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路交通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54&A=8&rec=90&run=13

第一节 驿道、公路

清代利津只有通往滨州的驿传大道一条,余皆乡间古道。驿道俗称“官道”,为官府传递公文的交通线
路。光绪年间,沿驿道设递铺6座,即县前谱、西门谱、十里铺、二十里铺、南门铺、贵利铺。
民国14年(1925年),山东省督办署计划并筹备利用黄河大堤修筑利(津)—荷(泽)汽车公路。民国
15年(1926年)兴工,当年8月全线竣工并投入使用。全长457公里,土公路。
民国24年(1935年),全县有县道7条,镇道8条,均土路。
县道 利(津)—滨(县)路;利(津)—沾(化)路;利(津)—蒲(台)路(走黄河大堤);
利(津)—义(和庄义)路,途径太平庄、张窝、王庄、老董,上黄大堤,到南岭下堤,经陈庄、罗家
到义和庄。可间断性通客、货运输汽车;另有利(津)—蒲(台)路;利(津)—广(绕)路;利(津)
—博(兴)路。
镇道 利薄道45里; 薄庙道65里;利盐道40里;盐学道95里;利郑道21里;郑新道15里;薄张道80
里;王明道20里。民国27年(1938年),日军侵占利津城后,强征民工,整修了由利津城经韩大庄、张
窝、盐窝、老台到陈庄日伪据点的公路,全长30公里,土路可通汽车。
建国后,随着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事业的发展,尤其油田开发以来,公路建设大发展。至1985年,境内共
建有国道1条, 省道1条,县乡公路13条,专用线路16条,另由代养路线2条。总计33条,总长302.96公
里。其中黑路面(沥青路)26条,217.96公里,土路7条85公里。
国道 垦(利) -禹(城)路,总长206.4公里。其中利津 县段18.4公里,沥青路面。利津 段原
系利滨路,是清末民国时期的乡村大道,几经整理成为公路,由县城西经西魏、十里堡、苏家楼、侯王
村至滨县界。 1958-1959年将路基加宽为14米,设有4米的副路。1963年再次整修,将公路从苏家楼、
侯王两村中移出,并取名为利禹路。1968年利禹路大修,设计标准为3级沥青路。此次整修了利津 西关
(同时大修城内大街) 到侯王庄村西弯道处,长9.3公里。1969-1970年,又整修了西关到刘家河渡渡
口段公路7.5公里,路基总宽度为13米,一侧设副路,设计标准为3级沥青路。至此这条干线全部整修完
毕。1972年定名为肯禹路,取消了利禹路名称。
省道 北(镇) -六(合)路,全长85.1公里,全沥青路面,利津 段52.1公里(不包括垦禹路侯
王庄西至庄科大窑段13.7公里的重合部分)。
北六路在利津 境内以利城为中心分为南北两段。
北段从利津 镇庄科村北垦禹路分叉向东北,经王庄乡的大李、姜家庄、西王、张窝村、盐窝镇的乔家、
黄村、北岭乡的老台、新台庄、陈庄镇驻地、韩南、韩中、韩北三村、25户村、汀河乡的小广子、大广
子村、 罗镇乡的大王村及乡驻地、前梁村,到达六合乡驻地。这段路是利津 通往县境北部的主大道,
1956年县交通局施工,修筑由县城西关至陈庄镇的30公里土路基,定名为利(津)-陈(庄)路。1958
年县兴修水利开挖总干沟, 利津 城至姜家庄段的公路废止,改道由县城内上黄河大堤到十四户村在下
堤从姜家庄上公路。 1962年冬,修筑从利津 西关三岔路到梁家庄村,走总干南岸,沿干沟至姜家庄的
土路基, 路宽7.5米,1963年夏季通车。1972年春,县委、县府组建修路指挥部,修建从利城北、庄科
北到陈庄镇27公里的沥青路, 加高加宽了路基,当年9月底竣工通车。路基总宽14米,一侧设副路,沥
青路宽6米,油层4公分,3层油4层料,为灌入油路。是年冬继续向北部施工,修筑了陈庄到刁口的土路
47公里。1973年1月土路基竣工,路基宽 14 米,7月完成沥青路建设。至此,北六路北段全部竣工通
车。
北六路南段,1968年建设沥青路,由胜利油田投资,山东省交通厅工程三队测设施工。此次施工,利津
辖7.8公里,即由北镇以北,滨县以南中间处向东至利津 北宋乡与垦禹路接头处。路基宽14米,一侧设
副路。1974年由利津县施工,修筑由北宋村东的南北段至垦禹路接头处,长3.5公里,路基由原来的7米
加宽到13米。至此,北六路南段沥青路全部建成。
县乡道路 截止1985年,全县已建成县乡道路13条,总厂149.9公里,其中沥青路面8条,73.2公里,
土路5条,76.7公里。
薄集路: 3.7公里。 由集贤乡薄家村至集贤乡政府驻地。路基宽10米,一侧设副路,沥青路宽5米。于
1973年冬筑路基,1974年9月竣工,为三级沥青路。
陈南路:9.7公里。由陈庄镇至北岭乡南岭村。路基宽8米,土公路,于1951年建成,通客货汽车。
陈汀路:由陈庄镇至汀河乡驻地6公里,土路,宽7米,1958年建。1976年改线,由陈庄镇的陈西村北去
庄科以北,与原路相接。路基加宽至8米。
陈傅路: 8.9公里。由陈庄镇至傅窝乡,初为土路,路基宽10米。始建于1968年,由北六路的陈庄镇二
十五户村中起,经草窝村、汪二河村前到傅窝大堤。1978年,惠民地区公路段投资进行改建大修,道基
总宽12米,沥青路面宽5.5米,一侧设副路,当年竣工通车。
盐虎路: 16公里, 由盐窝镇至虎滩乡。路基宽12米,一侧设副路,为4级标准沥青路,路面宽5.5米。
1982年县修。
盐北路: 27公里,由盐窝镇至北岭乡驻地。1976年建成土公路,路基宽8米。1978年,惠民地区公路段
批准投资,改建为4级标准沥青路,路基总宽度12米,一侧设副路,沥青路宽5.5米。
徐南路: 由徐集乡驻地至南宋乡驻地,1978年测设,先修北段7.4公里,即徐集乡到店子乡(南段由店
子乡至南宋乡一段暂不修),为4级标准沥青路。路基宽12米,一侧设副路,沥青路面宽5.5米。当年竣
工通车。
陈刁路: 46公里,由陈庄镇至刁口海铺。此路始建于1956年,路基宽8米,土公路,运输海产汽车可通
行。1964年因遭受海潮,从刁口海铺至西崔、前进村的30公里路段被冲垮,渔铺迁址,该路废止。
利富路: 15公里,由利津 至明集乡的马镇广村。此路原是利城至明集乡的乡村大道,1956年建成土公
路, 路基宽7.5米。1974年由惠民公路段投资,改建成4级标准沥青路,路基宽12米,油路宽5.5米,一
侧设副路。1975年正式通车。
刁口路: 3.5公里。 原系刁口渔民自修的简易土路, 北起渔铺驻地挑河岸,南与胜利油田公路相接。
1982年由惠民地区公路段投资改建成4级沥青路,路基宽9米,油面5.5米。
徐南路南段: 16公里, 由店子乡驻地至南宋乡宋集村。1985年由东营市公路段批准投资建成,路基宽
8.5米,油面5.5米,为4级沥青路。
汀广路:6公里,土路,由汀河乡驻地至小广子村,与北六路西侧相接。路基宽14米。1982年建成。
陈富路: 11公里,陈庄镇驻地至沾化县富国镇。利津 境内东起老台村西至南洼村西。系1958年沾利并
县后, 由沾化县交通局负责修筑的富国至陈庄镇的东西交通线,1959年冬建成,土公路,路基宽8米。
沾利分县后,由于缺乏养护,渐次成为乡村大道。
代养路 代养路是代理胜利油田养护的公路,共长19.71公里。总称东河路,即由东营市至河口区的
黄河北路段。 这条路分南北两段,北段由河口至罗镇乡的前毕村与北六路接头,长10.11公里,路基宽
14米, 一侧设副路,油面宽7米,为3级标准沥青路。1985年交由河口公路站管理。南段9.6公里,由陈
庄镇至黄河一号渡口,标准同北段,1972年动工,1974年竣工使用。
油田专用路 自70年代初胜利油田在利津 境内开发油田以来, 油田专用路线日益增多,截止1985
年, 境内共有胜利油田专用路线16条,总长68.85公里,其中沥青路面的14条,34.55公里,土路面的2
条8.3公里。
罗东路:起自罗镇乡的前毕村东至东方红路。建于1982-1983年。利津 辖12公里,均沥青油路。
料场路:由集贤乡集贤村至中古店村东黄河滩料场。长4.8公里,为3级标准沥青路,建于1982年。
加油站路:0.9公里,3级沥青路。由罗镇村至林家村东加压计量站。1974年建成。
油井环行路:4.4公里,3级沥青路,1972年在北宋乡建成。由北宋村西接北六路,至张家村,再向南京
翟家村与北六路相接。
油井环行路:4.6公里,3级沥青路,1973年建成,由北宋翟家村向东横穿北六路至贾家村,向北再向西
与北六路相接。
加压计量站路: 1.1公里沥青路,自北宋乡梁家、王家村西与环行生产路西侧相接,西至加压站。1972
年建成。
生产路:0.8公里沥青路,在城关镇三里庄,为油井专用路。1981年建成。
加压站专用路: 0.3公里沥青路,位于烈士陵园以东,由垦禹路北侧接头向北至加压计量站,1980年筑
路基,1981年建成。
利一路沿长线路:0.7公里沥青路。东与里一路相接,西至城关变电站,1982年建成。
梁庄加压站专线: 0.7公里沥青路。位于城关镇梁家庄东加压计量站,西和垦禹路相接,东至加压站,
1980年建成。
生产路: 14公里沥青路, 在老黄河大堤以西,北街罗镇乡古道路,南至集贤乡生产屋子,建于1981-
1982年。
农场专用路:6.5公里土公路,由傅窝乡大堤,东去至渤海农场。建于1978年。
北宋乡油井专线: 4公里沥青路,由侯王庄村西,北接垦禹路南侧。向南穿北宋乡任田村又与北六路相
接。建于1976年-1977年。
郑四井专用路: 共两条,一条由王庄乡王庄村村北至明集乡境内,长6.8公里,1984年筑路基,1985年
建成沥青路;另一条是苟王庄村东的南北路1.85公里,南接郑四井专线北至苟王庄村北,1984年动工,
1985年建成沥青油路。

第二节 桥涵

明代和清代中期境内建桥7座, 几经黄河水患,早已湮没无迹,据清代光绪九年《利津 县志》记载,7
座古桥是:
杨惠桥,在南门外,明知县杨启芳建。康熙十一年重修。
夹河桥,在县城东北3里,久废。
普济桥,旧志未详所在,雍正三年重修,有碣。
登云桥,在西门外,雍正四年间,有碣。
通济桥,在西门外,乾隆三十五年知县程士范捐建石工。
悦来桥,在淄脉沟,乾隆四年建。
安澜桥,在西关外,咸丰元年郡痒士麟阁建。
民国初期,境内有顺济桥、通济桥、杨惠桥、登云桥、淄脉桥、悦来桥、安澜桥。均于民国10年宫价黄
河决堤时冲毁淹没。以后多年很少建桥。
建国后,从50年代起,先后在垦禹路、利陈路、利傅路等干线公路上建造木桥12座,即张窝村桥、陈庄
前桥、陈家村东桥、东魏村桥、滩西村桥、太平庄桥、扈家滩桥。木板桥多不耐用,从60年代起,全部
建筑永久性桥梁。截止1985年,境内共建大小路桥90座,全长17226米,涵洞275道,总长3634米。其中
垦禹路桥梁4座,北六路桥梁8座,利傅路桥梁10座。县社路徐南路12座,盐虎路6座,利傅路2座,利陈
路2座。其余是乡镇路和郑四井及代养路上的桥涵。

第三节 运 输

人力运输工具
扁担:是解放前农村运输或搞社会运输的主要工具之一,一条扁担可担数十市斤,多者能担一百多市斤。
今被车辆代替,唯在担水担物时还用扁担。
独轮木推车:用木料制作,构造简单,对道路要求不高,山路、平地、田埂、乡间小路皆可通行。客货
运输兼用, 城乡皆有。这类车辆分为四种,一是“二把手”,为大型独轮车,两人驾驶,车前车后各1
人,一推一拉,还可在车前挂套绳加畜力拉套,主要用于长途货运,载重可达500公斤;二是“猪嘴车”,
车型类似“二把手” , 一人使用,也可挂套绳加畜力拉套,多作长途运输,载重250-400公斤;三是
“大推车”,车轮大,车身宽,两边有货架,是城乡短途运输的主要工具之一,载重一般在250-400公
斤;四是“小土牛”,是一种平型独轮车,车身短,车轮小,装卸便利,适用于农村运肥、运粮以及小
商小贩赶集串乡,较扁担省力,载重100-150公斤。木轮推车,到50年代初,已被胶轮手推车和胶轮底
排车替代。1984年全县有胶轮手推车26902辆。
地排车:亦称人力板车,是本世纪20年代出现的一种平板双胶轮车。利津县最早见于1956年,当时全县
只有7辆。1976年,增至1925辆。1984年,达到13002辆。为城乡不可缺少的运输工具。
地排车一人可拉货500公斤以上,60年代后,改用畜力拉车,人赶车,一次可载重750公斤左右。
畜力运输工具
驮运:以驴、骡背驮运送物资。民国时期最盛行。是农民在农闲时间进行农副业产品交换的主要运输工
具,也是乡间农民探亲访友的交通工具。富裕者备有专驴驮,外出时佩戴串铃和荷叶鞍騠及花笼头,一
人赶车,一人坐骑。农业合作化后畜生归社队所有,驮运消失。
铁瓦大车:这种大车是胶轮马拉大车的前身。以牛、驴、骡、马为动力,用一畜者为单套,二畜者为双
套,多者三套。在机动车出现前,是城乡主要运输工具,客货兼用。铁瓦大车大致分两种,一是以货运
为主兼作客运,车身长5米,宽0.9米左右,两只大木轮,外周镶铁瓦,载重1-2吨;二是客运车,车身
有弧形罩棚,加布围子,外形似桥, 速成“轿车子”。建国初期,全县共有各种铁瓦车3180辆,60年
代铁瓦车渐次被胶轮马车代替,1962年有1696辆,1985年已不见。
汽车运输
汽车客运早于货运。 民国10年周村商人周协五创办“周青汽车公司”,购进美制“雪佛兰”牌汽车3部
搞客运, 由周村经青城直达利津 ,设车站与黄河东岸小街村大堤上,定期客运。 这是利津 交通史上
第一辆汽车,经营二年半停业。民国15年9月,官办利津 汽车站开始通车,1928年停运,1930年恢复通
车, 1937年“七七”事变后又停运。1939-1944年日伪侵占利津 时期,日本人经办客货运输,路线是
从利津 县城经北镇、滨县、商河去济南,不定期通车,乘客甚少。
解放后,1948年11月建利津 汽车站 。1951年至1958年间,利津 至济南每日对开一次;张店至利津 每
日对开一次; 北镇至利津 往返一次。1985年利津站共计有始发车、过路车42个车次。境内客运有:北
宋-东方红102公里; 利津 -利北79公里;利津 -六合50公里;利津 --千二51公里;利津 -集贤
41公里。 全县统计共有客运站点29个,分别为北宋、翟家、邢家桥、侯王、十里堡、利津 城、大李、
王家庄、张窝、盐窝镇、老台子、新台、陈庄镇、小广子、罗家、安家、化肥厂、八吕、防潮坝、十七
连、压气站、疗养院、东方红、六合、刁口、利北、集贤、傅窝、一千二。据1983年统计,客运量一般
840人次, 最多达1200人次。 1978年以后,联合专业运输和个体户客运开始发展。利津 县运输公司于
1985年购进2部90个客座的客车, 开展客运活动;同年,集贤乡二选村运输联合户张丙真自购东风牌49
座客车一部,并租赁客车一部经营客运;利津 县服务公司购进东风牌50座客车一部,从事客运。
汽车货运始于60年代,1963年7月利津 县自有第一辆汽车,是国家拨给县农机局的“解放”牌油罐车。
以后汽车逐年增多。 1975年渤海农场购进汽车19辆,载重111吨,以自运农副产品为主兼承社会运输任
务。1977年利津 县运输公司成立后,发展汽车运输,到1985年拥有各种型号的汽车55辆,载重3305吨。
1980年县供销社成立了汽车队,拥有日本“野田”牌汽车6辆,各种国产拖挂车4辆,载重58吨。1980年
政策开放,允许农民购买汽车,个体运输户应运而生。到1985年底,个体运输户汽车已发展到89辆。同
时各企事业单位和各乡镇也大量购配汽车。到1985年,县直各单位共有2吨以上汽车71辆,载重356吨,
全县拥有货运汽车395辆/1975吨位,货运总量46.07万吨,加上胜利油田和外来执行运输任务的车辆,
每日在利津 境内行驶的汽车、拖拉机流量:垦禹路5000辆左右,北流路8000辆左右。
拖拉机运输
1956年陈庄拖拉机站首次购进匈牙利“各斯”(35)拖拉机7台245马力,“狄梯”(54)2台108马力。
1058年建立罗镇、 集贤两个拖拉机站, 至1970年底全县建立拖拉机站17处, 共有大小拖拉机104台,
4624马力。除农田耕作外间作运输。
1980年政府开放后,个体户购买拖拉机者剧增,平均每年增加百余台,绝大多数用来搞运输。使用的拖
斗有1吨、 2吨、5吨。拖拉机型号有天津-55、上海-50、工农-12等。到1985年底,全县拥有大型运
输拖拉机405台,载重1950吨,小拖拉机619台,载重720吨,总计2670吨。
自行车
民国2年利津 首次出现自行车。以后,商家、富户渐有购置者。
建国初,农村购买自行车的很少,经营自行车者仅百货公司一家。1954年对进口的自行车实行赊销,年
销售量不过百辆。有少数小商贩用自行车带货赶集串乡。60年代,自行车成为城乡干部群众需求的“热
门货”,是重要交通工具,县境北部许多农民去远处干农活都骑自行车。70年代出现“买车难”的现象。
80年对城乡经济活跃,自行车销售量大幅度增长,1981-1985年每年销售8000辆以上,1985年底统计,
全县拥有自行车11万辆。个体户购置摩托车、三轮车者日渐增多。

第四节 养 护

路段管理 解放前,官府征集民工筑路或维修公路。由于素日缺乏养护,公路长因失修不能通车。
解放后到建国初期,公路养护有交通科路政股负责。1962年建立公路站,配有公路管理员、路政管理员、
班道工人和沿途群众养路员,分段包干,常年养护。公路站根据各路段的实际情况,按月、季向道班下
达养护计划指标,个道班的班长具体组织实施。公路站的领导,按季度组织技术人员对公路、桥涵及疏
密进行检查,按照优、良、次、差四个等级评定质量,季末初评,年终总评,实行奖惩。
公路绿化 1976年以前,组织群众沿路植树,因管理不善成活甚少。1976年建立苗圃一处,专人管理
育苗,新植树苗由公路站组织力量栽植,成活后交当地村庄养护,凡乔木均按国家与养护村各半分成,
灌木归养护村所有。
筑路机械 1962年以前,用牛耕耙平的办法整路。1972年购置12马力拖拉机1台。1973年惠民地区拨
给195机动三轮车1部。1976-1983年增加吉普车1辆、195型洒布机1台、机动三轮车1辆、抽挂汽车2部、
北京牌130型汽车1部、小翻斗柴油车2部。
养路费征收 征收元则是取之于路,用之于路,以路养路。所收资金月底上交,用于地方道路修建和
干线、支线小修养护。

第五节 交通监理

车辆监理站建立以前,交通科路政管理员兼监理员,1962年有公路站路政管理兼管车辆监理工作。1975
年1月成立利津 县车辆监理站。
车辆审核 凡属当地交通监理部门管理的机动车辆,每年集中审核一次,用时对驾驶员进行技术考核。
每两年对驾驶员体检一次。1975-1980年,车辆审核由县公安局、农机部门参加,以交通监理站为主组
成“三结合”年审小组,进行车辆审核。1981年改为监理站自办。
安全检查 1975-1980年,由检查小组(以监理站为主由公安局、农机部门参加组成)作定期或不定
期的公路安全检查。1981年以后,在县交通局直接领导下,由监理站、交管队、交通管理站组成安全检
查小组,巡回检查,根据季节和车辆流量、流向,每年进行几次安全大检查,如“百日安全”、“安全
月”活动。检查人员除宣传“交通规则”外,还对驾驶人员有关证件、车况进行检查,及时纠正违章现
象,防止交通事故发生。
交通事故处理 解放前和建国初期, 车辆很少,偶尔发生非机动车辆肇事,大都由双方协商解决。
70年代以后一般交通事故,监理人员可随时处理。遇有重大伤亡事故,则由交通局、安全棒哦能够使、
公安部门、监理部门参加,共同处理。对事故的处理,1982年以前全省无统一规定。1982年开始,按山
东省交通厅1982年交监字第65号《山东省机动车交通事故处理暂行规定》(试行)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