附近踏响地雷,炸死日军7人、伪军3人,伤伪军3人。
民国34年(1945年) 春,日伪军500余人“扫荡”广北,东隋村民兵在水井旁埋设
地雷, 并布设疑阵,炸死伪军2人,伤3人。3月,民兵袭击秦王的伪据点,毙伤伪军1
0人,俘2人。
同年4月15日,第一次“讨张(景月)战役”,县参战的民兵、民工达1.2万余人。
7月30日,发动第二次“讨张战役”,七、八两区民兵500余人冒着枪林弹雨挖坑道,
修碉堡,与主力并肩作战;四、六区的民兵到火线背伤员,抬担架,送弹药,捉俘虏。
此战役于8月13日结束, 活捉伪团长马成龙、伪副师长孟祝三。全县参战民兵3000余
人。
抗日战争中, 全县民兵共配合部队作战463次,击毙日伪官兵4500人,缴获长短
枪4160支、 轻重机枪24挺、各种炮9门,攻克日伪据点65处,平毁碉堡54座,破坏公
路670余公里,割电线2700余公斤,挖交通壕1000多公里。
民国36年(1947年) 1月,全县组织民兵1.5万余人、小车3500辆,编成3个轮战团
支援鲁南战役。 2月20日莱芜战役开始,全县动员民兵5000人组成10个轮战营,加上
民工共3.1万余人支援前线。
同年8月22日, 八区民兵在邵桥、王营击溃了企图过支脉河北犯的国民党地方武
装500余人,其中300余人妄图在杨桥北渡支脉河,六区民兵在北岸将其击退。
民国37年(1948年) 4月,全县组织民兵1000余人,担架团2000余人,肩 挑民工
1600多人、小车800辆,参加潍县战役,有600人立功,其中一等功15人、二等功60人、
三等功525人。9月,全县组织民兵1000余人、担架团2000余人、挑运团1500余人、小
车150辆参加济南战役。有1081人立功,其中二等功以上35人,并荣获“模范担架团”、
“模范挑运团” 锦旗。10月,参加济南战役的担架团一部250人随华东野战军第十、
十二纵队南下参加淮海战役转战于山东、 江苏、河南等省边区。11月,又动员250副
担架、1250人随军南下参加淮海和渡江战役,有670人立功,其中一等功臣8名、二等
功臣41名、三等功臣621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