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 政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54&A=8&rec=95&run=13

第一节 邮路邮具

干线邮路 光绪二十七年, 利津 县的干线邮路只有1条,西行到滨州接运,每日步行块班,单程30
公里,单日送,双日接。
民国29年,干线邮路改为两条:南行经麻湾至蒲台县城,三日步班,单程45公里,有夜班。东南行经史
家口至广饶县城。三日步快班,单程40公里。
民国36年,利津 县邮政局至滨县干线邮路1条,往返60公里接送,夜行逐日班,负运限量40-60公斤。
1950年增设专线邮路1条, 至北镇,为二日班。1957年9月,山东省邮电管理局开设济南至利津 黄河水
上邮路,受水位变化影响,维持半年停办。另有张店至陈庄的汽车委办邮路1条。
1972年起,惠民地区邮电局自办汽车邮路,往返利津 局,办理进出口邮件交接手续。1976年利津 局开
办了至北镇的干线邮路,达半年之久。至1977年恢复惠民地区局的局办邮路至今。
支线邮路 民国36年分黄河东、黄河西两片,有支线邮路4条,全长90公里。
河西片: 县局至东堤邮务所,当日白班,土路,步行往返20公里。
县局至王庄邮务所,当日白班,步行往返27.5公里。
县局至大盖邮务所(殷家),当日白班,步行往返17.5公里。
河东片:县局至徐王邮务所和宁家邮务所(崔家庄),当日白班,步行、坐船,往返30公里。1950年两
所合并为董集邮政四等局,邮路缩短5公里。1956年董集划给广饶,邮路止。
1956年开办陈庄支局到汀河邮电所,罗镇支局的自行车班,往返30公里。增开县局至盐窝邮电所的自行
车邮路,往返45公里。
1962年,支线邮路7条,全长190公里,均为当日班。路线是:县城-明集,县城-店子,县城-陈庄,
陈庄-汀河,陈庄-刁口,董集-宁海。
1976年,县局开办了县城至六合的邮路,全程50公里,当日班,用摩托车。陈庄至集贤、渤海农场,当
日班,用摩托车。陈庄至汀河、虎滩,当日班,用摩托车。
1980年3月开办县城至罗镇的委办汽车邮路,到1981年2月改为局内办。
乡邮路线 1950年全县乡邮路线522公里,投递点311个。分河西片8条,有4人负责4个行政区的村庄;
河东片4条,有2人负责2个行政区的村庄和博兴县的曹家店、打渔张分段。当时有自行车2辆,区驻地当
日班,农村三日班。
1956年调整邮路,河东片归广饶局。陈庄、丰国、罗镇归利津 局。乡邮路线16条,全长622公里,投递
点401个,农村为三日班,有自行车16辆。
1958年增到35条乡邮路线,1963年调整为24条,二日班。1964年调整区划,以黄河为界,只有河西区域
邮路,乡邮路线共21条,逐日班,全程462公里。
邮具 清代递铺时,有马3匹,驴7头。
中华邮政时,靠肩挑背负,步行运送邮件。
解放后, 人民邮政初有骡1头、驴1头。1947年添置自行车2辆。以后逐年添置地排车、小推车、机器脚
踏车等。 1966年添第一辆轻骑,跑县城至盐窝邮路。1969年添置第一辆250型摩托车。1973年始用三轮
摩托车,跑县城至罗镇邮路。1974年12月,省局分配给上海130汽车1部。1977年省局从蓬莱县调拨给轻
骑11辆。1978年省局分配给UZ7202型邮政汽车一部。
1985年,全局共有汽车3部,三轮摩托车1辆。县内乡邮全是自行车投递。

第二节 投 递

农村投递 人民邮政建立之初, 是在抗日战争时期,称地下交通队和战时邮局。全体邮务人员都是
“武装交通”,放下武器理信,北起武器送信,秘密活动,单线联系。执行送信任务不准向他人暴露,
找不到收文机关和收件人,不能出示信件。
1947年,农村投递主要是报纸,信件很少。在投递过程中,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动员每个村公所、农会、
小学订阅《渤海日报》。投递工作都是步班,不定时。
1950年,农村投递为二日班,并由步班调整为自行车班。规定投递员做到“三定五不要”,即定班期、
定路线、定时间;不捎信、不积压、不丢失、不损坏、不错投。按时出发,按班次投递,每封平信和报
刊,亲送收件人。
1958年,报刊和信件全部送到耕作区、食堂,并提出“书记到哪里,信报就送道哪里”。
1963年,农村投递为二日班,亲投到户率达到百分之百。
1964年,实行“五收五代”制度,即揽收汇款、揽收包件、揽收挂号、揽收平信、收订报纸;代送汇票、
代送包件(限5公斤以下)、代送特挂、代售信封、代售邮票。
1970年实行乡邮五定,即定线路、定班期、定投递点、定人员、定出归时间。1974年又开展五收五送活
动。1978年整顿企业,进行收缩、停止五收五送,从实际出发,按经济规律办事。1980年送包松汇收取
劳务费。
县城投递 县城投递范围为旧城区、四关及其新建区。
1953年起,设专人投递,一个段道,当日步班,投送各机关、团体、学校和街道居民。
1958年,一人投递,上午东片(大隅头以东),下午西片(西街、西关)。进口邮件在14小时以前到达
县局的落地信函,当天投交收件人。
1972年,增为2人投递,分市东段和市西段。
1982年,增为3个投递段,3人投送。15时前进局的报纸邮件,当日先送达主要机关,次日上午投送杂志、
挂号、平信等邮件。
县丞投递自设专人负责,从未间断,无星期天,风雨无阻。投递员李桂村,工作成绩显著,受用户好评,
1982年当选为利津 县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第三节 邮政业务

函件 函件包括各种信函、 明信片、印刷品、盲人读物。受寄时不出收据,传递过程不办理单件登
记,投交时不签收。
民国31年仅办理平信。民国33年试办挂号邮件。在国民党及日为军队对革命根据地实行交通封锁的情况
下, 邮务人员千方百计与非解放区保持通邮。 其时一封平信价值0.05元(折小米12市两)。民国35年
(1946年)全县进出平信(包括三角包信)百余封,都是按批来,不定时,不贴邮票,只盖邮戳发出。
随着解放区的扩大,函件受寄数量上升,1949年上升到1.75万件。
1955年开办银行专用信函业务,使用印有“银行挂号信”标记的特质信封,邮寄粮票和其他票证。
利津 县邮电局的函件业务量, 有几次大幅度的上升:1958年由上一年度的10万件突增到19万件,增长
率为190%。 1966年与上一年度相比,增长率为179%。1984年河口区暂由利津 代管,由上一年度的37
万件突增到77万件,增长率为206%。
各年代业务增长情况详本节附表。
包裹 民国31年试办包裹寄递,数量很少。
解放后于1945年开始办理包裹收寄,只有“普通包裹”,每天进出口五六个包裹,资费价格低,重量一
般不加限制。
1953年后,陆续开办了“快递小包”、“存局候领”、“代收货价”、“邮件回执”和邮寄样品的“货
样业务”。这5项业务于1969年停办。
1979年受寄“五类保价包裹”。
1980年开展“代发广告”、“存局候领”、“商品包裹”业务,恢复“代收货价”业务。
各年代包裹业务量参见本节附表。
汇兑 利津 解放前,只开办普通汇票和小额汇票业务,办理手续只贴与收汇款额同等价值的“汇兑
印纸”。
解放后,1945年前采取邮寄现款的办法,用挂号或包裹寄,其后制作了邮寄现款的信封。1948年正式办
理普通汇款。
1958年开始办理电报汇票业务, 仅限于办理私人汇款和小额汇款。一张汇票最高收汇额为300元。1981
年起,一张汇票最高收汇额为5000元。
利津 局1983年前一直是兑超局。1984年河口区暂由利津 代管后,有兑超局变为汇超局。1985年河口区
邮电局独立营业后,`局基本上汇兑平衡。
各年代汇兑包裹业务量参见本节附表。
报刊发行 民国31年前, 只负担报纸传递业务。民国31年9月利城庄会议决定邮局与大众日报社的发
行系统合并。`县(根据地内)战时邮局与渤海日报`分销处合并后,70%的力量用在报纸发行上。邮
务人员不顾危险,冲破国民党和日为军队的封锁,把共产党的报纸发行到根据地人民手中。已开始向群
众赠送报纸和《号外》(战斗捷报等),其后发行《渤海日报》、《群众报》、《渤海大众》、《文化
翻身》等报刊。
1947年实行预定制度,全县313个自然村都订上了不同种类的报纸,无空白村。1949年全县5个区发行报
刊8种, 500余份。1954年县局订报纸22种1200份,杂志56种,760份。1958年业务量突增,报纸由1957
年的1800份增到6800份, 杂志有1100份增到11318份。1960年大幅度下降,其后与年增长,至1985年,
报纸期发份数2.06万份,杂志期发份数2.51万份。
各年代报刊发行量见本节附表。
机要通信 县内党政领导机关间的政务通信,前为军邮,解放后由县委专设通信办办理。1957年根据
国务院指示,机要交通与邮电合并,`县邮电局与当年4月1日正式接办机要通信,设机要员1人,配枪1
支,保险柜1个,自行车1辆。全县分两片收投,陈庄镇附近由县委通信员送陈庄邮电支局,在有支局长
负责投送受文机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