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田改造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54&A=8&rec=53&run=13

土地碱、薄、沙、旱、涝是利津农业生产上的主要障碍。建国前,生产力水平低下,农民受封建入地所
有制束缚,无力改造农田。有领导有计划地进行农田改造,始自新中国成立以后。

第一节 改良土壤

1950—1957年,以增施农家肥培肥地力为改土重点。1958年提倡深翻土地加深耕作层。1963年推行拿地
堰刮碱土和早耕晒垡养坷垃与增施农家肥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改碱,但收效不大。1970年推广“开沟躲
碱,淡水压碱,围堰平种”经验,全县6万亩棉田平均每亩增产5.5公斤。1975年开始,推行“沟渠林路
统一规划, 旱涝碱综合治理”经验,建设旱涝保收田。当年冬春组织5万名劳力出工,干了一个冬春,
完成土方1223万立方, 扩大排涝面积3.5万亩。以后每年冬春组织3—5万名劳力参加,到1978年,全县
总计整平土地35万亩,建成连片成方的丰产方20多万亩,每个公社都有丰产方,小方2000—3000亩,大
方万亩。明集公社富顷方、田家方,盐窝公社十六户方、盐窝方,北岭公社盖西方,标准高,质量好,
成为高产田。1980年农村实行生产责任制以后,农户广泛应用地膜覆盖保护技术,连年搞覆盖,有效的
改变了土壤理化状态,扼制了土壤碱化,增强了地力。到1985年,全县应用地膜覆盖的面积达到18万亩,
比一般农田增产1倍乃至数倍。
第二节 旱田改水田
1965*, 中共利津县委和利津县人民委员会研究决定,在城关公社北部试种水稻,当年将3000亩旱田改
建成水田, 引用黄河水试种水稻,平均亩产250功。1966年,店子、城关、王庄等公社的沿黄大队改碱
种稻,2.3万亩旱田变水田。1978年全县种水稻面积2.92万亩,到1985年,扩大到4.4万亩,平均亩产水
稻370—400公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