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县城建设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55&A=1&rec=113&run=13

第一节 公共设施

一桥梁
县城原有古桥4座,即东郭门桥、西郭门桥、南郭门桥、北郭门桥。建国后,城墙
陆续拆毁,护城河亦逐渐填平,后又在城墙基础上建起了环城路,现仅存西郭门桥,
其余皆废。
西关桥(旧称西郭门桥) 位于商业街与西关大街交接处之月河上,始建无考。原
系木桥,清康熙六年(1667年)改建为石桥。1966年改建为井柱桩基钢筋混凝土桥。
红卫桥 位于城西北角, 北环城路与月河交叉处。建于1967年4月,系井柱桩基
钢筋混凝土双拱桥。

二街道
建国前,县城内街巷狭窄,高低不平。共有街18条、小巷6条、胡同1条。最长为
北门大街,720米;最短为蒋家巷,48米;最宽的大街6米。所有街、巷、胡同全为黄
土路面。
1971年前,城内街道只进行过修补,无多大变化。1971年,将东门大街和西门大
街拓宽取直,铺成柏油路面。后又陆续将南环城路、城中路南段、县府西路南段、月
河路南段、西关大街东段、北环城路、府前大街西段拓宽取直,均铺成柏油路面。至
1985年,城区内22条街道,已有10条(包括城东路和潍博路在内)铺成柏油路面。

三供水
水源 70年代初,城区居民用水均从浅水井提取,城区公用水井大约30眼,个别
居民院内有自用水井。近十几年来,因气候干旱和用水量增加,城区水位急剧下降,
浅层提水日趋困难,有的机关单位自筹资金打深井以供本单位用水。
1982年, 县政府开始筹建自来水公司。1983年9月,投资12.1万元,在城西南角
打成1号井,深600米,上水量为75立方米每小时,配有37千瓦潜水泵1台,占地(包括
泵房及办公室)6267平方米。
1985年5月,投资11.3万元打成2号井,深438米,配25千瓦潜水泵1台,上水量45
立方米每小时, 占地2360平方米。5月19日,县自来水公司正式成立,隶属城乡建设
环境保护委员会。
供水现状 1983年1号井打成后, 遂铺设地下管线开始送水。到1985年,共铺设
1.68万米,其中管径250毫米的主管线0.48万米、支管线1.20万米,覆盖面积2.8平方
公里。用水人数1.8万人(包括部分农业人口),供水普及率7 1.5%。因管径断面过小,
供水不足, 用水高峰时水压仅0.8千克每平方厘米。源水未经过滤、消毒直接输送到
户。

四排水
建国前后,县城区的雨水、污水均依地势沿街道自然流泄。北部流入东北圈 (黄
水湾)和西北圈,南部流入东南圈和西南圈,部分流入护城河。
1982年编制的县城建设总体规划规定,在修建道路的同时,沿路修建排水沟,并
采取雨、污分流的形式分别流入明渠暗沟,再排入预备河。

五照明
建国前,县城无供电设备,照明均用豆油灯、煤油灯等。1956年县广播站自配发
电机1部, 1960年县拖拉机修配厂增加发电设备,二者除满足本单位用电外,还先后
供应县委、县人委机关照明,这是县城内最早的电力照明。1968年秋,第一条高压线
路架设后开始向城内用户供电照明。以后主街道借用输电线杆安装马路弯灯,在邮电
局西侧、招待所门前、坛口等主要路口安装125瓦水银灯。

第二节 公益事业建筑

清末,民国时期,县城内之公益事业建设有乐育书院、船亭公园等。建国后,人
民政府为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水平,大力兴办文化、教育、卫生、体育等公益事业。
至1985年,县城内有文化设施5处,教育设施25处,医疗卫生设施5处,体育设施1处,
较大商业服务设施1处。
乐育书院 在现招待所址。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创建。光绪十九年(1893年)
扩大规模, 建有影壁1座,厅厦式东、西号房各13间,另有大小房间25间。光绪二十
八年(1902年)改为校士分馆。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改为官立高等小学堂。民国时期,
学校迁出改为国民党县党部和民众教育馆。建国前后中共广饶县委和党校曾设在此院。
1959年改建为县招待所。
县人民剧院 位于府前街与城中路交叉处,坐北向南,占地1350平方米,始建于
1 954年。 初,仅舞台有顶,观众席露天无座,只有围墙。1956年春,续建观众厅,
系梁柱结构,泥瓦覆盖。主厅设连椅150张,边厅置木凳100条,容纳观众1000余人。
广饶影院 位于商业街与城中路交叉处。1976年秋,开始修建,1978年12月竣工。
系水泥、砖混结构,建筑面积2072平方米。门前有1410平方米广场。整座建筑坐南朝
北, 内有门厅2层,放映室1层,设有内外楼梯。观众厅2层,置单人折叠椅1306个,
并设有舞台、化妆室、休息室及跨厅等,是县城内第一座大型建筑。
广饶县第一中学 座落于西关北侧,始建于1954年,占地9.33万平方米。建有标
准平房教室60间、 办公室40间、 教工宿舍120间、理化实验室12间、伙房2座17间。
1984年,新建教学大楼1座,5层,72间,3000平方米,容纳24个教学班。新建教工单
元宿舍14个,40间。
东营师范学校 1973年在石村乡东秦村东建广饶师范。1977年在县城党校西侧新
建校舍, 有平房97间。1980年,新建教学楼1幢,68间,面积1915平方米,容纳14个
教学班。1985年,改为东营师范学校。
县人民医院 位于南环城路中段南侧,建于1966年,占地面积4.43万平方米,总
建筑面积1.18万平方米。1985年建3层病房楼1幢,126间,建筑面积3272平方米,床位
265个。
县中医院 位于城西北,月河西,1985年有3层病房楼1座,90间,75个床位,建
筑面积1200平方米,占地面积1.22万平方米。
灯光球场 位于月河路中段东侧,建于1972年,占地面积2457平方米,内设容纳
3 000名观众的露天看台。
广饶旅社 建于1978年, 座落在南环城路东端北侧。建有4层楼房1幢,166间,
面积4824平方米; 2层楼房1幢,36间,面积942平方米,均系混合结构,共有床位300
个。

第三节 卫生管理绿化

一卫生管理
建国前后,城区无卫生管理机构。机关、商店、住户各扫门前, 垃圾、污水、粪
便无统一管理。1965年,城郊区始建清洁队,只管粪便。“文化大革命”期间,清洁
队解体。1980年,卫生局投资4000元购置清扫工具,城关公社出劳力重建清洁队,属
爱卫会领导,主要负责粪便管理。1985年,清洁队有职工17人、清洁车7辆、牲畜7头、
12型拖拉机1台,管理厕所375个。

二城区绿化
1971年前,城区街道无统一绿化规划,机关、商店、住户门前各自植树。1971年,
商业街拓宽时,两旁统一栽植国槐。后,其他街道修建时都统一规划,大都以国槐为
主, 杨树次之。1985年,城区绿化覆盖率35%,其中城区村庄达60%,城区只有1 0
%。

第四节 城建规划

一总体规划
1982年,惠民地区建委组织规划人员协助县基建局,编制了城区建设总体规划。
1984年5月12日,省政府(84)鲁政函180号文批准实施。
县城总体规划的原则是以旧城改造为主。城市性质为以农副产品加工为主的小城
镇。 城区面积4.3平方公里,南北街6条,东西路4条构成棋盘式街道骨架,县城发展
方向为旧城西北。规划规模,至2000年面积控制在5.1平方公里,人口4.9万人。
工业区 老工业区多沿辛(店)孤(岛)公路和潍(坊)博(兴)公路两侧呈带状分布,
占地面积约39.14公顷。新工业区在县城东北角,占地面积约81.25公顷,因处于下风
下水向,是远期发展的工业区。
生活居住区 城区居住区分为两片, 总面积37.47公顷。一片在南环城路以南潍
博路以北地段,一片在北环城路以南月河以西。
商业区 主要分布在商业街和城东路两侧。在商业街者呈线状分布,在城东路者
成点状分布,总占地面积7.77公顷。经常性贸易市场在西关和城中路南段东侧各设一
处。
文化区 位于县城西北部,占地面积53.29公顷。
仓库区 危险品仓库在县城东南角;生活供应仓库在县城西南角;工业仓库在县
城东北角。
城区街道 对城区主要街道两侧破旧房屋进行拆迁和改造,主要街道进行拓宽。

二专业规划
给水 城区地下水分3层采用: 农业用水采用50米以上浅层水;工业用水采用80
~200米之间水层;生活用水采用200米以下深层。为解决城区供水紧张,规划建议:
扩大自来水厂规模,扩大输水管径,增加水压,提高供水能力;增设沉沙消毒设施和
贮水设备,提高水质。
排水 城区排水采用清、污分流形式,以城中路中线为分水线,中线以西雨水和
污水分别排入月河的明渠和暗沟;中心线以东雨水、污水分别排入辛孤公路排水暗沟。
总排水方向由南向北。
供电 城区现工业、生活用电与郊外农业用电为同一线路供电,易发生供电矛盾。
规划拟在城北建110千伏的变电所,生活、工业、农业用电专线输送。
电讯 规划安装1000门自动拨号电话,线路2400对,长途电话线路25条。
绿化 城内无集中公共绿地,老城区绿化覆盖率只有10%左右。规划建议增设街
头绿地和加强道路绿化,在西护城河两岸建带状公园。

三规划管理
1982年,城区建设总体规划编制后,为保证计划的实施,县政府先后制定了《广
饶县城镇建设管理暂行规定》、《广饶县城镇建设管理暂行规定实施细则》、《广饶
县城管理暂行办法》等地方性法规,对市政建设的选址定点、征拨土地、拆迁安置、
方案设计,建筑物的设计、造型、体量、色泽,旧城区改造,新城区开发,道路的开
辟拓宽,生产、生活服务设施的布局,临时建筑物的拆建,违章建筑物的处理,工业
“三废”的治理,生活垃圾的处理等方面,都做了明确规定,使规划管理有章可循,
有法可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