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保护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54&A=8&rec=52&run=13

第一节 主要病虫害

境内危害农业的主要害虫,有蝗虫、粘虫(仔蝗)、棉蚜、棉铃虫、棉花红蜘蛛、玉米钻心虫、大豆造
桥虫、豆天蛾、高粱条螟、高粱蚜、地老虎、蛴螬等数十种。主要病害是小麦条叶锈病、散黑穗病、玉
米大小叶斑病、黑粉病、大豆霜霉病、菟丝子、棉花立枯病、炭疽病、水稻白叶病、稻瘟、地瓜黑斑病
等。
清代末年和民国时期,蝗虫危害最大,常常酿成大灾。蝗虫主要种类有东亚飞蝗、黑背蝗、小东蝗、花
尖翅蝗、中华蚱蜢、负蝗等。新中国建立后,经过连续几年防治,到50年代末,内地农田的蝗虫灾害基
本控制。其他病虫害经常发生,有时造成农业减产。主要农作物病虫害详见附表。

第二节 病虫害防治

治蝗 1950—1958年,历年平均蝗虫成灾面积15—16万亩,每平方米密度5—300头不等。初期以人
工扑打和手摇喷粉器喷药为主,以后以灭蝗飞机防治为主,配合地面机械喷粉。50年代末,内陆蝗虫灾
害基本消灭, 重点转向对东北部适生蝗虫的荒洼草地进行防治。1963—1979年,先后6次调飞机防治,
防治面积95.5万亩,灭蝗率均在90%以上。1985年达到基本除治的面积为40万亩。
其他病虫害防治 建国初期, 对大豆造桥虫、豆虫、棉蚜、棉花红蜘蛛、地瓜黑斑病、小麦黑穗病
的防治,主要方法使人工扑捉,用烟叶水、石灰水洗,用硫磺熏。除治地下虫害用信石精。1951年进行
“六六六”、“DDT”杀虫实验。1952年引进西力生、赛力散、硫酸铜、石硫合剂,同时用“六六六”、
毒谷防治地下虫。1958年以消灭三病(地瓜黑斑病、谷子白发病、小麦黑穗病)十虫(棉蚜、红蜘蛛、
棉铃虫、稻苞虫、玉米螟、豆虫、粘虫、谷子钻心虫、大豆食心虫、地下害虫)为重点,引进有机磷农
药“1059”、“1605”“乐果”、“3911”、“223乳剂”,杀菌剂“五氯硝基苯”、“401”、“402”
等。1960年粘虫大发生,全县受害面积72万亩,造成农业减产。多年连续大量施用农药,产生了很大副
作用,害虫抗药性增强,益虫反而被杀死,还污染环境,人畜受害。1975年执行“预防为主,综合防治”
的植保方针,开始利用天敌昆虫防治害虫,如招引瓢虫、天蚜虫灭害虫;棉花玉米套种诱杀二代棉铃虫
等。1976年开展人工饲养瓢虫、草铃虫、天蚜虫试验,取得一定效果,但未能推广应用。1978—1979年,
引进杀菌剂“多菌灵”、“灭菌丹”“托布津”、“呋喃丹”、“马拉硫磷”、“敌杀死”、“速灭杀
丁”、“久效磷”、“福美砷”、“甲六粉”等新农药。1983年停止使用有机氯农药。1984年全县粮货
物发生病虫害面积为182.06万亩, 防治128.63万亩, 挽回损失粮750多万公斤。 棉花发生病虫害面积
46.7万亩,防治46.62万亩,挽回损失皮棉520万公斤。1985年引进新农药“甲基异柳磷”,用以拌种防
治地下害虫。
植保组织 1945年县建设科负责植保工作。 1954年设农业技术推广站。1958年建立罗镇、新台、城
关三个虫情测报点。1961年在明集公社建立临时灭蝗飞机场。1963年个公社建立虫情测报点,并定期向
县农业局汇报。1977年建立县植保站。1980年农村实行生产责任制后,植保工作推行五种形式的责任制,
既药械租赁;机防承包;药械供应;统一购药分户防治;专项承包。1985年县植保站共16人,其中技术
干部9名,工人7名。
附:天敌昆虫调查结果
进入80年代以来,境内天敌昆虫有所增加,距1985年调查,有益虫47种:七星瓢虫、多异瓢虫、异色瓢
虫、龟纹瓢虫、中华广肩步行虫、黄喙步甲、中国虎甲、多型虎甲、蜀敌、微小花蝽、大眼蝉长蝽、华
姬猎蝽、暗色姬猎蝽、黑食蚜盲蝽、黑带食蚜蝇、大灰食蚜蝇、梯斑黑食蚜蝇、玉米厉寄蝇、金光小寄
蝇、夜蛾士兰寄蝇、毛短尾兰寄蝇、大草蛉、丽草蛉、中华草蛉、夜色草蛉、中华东蚁蛉、麦芽茧蜂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