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电机构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54&A=8&rec=94&run=13

第一节 旧时邮政

清代沿袭明代及其以前的制度,县内设邮递铺。总铺设在县衙前,另有南门铺、西门铺、贵李铺、十里
铺、二十里铺。共6座。派有司兵7名。额定马夫3.5名、白夫6名,由官府支付工时银两及其他费用。递
铺办理官府的公文传递事宜,不办理民间信件的传递。
光绪二十七年, 正式开办邮局,称利津 县大清邮局,始办理民间的信息传递业务。邮局设在县城内,
并于二区巴家集(今垦利县胜利乡) 、三区盐窝、明家集、四区陈家庄,各设信柜1处。另在蒲台、麻
湾、博兴、广饶、史家口、辛家集设邮寄代办所。
民国元年,利津 县大清邮局改名利津 县邮局,属山东省邮务管理局管理。先住徐王庄(今垦利县胜利
乡),后迁至县城东街王家胡同,再迁至大隅首西路北。有局长1人,邮佐1人,邮务员2-3人,属三等
邮局。 首寄信件,发行报纸,农村群众收寄信件很少。一般是某城某商号转交某村某某人收,利津 城
有五大商号传递农村信件。
邮局不办理电讯业务。
民国19年,山东省长途电话局设立利津 县长途电话分局,局址在城里东街郭家后门,租民房6间,有主
任1人,管理员2人,巡线士4人,勤务1人。民国21年长途电话局属县建社科管理,3年后迁址到小隅头。
民国21年,成立利津 县乡村电话事务所,先设在东街郭家后门,后迁到南街火神庙。有主任1人,实习
员1人,管理员1人。
民国24年8月,建立利津 县电报局,属省交通厅管理,局址在城南大马家河务局分段部院内。
民国26年,日军侵占利津 城,电讯系统的机构遭到破坏。民国27年冬,国民党刘景良部收复利津 城,
将电话局和事务所合并为利津 县交通队。 次年1月,改称利津 县电话站。电讯和邮政分设,邮局(曾
改称通信队)有局长1人,邮佐1人,邮务2-3人,营业封发1人。下设各取6个有五所和11个代办所、信
柜。

第二节 人民邮电

民国29年,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清河战时邮政总局”成立,开始发展人民邮政事业。至民国31年2月,
改称“战邮管理局”。
民国33年10月,利津 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接管了利津 县邮局和电话站,电话站随县委驻徐王庄(今
垦利县胜利乡)。后迁城里。邮政局属渤海邮政管理局领导,为三等邮政局。有局长1人,邮佐1人、配
备交通班、 全局共17人,住址小隅头路西。全县6个行政区,除城关区外,其他各区均设邮务所。二区
驻董集,三区驻王家庄,四区驻宁家庄,五区驻明集,六区驻店子街。
1953年,利津 县邮政局和电话站合并,称利津 县邮电局,属山东省邮电管理局领导。局址在大隅头北
路西,有局长、副局长各1人,全局共19人,在董集设邮政营业所。
1956年, 垦利县并入利津 ,董集、宁海两支局划属广饶县邮电局。设陈庄、罗镇两个支局。汀河、明
集、盐窝三个邮电所。当年底增设店子、老庙两邮电所,至1957年撤。
1958年全县社16个乡镇。 9月成立12个人民公社,各设先后都建立了邮电分支机构。当年11月沾化、利
津 合并,利津 县邮电局改为利城支局,其他分支机构均属沾化县邮电局管理。
1961年沾利分县,恢复利津 邮电局,罗政治局划归垦利县局,董集、宁海两支局重归利津 局。共有分
支机构11处,职工83人,1963年下放9人。
1964年调整区划, 董集、宁海划给垦利,罗镇、集贤划属利津 ,撤刁口邮电所,增渤海(农场)邮电
所。
1967年底,局址迁到西管路北今址。
1969年12月,邮政、电信分设、利津 邮局属县革委领导,利津 县电信局属县人武部领导,日常业务仍
按原编制分工办理。至1973年9月两局合并,成立利津 县邮电局,全局共有16处支局、所。干部、职工
136人。1974年增设刁口、埕口两邮政营业所,1975年增设徐集、大赵两邮电所。
1983年10月, 利津 县邮电局划属东营市邮电局领导。局内设邮政营业组、封发组、邮运组、电信机线
班、机务班、话务班、报务班、后勤组。全县有支局17处,渤海邮电所1处。共有干部职工143人,其中
助理工程师1名,技术员4名。
1984年1月, 利津县邮电局带管了河口、四扣、义和、太平、新户5个邮电支局。至1985年1月,六合支
局及其代管的5个支局都划给河口区邮电局。 10月撤埕口邮电所。全县设各乡镇邮电支局16处,渤海邮
电所1处,共有干部职工138人。其中助理工程师1人,技术员3人,党员49人,共青团员23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