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作制度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54&A=8&rec=48&run=13

第一节 熟 制
农业种植,向来是春种秋收一年一熟。县境东北部荒洼地,耕作粗放,广种薄收。
新中国成立后,除东北部荒洼地仍沿用一年一熟制外,各地渐由一年一熟向二年三熟和一年两熟发展。
1949年 全县总复种指数为116%, 粮田复种指数为112%,一年一熟作物占总耕地面积的71.09%,二年三
熟占24.5%, 一年二熟占5.1%。到70年代初,全县总复种指数为128%,粮田复种指数为159%,一年一熟
作物占总耕地面积的54.9%, 二年三熟占14%,一年二熟占30.7%。1985年全县县总复种指数为138%,粮
田复种指数为159%, 一年一熟作物占总耕地面积的60%,二年三熟占10%,一年二熟占30%。进入80年代
以来,保护栽培技术逐渐推广应用,一年多熟制有所发展,立体种植技术亦被应用。
一年一熟制作物主要是棉花、 花生和春大豆。1985年统计,这三种作物占一年一熟作物面积的92.8%。
二年三熟制的种植方式,一般是第一年种小麦,第二年种夏粮或夏花生,大都根据需要换茬轮作。一年
两熟制多用于生产条件优越,收益大的高产田,主要方式是小麦与夏玉米或夏大豆、夏花生、夏地瓜、
夏谷子、夏高粱等作物配合,以小麦为主套种其他夏作物。

第二节 轮作、间作、套种

轮作 传统方法有两种, 一是禾本科作物与豆科作物轮作,利用豆科作物的根瘤菌的固氮作用提供
氮素营养。二是不同科属的作物轮作,俗称“调茬”。20世纪60年代中期,试种水稻成功,以后又实行
水田旱田轮作,效益颇大。方式是小麦(旱田)、夏稻(水田)轮作。平均单产达千斤以上,但受水利
条件制约,不能大面积推广。70年代试行过粮食作物和田菁轮作,效果不好,未能推广。进入80年代以
来,推行粮作物与蔬菜轮作收益明显。
间作(混作):利津历来有间作的习惯,例如粮田带芝麻、豆角,棉田带种西瓜,玉米田带种绿豆等,
都有增收和养田的效果。20世纪70年代推广枣粮间作、桐粮间作,收益良好。进入80年代以来,推广立
体种植,受到农户欢迎,其方式一般是粮田带种瓜豆,或茎棵高低相间,分期收获。技术水平较高的专
业户能够几种几收,平均每亩收入2000元以上。
套种 20世纪70年代初,开始提倡套种,已沿用成习。主要方式为麦田套种玉米或伏花生或杂交高粱。
另有瓜田套种玉米,白菜地套种小麦,以及棉田套种玉米诱杀棉铃虫卵等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