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 子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54&A=8&rec=49&run=13

第一节 品种演变

新中国成立前,农户历来沿用当地农家品种,引进新品种极少,亦不注意选择良种。
建国后,从50年代初期开始,把更新换代和培育良种当作一项重要增产措施,不断推广应用新品种。主
要粮食作物中的小麦, 从1952年到1985年,先后进行了5次大面积品种更新;玉米,从1952年到1955年
两次更新品种,1956年以后推广应用多种杂交良种。主要经济作物中的棉花,分别在50年代初期、60年
代中期、 60年代末期至70年代后期和1980年及1985年,进行5次两种更新。全县主要农作物品种演变情
况图表所示。

第二节 良种繁育推广

种子工作方针
建国初期,执行“自选、呼唤、就地推广”的方针。1956年贯彻“重点示范、逐步扩大、就地繁殖、就
地推广”的方针。1958年确立“自选、自繁、自留、自用,辅之以必要的调剂”的方针。1978年后,贯
彻“种子生产专业化、加工机械化、质量标准化、品种布局区域化,以县为单位统一供种”的方针。
良种繁育推广体系
1956年前,以群众自选互换为主。1956年建立县种子站,负责引进和繁育两种。1962年成立县良种公司,
开始经营种子(原由粮食部门代营)。70年代,良种公司繁育与经营良种数量每年在50万公斤左右。进
入80年代后, 年经营量多在40—100万公斤之间。1985年经营良种40.1万公斤。县良种场和公社种子站
是培育良种的主要单位。 1962年5月,将县第二示范农场改为“良种繁育场”(今称利津县良种场),
主要负责小麦、大豆、棉花等作物良种的繁育和玉米制种。80年代以来两种常年繁殖良种数量多在20万
公斤左右。 1976年建立罗镇、集贤、傅窝、六合等4个公社种子站。1985年全县16个乡镇全部建立种子
站,负责本乡镇两种的经营和代县繁育部分良种。全县有5个乡100余村安排了特约良种繁殖基地,总面
积4800亩,年产种35—40万公斤。
杂交制种
高粱杂交制种: 自1960年起,每年 制种2000—3000亩,产种15万公斤上下。1977年增加到7000亩,产
种28万公斤。进入80年代后,高粱种植面积大减,1985年仅制种几十亩。
玉米杂交制种:始自1956年,主要是进行品种间杂交,面积很小。60年代以后,推广双交种,1968年—
1975年,先后有6批40人次,去海南岛繁殖玉米、高粱亲本种子,面积300余亩。1976年—1980年全县制
种面积1500—1600亩。1985年制种2100亩。
水稻杂交制种:自1978年开始配置水稻杂交黎优57(黎明AXC57),至1983年累计制种329亩,产种4.67
万公斤。
提纯复壮更新当家品种
县良种场,从60年代初到1985年,先后对小麦、大豆、棉花等当家作物品种采取提纯复壮措施。主要是
搞“三圃制”(株行圃、株系圃、原种圃),年种植面积30—300亩,植种几百公斤至上万公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