灌溉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54&A=8&rec=80&run=13

第一节 打井灌溉

砖井 1949年统计,全县共有水井225眼,大多数用于人畜吃水,少数用于浇灌菜园。提水工具用辘
轳头、粗井绳等简易工具。
建国后政府发动群众打井,解决人畜吃水、浇菜园发展到灌溉农田。1953年全县有井428眼,水车19部。
1956年, 在缺乏钻探技术资料的情况下, 不顾水文地质条件,盲目发动群众性的打井运动。其口号是
“打井打到二十九(除夕) ,吃了饺子(春节)在下手”。全县共打5430眼,安解放牌水车718部,提
水浇地。 新打的5000多眼水井, 40%以上是咸水井,不能利用,个别乡村打的井几乎全是废品,成了
“看井 ”。群众有谣曰:“唏哩唬隆,一地窟窿,劳民伤财,不起作用”。部分地质条件较好的村庄,
打出甜水井,在农田灌溉中收到一定效益。1957年持续打井、修井、下泉,增打“洞子井”,增加提水
机械。是年能利用的井1136眼,井灌面积2440亩。
1958年兴起引黄灌溉,废大批水井,到1962年,能利用的井剩620眼,井灌面积2366亩。以后不再打井,
无效水井自然废弃。
机井 1973年, 全国北方农业抗旱会议以后,开始建设机井,分浅机井和深机井。浅机井主要在黄
河滩区和黄河故道,深度为6—30米。深机井靠电测地下水资料定位,深度300米至450米。
1974年, 县水利局成立机井制管厂,制作直径60厘米的机井管。购进300型钻机一部,组建30人的打井
专业队。到1975年底,共打浅机井47眼,深机井2眼。1976年扩建成两个打井专业队,80余人,钻井机2
部。到1978年底共打成深机井12眼,浅机井60余眼,其中配套能力用的10眼100马力。
1979年解散打井专业队, 停止打机井。到1985年,保持下来的能用机井近10眼100马力,且多为机关、
工厂利用,用于农田灌溉的2眼。
从1972年是打机井到1979年停止, 打机井共耗用资金近百万元,1974年广爱面积曾达300亩,1976年后
降至不足百亩。供人畜饮用者,因水质变咸且水量太少,含碘、氟量高而停止使用。滩区机井机渠不易
配套而废弃。

第二节 引黄灌溉

建国前,县内仅有少数沿河岸种地的农户,利用沿用黄河水浇灌菜园。
50年代初,政府兴建引黄工程,开始引用黄河水灌溉大面积的农田。1954年至1958年,相继建成了刘家
夹河、小李、宫家三处虹吸工程,总引水能力每秒15立方米,解决了部分地区的农田灌溉和人畜用水,
农作物产量有所提高。1958年秋后,在“大跃进”的形势下,大搞引黄灌溉。由省、地组织设计施工,
兴建王旺庄北灌区工程, 利津 全境划入该灌区,平调大量人力,兴建大型平原水库和大流量的渠道,
重灌轻排,打乱和破坏了原有的排灌体系。在排灌工程不配套,灌溉管理混乱的情况下,大引、大蓄、
大水漫灌,导致地下水位上升,土地大面积碱化,农业严重减产。1962年春范县会议以后,停止引黄灌
溉,平渠还耕。
1965年发生特大干旱,全县旱灾面积达45万亩。这时又认识到灌溉的重要性,上级也有了恢复引黄灌溉
的指示,遂于1966年开始兴建宫价引黄工程,发展灌溉事业。
恢复引黄灌溉后,吸取了过去“旱了搞灌溉,涝了搞排水,顾此失彼的经验教训,注重灌排结合工程配
套,全面规划,综合治理,逐步建成完整的灌溉系统。至70年代末,全县建成宫家、韩墩、东关、刘家
夹河、 王庄等5处引黄灌溉区,总引水能力每秒48立方米,设计灌溉面积52.3万亩,占现有耕地面积的
85%。基本配套的灌溉面积22万亩。1985年实浇面积20.44万亩。
灌区实行分级管理的制度。渠首建筑物由黄河修防段管理,渠系工程由县、乡两级水利部门管理。1971
年设公家灌区管理所、 王庄灌区管理所,1984年设刘家夹河灌区管理所。韩墩灌区(利津 境内部分)
由北宋乡水利组管理,东关灌区由利津 镇水利组管理。

第三节 配套灌区

1985年,全县有配套引黄灌区5处,本节记载各灌区渠系状况,渠首工程情况参见本志《黄河》篇。
宫家灌区位于县境南部。南起黄河大堤,北至潮河,西起褚官河,动至太平河、坡陈支沟。控制面积26
万亩。渠首在宫家险工。灌区内有南宋、店子、前刘、明集、利津镇等各乡镇的125个村,人口8.4万,
耕地15万亩。
灌区初建于1958年,由惠民地区水利局设计,渠首安装虹吸管3条,设计引水能力每秒3立方米。干渠自
宫家向北至明集乡南望参村止。全长27公里。1958年秋,灌区的利禹公路以北部分划入王旺庄北灌区的
侯王水库,公路以南部分由王旺庄北灌区总干渠和条渠控制。
1960年停止引黄,拆除虹吸管,平毁了部分渠道。
1966年修建宫家引黄闸,省黄河河务局设计,流量每秒10立方米。10月竣工,共完成土石方2284万立方
米, 比降1/18000。渠道断面小,渠底高,泥沙淤积严重,灌区引水困难。干渠渠首设计水位9.90米,
背河地面高程10.0—11.1米, 无自然沉沙条件。五庄决口时冲刷的一条深沟,高水位时可自然沉沙,4
—6月份低水位时无法利用。自1958年开灌,一直用“ 以挖代沉 ”的办法人工开挖处理泥沙。
1972年修建闸后电力扬水站,设计提水能力每秒6立方米,扬程7米。扩大治理了东分干渠,自前刘乡刘
家庄西南起,至明集乡玉皇庙村南过太平河,向北至孟家村北,尾水入坡广沟。
1981年规划设计以原有低引水干渠为界,分南北高条渠,南高条渠长4.5公里,设4个轮淤区,北高条渠
长5.5公里, 设9个轮淤区,共计沉沙面积11.17平方公里,容沙量为1011万立方米。在含沙量大是利用
高条渠放水沉沙,含沙量小、水位低时用低引水渠自流引水,减少了人工清淤量。
低引水干渠子闸后扬水站起,至望参村西止,尾水入太平河,全长29公里(包括尾水闸至太平河段)。
灌区内支渠东西走向, 设计支渠40条, 长140.8公里,实有支渠39条,长125公里。设计干支渠建筑物
243座, 实有110座。设计灌溉面积15万亩,基本配置面积7万亩。灌区内主要排水河道为褚官河、太平
河、坡广沟三条干级排沟,设计支排40条,长度170公里,实有支排34条,长112公里。
自1968年复灌至1981年,共计引水4.38亿立方米,累计实浇面积49.83万亩,累计实浇亩次74.76万亩,
粮棉产量有提高。此外,每年还解决灌区内7万多人和5千多头畜生的用水,并供应了油田工业用水。
现存问题是:工程配套程度低,排灌效益低,大部分是排灌一条沟,基本无斗农渠工程,提水缺机少油,
未能充分发挥工程效益,1985年实浇面积6.52万亩,为设计光爱面积的44%,干排工程淤积严重,排涝
标准降低, 支排大都深度1米左右,排水困难,管理无规章制度,引水无计划,有的年份引水时间长达
120-150天, 引水多、 引沙多、 浇地少。 尤需年年清淤两次。1967年至1982年16年中,清淤土方计
359.9万立方米,投资17.98万元,用工179.8万共日,平均每年用工11.24万共日,群众劳务负担、经济
负担太重。
韩墩灌区 韩墩灌区位于县西南境, 褚官河与韩墩截渗沟之间,灌区内有北宋乡和南宋、前刘、明
集乡的一部分, 计27个村庄,1.46万人。控制灌溉面积11.8万亩,设计灌溉面积7.8万亩,基本配套面
积0.8万亩,1985年实浇面积1万亩。有干级渠道2条,支渠4条,排水干渠1条,支沟2条,共有建筑物45
座。渠首为滨州境内之韩墩引黄闸。
韩墩灌区原为王旺庄北灌区的一部分,自1958年开始兴建,称“打渔张北灌区引黄灌溉工程”,当年秋
扩大设计, 更名为“王旺庄北灌区:。改灌区位于黄河以北,徒骇河以东,直到海边,包括利津 县和
滨县、 沾化县的一部分,总控制面积448.2万亩,引黄闸引水能力每秒240立方米,工程土方量2.2亿立
方米,大小建筑物1.2万余座,渠系、河网、平原水库等规模巨大,其中平原水库6座,占地面积92.2万
亩,总蓄水量22.47亿立方米。在大跃进的形势下,平调数万民工参加施工。其中利津 县引黄工程指挥
部于6月15日开始集合民工, 6月23日正式开工,第一批调集民工5000人,6月30日基本到齐。第二批调
集民工1万人, 7月中旬开始集合,受黄河防汛影响,8月中旬始基本调齐。第一阶段任务,分渠首、沉
沙条渠、 汀河水库3个施工点,分配到大队的任务达294.23万立方米,民众苦干一冬春,劳民伤财,工
程无科学依据,不见成效,于1960年停建。
1968年,沾化、利津两县联合利用韩墩引黄闸引水抗旱,修建了韩墩闸至潮河的引黄总干渠,工程缩建
后称韩墩引黄灌区。利津境内修建了翟家、张家、侯王、谢家四座引水闸。总干群诶水位低,引水困难,
遂于1983年在翟家、张家闸前建了扬水站。自1970年开灌至1982年,利津引水7275万立方米,累计光爱
面积6.84万亩。
现存问题:渠系工程不配套,干渠水位低,引水困难。仅北宋乡每年能浇万余亩土地,南宋、前刘、明
集三乡西部的村庄仍不能解决浇地问题。自1972年至1982年,清淤9次,清淤土方37.96万立方米,投资
1.898万元,用工18.98万工日,群众清淤负担重。
东关灌区 东关灌区位于利津镇。 灌区范围为东关滩地和大堤以西,南起豆腐巷子、北至梁家庄、
西至太平河的稻田区。 冠群诶尤利津镇的17个村,农业人口0.84万人,城镇人口1.2万人,控制灌溉面
积1.98万亩,耕地面积0.92万亩。现有干渠1条,长1公里,支渠3条,长8.2公里,干渠1条,长4.8公里,
干支渠建筑物18座。排水河道为太平河上游段。
该灌区于1971年由县修防段与城关公社设计施工,共有滩唇扬水站输水明渠、大堤穿涵、南关水库四部
分。 扬水站在东关护滩,设计扬水能力每秒1立方米。1979年扩建,投资12.2万元,设计扬水能力每秒
2.3立方米。自1971年至1981年,累计实浇面积6.18万亩,累计实浇亩次14.69万亩,粮食产量提高。解
决了县城居民工业、市政用水。补充了利津 镇0.4万亩稻田的用水。尾水入太平河,明集乡沿太平河村
庄提水灌溉部分土地。
泥沙处理,背河片泥沙沉积在南关外混水库内,起到大堤淤背作用。滩地片灌水泥沙沉积在各级渠道内
由受益村(队) 清淤。自1971至1982年,清淤土方111.2万立方米,用工55.6万日工,投资5.56万元,
实际费用估计近40万元。
刘家夹河灌区 刘家夹河灌区位于县境中部,东起黄河大堤,西至太平河,南起老太平河上游段,
北至王庄灌区一干渠(沾化干渠) 。灌区内有利津 镇、王庄、明集三个乡镇的26个村庄,人口1.36万
人。总控制面积8.62万亩,其中耕地3.64万亩。现有王庄和利津 镇两条干渠,长5.7公里,支渠10条,
长18公里。主要排水河道有太平河、沾利河。渠首在刘家夹河险工。
该灌区于1954年始建虹吸管, 次年引水。1956年扩大设计,虹吸引水能力每秒9.5立方米。建了利北支
渠(后为韩墩总干渠和七干渠, 现为王庄灌区二干渠)和南洼、前邢、利国等灌区,完成区系土方271
万立方米,灌区建筑物68座,灌溉面积最大时达15万亩。对解决沾化、利津两县北部农村用水、灌溉起
了巨大的作用。 1958年后划入王旺庄北灌区。1960年全部拆除虹吸管。1965年恢复4条虹吸管复灌,引
水能力每秒3立方米,并在背河建了扬水站。1983年渠首改建,设计提水能力每秒3.2立方米。据统计,
自1970年至1981年, 累计浇底面积6.65万亩, 累计浇地亩次14.6万亩,粮棉产量均有提高,盐碱地面
积减少36%。
近年来,黄河低水位时,扬水站引水量不足,不能满足农业抗旱用水需要,工程配套程度低,干支渠标
准低,建筑物小而少,阻水严重。
泥沙处理:南起刘家夹河渡口公路,北至姜家庄村,西至沾利河,总面积4平方公里,多年来沉沙淤积,
地面抬高,已无自然沉沙条件,需用扬水沉沙和人工开挖相结合的办法处理泥沙。自1970年至1982年,
13年清淤10次,清淤土方46.14万立方米,用工23.07万工日,投资2.31万元。
王庄灌区 王庄灌区西起马新河,东至二河,南至黄河,北至渤海,内有河口区,利津 县北部,沾
化县东北部。 其中原设计利津 境内有王庄、大赵、盐窝、虎滩、汀河、陈庄、集贤、傅窝、罗镇、北
岭、 六合(今属河口区)等11个乡镇,321各村,18.4万人,土地面积68.1万亩,耕地面积52.6万亩。
设计灌溉面积22万亩。基本配套面积11.62万亩。1985年实浇面积12.92万亩。渠首在王庄险工,设计引
水能力每秒30立方米,最大可达每秒50立方米。
该灌区于1969年3月兴工,10月竣工,共做土石方2300.5万立方米,总工日658.6万个,总投资1.3万元,
其中国家投资36.1万元,一干渠(亦称沾化干渠)自渠首向西,至张窝村西接入原韩墩总干渠,向北入
沾化县境。
利津境内渠系布局:工程初始,自沉沙条渠经盐窝村向北称二干渠,向东经老董村称三干渠。1974年在
盐窝西南修建节制闸。二干渠由盐窝节制闸至新村后接原韩墩灌区七干,向东北直至挑河,全长31公里,
设计流量每秒19立方米,沿途分出6条分干渠,控制盐窝、北岭、虎滩、汀河、陈庄、罗镇、六合等7个
乡镇,土底30万亩,设计灌溉面积13.1万亩。
三干渠自盐窝节制闸向东南,在老董村接入原韩墩灌区六干,经北岭、集贤、陈庄、傅窝等乡,至河口
油田水库止, 全长47公里,设计流量每秒6立方米。在顺兴分出一条分干渠,控制盐窝、北岭、陈庄、
集贤、傅窝、罗镇、六合等7个乡镇的8.8万亩土地,设计灌溉面积3.88万亩,还担负着向河口油田送水
每秒5立方米的任务。
大赵乡在一干渠(沾化干渠)分出的赵崔干渠上引水灌溉,设计灌溉面积2.53万亩。
灌区内设计支渠96条,实有71条,长80公里,设计干支渠建筑物193座,实有190座。主要排水河道有马
新河、沾利河、草桥沟、草桥沟西干流、挑河5条骨干排水河道,设计支沟69条,实有69条,长77公里。
自1971年开始浇地, 至1981年累计浇地163.3万亩,粮棉产量均有提高。还解决了油田工业用水和灌区
内的人畜用水。
沉沙条渠, 渠首附近地形偏高,无自然沉沙条件。1969年由县水利局设计施工3条沉沙条渠,自渠首至
盐窝西南, 长5.5公里,一直采用人工开挖的办法处理泥沙 。自1972年至1982年,清淤土方509.9万立
方米,用工254.95万工日 ,投资25.495万元。灌区内群众年年清淤,有的年份两次清淤,负担沉重。
现存问题,泥沙处理不好,沟渠淤积严重。工程配套程度低,排灌效益低。分干渠一下,排灌一条沟,
全部提水灌溉,群众提水缺机少油,现有效灌溉面积8.9万亩,仅占设计面积的40%。干排工程淤积严重,
至级排沟大部深度不足1米,排地表水也有困难。管理无规章制度,引水无计划,年引水时间长达120—
150天, 引水多,引沙多,浇地少,淤沟淤渠,提高了地下水位,土地大量碱化,开灌前灌区内盐碱地
14.2万亩,至1981年上升为24万亩。

第四节 扬水站

境内扬水站的建设,始于引黄复灌以后。1966年在刘家夹河安装5台轴流泵,替谁能李梅苗2.5立方米。
此后,随着电力事业的发展,各乡镇陆续增建固定扬水站,1970年为20处。1974年发展到31处,配套动
力2139马力。1979年改建为19处,配套动力3500马力。1985年,全县计有固定扬水站21处,其中电力站
19处,装机73台,3800马力,机械站2处,装机2台,100马力。
机电扬水站由县水利局农田水利排灌机械股负责,按规模大小和受益单位多少等情况,实行分级管理。
全县共有县营站3处, 乡镇经营的18处。乡营站在黄河滩唇或引黄灌区上提水灌溉、设施均较简陋,由
个乡镇水利组管理。
设在黄河大堤及滩唇的基电站,,设备状况,祥见本志《黄河》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