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防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54&A=8&rec=28&run=13

第一节 险 工
大清河流经利津时,县城东南偶座弯顶冲,自明代嘉靖年间起不断成险。清
乾隆年间,知县程士范创修石坝1座,长40丈,保护堤坝安全。
黄河夺大清河道后,河道不断展宽摆动,溜势游荡不定,境内左岸先后有16
处堤段,靠岸临水,受大溜冲刷,堤身有塌入河中之险。河工部门采用临堤
抛石,或用秸料下埽的办法,修做抗御水流,导溜离岸的工程,保障堤坝安
全,成为“险工”。其中宋家集、船王、孙家、大马家、三不赶、东关、庄
科、大李家夹河、十四户、盐窝等10处险工,因溜势改变,河道滚动而淤闭。
今仍防守6处险工。
宫家险工 清光绪二十四年成险, 修做秸埽数段。民国26年,溜势下延
至现在的7号坝一带,堤身全部塌入水中, 仅存背河堤坡,抢险是修做秸埽
14段。民国35年,11号坝以下修做旱埽22段,砖坝4段,秸料护沿1段,至8号
坝。黄河归故后全部着水靠溜。1950年溜势再度下延,又向下接修挑水坝10
段,坝基长30—100米,坝头用砖裹护。今又在编坝号58段 ,除坝基间10段
土垱外,其余皆为石坝。护岸总长2081米。
张家滩险工 光绪十七年出险,先修乱石坝4段。宣统元年溜势下延,
又接修乱石坝数段。民国年间, 将乱石坝改为秸埽。黄河归故时重做14段,
砖坝4段。1956年溜势再度下延,在18号坝以下接修两段护沿。今有在编坝号
20段,其中1—6号于1949年脱险已成土坝,其余均改为石坝,护岸长度692米。
綦家嘴险工 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以前出险,修有秸埽10余段。民
国35年(1946年)自2号坝向下修做砖坝18段, 1号和10号保留为乱石坝。民
国36年(1947年)伏汛,11——20号砖坝全被冲垮,抢修秸埽10段,其后流
势下延,又接修秸埽4段。今在编坝号24段,其中土坝7段,各类石坝17段,
护岸总长810米。
刘家夹河险工 宣统元年(1909年) 成险,曾修秸埽9段。黄河归故时,
此处流势甚缓,未兴大工。1949年秋汛, 7——13号着溜较重,改秸埽为砖
坝。1956年又将3—6号改为砖坝。1958年流势延长,接修14号、15号砖护沿
和16号秸柳护沿。其后河面展宽,险工上首刷堤,于1967年在1号坝以上接修
新1号乱石护沿。今在编坝号17段,均改建为石坝,护岸总长954米。
小李险工 光绪十年(1884年)黄河在此决口,堵复后曾保留两段秸
埽,25年后又着溜成险,陆续增修秸埽数10段。 黄河归故后, 以上各埽分
别改为砖坝或秸料厢护。16号与18号之间原为空垱,长234米,1955年开始着
溜塌岸,先以秸料厢护,后改以乱砖护坡。。1965年,溜势上提,遂在1号坝
以上做坝基三条,长45—75米,乱石裹护坝头。今在编坝号共30段,均修建
为石坝,护岸长度1282米。此段河岛顺直窄狭,各坝吃溜比较均匀,60年代
以来,左岸塌成弯道。抗御大溜的坝号不断增加。
王庄险工 始建于光绪二十四年,位于今24号坝以上。民国年间,在桩
号326+700—327+070之间保留秸埽和乱石坝数段。1946年将13号—24号改秸
埽为砖坝,并在24号一下接修33段砖坝,民国36年着水后16—43号之间各坝
相继冲垮,除将43号改为扣石坝外,其余诸段修复为秸埽。1949年溜势下延,
1—4号坝脱溜, 下首增修58—61号三段砖坝和60号柳厢护沿。1951年又接修
62号护沿及63—65号三段钢丝柳坝。1958年上首增修新1号,下首接修挑水坝
基7条,并与1964年后将67—71号三段坝基抛石裹护。今在编八号共80段,其
中石坝65段,其余为砖坝、土坝和空垱。护岸总长度2500米。此段险工做弯
顶冲,溜势集中,极易发生重大险情,为历史上著名的险工。1950年前,曾
数次垮坝成险,后采取红泥换底、加固根石、改修砌石坝等措施。大险虽然
未出,小险不时发生。实为全河段防守要地。
清末至解放初期的险工埽坝,用农作物秸秆和柳枝堆积而成,层层用木桩和
绳索固定。此种埽体大质轻,取材容易,操作简便速效,但已腐烂、不耐久,
且埽底易被大溜淘刷,引起墩蜇或前爬而出险。
解放后,逐步将秸料埽改建为石坝,至1959年,秸料埽已绝迹。1953年以前,
坝面用散抛乱石或干插乱石的办法,防冲性能差。1954年后改为丁扣或平扣。
60年代后采用粗料石干砌沟缝,坝面结构严紧,抗洪能力增强。
1978年后, 照黄委会规定,按1983年防洪标准,对险工石坝重加改建,坝顶
高度超过防洪水位1.1米,顶宽1—1.5米, 根石顶高于枯水位2米, 低于坝
顶4.5米, 顶宽1—1.5米。境内险工应改建202段,至1985年已改建171段。
险工防守 解放前由汛兵承当,大汛时兵勇不足,征民夫协防。解放后专
职修房工人驻工防守,大汛时调民工协防。1977年后,建立了班包险工,组
包坝头的岗位责任制。各险工均设有守险房、仓库、常年储备防汛料物、工
具,并按先要程度规定主要料物限额,用后即补。

1946—1985年险工耗用工料投资情况表

第二节 护 滩

黄河夺大清河道后, 河道不断展宽摆动,河岸坍塌,流势不定 经常
发生险工托县、平工变险的情况, 防守极为被动。1950年6月,山东河务局
在章历县姜庄试办护滩工程(亦称控导工程)成功。从此,按照统一规划的
治导线在沿河逐步修建,用以保护滩岸,并与险工配合,束水导流,限制河
道横向摆动,固定中水位河槽。
利津段资1951年开始兴建护滩工程。始建时有透水柳坝、柳箔、柳淤枕、柳
石枕等多种结构形式,其中以柳石枕护岸效果最好, 其后多数采用。 每处
护滩有数段至十数段坝垛联结为一体,坝垛前加抛乱石固根。工程着溜下蜇
后,随时加抛乱石和柳石枕抢修加固,垛坝稳定后即成柳石堆或乱石堆。每
段坝垛围长70米左右,垱具30米左右,高度与滩唇相等。1971年前,各处护
滩未设专人防守。每至汛期派一二名修房工人带领民工巡防。1971后,由护
滩附近村庄安排1—2名护滩元常年驻守,负责日常管理。汛期由修房工人按
岗位责任制分工规定,带领民工驻防,责任观察摸水,抢险修工。
黄河利津段(左岸)现有护滩7处:
丁家护滩:位于南宋乡丁家村南。今存坝垛16段,常年靠水,护岸长度2000
米。
五庄护滩:位于南宋乡五庄、四图村南。今存坝垛13段,全部靠水,护岸长
度1438米。
宫家护滩:位于宫家险工下首。今存坝垛12段,常年靠水,护岸长度1229米。
张家滩护滩:位于张家滩险工下首。今存坝垛13段,护岸长度1375米。
东关护滩:位于利津镇东关滩至毕家庄北。今存坝垛15段,全部靠水迎溜,
护岸长度1421米。
东坝护滩:位于北岭乡东坝村南。今存石堆8段,全部靠水,护岸总长858米。
五庄护滩:位于集贤乡中古店村南。今存坝垛10段,护岸总长1690米。
以上7处护滩,共有坝垛87段,护岸总长10011米。有效的控制了溜势,稳定
了中水位河槽,赢得了防守的主动权。然历年修工,工程艰巨,耗费颇大。

第三节 防 洪

黄河洪水涨发时,民众上堤防御,称为防汛。河工部门按季节划定汛期名称,
冬季称凌汛,春季称桃花汛,夏季称伏汛,秋季称秋汛。其中伏汛、秋汛洪
水量大且常常二汛相连,俗称伏秋大汛,为主要防洪汛期,利津地处黄河尾
闾,河道欠债,容洪能力低,洪水漫滩偎堤机遇多,水位表现偏高,防洪任
务艰巨。
防洪任务
利津河段的洪水,由中、上游暴雨汇集而来。洪峰传递时间,自河南花园口
至利津水文站约六七天。沿途经自然蒸发,河床渗漏、滩地滞蓄,人为引用
等,洪量逐步递减。利津水文站实测纪录,自1950年至1985年, 最大流量为
每秒1.04万立方米(1958年);最高水位达14.71米(1976年),比背河地面
高出3.10米。清代至民国年间,黄河防洪仅以守卫大堤不决口为要务,受技
术水平限制,没有明确的防洪指标。解放以后,共产党和人民政府把黄河防
洪列为重要的政治任务,以保证不决口为基本目的,并采用现代化科学技术,
依据黄河水位和河道变化情况,规定防洪指标。山东黄河河务局每年根据上
级所定目标,并据河道冲淤、水位升降等情况,预先推估、公布到达各站的
防洪水位。利津县根据利津水文站的预估防洪水位,修筑防洪设施,制定防
守方案,连年完成防洪任务。1947—1985年,确保了伏秋大汛未决口。
防汛制度 清代设防制度规定官堤(缕堤)为官修官守。县官对于河防
责任重大,防汛谨慎,每年端阳节起,县官催调民夫上堤防守。每二里设一
汛屋,每屋设夫二人驻守,堤身见水时,每屋增调民夫10人协手,搭盖窝棚,
昼夜巡防,至霜降时节裁撤。上堤民夫按里摊派,由乡里长管理民埝由乡村
自行组织防守。官堤与民埝分界逐步下延左岸由大马家延至王庄、盐窝,右
岸由梅家庄延至宁海。
民国年间, 规定汛期除由河防员工巡防外,由县、区征调民夫协防,每里5
—10人,搭盖窝棚须用料物器具及灯油饭食一切费用,由区长向各庄摊派。
防汛紧张时,县长亲自驻工,督率民夫昼夜巡守,大堤出险时,随时征调民
夫帮同抢护。
解放后,执行有备无患,防重于抢的方针,公坝与民坝均按“水到人到”的
要求,哪里大堤偎水,哪里开始设防。平工地段按行政区划分段划界,由地
段所在乡(社)、村(大队)负责防守,险工护滩、涵闸以修防工人为主,
加派民工协助防守。
黄河防汛,由利津县抗旱防汛指挥部领导。上防民工,以民兵为主体,由区、
乡组建大队部、中队部或营部负责组织领导。 力量配置,一般情况为华里1
—3个班(每班12人);堤根水深2米时,每华里4—6个班; 洪水到达或超过
防洪水位线时,全县党政军民齐动员。每华里配置500人,一线民力不足时,
由二线(非沿黄乡、社)调集劳力补充,本县力量不足时,由地区指令沾化
县组织1万人地预备队支援。
报警方法,小险吹哨,大险左岸敲锣,右岸击鼓。抢险标志,白天挂红起,
夜间挂红灯。设防所需工具料物,除由国家拨款购置,修防段常备库存外,
主要由沿黄群众大量储备,平时估价户存,村(队)登记注册,用时随到随
取,工后按价付款。
上防民工生活报酬按上级规定: 1949年以前每人每天秋粮4.5市斤, 1950年
后每工日0.4元,后续涨至1.25元。现行标准0.8元。全力以赴时,每人每天
仅发茶水费0.2元,生活费用由村(队)负担。
防洪抢险 清末民国年间,县内防洪抢险之事,旧志记载较详,本志不
复记述。
解放后,40多年连续取得防洪抢险斗争的胜利,确保了伏秋大汛未决口。
1947年伏秋大汛: 是年3月花园口堵合,黄河复由利津入海。7月上旬河水猛
涨。弃守9年的黄河大堤处处生险,数万民工上堤抢守。大马家险工大溜紧
逼,诸埽掉蜇,埽前水深由3—4米刷深至10米左右,近200米大堤堤顶塌入水
中。 利津限制和办事处副主任王砚农6个工程班,600余民工新开秸埽15段紧
张抢护。抢险期间国民党飞机不断轰炸骚扰,杨董村一民工炊事员牺牲。防
汛员工冒着飞机轰炸危险,抢先20多天,大溜突然右移下延,一夜之间险工
淤平脱险。
大溜下延后直趋张家滩险工,埽坝纷纷下蜇走失,原大马家抢险人工,迅急
赶至张家滩,接连开埽9段,抢险持续40多天。国民党飞机反复轰炸,运料
船工林子凤牺牲,林子明负伤。
同期,綦家嘴险工出险严重,县委书记向旭坐阵指挥抢险。该险工突入河心,
大溜顶冲,埽坝几乎全部掉蜇入水,有些坝段堤顶全部塌陷入河,仅存背河
堤坡御水,加以东北大风,涌浪泼岸势欲溃决,民工惊慌无措,防汛班长于
得河几欲鸣锣报警决口。危急之际,风向突然转为西南,浪势立见缓和,工
地领导急召民工砍运青料,突击修工,终于转危为安。
9月上旬,秋汛接连而来,王家庄险工又生大险。该险工长逾2公里,座弯顶
冲,怀抱全河,大溜直冲,形势险要,多数埽堤掉蜇入水。县长王雪亭带领
两千余名民工昼夜抢护。7日下午,有10多段埽坝出险,正抢护之时, 11加
国民党飞机轮番轰炸扫射达5小时之久,料垛起火,民工王子明中弹牺牲,
王增科、王文佑负重伤。经七昼夜抢护,耗用砖石4000余立方米,秸料30余
万斤。
9月11日,大溜突然下延,14—28号埽坝漂没,工地存料已烧光用尽,三区区
长于勇泉命各村砍伐树木,征集檩条、秸料、绳缆,抢修新埽五段,因无砖
石抛护埽根,不足一天即与堤身脱离。19日夜,诸埽漂走,难以坚守,中共
利津县委当即决定退守套堤,保住二线。20日晨,二线布防刚刚就绪,险工
大堤已决, 河水旋与套堤平。该套堤系汛前新修,初遇大水,遍生渗漏。
县委抽调县大队200余名战士参加抢护。背河一管涌喷水如注,县长王雪亭
亲临指挥并参加抢堵。工程队员刘明臣、王焕明、王庄村民李文奎、王其连
等五、六十人挽臂下水,摸清洞口,塞入麻袋等料物均被急流冲走。危急之
中,老河工于柞棠抱起一捆秫秸插入洞口,再以被褥、麻袋等堵筑,终于抢
护成功。王庄抢险历时20多天,共抢修埽坝23段,堵漏洞16个。
1949年秋汛: 9月24日,洪峰入境流量每秒7350立方米,超过1937年麻湾决
口时水位。两岸人民上堤抢险,大堤之上,加修子埝,县委书记林光坐阵綦
家嘴,县长邢钧守王庄险工,宣传部长李群、办公处主任张汝淮驻守张滩险
工。右岸四区防段首先发生风险,脱坡、蜇裂严重。县长邢钧带大批干部度
和指挥抢救, 在临河抢修护沿万余米,填塞漏洞9个,陷坑53个,并于渗水、
裂缝堤段散厢护沿2.35万米, 共用秸柳料156万斤,麦稂2.5万斤,麻袋口袋
5276条,苇席66领,棉被39床,保住了右岸大堤安全。
与此同时,王庄险工吃紧,七八段埽坝一同出险,县长邢钧遂于河东返回指
挥,连续抢修14个昼夜,诸埽始稳, 大溜下延,48号(今43号)磨盘埽一小
时内沉陷水中,大堤塌去6米,副股长于柞棠指挥民工用1万多条麻袋, 装
红泥抛至埽前,又用25个铁笼装石抛护根基,全坝免于塌垮。诸埽抢险,共
用石料2916立方米, 砖515立方米秸柳料175.9万斤。抢险结束后,县防汛指
挥部为124名工程队员、75名村干部,341民工记功授奖。
1958年特大洪水:7月19日起,大水开始漫滩。25日9时,利津水文站洪峰流
量每秒1.04万立方米,水位13.76米, 持续15小时之久。 每秒5000立方米以
上的洪水持续15天。 全县大堤长时间偎水,淹没滩地5.96万亩, 村庄24个,
7061人被围困,2人被淹死。县委书记李旭与6位副书记、3名县长及16名县委
委员上堤,分设4个指挥点坐阵。全县抽调1365名干部、教师、职工分守各汛
屋,带领3万余名民工,加修子埝, 昼夜抢护。沾化县派干部100名率1万余
名民工,随带麻袋4.53万条,照明车1部,日夜兼程上堤谢芳。 惠民专区负
责人亲临指挥,并派187名干部,调拨大量防汛物资和车辆、船只到工地协
助,中国人民解放军3750部队派官兵100人驻防。 淄博市派17名医生组成医
疗队,协助医疗服务。防汛员工奋战15昼夜,加修子埝8.63万米,后戗5段,
埽台70段,错车台32个,加高埽坝101段,排除渗水、漩涡、陷阱等险情22处,
推运土方17.65万立方米。终于战胜特大洪峰,安全度过汛期。
1975年防洪抢险:黄河第十一、十二两次洪峰汇合,于10月20日17时入境,
利津水文站流量每秒6500立方米, 水位高达14.52米,全县大堤为水,县委
书记宋传伦坐阵县指挥部统揽大局。副书记张肇远、马登强及数名常委分住
宫家、 王庄、 集贤、 东宋各点指挥防守。1.2万民工上堤设防。济南军区
5522部队赶来支援。洪峰期间,多处险工,堤段生险,汀河公社15华里防守
段面水面宽阔,风险尤重。公社书记隋志安指挥全社星夜组织3700余名民工,
90部大车,2300辆胶轮车,由各村党支部书记带领,仅用9个小时,把43万斤
料物运到大堤。隋志安身先士卒,带领民工下水打桩,抢修护沿,保住了大
堤的安全,草袋3.1万条,席5297领,秸柳软料128.2万公斤,木桩2.4万根,
绳索3242公斤,土方0.6万立方米,耗资44万余元。
1976年防洪抢险: 是年5月,罗家屋子截流,改道清水沟入海,河槽尚未刷
深,水位表现偏高。入汛之后, 连续7次洪峰,其中第五、六两次洪峰在艾
山以下汇合,9月8日入境,流量每秒8010立方米,利津水文站水位达14.71米,
洪峰到达之前,78公里大堤已全部偎水。从8月27日设防,上堤男女民兵7904
人,干部698人,县委书记、常委分头设点坐阵指挥。
防汛期间,大堤渗水9027米,风浪塌岸1.06万米,险工出险21段次。抢险中,
清河村民兵张树森发现水中漩涡,冒险跃入水中探摸漏洞;后北街民兵副连
长赵卫军(女),患病高烧,坚持在水中打桩编柳,晕倒两次不上岸。9月6
日,风雨交加,昼夜未停,防汛民工食宿困难,沿河各公社立即组织后方敛
衣造饭人背马驮送到堤上。经20多天鏖战,取得防洪斗争胜利。全县评选出
65个防汛先进集体,2594名先进个人。
此次防汛, 耗用石料2238立方米, 秸柳软料30万公斤, 草袋7400条,土方
1.46万立方米。
洪水期间,滩内25个大队,2539户、13451人被围困,9万余亩农田被淹。县
委派30余名干部组织抢险,抢收庄稼1.63万亩,抢出大牲畜237头,仍有7.37
万亩农田绝产,损失粮食900万公斤,倒塌房屋3826间,砸死大牲畜5头。
第四节 防 凌
凌汛形势 利津地处黄河尾闾,河道浅窄。冬季封冰淌凌,冰块易叉塞,
壅水上涨,形成凌汛。
利津地理纬度比上游段偏高,气温比上游地区偏低。一般年份,封河往往先
从利津段起,递次向上封。自1950年至1985年34个冬季,有7个年份未封河。
其余27个封河年份中,有22年是利津先封,渐至上游。封河日期最早时为12
月14日(1967年),最晚至次年1月下旬。天气严冷时,每日封河速度达100
公里以上。境内封冰期多年平均为53天,最长时达85天(1967—1968年度)。
冰盖厚度一般在20厘米左右,叉封时可达50—70厘米, 1957年曾测量到100
厘米的冰孔和断面。主流河道冰盖下多有冰花、冰屑滞流,最大厚度3米以
上。济南以上河段冰厚一般在10厘米左右,冰盖下冰花、冰屑较少。
解冻开河先自上游段起,递次下开至利津海口。建国后资料,利津开河最晚
时间为3月18日(1969年)。水量忽大忽小,气温忽高忽低,常造成一年数封
数开的局面,水大天冷时,水鼓冰开,称为“武开河”,庞大坚硬的冰块极
易叉塞,最为凶险。
凌汛水量传播与伏汛相反, 自上而下逐步递增。河道封冰上至河南省荣阳
汜水河口,长达623公里,河段内蕴藏大量河谷蓄水。 1955年1月开河时,花
园口至利津河谷蓄水量达16.18亿立方米,一般年份在5—13亿立方米之间。
上游气温转暖开河时, 大量河谷蓄水夹带冰凌次第合并而下, 步步增加。
1972年凌汛, 洪量在孙口站为每秒672立方米,至洛口增为1270立方米,到
达利津时激增到2230立方米。 1950年以来利津最大凌洪流量为每秒3430
(1957年2月28日) 。河水内杂以冰块,冰絮滞留,流速较缓,同流量水位
比伏汛偏高。 1977年1月1日, 利津水文站流量每秒1.04万立方米, 水位却
高达13.71米,接近1958年每秒1.04万立方米洪峰的水位。1955年1月29日凌
洪流量每秒1960立方米,水位高达15.31米,为利津水文站历史上最高水位。
上游河段次第解冻开河,大量冰水合并而下,利津河段仍然水面固封,加以
尾闾浅窄弯曲,极易壅冰叉塞,数小时内即成冰堆,冰坝冰积如山,直插河
底,水无去路,暴涨如沸。漫溢大堤而成灾,人力难以抵御。凌汛防守时有
防不胜防之虞,俗云“伏汛好抢,凌汛难防”。
凌汛措施 清末、 民国年间,凌汛时用木料在埽坝前绑扎冰排,防止冰碴
埽坝成险。别无其他防凌措施。大堤防守同伏汛。
解放后开始搜索凌汛形成及发展规律,并试用多种预防措施。1950年至1960
年,防凌措施以破冰为主,主要方法有凿打冰沟, 撤土融冰,人工撬拔,
船只晃压,飞机大炮轰炸,炸药包爆破等。1958年1月,山东黄河河务局特制
两艘破冰船下水试用,每艘功率400马力,吃水1.5米。被迫岁的冰块在河口
浅滩及河道弯曲处滞留,即刻重新封固,且冰厚超过30厘米,冰絮多,水量
小实无法实用,次年停止试验。以上措施,为炸药爆破效果较好,至今仍采
用。
1960年三门峡水库建成后,防凌措施发展到以调节河道水量为主,爆冰为辅
的阶段。调解河道水量之法,由上级河务部门按科学数据控制三门峡出库水
量,并用沿黄涵闸泄水削减凌峰,为下游创造“文开河”的条件。二十多年
来,其法效果显著,然三门峡以下仍有数十亿河谷蓄水,对利津段构成严重
威胁。历年防凌,采用人工爆冰、扫除流水障碍为重要措施。
爆冰以黄河工人为主操作,每年组织3—4个队,每队30—50人,掌握时机,
在开河前三四天内突击完成爆破任务,爆破范围,上起麻弯险工,下至东坝
或一号坝。开河时随凌追击,随叉随炸。
防凌纪实 清末到民国年间防凌状况无详细资料。新中国建立后有几次较
大防凌抢险。
1951年凌汛: 1月上旬,严寒异常,7日利津封河,9月封至郑州,总长600
余公里。27日,气温回升,河南省开合,至29日中午,利津段以上全部开通。
满河淌凌。当开至左家庄一带时,气温突然下降,左家庄以下河面仍然固封,
流冰受阻,又复叉塞上排,连绵40余例,尽成冰山,冰水上涨,漫滩偎堤,
利津县防汛指挥部组织各区民工, 迅速上堤设防。2月1日拂晓,刘家夹河
水位已达13.76米,超过1949年最高水位0.83米。 2月2日傍晚,上游冰块伴
随2米水头压境而下, 险工埽坝防凌排多被拦腰截断,插破埽肚,挤烂坝身
30多段,各险工防守吃紧。十六户一带,水面几与堤平,,冰块爬上堤顶多
处,幸得民工抢筑子埝,免于漫溢。两岸出现漏洞、渗水13处,均经全力抢
护,转危为安。夜间11时,巡堤民工在前左村前发现漏洞数处,强行堵塞后,
又在背河土堂出现漏洞3处,鸣锣报警后,30多名黄河工人代300余名民工飞
奔抢堵。无奈时值深夜,临河水面俱为浮冰覆盖,无法查出洞口,加之天寒
地冻,取土困难,背河抢堵无效。工人张汝宾、于宗五等冒险在临河破冰抢
堵时,堤顶塌陷10余米,冰水乘势涌出。工人张汝宾、张窝村村长刘朝阳及
民工赵永恩随堤落水牺牲。口门迅速扩大,大堤溃决。称王庄决口(后事详
堵口节)。
1955年凌汛:1954年冬,天气奇寒,封冻特早,12月15日利津封河,27日上
封至河南省荣阳汜水河口。冰厚30厘米以上,长623公里。利津县防凌指挥部
组织民工4822人凿打冰沟,撤灰撤土,总长7.11万米,面积1300万平方米,
组织爆破队3个,反复爆冰,以削弱冰凌强度。
1955年1月下旬天气转暖, 27日,河南省境开河。28日开至洛口,流量已递
增每秒2000立方米。29日开至利津。 当时王庄气温比洛口低5℃左右,河面
依然固封。3时在王庄险工4号坝前叉塞,大量流冰自上游汇集而来,拥塞于
王庄至麻弯间30公里的河道内,水位徒涨4.3米,平均每小时涨水1米左右。
刘家夹河水位15.31米, 超出防洪保证水位1.51米,大块冰凌涌上险工与大
坝堤顶,,全县党政军民紧急上堤防守,抢修子埝。县长郑林青、人武部长
王旭升、修房段长谭致和,即赴右岸指挥防守和爆破;县委书记王凤仁、副
书记宋传伦、副县长尹洪英、副段长刘洪彬负责左岸指挥和后勤供应。济南
军区和空军部队派出炮兵和飞机前来轰炸冰凌,无奈冰插严密,炸弹坑内有
泥无水,不见奏效。山东省委书记舒同命令炸开小街减凌分水堰,为时已晚,
又无经验,反复爆炸破堤,分水有限,效果不佳。至晚,刘家夹河、大李夹
河、庄科、张家滩、佛头寺、五庄等地叠出漏洞抢险。晚17时,张家滩险工
发生大险,该段大堤原来民宅很多,迁移后宅基未加翻筑,此时靠水蜇陷,
缝隙透水,演成三处漏洞。城关区长李积功、工人岳朝宗带领民众先将背河
房屋拆除,唯临河浮冰,洞口探摸不明,只得用麻袋堵塞漏洞,用土压实。
但此堵彼出,处处冒水带泥,料物耗尽,大堤陷顶,民工大部惊慌四散。此
时剩余之人突见临河水面打旋,适逢县城装运麻袋、棉籽包的车辆由此通过,
遂将料物卸下,抛向旋涡之中,水流骤减,散去民工急速返回,挖开堤身,
竖立5扇门板,2扇风门,侯永棉籽包屯塞,大土压实,抢先成功。
18时,刘家夹河背河堤坡淹水,用麻袋装红土压护后水流暂止。1小时后,
堤脚以上突现3个洞口,出水如喷,用麻袋、被褥抢堵无效,又在临河抛掷
麻袋,围成埽形,水流仍然不止,霎时堤顶陷落,深5米,长9米。 抢险人
员急忙跳出陷坑,缺口内水声震耳已成口门态势,恰值惠民地委副书记江波、
副专员李群、县委书记王凤仁率领随凌追击队赶至此地,遂命地区抢险队和
省河务局工程大队伙同民工奋勇抢堵。同时,县指挥部从粮食局、油棉厂调
运的麻袋、棉籽包大量晕倒。人众料足,筑工顺利,于23时抢堵成功。此险
用去麻袋4万多条、棉被、棉衣、棉籽包大宗。
当张家滩、刘家夹河等地抢险堵漏之时,四图村南大堤背河柳荫地出现管涌
多处,范围30米方圆。驻守干部立即组织民工封压土袋,半小时后演成漏洞,
背河洞口,喷水如注,高过人顶。旋即又向临河水中抛掷麻袋、草捆、秸料,
毫无成效,霎时大堤塌陷,四图村民工赵锡纯、赵荣刚随堤塌陷入水牺牲。
遂又沉船两只,抢堵缺口,无奈存料用尽,又加北风凛冽,灯火全息,地冻
如石,取土困难,抢堵不果,于23时40分溃决。
四图村南抢险之际,五庄村北大堤也决一口,此处民工全部赶赴村南抢险,
漏洞初现时无人相顾,待村民宫祥林发觉报告时,局面已不堪收拾。两处口
门相距3华里余,称五庄决口(后事详堵口节)。
1969年凌汛:自1969年1月初开始,先后有五次强寒流侵袭,其间有四次幅度
较大的气温回升,形成上游三封三开,本境固封不动的局面。三门峡水库防
凌蓄水18亿立方米,淹没库区耕地13万亩。上级决定在利津段爆冰。开河前
扫除流冰障碍。爆冰河段上起宫家险工,下止东坝村以下。本县三个爆破队
与惠民、宾县及解放军爆破队,均用加大药量,多炮齐发的方法,每次布雷
50—100个,药包3公斤以上,10天完成破碎冰盖900余万平方米的任务,耗用
炸药63吨,雷管12415个,将窄河段溜道打通。
3月16日开河至利津境,15时30分在王庄险工叉塞,2小时后始下行。至罗家
屋子又复叉塞,16小时中上叉15公里,河水陡涨,50华里大堤偎水,15个村
庄被冰水围困。县防凌指挥部立即调1800余民兵上堤设防, 并派干部赴遇
水村庄指挥群众搬迁。幸时值初春,天气温暖,叉冰不久即开,水落如潮,
3月18日度过凌汛,此次防凌历时70多天,治河史上罕遇。

第五节 堵 口

宫家坝口 民国10年7月19日黎明。宫家村南大堤决口,水头高达4米,
奔腾下泄,至第三日,口门刷宽640米, 夺全河流量7/10(其时全河流量约
每秒5220立方米),溃水北趋,越徒骇河及旧山新河,向西北入无棣县境之
套儿河后平漫入海, 泛区长150余华里,宽30—60华里,总面积约5400平方
里。灾区中有利津210村, 沾化80村,滨县50村,在民18.4万余人,除自谋
迁移他乡者外,无家可归露宿大堤者6万多人。 利津灾民公推纪鹗元、任道
远奔走于济南、天津、北京、保定等地,向政府和慈善团体陈述灾情,吁请
赈款,请求堵口。
初时,口门近600多米,尚能兴工堵复,可节省料物,事半功倍。因辗转请
款,延误时间,政府仅拨给5万银员,不敷应用,而门口向西扩展至南杨家
村,宽达1786米,成全河夺溜之势,筹堵更加困难。年内,山东河务局因库
款支绌,始终未曾兴工堵口。
次年3月山东河务局与美商亚洲建业公司总工程师塔德协商承包堵口工程,
因工期近迫包价太低未能商妥。后有计划按包公办法,由督办处自行堵筑,
以工代赈。无人敢负责,复作罢论。10月又与美商建业公司磋商,于11月20
日晚签订正式合同,规定包价银币150万元。下游御水工程及其他经费由政
府另拨。
12月堵口兴工, 采用引河截流方法,引河于民国12年5月15日放水。截流坝
做法,系用木桩、横梁架设便桥。安设轻便铁轨。用人力铁车运送石料,抛
填桥下,再以麻袋、苇席遮护、填土筑实,至7月8日闭气。10月中旬堵口竣
工。民国13年春移交河务局,办理善后工程。
宫坝堵口,历时三载,耗资200余万元。创引河制胜一法,但截流坝下埋藏
大量乱石,留下了后患。
扈家滩口 民国18年2月18日, 王家庄河道冰凌叉塞,20日,扈家滩至姜
家庄大堤漫决口门3处。溃水经苟王庄,马镇广出县境,越过沾化县,至无
棣县套儿河入海。淹没村庄60多个,灾民公推纪鹗元、王汝汉、王兆先赴济
南、泰安等地,向慈善团体、行政机关呼吁赈款,请求堵口。
5月,山东省政府令农矿厅长阎容德组织堵口委员会,办理堵口事。6月10日
兴工。 施工月余,即将合龙,适逢大汛涨水,口门由3米刷深至近20米。7月
20日狂风暴雨,一昼夜间将东西两坝所进各占全数冲走。原估料款不敷,被
迫于24日停工。大汛过后,口门淤淀,水深不足3米,估需用款7万余元。奈
库款支绌,,天寒地冻,难以兴工,遂罢。
次年5月5日堵口再兴,估用公款11.9万元,招募民工,现钱买土,昼夜赶办,
于6月10日大功告成。
王庄口 1951年2月3日1点45分,王庄大堤决口,口门处原为赵家菜园村,
1895年曾连决两次,均以秸埽堵合, 其后大堤渐高。腐料埋于堤下3—5米,
厚达1米左右。此次凌汛水位特高。渗压强大,腐料空隙渗水而成管涌,隐
患成灾。口门宽217米,水深13米,过流约每秒600立方米。溃水入沾化县徒
骇河归海。泛区长40余公里,宽14公里。淹耕地45万亩,受灾122村,8.54万
人,倒塌房屋8641间,6人死亡。
决口当日,山东黄河河务局局长江衍坤,惠民专署专员陈梅川,即速赶至组
织抢救。翌日,山东省人民政府秘书长孟东坡、农林厅长宋文田、水利局长
江国栋、省生产救灾委员会秘书长胡亦农等到王庄实施善后安置, 省生产
救灾委员会拨发小米150万公斤,华东军政委员会拨救济粮100万公斤,调集
船只358艘, 干部218人,分赴灾区施赈。并设收容所6处,粥厂1处,安顿灾
民。非灾区群众捐献熟食1.03万公斤,薪柴0.99万公斤。黄河水利委员会主
任王化云率工程师多人,星夜兼程,赶至口门察看水情、工情,随即确定在
利津成立抢救委员会。2月6日,国家永利部派司长刘仲瑞来王庄视察决口救
灾情况,研究堵口方案。
2月15日, 山东省人民政府作出堵口工程决定,成立堵口工程委员会,王化
云任主任,江衍坤、陈梅川任副主任。中央拨款480万元,责成山东省政府
迅速兴工。
3月21日, 正式开工,调集技工、民工7000人,日夜奋战。4月1日,东西两
坝开始进占,7日凌晨5点20分合龙大工开始, 省府副主席郭子化乘舟督战,
全体员工奋力堵筑,9点整口门闭气,合龙大功告成。至5月20日堵复工程全
部告竣,共做土方24万立方米,耗用秸苇柳料209.1万公斤,石料1.54万立方
米,木桩1.2万根,人工26.5万工日,耗资105.5万元(折新人民币)。
五庄口 1955年1月29日夜, 五庄决口,口门处为1922年公坝堵口处,堤
下埋藏大段堵口时散抛之乱石,当地群众称此处为“洋桥”。此次凌汛水位
特高,渗压强大,乱石缝隙透水成管涌,大堤塌陷,隐患成灾。 大堤两口
门总宽550米,溃水沿1921年溃水故道北流,淹利津170村、宾县100村、沾化
90村,耕地88.11万亩, 倒塌房屋5355间,被灾人口17.70万人,死80人。其
中利津淹地39.86万亩,倒房4702间,死72人。尤以五庄、四图、张潘马三村
受灾最重。
1月30日, 山东省人民委员会紧急拨款65万元救济灾民,派民政厅副厅长王
子彬率三个工作队赶赴灾区抢救。省卫生厅派两个卫生队来灾区医疗病患。
省粮食厅调运救灾粮500多万公斤安排灾民生活。
山东省人民委员会紧急决定,由山东河务局与惠民专署组成“山东黄河五庄
堵口指挥部”,指挥王国华,政委李峰,副指挥田浮萍,2月份即采取挂柳
沉淤。绳料搂厢等措施堵筑小口门。3月初,调集利津、滨县、惠民、蒲台、
博兴、高青、齐河等县6600余民工正式开工。3月6日开始大口门截流,11日
正坝合龙告成。12日合龙口闭气,13日截流工程全部告竣。
五庄决口至堵复,历时仅40天。耗用人工27.85万工日,秸柳料336.7万公斤,
木桩1.25万根,麻袋1.97万条,蒲包6.6万个,麻绳7.29万公斤,木材4044立
方米,史料2908立方米,土方40.93万立方米,耗资79.51万元。

第六节 水文观测

观测站网 利津水文站:民国23年设于右岸彩家庄,民国27年利津河竭而
停测。
1950年1月, 经黄委会批准,复在左岸刘家夹河险工设站,属黄委会设立的
流域性水文测验基本测站。测站断面位于县共9号坝,王旺庄枢纽工程截流
后,于1960年6月站址迁至罗家屋子,1963年迁回刘家夹河险工至今。全站工
作人员25名,其中专业技术人员6名。
该站常年测验项目有水位、流量、含沙量。1969年起,该站又被定为冰凌观
测试验站,为全国重点站之一,增加了冰凌观测报业务。1972年以来,先后
利用自记水位和同位素测验泥沙技术,提高了测验效率和精度。1983年装设
自动过河缆,以市内控制操作取得测流成果。其测试数据,逐日译码拍报至
中央防汛总指挥部和黄河防汛总指挥部。各阶段观测成果有黄委会水文局编
汇在黄河流域水文年鉴之中。
宫家水位站: 位于宫家险工,1958年1月由利津修防段设立。1962年迁进
在汛期观测水位,后改为常年观测站。水尺设在险工27号坝上,由利津修防
段宫家分段安排1至2人负责观测。
张滩水位站: 位于张滩险工,1947年设。1950年前只有水尺读数而无水位
高程。1951年1月由利津修防段改为常年观测站,1960年10月改为临时观测站,
仅在大汛和凌汛是测报水位。水尺在险工9号坝。
王庄水文站: 1949年汛期由垦利分局设为汛期观测站,1958年改为常年观测
站,由利津修防段安排1至2人负责观测。水尺原设在险工5号坝,1951年迁至
15号坝,1964年又迁至25号坝。
凌汛观测站: 1960年起,山东河务局指定王庄险工为凌汛观测站。由利津修
防段安排1至2人进行水文、气象、冰凌等项目测报。
冰凌观测组: 每年由宫家、张家滩、王庄、集贤分段各设一个组,每组8
人,进行冰凌测报。
黄委会河口水文实验总站还先后在小沙、刁口、罗家屋子设立水位站,随河
口改道变化,各站相继停止观测。
观测任务 在正常情况下,每年7月1日至10月31日为大汛期,汛期观测内
容有水位、河势、险情、险工靠溜、根石探摸等,各分段将观测结果报县段
汇总分析。
凌汛期一般自每年11月20日至次年2月底止, 特殊情况是由省局通知提前进
入或推迟结束的时间。观测内容有水位、气象、冰情等,各观测站、组将观
测结果报县段,汇总整理成图、表、文件资料,分别报送局、处和对岸博兴、
垦利修防段各一份。
第七节 河防通讯
黄河汛情的传递, 自明代万历二年即照飞报边情的办法, 设置塘马驿站,
每30里为一节,一日夜驰送500里, 其行速快于洪水的传播速度。清代沿用
明制,至光绪二十八年山东巡抚周 与济南设立官电局一所,黄河两岸重要
险工设立分局,使用电话传递汛情。时经6年,山东沿河架设通讯电线路750
公里,右岸通至宁海,左岸通至盐窝。
民国初期,战事迭连,电话线路屡遭破坏,屡坏屡修。至民国27年,右岸修
复至小街险工为南四分段第三防守汛驻地, 分段长室与汛长室内各设单机
一部,为瑞典产AB128型话机。通讯线路为杂木杆,单线条,采用单点定时
通话的办法。线路架设及维修等,均由总办办理,总段以下无专门通讯机构。
解放初,分段的电话只能通到县段,线路仍是杂木杆,单线条。1952—1953
年,县段装设总计和单机,线路更换为杉木杆,双线条。1968年起,逐步完
善全县河防系统的通讯网络,提高通讯质量,并用混凝土线杆代替木杆,用
钢质线担代替木质线担。
1985年, 境内河防通讯线路总长达81.05杆公里,线条347.5对公里。县段设
100门总机1台,集贤分段设20门总机1台, 通联常设话机43部,施工或防汛
时临时搭挂话机10部。可直接接通惠民绣防处、东营修防处、军马总场、境
内各分段、险工及县段各股室,并可通过利津县邮电局总机转接长途和市话
各单位。
1976年起,县段在防汛防凌中增设了无线电通讯联络设备,备有A350型电台
1部,对讲机4部。
河防通讯设施为专线专用,归河务部门直接管辖。清末,省河务局设官电局
一所于济南,民国期间改称河工公电局,电讯及机线业务均由省局统一管理。
解放后设局、 处、 段三级电话站,分级管理,费用从黄河事业费内支付。
1947年利津段电话站初设时配电话员1人,,1950年增至2人,同时担负外线
与话务。1961年后通讯人员逐年增加,今有10人,其中线务4人,机修1人,
话务5人。
通讯业务皆按上级规定之守则办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