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作物种植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54&A=8&rec=47&run=13

第一节 主要农作物分布

利津主要粮食作物有:小麦、玉米、高粱、大豆、谷子;主要经济作物右”棉花、花生、芝麻。还有种
植绿豆、小豆、黍、稷等小杂粮的习惯。因受地势、水利条件和种植习惯的影响,作物分布有明显差别。
县境南部的南宋、电子、北宋、前刘、明集、王庄、大赵等乡以及北岭、盐窝、陈庄、集贤等乡镇,主
要种植小麦、玉米、高粱、谷子、棉花、花生。其中,盐窝、北岭、集贤等乡镇为粮食作物集中产区。
店子、北宋、明集、大赵、陈庄等乡镇为植棉集中区。明集乡种植芝麻较多。
县境北部,傅窝、汀河、罗镇、虎滩等乡,以及北洼地带,水利条件较差,耕作粗放,以种植大豆、高
粱为主,次为小麦、玉米和小杂粮。其中北洼地为大豆集中产区。
沿黄河大堤临河有10万亩黄河滩地,土质肥沃,以种植小麦、玉米为主,是粮食高产区的一部分,但若
遇黄河大汛不保稳收。
沿黄大堤背河,利津镇、南宋、店子、王庄、前刘、盐窝等乡镇,为改碱种稻区,总计4.4万亩。

第二节 作物面积产量

粮食作物 建国前, 粮食作物种植面积以大豆、高粱居多,次为玉米、谷子、小麦、小杂粮。1949
年, 全县粮食作物面积911443亩,平均亩产50.5公斤,总产量为4627万公斤。其中大豆面积占40%,高
粱面积占25%,玉米面积占7.5%,小麦面积占7%,谷子面积占5%,其它是绿豆、小豆、黍、稷等小杂粮。
建国后,从1952年起,种植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小麦、玉米种植面积上升,大豆、高粱种植面积下降。
60年代中期还增添了水稻种植。历年种植比例大致为:小麦面积占30%左右,玉米面积占20%左右,大豆
面积占20%左右,高粱面积占15%左右,水稻面积占3%左右,其他为小杂粮。全县粮食生产经历了曲折发
展过程。50年代初期,粮食总产增长较快,1952年粮食作物面积976978亩,平均亩产57.5公斤,总产为
558.6万公斤。 1955年总产增到5630.5万公斤。1958年以后连续减产,年总产在4000万公斤左右徘徊。
1960—1962年严重减产,全县粮食总产量只有1500万公斤。1963年以后逐步回升,1975年总产5000万公
斤。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粮食生产连年增收,突破了历史最高水平,1977——1985年,平均每年
增产近200万公斤。 1978年全县粮食总产量为7500万公斤,1985年为9096万公斤。和建国初期相比,粮
食作物面积减少40万亩,而总产增长95%,平均亩产增长3.5倍。
经济作物 棉花: 棉花是利津主要经济作物之一。据清代《利津县志》记载:“邑之土产木棉最多…
…妇女无分老幼贫富皆事纺织,女红之勤兹邑称最”。民国时期,植棉区集中在县城附近和城西南境。
棉分白色、紫色两种。民国11年,全县种棉花5978亩,其中白棉5000亩,平均亩产(籽棉)45公斤,总
产22.5万公斤;紫棉978亩,平均亩产25公斤,总产2.445万公斤。
建国后, 从1949年到1956年,全县植棉在14万亩左右,平均亩产10.5公斤(皮棉,下同),总产148万
公斤左右。1957年推广棉花良种,改进生产条件和生产技术,面积和产量始见增长。1957年植棉23.1万
亩, 平均亩产19.5公斤,总产450万公斤。与1949年相比,面积增63.8%,单产增85.7%,总产增204%。
为建国后棉花生产第一个高峰年。1958年刮“共产风”,搞“瞎指挥”,重粮轻棉,植棉面积大减,到
1962年全县只植棉4万亩, 平均亩产仅1.25公斤,总产只有5万公斤,为使最低生产年。经过3年经济调
整, 1965年增至10万亩,平均亩产10公斤,总产102.4万公斤。此后,连续15年,粮食挤棉花,粮棉争
地争肥, 棉花生产一直低于建国初年的水平,历年植棉4—8万亩,平均亩产只有4.5—15公斤。1978年
以后,调整农业种植结构,棉花生产成为重点发展项目之一,连年扩大种植面积。1982年植棉9.1万亩,
平均亩产25.5公斤,总产232万公斤。1984年扩种到21.7万亩,平均亩产58.5公斤,总产增长到12 72万
公斤,获得大面积高产。1985年调整为14万亩,平均亩产61公斤,总产856万公斤。
花生: 境内土地70%为沙质土,除碱地外,大多适合花生种植。建国前,花生种植面积占总耕地面积的
10—40%, 平均单产50公斤左右。建国后,1949—1956年,花生面积有4.5万亩扩大到7.4万亩,平均亩
产一般在100公斤左右。总产由398万公斤增长到645.5万公斤,增长62.6%。1957—1982年的25年间,花
生面积和产量低而不稳,一般为2—3万亩,平均亩产50公斤上下。1983年调整种植结构,增种花生,产
量连年增产,1985年全县种植花生5万亩,平均亩产135公斤,总产达到675.5万公斤,创历史最高水平。
芝麻:早在清代, 农户就有点种芝麻的习惯,但产量很低。民国年间,全县年收芝麻不足万斤。建国后
到1954年,芝麻生产逐年发展,种植面积由1600亩发展到4572亩,总产量由4.8万公斤增长到18.27万公
斤,为建国后第一个高峰年。1958年以后逐年下降,1963年到1970年 基本不种。1980年 开始恢复芝麻
生产,全县种植面积4000亩,总产27.5万公斤。1985年 发展到16400亩,总产达到68.5万公斤。
瓜菜:利津的蔬菜生产,历来是零星种植,以自产自食为主,集市销售为次。建国后,从50年代到70年
代,全县种菜面积在1.9—3.4万亩之间波动,多由集体种植,栽培技术落后,产量不高。1980年以后,
农村个体户和专业户改进种植技术,应用地膜覆盖、塑料拱棚、改良温室等保护地栽培技术,经济效益
明显提高。普通栽培菜类,每亩产值千元左右,改良温室栽培每亩产量值高达万元左右。普通栽培西瓜,
每亩产值500元左右, 地膜覆盖和良种栽培,每亩产值可达千元以上,应用良种和新栽培技术,使大部
分瓜菜提前上市20多天左右, 晚秋延长供菜时间1个月左右。1983年以来,利津镇、盐窝镇、陈庄镇和
南宋、北岭、湖滩等乡已成为主要商品瓜果产区。
境内主要瓜果种类:
菜类:大白菜、小白菜、菠菜、苔菜、韭菜、茄子、辣椒、青椒、茼蒿、窝苣、小茴香、芹菜、莙荙、
甘蓝、花椰菜、小油菜、黄花菜、白萝卜、红萝卜、胡萝卜、西红柿、洋葱、大蒜、小葱、土芋、藕、
土豆、姜、菊芋(洋姜)等。
瓜类:西瓜、冬瓜、南瓜、甜瓜、脆瓜、黄瓜、丝瓜、梭瓜、苦瓜、搅瓜、西葫芦等。
豆类:豆角、扁豆、芸豆。
食用菌类:蘑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