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洼形成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54&A=8&rec=32&run=13

第一节 退海之地

春秋战国时代,今利津域地大部在渤海之中,今县城处在海岸线上。后世经黄河长期沉积填充,陆
地不断向北部渤海湾延伸,形成了广袤退海之地。
西汉末期,王莽新朝始建国三年(公元11年),黄河第一次由千乘(今利津东南境)入海,大量泥沙向
渤海湾纵深填充年复一年制造着退海陆地,如此经历800余年,到唐朝末期改道北流。800余年间,退海
地向北和东北推进了近50公里,海岸线由原来的利津城—北望参村一线,推移到罗家屋子—老爷庙—郭
家局子(今沾化地)一线。金代利津建县时,城北至海35公里,东北至海35公里。今盐窝以北形成荒洼
地带。
清代咸丰五年(1855年),黄河复由利津境内入海,又开始新的造路运清代咸丰五年(1855年),
动。据《黄河变迁史》、《水利史》等有关资料记载,从咸丰五年到1976年,黄河在利津境内实际行水
87年,这期间,利津域地向东北推进了近50公里,海岸线由罗家屋子—老爷庙—郭家局子一线,移至西
起挑河, 东到五河口一线。退海荒洼新增100万余亩。1976年黄河改道由垦利县境内入海,自此利津境
内不再有新增退海地。

第二节 河尾黄荒

利津地处黄河之尾,由于河尾经常淤积、摆动、泛滥,游土反复压盖退海地,形成可耕淤荒。
王莽始建国三年(公元11年) ,到唐朝末年(907年),因黄河淤积,形成今汀河、罗镇、虎滩等
乡至海岸一带的荒洼,总面积约600平方公里。从唐末(907年)到清代咸丰五年(1855年),利津河竭
近千年,这期间,早年形成的淤荒地,部分改造成良田,大部陆续返碱不堪耕种。清康熙十二年《利津
县新志》记载:“利津僻在海滨, 卤之地生理素啬”,“邑地多碱薄,宜谷之地较他邑为少”。
利津
自清咸丰五年(1855年)黄河复由利津境内入海,到1976年,黄河尾闾发生50多次决口,其中有10次导
致尾闾流路变迁, 形成了西起套儿河, 东南到垦利, 广饶县边境,长115公里,平均宽60公里,约计
2.76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垦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境内荒洼面积100余万亩。黄河尾闾变迁对利津成土过程
有重要影响的是下述几次:
清咸丰五年(1855年)。黄河夺利津大清河道,由王庄乡转东,经前,后左家庄,盐窝镇东、陈庄
西、至汀河,穿罗镇乡由老爷庙东去二河盖入海。此线行水28年,将汀河乡至海岸一带的退海之地淤厚
1—3米,形成汀河乡以北利津荒洼。
清光绪十五年(1886年)韩 村(今陈庄镇地)决口,大河东去,经老 岭、四段、一千二、罗家屋子、
由毛丝坨(今垦利县境)入海。行水8年,形成利津东北荒洼。
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西滩庄(今北岭乡地)决口,黄河改道经永阜村、双滩村过今黄河,向东入垦
利县,由丝网口入海。行水7年,再次淤盖利津东北荒洼。
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薄庄决口,黄河北行。流经青边岭、虎滩乡入沾化县境,又经义合庄、大洋铺、
太平镇汇人徒骇河尾闾之绛河入海。行水17年,形成利津西北部荒洼。
民国15年(1926年) 6月,八里庄民捻决口,只冲庄科村(今陈庄镇地),又向北经汀河。有刁口河入
海。陈庄以北一片汪洋,到1929年始涸,形成汀河北至海大片淤荒地。
民国18年(1929年) 8月,季家庄(今垦利县地)决口,大河改道东去,经西双河(今垦利县地)、羊
栏子分多流入海,行水9年,形成利津东部、东南部垦区荒地。
1964年1月,黄河改道,经草桥沟进入刁口河入海,行水10多年。其间自1966年至1976年,尾闾多变动,
顶点在利城屋子东,由利城屋子到海岸,形成二河,三河、四河、五河等多条入海河道,河与河之间淤
出大面积可耕地,即近期利北大荒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