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营项目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54&A=8&rec=75&run=13

第一节 工 业

利津乡村工业,以小型农机具制修和农副产品加工为主。建国前均为户办小手工业,是用简单的手工工
具, 以人力或畜力为动力操作。 棉花加工业中开始使用天津产和潍县产的铁制畜力压花机和弹花机。
1946年,全县有各种手工工艺作坊1224处。主要生产铁木制农具、家具、土制卷烟、鞋帽、金银首饰、
植物油、棉絮、土布、粉条、粉皮、糖饼、豆腐、豆腐干(丝)、青砖、粘土盆罐等。产品主要行销本
县,少量销往外县。建国后,手工业走合作化道路,到1959年前后,大都转为县办工业或供销合作事业。
其中卷烟、土布和金银首饰业绝迹。
60年代初,木工、红炉、车辆维修、豆腐作坊等户办小工业重新出现。60年代中期,村(队)办工业兴
起,主要生产铁木制农具、家具、砖瓦、绳经、火硝、爆竹、草柳编制品、粮棉油加工产品等。除使用
传统的手工工具外,村办工业中开始使用柴油机、粉碎机、榨油机等小型机械。
1970年后,乡(社)办工业兴起。公社和生产的队能集中较多的资金和人力,购置中小型机械,并使用
电力作动力,乡村工业加快了发展步伐。到1978年,乡村小型工业60个,从业职工1805人,拥有车床、
钻床、空气锤、制砖机、绳经机、织布机、刨光机等机械设备146台。年工业产值345万元。
1979年后,政策放宽,调整农村产业结构,乡办、户办、联办工业一起发展,工业生产路子拓宽,项目
增加, 生产规模扩大,技术水平提高。1985年,全乡乡办工业总产值981万元,其中乡镇帮哦年工业23
处,从业职工676人,年工业产值297万元;村办工业39处,572人,工业产值148万元。主要产品有:铁
木制小农具5.29万件,食用植物油2338吨,粮食加工1422万斤,原盐1450吨,砖2509万块,瓦140万片,
棉花加工115万斤,木制家具1.13万件,草柳棕藤制品价值15.3万元,皮毛制品价值52.65万元。

第二节 种植业

县内农民,有种植多种经济作物的习惯。建国前,县境南部群众有的经营果园,生产桃、梨、杏、枣等。
沿黄河的群众,多种菜园,地边崖岭大多种植蓖麻籽。50年代中期以后,果园、菜园由集体经营,群众
仅有零星种植。
1979年后,允许农民自主经营种植业,除群众广泛种植多种经济作物外,还出现了许多林木、果树、蔬
菜等专业生产大户,生产向专业化、商品化发展。经营品种,除传统产品外,增加了苹果、苜蓿、甘蔗、
白莲藕、西红柿、芹菜、甘兰、菜花等品种。
蓖麻籽 县内种植蓖麻籽有数百年历史,总产量曾列全省各县前茅,所种蓖麻为一年品种,耐盐碱、
耐干旱,适应性强,用工少,成本低,收入高,为广大群众“隙地种植之作物”。解放前,多在地边崖
岭零星种植,解放后政府曾号召大面积种植。1957年后,供销社开始经营比麻籽收购业务,制定了合理
价格,促进了蓖麻生产,当年收购4.275万公斤。其后种植面积不断扩大,产量上升。1963年收购30.63
万公斤。直到1979年,全县每年种植200万墩以上,总产量50万公斤上下。
1980年后,麻子销路好,收购价格连续提高,促使蓖麻生产向大面积种植方向发展,并出现了若干蓖麻
种植专业户。种户学习科学技术,加强管理,平均亩产提高到86公斤。1985年全县种植9.85万亩,收购
625万公斤。 傅窝乡四段村李春然,种植蓖麻40亩,产比麻籽4300公斤,收入5000元。傅窝乡爱林一村
郭本业,种蓖麻2.9亩,收比麻籽675公斤,平均亩产232.5公斤。
苜蓿 县境内苜蓿种植历史较久,建国前为零星种植,作为救荒之物。建国后一度中断种植。1973年
在明集乡(公社) 北张村试种25亩,第一茬收3750公斤,后在全县推广。播种一般在立秋前后,次年5
月中旬割第一茬,数量占年产量的60%左右;7月下旬割第二茬,收获量占25%;8月下旬割第三茬,收
获量占15%左右。第一茬苜蓿质量为上乘,可供出口。第二、三查苜蓿为牲畜饲料。一次播种可连续收
割五六年。
1974年播种面积1700亩,收获7万公斤,外贸部门收购,供出口。1977年购进种子2.3王哦年敢进,扶持
社队扩大种植,面积上升到万余亩,出口收购46.6万公斤。1978年种植面积扩大到1.37万亩。1980年后,
部分苜蓿地已老化,产量降低,收入偏低。农村推行生产责任制,土地承包到户,农户多改种其他收入
高的经济作物,苜蓿种植面积锐减,1982年仅有300亩。
芦苇 境内所产芦苇,分为也苇、家苇。以也苇数量最多,遍及全县各地。其中利津 镇、盐窝镇和
东北诸乡荒洼地带,年产野苇1000万公斤以上。野苇多用于建房或造纸,很少能用作苇编原料。为解决
商品生产用苇,60年代曾有计划地做过野苇改管,并从外地引进家苇苗,在部分公社试种,效果较好。
到1975年,种植家苇4.32万亩。1983年,植苇9万亩,其中野苇改管,4万亩。年产芦苇3500万公斤。
境内所产芦苇, 大部分作为建房用料和纬编原料, 少量由供销社收购外销。 1966年外销219万公斤,
1967年外销423万公斤。
林木、果品、蔬菜等种植,参见本知《林业》、《农业》篇。

第三节 养殖业

县内养殖项目,有马、牛、羊、猪、鸡、兔、蜂、鱼、貂等。60年代后,开始向商品化生产的方向发展。
1980年后,除有少量乡(社)办、村办养殖企业外,大量的事养殖专业户和农户作为副业生产而发展。
养兔 建国前就有家兔饲养,由于销路所限,饲养量很少,60年代,每年存养仅有0.3万只左右。
1972年,县外贸公司着手发展肉食兔生产。1973年调进种兔2100只,因缺少管理知识和病害防治技术,
大部死亡,年底仅余1733只。1974年调进种兔4000只,采取固定到户饲养,派专人指导,防止病害等措
施,年底存养8000只,提供商品兔6317公斤。1978年发展到存养21.3万只。
1979年起,着手抓冬繁、春调、夏管、秋购4个生产环节。外贸公司规定:冬繁1只奖0.1元,春调1斤奖
0.2元,完成收购任务后多发展1窝奖0.5元。每交售1只3市斤以上的兔奖化肥2斤,部分生产队实行每交
售1只兔奖粮2斤的办法, 当年发放冬繁奖金2500元,奖售化肥182吨。1980年调剂种兔8000多只,建立
了31个肉食兔生产基地, 每个队选1名业务技术员,负责各户技术指导,商业部门每月发给每个技术员
补助费10元,促进了养兔管理和防病技术水平的提高。同时发放生产资金2250元。当年存养30万只,出
口商品兔130吨。 其后,其他经营门路收入提高,养兔收入偏低,养兔者减少。1985年,全县村养虾降
到1.73万只。
部分养兔专业户饲养长毛兔, 获得较高的收益。 北宋乡中林村林华南,投资2100元办养兔场,以每对
140元的价格从河南购进安哥拉长毛兔种,精心喂养,1年收入1.2万元。
养肉牛 1976年, 引进英国海伏特肉牛良种,开始肉用牛生产。到1979年,建起乡(社)办肉牛场8
个,村办肉牛场7个,肉牛配种1300头,出生第一代肉牛215头,出口34头。1980年,有乡办肉牛场8处,
村办肉牛场9处, 共养肉牛700头。1981年收购403头。除乡、村肉牛养殖业外,户办肉牛养殖业也开始
发展。罗镇乡曹家村武守德,1985年养牛27头。
养猪 县内农户,历来有养猪的习惯。合作化以前,均为户养。合作化,公社化以后,是由乡(社)
村办集体养猪事业。 养猪业受粮食政策制约较大。1952年年终存养1.7万头(不包括原垦利县地区),
1955年降到不足1万头, 1961年养猪8900头。1962年后,实行养猪奖励粮食政策,集体养猪和户养猪都
得到发展,到1965年生猪存养达1.4万头。1978年,全县有社办养猪场395处,另加农户饲养,全县生猪
存养量达6.41万头。
1979年后,集体养猪厂逐步减少,生猪生产出现下降趋势。1980年,全县社队办的养猪场减少到155处,
养猪4956头, 加社员户养猪,存量6.11万头。到1981年年末,集体养猪仅存604头。1985年底,全县养
猪存栏3.29万头,绝大多数为户养和专业户养。
养殖业参见本志《牧业》、《水产》篇。

第四节 编织业

编织业 :分草编、苇编、条编。60年代以前,编织品多供本县及邻县人民生活和生产使用,产品粗糙。
70年代后,编织品进入国际市场,产品式样、规格、花纹等,均向精美、艺术性方向发展,全部为手工
操作。
草编 草编使用麦秆、 稻草、茅草、玉米皮等作原料,产品有草帽辫、草苫子蒲包、草地毯、草囤
子等。
1971年,土产公司在南宋乡张潘马村试生产茅草地毯,并先后从海阳县、黄县、掖县、惠民县聘请技术
员,传授技艺。到1972年,利津镇、南宋、王庄、明集、徐集、虎滩等6个乡(公社),28各大队(村),
开始草地毯生产,参加生产的多为青少年妇女。
1972年后,外贸公司接办草编业务,革新产品,增加款式品种,并开始以玉米皮为原料的地毯编织。玉
米皮蒂塔那颜色洁白,图案精美,适宜卧室、走廊、厅堂、亭台、楼梯及室内家具陈设,产品远销日本、
美国等地。1973年年产量26万平方米。1980年出口价值达42.72万元。
苇编 苇编使用芦苇作原料。产品有苇箔、苇帘、苇席。
苇箔为县内传统加工项目。适应建房需要,尺寸规格不定,男女老幼均可参加生产。产品粗糙。1965年,
供销社开展收购推销业务,当年经营1700领,其后生产数量逐年增长,1976年收购27万领,1987年收购
50.02万领。 产品由供销社统一规格,销往胜利油田和河北省。1980年后,供销社舰艇收购,产品由个
体户经营。
苇帘子为传统加工项目。供当地销售,制作甚粗糙。1973年起,外贸部门收购出口用苇帘,有多种规格。
苇料需经挑选、去皮、刮节、熏洗等工序,制作精细,尺寸严格,两端镶以竹板,有的需拼编花纹,成
为工艺美术品。 以利津 镇、店子、明集、前刘、南宋乡农村生产较普遍,1978年出口苇帘25.1万床。
1980年后由个体生产经营。
条编 条编为传统生产项目,使用桑条、怪柳条、棉柳条、紫穗槐条等。产品比较粗糙、简单。主要
生产条筐、抬筐、提篮等,也有少量细柳条编织的炊事用具,如笊篱、饭篮等。
1974年,外贸公司在店子公社殷家、潘家、陈庄公社辛韩二大队发展细柳条编制品,供出口用,又称柳
制品。
1976年,汀河公社开展柳编大簸箕生产,当年种植棉柳1125亩,柳粮间作790亩,年收购白柳条158万斤,
完成出口产值15.8万元。 1977年柳制品加工发展到25个点(村),其中有6个社办加工厂。1978年全县
加工柳制品10.11万件,条编产品16.71万件,出口产值27.33万元。
1980年, 又在利津 镇、南宋、徐集等乡(社)发展新加工点(村)30个,培训人员1000多名。外贸公
司组织工艺厂技术人员创制新产品,增加品种花样,柳制品加工有花篮、柳盆、面包篓、餐具架、柳箱、
提盒等近百个品种。1982年出口产值30.2万元。

第五节 服务业

运输业 1978年后, 乡村办运输企业得到发展,运输工具为汽车和大型拖拉机。1985年,乡镇办运
输企业15处,从业人数192人,年总收入247万元,村办运输企业6处,从业人数120人,年收入11万元。
另有大量运输业专业户,拥有汽车、大小型拖拉机等运输工具。1984年收入122万元。
建筑业 乡镇和户办联营建筑队自80年代始兴,到1985年,由乡镇办建筑队17处,从业人数1263人,
年收入458万元。 村办建筑队19处,从业人数635人,年总收入147万元。户办联营建筑队1984年收入60
万元。
其他企业 1978年后, 乡(社)村(队)开始经营商业、饮食业、服务业等。1985年,这类企业发
展到66处。其中乡办28处,从业人数606人,年总收入217万元。村办38处,从业人数2410人,年总收入
232万元。
另有个体户开办的商店、饭馆、旅店、理发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