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54&A=8&rec=5&run=13


利津县位于山东省北部,渤海南岸,黄河尾闾。东北濒临大海,南境、东境与博兴、恳利县和东营市区隔海相望;西邻滨州,西北与沾化县和河口区接壤. 地形呈狭长带状, 南北长102.5公里,东西宽8.5—25公里,总面积1665.6平方公里.地势西南高,东北低,自然比降为1/11000.全境宛如一条巨龙伏卧在黄河三角洲顶端,内控黄河,外锁海运要津,为历代兵家所重视,古有“铁门锁浪”之称,今为山东海防前哨,胜利油田重要基地之一.
利津域地历史久远.在在春秋战国时期,今之县城及西部、南部地带,经济文化已较为发达.在黄河造陆的作用下,域地不断向渤海湾延伸,退海之地逐渐扩大,至隋末唐初已初具规模.金明昌三年十二月(1193年1月)正式建县,迄今已历792年.1983年划为东营市辖县.全县辖3镇14乡490个自然村1个海铺,总计66606户279251人,农业人口占93.4%,非农业人口占6.6%.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为173.8人.县城驻利津镇,水陆交通便利,为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境地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突出特点是冬春干旱,夏季多雨,晚秋偏旱.年平均气温12.4℃,极端最高气温39.9℃,最低气温-20.2℃.年平均降雨量544.4毫米,最大1003.8毫米.大旱大涝平均十年一遇.
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形成丰富的自然资源.广袤平原,有耕地62.16万亩,林地4.16万亩,荒碱地60余万亩,草洼地40多万亩,滩涂20多万亩.黄河纵贯全境,年平均径流量459.4亿立方米,水资源富足,水质优良.59公里海岸线,平缓绵延,滩涂宽广,海域基础天然饵料丰富,鱼、虾、贝蚧、藻类繁多.海水含盐度为30.6¥,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制盐资源.早在明代和清代中期,利津盐业盛极一时,永阜盐场被誉为山东八大盐场之冠,光绪年间滩池被黄河淤没,直到1978年后始得恢复盐业生产.底下石油储量丰富,20世纪60年代,胜利油田开始勘探,1965年打出第一口产油井,现已控制含油面积146.94平方公里,谈名油田10个,投产油井556口.境内主要野生动物有兔、狐、獾、刺猬、黄鼬、燕、雀、凫、海鸥、大雁;主要野生植物有苇、蒲、茅草、怪柳、黄蓿菜、罗布麻等,还有益母草、茵陈、枸杞、车前草、白蒺藜、羊角透骨草等中草药200多种.

利津人民富有光荣革命传统.近百年来,为争取民主和社会进步进行了不屈不饶的斗争.清末,利津人民不甘忍受帝国主义的侵略压迫,开展了大规模的反教会斗争.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县城北关农民高双魁、李吉锡为首,组织起义和拳,数月间发展到2300多人.他们以“灭洋教”为口号,所到之处,焚烧洋教堂,驱逐洋教士,处死那些为虎作伥的土豪劣绅地痞流氓.如火如荼的反帝爱国运动遍及全县,清政府官吏闻声胆寒,土豪劣绅和洋教士们丧魂失魄.义和拳坚持斗争三年,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改称义和团.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义和团遭到山东巡抚袁世凯的血腥镇压,首领高双魁,季云祥、季卯等人惨遭杀害.民国时期,利津人民不堪封建统治阶级的压迫剥削,屡次举义反抗.民国2年(1913年),利津旱蝗大灾,饿殍陈野,先有买河村农民王荀为首,率领200多户贫民吃“大户”之举;后有盐窝区刘芳田为首,带领千余农民进行“反验地契”的斗争.民国4年(1915年),利津大涝成灾,县衙对上谎报年景,对下横征暴敛,激起民愤,千余农民联合起来,状告贪官,几经斗争,以贪官被革职而告终.民国8年(1919年),在“五四”爱国运动影响下,利津的季兰芬、季树楠组织起爱国师生350多名,在县城举行游行示威,高呼“反对媚日卖国”、“废除不平等条约”、抵制外货,倡用国货“等口号,进行反帝爱国宣传演讲,搅毁洋商货店,学生罢课,商人罢市,爱国热潮唤醒了民众.民国12年至16年,军阀乱政,苛捐杂税多如牛毛,官匪勾结狼狈为奸,民众灾难深重.为抵抗官匪的掠夺和骚扰,各地民众组织“红枪会”曾包围县城,大闹县公署,杀死了勾结土匪为非作歹的县卫队长林振海.民国17年,境内益友中国共产党人活动,宣传反帝反封建.民国30年八路军山东纵队三旅解放了利津东北部八大组一带,建立起抗日革命政权.从此,利津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艰苦卓绝的抗日救国斗争,军民团结,浴血奋战,“反扫荡”、“反蚕食”,扩大抗日武装,扩大抗日根据地,历经无数次战斗,终于在1944年8月18日歼灭了盘踞利津县城七年之久的日本侵略军,解放了全县.解放后,利津人民发扬革命传统,在清匪肃特、锄奸反霸,巩固人民政权,恢复发展经济的同时,大力支援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先后有5000多名青壮年奔赴前线杀敌,有8000多名干部群众参加轮战营、担架队、运输队,支援前线.在莱芜战役、泰安战役、济南战役、淮海战役等许多著名战场上荣立战功.有570名优秀儿女在战争中为国捐躯.有160多名党政干部随军渡江南下,开辟新解放区.据不完全统计,仅解放战争中,利津县供给前线粮食110多万公斤,捐献现金670余万元(北海币),送军鞋军袜3.6万双,还有若干批慰劳品.利津人民在夺取全国新民主主义革命伟大胜利的斗争中,做出了应有的贡献.新中国成立后,在30多年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各条战线上涌现出许多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优秀知识分子,他们为人表率,忘我劳动,团结全县人民,共同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贡献力量,促进了社会发展.

建国36年来,全县人民艰苦创业建设新利津,取得的成就是巨大的.
利津地处黄河尾闾.在旧中国,黄河堤坝低矮单薄,千疮百孔,河水经常决口为灾,人民深受其害.新中国建立后,党和政府十分关心黄河安危,每年动用大量人力物力财力,进行防洪防凌,维修胛骨临黄大堤.36年治黄总投资5349.87万元,总投工3500万工日.百里大堤普遍加宽、加高培厚,仅三次大规模堤工程,就完成土方1948.38万立方米.新建和改建坝垛265段,强化和加固原有险工6处,新修护滩工程7处,总计用石料48.35万立方米.1974年开始自制机动吸泥船,进行引黄淤背固堤,先后 淤背35.54公里,占利津河堤总长的55%,创出了一条“以黄治黄”的新路子.1953年、1964年、1976年,先后三次进行人工改道,成功地安排了黄河入海口的流路,使河水畅通入海.一系列治黄措施,使抗洪能力达到前所未有的强度,因而除建国初曾发生过特大凌汛决口外,近三十年来,依靠强大的堤防和人防,连续战胜25个伏秋大汛29个凌汛,确保黄河安澜入海.同时,沿大堤兴建引黄设施,开展水沙综合利用取得可喜成果.千年害河变利河,开始为人民造福.
利津是以粮棉生产为主的农业县,历来受旱、涝、碱严重威胁,粮面产量低而不稳.建国后,为改变农业落后面貌,开展了规模宏大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50年代,以打井抗旱、兴办引黄虹吸工程和改造涝洼地为重点.1964年,发动群众,依靠集体,进行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先后对境内的骨干派水河道进行了疏挖治理,同时搞了一批农田工程.1974—1977年,采取“沟、渠、路、林统一规划,旱、涝、碱、薄综合治理”措施,连续三年着力兴建排灌配套工程,建设农田林网丰产方.30多年间,总计改造洼涝地20多处,45.6万亩,占全县涝洼地面积的70%.改碱 8.84万亩,旱田改水田种稻4.4万亩.疏挖骨干排水河道8条, 总长度187.5公里, 控制排水面积1420.8平方公里, 总投资1714.38万元,投工1993.7万工日,完成土方3114.7万立方米.建成引黄灌区5处,田间配套支沟137条,总长376.2公里,斗沟422条,总长368.6公里,基本配套的灌溉面积22万亩,占全县总耕地面积的1/3.建成引黄闸3座,固定电力扬水站21座(装机75台3900马力).间由中小水库17个,总蓄水量9.52万立方米.建生产桥78座、渡槽16座涵洞4座,建成丰产田20余万亩.末年水利基本建设增强了低于自然灾害的能力,有效的改变了过去那种旱 不能浇,涝无法排的被动局面.与此同时,积极改革耕作制度,大力推广应用良种和农业生产新技术,合理使用化肥、农药,因地制宜调整农业内种植结构,发展农业机械、电力、加快了农业发展的步伐.到1985年,全县农业总产值,由1949年的1498.78万元(当年价),增长刀1575万元(1980年不变价格).粮食总产粮由1949年的4627瓦公斤增长到9096万公斤.棉花总产量由1949年的148万公斤增长到856万公斤.
建国前,在旧的生产关系和小农经济思想束缚下,本地自然资源长期得不到开发力.建国后,注重发挥土地多、荒洼大的优势,发展林业、畜牧业、开展多种经营,走一种二养三加工的路子(即发展种植业、养殖业和加工业),增加了农民收入.尤其自1980年实行经济体制改革以来,乡镇企业从农副业生产的母体中脱颖而出,形成了 独立的 、多形式、多门类、多种产品的经济综合体.乡镇的、个体的、联合体的工业、商业、服务业、运输业遍及全县,方兴未艾.柳编、草编、皮毛加工等工艺美术产品,打入国际市场,远销美国、日本、法国、意大利等十几个国家.乡镇企业总产值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该项事业的兴起和发展,为农业向商品化、现代化转移,开拓了一条新路子.渔业发展变化最大.建国初,全县只有木帆船52只,最大船载重量不过万斤,并且只能在近海和内河作业,年总产量不足千吨.今有机船65只1271吨位;非机动船20只,载重190吨位.机船都配有电台、收音机、对讲机、探鱼器、测向仪等现代化设备和各种网具,主要进行远洋捕捞.非机动船多在近海作业. 全县渔产量最高年份4000吨以上, 一般年份为2000—3000吨.1980年以来,淡水养殖业和滩涂养殖业兴起.到1985年,淡水养鱼面积发展到4000亩,年产鱼380吨.建成滩涂养虾池面积1000亩,开始进行人工养虾.
利津的工业基础薄弱,1949年,除有少数传统手工业外,仅有一家酿酒厂,全县工业总产值20.5万元(当年价) . 1958年以后,各类工厂逐年增多,到1985年, 发展到23家, 其中轻工业15家,重工业8家,年总产值为5580万元(1980年不变价格).县麻纺织厂生产的利“6635”麻袋,各项质量指标均达到国家GB731—81要求,1984年被评为山东省优质产品.县农机厂生产的“195”汽缸套,连续三年在山东省同类行业产品质量评比中被评为一等品.
交通运输、邮电、电业长足发展,商业财贸日益繁荣.在旧社会,利津交通落后,信息闭塞.新中国成立后,尤其石油矿藏开发以来,公路交通迅速发展,到1985年,全县建成公路33条,总长302.96公里,其中沥青路占80%.架设永久性公路桥90座,总长1.72万米,建涵洞275道,总长36.3万米.有汽车客运站点29个,日客运量1200人次;拥有货运汽车528辆3327吨,年货运总量600万吨.黄河纵贯全境,北去渤海,南达济南洛口.刘家夹河渡口设有200吨级双身轮渡2艘,100吨级趸船2只,拖头1只,日渡运量2000车次.另有民间渡口6处,专事横渡.邮政电信建国后发展很快.1949年全县邮路总长150公里,邮电业务总量0.34万元,年发行报纸18万份.到1985年,全县邮路总长发展到462公里.邮具由人力畜力发展到机械化半机械化.邮电业务总量39.96万元,报纸期发份数2.06万份,杂志期发份数2.51万份.电网电力是建国后70年代利津新兴事业, 到1985年, 全县建变电站4座, 有35千伏输电线路5条,总长81.5公里,主要配电干线22条,支线223条,6—10千伏线路454.38公里设配电变压器515台,总容量3.61万千伏安.各乡镇均已通电,通电村393个,占全县总村数的74%,年售电总量2030.5万度(油田供电不在内).上述各项事业的发展, 进一步繁荣了商业贸易. 1985年,全县商业网点发展到4569个,为1949年的6倍,主要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增长到8424万元,为1949年的10倍多.
建国前,利津文化事业长期处于贫乏落后状态.建国后30多年来,在党和政府关怀领导下,文化设施普及城乡,县城建有文化馆、图书馆、文物管理所、电影院、广播站和电视差转台.17个乡镇都建有文化站、广播放大站和电影放映单位.全县架设广播专线413.5公里,安装广播喇叭2.42万只,达到村村通广播.全县有电视机4000多台,有电影放映单位44个.农村群众业余创作队伍不断壮大,一些文艺 作品在 省级以上报刊发表.科技事业,建国后开始创建,今有科技人员165名,科学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工农业生产.全县获得科研成果30项,其中属于县级的8项,地市级的19项,省级的3项.“山东豆杆黑潜蝇研究”在黄河流域产豆区推广应用;“针刺天枢穴行腹式输卵管结扎术”在全省推广,并于1977年12月参加全国十八省市刺麻女扎总结会介绍经验.教育事业逐年发展,1949年,全县有小学218处在校学生7714名,教师305名.到1985年,发展到高中2处,初中37处,在校中学生14021名,小学454处,在校小学生37207名.教师总数为245人.全县适龄儿童入学率为98.4%.从1978年恢复高考招生制度,到1985年,全县为国家大专院校输送学生524名,为各类中等专业学校输送学生1512名.幼儿教育、电大、函授等业余教育,农业技术和其他中等专业教育都有较大发展.医疗卫生战线改变了农村缺医少药状况,提高了医疗水平.今有县级医院3处(其中有中医院1处),乡镇卫生院11处,共有床位511张.有乡村医疗点497处.全县总计有全民卫生技术人员650名,乡村医生427名,卫生员284名,农村接生员395名.县和乡镇的医院都有相当数量的现代化医疗设备.县级医院能作胃大部切除、胆囊摘除、脾切除、子宫切除、腰脊椎结核病灶清除、肝穿刺、胸穿刺等手术.计划生育工作自70年代初广泛开展,收效明显,全县人口自然增长率,1978年控制到11.9%.,1985年下降为4.06 ‰,少生优生为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
随着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人民生活普遍得到改善和提高.解放前后相比,有天壤之别.解放前,利津人民身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剥削,屡遭兵 燹 、河患和匪扰之害,长期处于贫困境地.通常年景,农民都是“糠菜半年粮”,贫苦之家衣食没有保障, 日子艰难.当时在贫苦农民中流传着这样一首民谣:“吃的黄宿菜(野菜),喝的牛马尿(咸水),住的地屋子,走得宽宽道(盐碱地)”.遇到在年则有很多农民家破人亡,流浪乞讨. 解放后,劳动人民翻了身,日子一天天好起来.50年代到70年代初(三年经济困难时期除外),主要是物质生活方面的改善和提高,以满足基本需要为前提.1978年以后,不论是物质生活方面还是文化生活,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只1985年,全县农民收入年人均372.9元.年末全县人民储蓄总余额575万元,其中农村储蓄45.1.统计部门抽样调查,每百户农民家庭,拥有自行车131辆、缝纫机54架、收音机95台、电视机5台、手表129只.农民住房30%的为新建砖瓦房,50%的为改建瓦顶房,人均住房面积为8.5平方米.由于人民生活不断改善提高,人口平均寿命亦相应延长. 1949年全县人口寿命,男女平均35岁.1982年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是统计,!县人口平均预期寿命,男性为68.53岁,女性为71.69岁.
利津属于鲁北落后地区,有待大力开发,全县经济尚处在振兴初期,由多方面不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基础工业仍很薄弱,企业管理水平和产品工艺水平较低,效益不高;林业畜牧业、滩涂养殖业潜力横打,还没有充分发挥出自己的优势;乡镇企业初见成效,但企业门路不广,产品竞争力不强;各种专业人才缺乏,尤其企业管理人才不足的问题更为突出.

建国36年来,利津人民在社会主义革命和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工作上的失误和沉痛的教训.
建国初期,经过结束土改,经济恢复和社会主义三大改造,至1956年 ,全县形成了以国营和集体为主体的新的经济体制.其间,虽然发生过要求过急,体质改变速度过快,以及一度排斥私营商业等偏差,但毕竟是奠定了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大发展.1 956年与1949年相比,全县工农业总产值由1949年的4627万公斤增长到5405.49万公斤;棉花总产量由1949年的148万公斤增长到296.5万公斤。
1956年9月,中共利津 县委、利津 县人民政府贯彻中共中央提出的“八大”路线,领导全县人民开始进行全面的社会主义建设,发展社会主义经济。但为时不久, 受“左” 的错误影响,发生了一些失误,造成不应有的损失。1957年饭由斗争扩大化,有98名知识分子和党政干部被错划为“右派分子”。1958年,贯彻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搞“大跃进”、“人民公社化”及“大炼钢铁”运动,夸大了呢主观意识作用,宣传“一大二公”、“跑步进入共产主义”,编造大计划,乱提高指标,强调大兵团作战,同时刮起了瞎指挥、一平二调、、虚报浮夸等歪风,工农业生产遭到破坏。是年冬,省地两级在利津 县明集、左家两乡建侯王大水库,占地40余万亩(包括沾化县一部分),平调利津 万余群众筑堤修渠,干了一冬一春。1958年动,动员群众迁出库区,第三年又宣布水库报废。不仅给国家浪费了大批资财,而且给库区的68个村9708户群众造成了惨重损失。1959年全县遭受自然灾害,1960年发生严重经济困难。 1961年,中共利津 纤维遵照党中央的知识开始纠正“左”的错误。1962年贯彻中央的指示提出的“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和一系列政策, 实行国民经济调整。 经过三年调整,全县国民经济开始好转。1963年,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中,1149名农村基层干部受批判,错整了一些干部,。限制农村集市膜异,限制农民家庭副业生产,收回自留地和小开荒地,错生了群众发展生产的积极性。1964年,进行规模宏大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在改变生产条件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但在一年之后就开始了“文化大革命”运动。1966年5月—1967年10月,十年“文化大革命”运动中,利津 县遭到了建国以来最严重的挫折和损失。运动初期,搞所谓破“四旧”(旧思想、旧文化、旧风俗、旧习惯),立“四新”,使大量文物和传统文化艺术被毁掉和破坏。之后,“红卫兵”大串联,学生停课“闹革命”, 教育停顿。大鸣、大放、大字报、大辩论(即“四大”), 风行全县,遍及各行各业,社会主义的民主和法制遭受破坏,无政府主义严重泛滥 。“造反派”组织联合夺了中共利津县委和利津县人委的党政财文大权以后,各派之间互相斗争,社会秩序和生产秩序更加混乱。其间,大批判斗争会连续不断,步步升级,各级领导干部和知识分子,先后被揪斗、批判、关“牛棚”,有的挂牌子游街,有的遭受折磨。运动中,在“抓革命,促生产”的口号下,把工农业生产放在从属地位,并大批“唯生产力论”,使国民经济遭受了不应有的损失。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胜利召开,是我党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中共利津县委、利津县革命委员会,遵循党中央制定的马克思主义路线、方针、政策,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开始全面认真的纠正“文化大革命”运动中及其以前的“左”的错误,拨乱反正,正本清源。落实政策,平反冤假错案;改正错划右派案件;改定地、富分子成分;把全党工作着重点及时转移到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上来。1979年利津 农村开始推行生产责任制。随后,全面实行经济改革,给各项事业带来新的生机,连续五年,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全县上下,政通人和,百业兴旺,形成建国以来最盛时期。
鉴古知今,继往开来。中共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利津 的干部群众认真总结历史教训,重新认识利津 大地,成改革开放支东风,勇于开拓。积极进取。未来之利津,必将在渤海之滨黄河三角洲上崛起、腾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