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 料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54&A=8&rec=50&run=13

第一节 肥料种类

农家肥 利津农村历来以养猪攒粪为主要肥源。除猪圈肥外,还有厩肥(大家畜栏、羊栏肥)、人粪
尿、土杂肥、绿肥(夏季绿草沤制或作物秸秆压青)、饼肥(大豆、花生、棉籽榨油后的副产品)、家
禽肥、湾泥、炕洞土、草木灰,以及煮熟或炒熟的大豆、芝麻、棉籽等。
化肥 1952年开始用化肥“硝酸铵”。1954年首次购进“过磷酸钙”。至1965年全县销售化肥542吨,
每亩平均1.8斤。60年代末以尿素为主的各种化肥被广泛应用,至1977年,全年销售化肥上升到11840吨,
平均每亩用量为39.46金。1981年土壤普查后,农民注重增施磷肥。1983年全县共销售化肥24434吨,其
中磷肥9138吨, 占化肥总售量的37.3%。1985年,全县应用的化肥品种,除上述几种外,还有进口或国
产的N.P.K三元复合肥、N.P而远赴合肥、碳酸氢铵、过磷酸钙、重过磷酸钙、钙美磷、氯化钾、硫酸钾
等,其中用量最大的是尿素、碳酸氢铵和过磷酸钙,其次是复合肥。
菌肥和植物生长调节剂 1964年, 店子公社进行花生根瘤菌拌种试验,以后逐步推广应用。1972年
全县推广“两土” (土化肥、土农药)生产,制造“五四0六菌肥”、“磷细菌”、“土氨水”及植物
生长调节剂“九0二” 。实验表明施菌肥每亩可增产百斤左右。到1974年菌肥厂发展到16处,年产磷菌
肥10万公斤, “五四0六菌肥”35万公斤。1977年统计,全县生产磷菌肥8万公斤,“五四0六菌肥”39
万公斤。施菌肥的农田面积达26万亩。1979年以后停止菌肥生产。
进入80年代以来,开始应用植物调节剂,主要种类有矮壮素、助壮素、三十烷醇、乙烯利、增产灵。

第二节 施 肥

农业施肥,地区差异很大。县境北部耕作粗放,施肥量小,荒洼新淤地则不施肥料。县境南部,精耕细作,
一般农户年内有两次集中施肥。一次在春播,一次在秋中。但因肥料不足,仅对60%左右的耕地施基肥,
其他部分在适当季节施追肥。 50年代初期,以农家肥为主,一般亩施土杂肥1500公斤左右,饼肥5公斤
左右。1958年人民公社化以后,除施农家肥以外,追肥多用化肥。土杂肥质量很差,形同黄土再搬家。
60年代至70年代,全县施肥面积下降70%,施肥量下降42%。农村实行生产责任制以后,积肥讲求质量,
用肥讲求合理,土杂肥与化肥搭配效果明显。1985年,县境南部各乡镇,施肥亩数占总耕地面积的70%,
平均, 亩施农家肥1700公斤左右 ,施化肥7.5--15公斤。北部各乡镇施肥亩数占总耕地面积的30%,平
均亩施农家肥750--1000公斤,是花费7.5--15公斤。
施肥主要方法有:重施犁底肥(农家肥),深施化肥(主要是氮肥)巧施追肥,配方施肥(根据土壤三
要素标准,搭配化肥品种和数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