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传略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54&A=8&rec=202&run=13

綦沣

綦沣 (1760年前后-1840年) , 字汇东,利津县綦家夹河人。清乾隆五十七年
(1792年)中壬子科举人,嘉庆元年(1796年)钦赐翰林院检讨,国子监学正。
他一生勤奋好学,博览群书。青年时期,教过私塾,治学严谨。制定了学规
12则,著有《四书汇解》、《周礼辑要》等书,流传后世。
他在致力儒学的同时,刻苦攻读医学著作,博采各家之长。不仅对中医理论
造诣颇深,临床经验也很丰富,擅长内科、妇科,对医治疑难病症和痘疹、
瘟疫有独到之处。在瘟疫、痘疹流行季节,求诊者络绎不绝,门庭若市。綦
沣虽出身封建士绅家庭,但医德高尚,对登门求医的病人不分贫富都精心诊
治,多用小方和土单验方;所用药物,资源充足,价格低廉,疗效甚佳。他
高超的医术和行医为民的医德,至今仍在民间传颂。他对望、闻、问、切四
诊俱精。有次,某人的次子生了痘疹,请綦沣诊治,綦沣在针疗病人的同时
也对其长子针。.他人感到奇怪,问:“次子生病,为何也给长子针灸?”他
解释道:“痘疹乃传染之疾,你长子也得了同样的病,要想让你的长子顺利
的出疹,就必须先针出淤血,方可避免邪毒入侵。”时隔三日,正如綦沣所
说,其长子、次子均顺利出疹而愈。綦沣总结几十年临床经验,著《医宗辑
要》一书,共13卷,14册,计30余万字。其中记载病例500多个,包括内、外、
妇、儿、瘟疫、痘疹等科,列处方近2000个,验方、便方、自拟方200多个。
该书既有传统的中医理论,又有自己的独到见解,是一部内容丰富论述精湛
的临床参考书,是祖国医学的宝贵遗产。
綦沣前半生着重于治学方面,后半生偏重于行医。道光二十年(1840年)病故
于綦家夹河。

岳镇南

岳镇南(1785--1843年),字文峰,利津县北岭村人。生于书香门第。
幼年读书,记忆过人。青年时代,博览群书,以文章负名。创作《制艺诗赋》
和骈体文数百卷。清嘉庆十二年(1807年)中举人,道光二年(1822年)中进士,
授翰林院编修,后任都察院监察御使、九江府知府、甘肃、直隶按察使、云
南布政使等职。以为官清正廉洁、办事机敏谙练而出名。
道光十六年(1836年),岳镇南出任九江府知府时,该地多大盗,世风不淳。
他先是严明法纪,擒治盗首,教化盗羽,为民除害,后又修葺书院,培养人
才,教民众懂礼貌,知廉耻。其任职三年,九江正气大兴。初任直隶按察使
时,适有文安县王海陇调奸未成毒死三条人命一案未结,前任官长审理不清,
业已另案缉凶。岳镇南详阅案卷,彻夜不眠,再加周密调查,很快使案情大
白,避免了冤案发生。不到一年他升任云南布政使。在任期间,秉公执政,
革除贿赂歪风,有人馈赠金钱,他说:“此民脂民膏,余不忍受也!”对所
属官员,发现徇私舞弊者,立加严惩。
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岳镇南病逝于云南,卒年58岁。

赵长龄

赵长龄(1797—1872年),字怡山,利津县姜家庄人。
青少年时代勤奋好学,颇有文才。道光十年(1830年)中举人,道光十二年中
进士,参加殿试被选为庶吉士,留翰林院庶常馆,后步人政界。先后任都察
院左副都察史、广东肇庆府太守、四川按察使、陕西巡抚等职。鸦片战争失
败后,清政府于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在广州设立五口通商大臣,赵长龄奉
命协办。
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赵长龄任盐运史,治理盐务,严查偷税漏税,恩威
并重,颇有成效。同治五年(1866年)任陕西巡抚后,去山西参与镇压捻军,
作战失败,被清廷罢官。两年后,皇帝下诏令其还京,他以年衰为由告退。
赵长龄晚年著有《元善堂制艺》 、 《诗文集》 若干卷行世。于同治十一年
(1872年)病逝,卒年75岁。

李佐贤

李佐贤(1807—1876年),字仲敏,号竹朋,利津县左家庄人。他聪颖勤奋,
博学多才。道光八年(1828年),乡试夺魁,十五年会试中进士,道光十八年
殿试,由礼部庶常授编修,居国史馆。道光二十四年典试江西,二十六年出
守福建汀州府。咸丰二年(1852年)引退故里。
李佐贤工于诗文,擅长书法,兼涉考据之学,对金石书画,砚石印章能剖析
微茫,辨其真赝,是清代著名金石家。
李佐贤少时喜爱金石书画,尤以古钱为专好。初居乡里,见闻未广,21岁中
解元后,游学济洛,往来于齐鲁邹滕故都间,随地访求古钱币及有关学问,
见闻益广。道光十五年,李佐贤中进士后,居国史馆近十年间,所见古币品
种日多,每遇奇钱异币,不惜重金购买。闲暇专心研究,并常与京中同好者
相互投赠、切磋学问,逢遇罕见古钱,则设法借取,搞成拓片,连同记述文
字一体保存。至道光二十四年,他将所藏古币资料整理装订成册,成为《古
泉汇》之雏形。从道光二十六年起,李佐贤任福建汀州知府6载,因公事纷
繁,无暇顾及古钱币的搜集与研究。咸丰七年进京闲居,将主要精力放在古
币研究上,数年不辍,把所收藏的10大箱古币分类鉴别,逐类绘图并加注释。
于同治三年(1864年)编辑成《古泉汇》64卷,17册。该书是研究古钱币的珍
贵史料,今存山东省图书馆。
李佐贤晚年著作甚丰,有《书画鉴影》、《石泉书屋》等。同治六年还编辑
了《武定府诗续钞》24卷。光绪二年(1876年)李佐贤卒于利津,终年69岁。

张 铨

张铨(1795--1872年),字寅阶,号翼南,利津县左家庄人。
张铨生性纯厚诚实,不尚交往。青少年时代,嗜学不厌,尤喜唐诗,颇有文
才。道光十五年(1835年)中进士。始任刑部主事,后升任刑部郎中。居京十
余载。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出任江苏常州府太守。他体恤民情,秉公办
事。在任期间,除应酬官事外,余暇吟诗。数年后因仕途艰难而告职还乡。
此后,主要精力用于诗作。著有《爱山堂诗存》若干卷行于世。时人谓其诗
有盛唐之风。
同治十一年(1872年)12月病逝,卒年77岁。

王会英

王会英(1829—1909年),字薇卿,号愚村,利津县台子庄人。12岁丧父,少
年立志发奋读书。
同治十二年(1873年),乡试中举,翌年举进士,授翰林院检讨。不久,入谏
院,掌福建道监察御史、署兵、刑、工、户科给事中。
光绪十八年(1892年),王会英回乡探亲,得知前任利津知县钱容,纵容汛官
王国柱霸占耕地,将耕民赶至临海垦荒,因遇风潮,灾民死亡千余人。上拨
救灾库银两万多两,他只下发少数,余皆贪污自肥。灾民衣食无着,痛不欲
生。现任知县吴兆荣坐视不救。王会英返京后,查明邸抄,疾书奏折,弹劾
山东巡抚福润纵吏毒民,玩忽人命。
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利津北乡黄河西岸吕家洼决口,当地民众受害甚重,
惨不堪言。而山东巡抚李秉衡决计不堵此口。王会英得知此情后,不避重臣
切齿之祸,奏报朝廷弹劾李秉衡刚愎自用,不恤民情,贻误河工。朝廷上下
为之震惊,急旨谕李秉衡限期将决口堵好,使利津北乡民众免除洪水之苦。
王会英为民兴利除害,敢于忠言直书。权臣福润,李秉衡之流忌之如仇,密
谋策划,千方百计排挤王会英出京。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王会英被朝廷放
任甘肃平庆泾固化盐法兵备道,子女对其甚加埋怨,但他义无反悔。在甘肃
任职年余, 政绩卓著。后因年迈体衰,告老还乡,寓利城数年。于宣统元年
(1909年)病逝,卒年80岁。

王荀

王荀(1863—1929年),字允亭,利津县王庄乡买河村人。为人刚直,待人宽
厚,见义勇为,不畏强暴,甚为群众所颂杨。
王苟幼年失学,从农辛勤耕耘。光绪三十年(1904年),他到利津东洼玉龙嘴
一带收割野生植物,见荒地甚多,且土质肥沃。于是便托亲朋到县衙中说情,
领地23顷,分给无地农民耕种。从此他家境逐渐富裕。王荀常以粮周济贫民,
每逢年关,对无细粮之户慷慨相助。
1914年,利津大旱,农业失收,广大农民饥寒交迫。翌年春,王荀组织邻近
数村二百多户贫民吃“大户”(即富户)。他先献出自存粮共食,后带领大家
到其他村吃富户谋生。豪绅上告,县衙派兵将王荀所率贫民驱散。
1923年,匪患四起,民不聊生,王荀在利津东洼玉龙嘴结识寿光县周洪祥(绰
号周铁头)、潍县董来朋两位“红枪会”师傅。为防匪除奸,使群众得以安居,
是年冬,王荀将周、董两人请至本村,帮助习武练功,建立“枪会”,众人
选王荀为会长。“红枪会”组织迅速在利津农村扩展。
1927年,县署卫队长林振海,依仗县知事权势,欺压人民,作恶多端,群众
恨之入骨。为除暴安民,王苟率“红枪会”会员千余,围困县城,闯入县署
处死了林振海。
1929年夏,王荀应邀率“红枪会”会员百余人赴蒲台县老官赵村,剿除山东
军阀张宗昌余孽,因中敌计,王荀被困,遭火烧身亡。终年66岁。

李毓祯

李毓祯(1914-1941年),利津县十六户村人,农民家庭,济南育英中学肄业。
是利津县早期的共产党员之一。
李白幼聪颖,好学上进。8岁起在本村读私塾,13岁在济南第一师范附小上
学,后到育英中学就读。其间他同校内地下党团组织的成员多有接触,常阅
读进步书刊,聆受教益。1932年8月,李毓祯在济南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次
年7月转党。1933年2月27日,因叛徒告密,李毓祯被捕。在敌人法庭上,他
坚贞不屈,怒斥敌人,几经酷刑折磨,始终严守党的机密。在狱中,他同其
他共产党人和革命者一道,在中共山东省委书记任作民(化名王敬功,被捕入
狱)的组织领导下,积极参加对敌斗争,表现了一个共产党员的高尚情操。
1937年9月,李毓祯在南京国民党监狱获释后返回利津。是年冬,原国民党山
东第五区少校副官刘景良,在利津北部台子庄、陈家庄一带发动抗日。李毓
祯为建立和发展党的地方武装,参加了刘部,并任政训处长。在刘景良部他
积极开展军队政治工作,宣传国共合作,共同抗战,反对分裂投降。在惠民
城每次集会前,他都向群众进行抗日宣传,陈述日军侵略暴行,唤起民众抗
日救国。后因刘景良反共倾向增长,他离开刘部奔赴冀鲁边区,参加了八路
军一一五师东进抗日先遣队曾国华支队,任该部民运股副股长。1938年8月,
他被派往宁津县任抗日民主政府县长兼独立营营长。是年冬,李毓祯动员其
弟李志桥(原名李毓椿)和陈佩科、李振清、刘新传等亲属多人去宁津参加县、
区抗日民主政府工作。在抗日斗争的艰苦岁月里,李毓祯出生人死,无私无
畏,在建设宁津抗日民主政权,发展党的军事武装,筹集抗日物资,打击日
伪顽势力和宣传组织群众进行抗日斗争中,做出了重要贡献。
1940年秋,李毓祯被调任冀鲁边区三专署秘书主任。1941年12月10日,在商
河县买虎站开展抗日工作,同敌遭遇,不幸壮烈牺牲,年仅27岁。

李竹如

李竹如(1905—1942年),原名李贻萼,字世华,又名一凡,利津县城区庄科
村人。南京中央大学肄业,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是利津县最早人党的共
产党员。
1922—1925年,他在山东惠民第四中学读书时,积极参加进步活动。1925年
春节,他在自己家的大门上贴了“马列传天下,世界要大同”的对联,在本
村和邻村群众中影响很大。
1925—1927年,他先后在南京东南大学附中和济南正谊中学高中就读。
1928年济南发生“五·三”惨案时,他目睹日军暴行,悲愤地离开济南,回
到利津。在利津期间,发动群众,宣传抗日救国,宣传打倒土豪劣绅,团结
一批青年,进行反帝反封建的活动。国民党反动派缉捕李竹如,他在乡亲掩
护下离开利津。
1928年夏,李竹如考入南京中央大学法学院政治系。1931年积极参加“九·
一八”事变后的抗日救亡运动,任中央大学中共地下党支部书记。
1932年暑假至1935年初,他在山东平原第五乡村师范任教时,利用学校讲坛,
给学生讲解《资本论大纲》等马列主义基础理论课,并在同学中组织读书会,
指导学生阅读马列著作及其他革命书刊。还多次组织学生排演富有革命内容
的戏剧。1935年他在济南创办了《新亚日报》,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抗日主张,
揭露蒋介石的黑暗统治,唤起民众参加抗日救亡斗争。1936年7月,在上海创
办并主编《文化报》,他写了大量的文章,介绍鲁迅、郭沫若、茅盾、巴金
等进步作家,揭露国民党的反动黑暗统治,宣传抗日救亡。
抗日战争爆发后,他在晋东南历任中共晋冀豫区党委机关报《中国人报》社
长兼总编、中共中央北方局机关报《新华日报》副总编。1939年5月,随八路
军第一纵队到山东抗日根据地,先后任第一纵队政治部民运部长、中共山东
分局宣传部部长、山东省文化界救亡协会会长、山东战时工作推行委员会秘
书长等职。李竹如在党的宣传和理论战线上作出了卓越贡献。中央军委副主
席徐向前元帅题词赞颂“李竹如同志是我党宣传、新闻战线上的一位杰出的
组织者和活动家”。
1942年11月2日,李竹如在沂水县对崮峪反扫荡突围时壮烈牺牲。年仅37岁。

赵 干

赵干(1909--1947年),原名赵毓官,字振卿,利津县赵家夹河人。1938年春参
加革命,1939年2月加人中国共产党。
赵自幼聪颖勤奋,举止文雅。8岁入学在本村读私塾5年,后在利津县城“德
泰城”商号学生意。1930年夏在山东惠民四中肄业后,投靠亲属去北平,经
姑母表兄崔麟台介绍,到北平财政机关任录事数载。其间常阅读进步书刊,
受到革命思想的熏陶。1937年芦沟桥事变,华北相继沦陷,赵干奋然投笔从
戎,于1938年春去平西(即北京西部地区)参加宋时轮领导的抗日部队。是年
他曾多次化装潜入北平市内,借旧时关系,为部队购置军需物资,并动员旧
友多人入伍参战。1938年8月,平西地区组建八路军抗日挺进军;赵干任文化
教员、教育干事等职,活动在昌平、宛平一带山区,从事艰苦的抗日斗争。
1942年抗日挺进军改称晋察冀第十一军分区,赵任军分区卫生处第一卫生所
指导员。任职期间,奋发努力,为人师表,对工作精益求精,并积极参加部
队的大生产运动。1944年冬被选为模范指导员,先后出席晋察冀第十一军分
区英模大会和晋察冀军区英模大会。不久,升任晋察冀第十一军分区卫生处
政治教导员。抗战胜利后,建立晋察冀野战军,赵干任野战军第二纵队第五
旅供给处、后勤处政治委员等职。参加过正太、保北、徐水等战役、带病工
作和战斗,为革命建立了功勋。
赵干在艰苦的战争年代, 转战南北, 历尽艰辛,积劳成疾,久治不愈,于
1947年8月1日病逝于野战医院第三分院,时年37岁。
为表彰烈士功绩,中国人民解放军野战五旅供给处领导及全体工作人员为他
立碑纪念。

尚 五

尚五(1877—1951年),原名尚国科,艺名尚明五、尚笑五,利津县盐窝镇东
村人。尚五自幼聪颖,记忆过人。少年时代在本村私塾求学数年,读过《诗
经》、《易经》,并喜读古典文学作品。因家境贫寒,14岁辍学,后从师习
说评书,并自成一派。始在当地从艺,继赴惠民、滨县、沾化、无棣等县演
说评书。在鲁北各地颇有名气。
1928年,尚五因患眼疾赴济南治疗,医治无效致双目失明,遂落脚济南,设
馆演说评书。数年后由济返回利津,继续到各地说书。
尚五富有民族气节和正义感。他一生不仅凭借自己的艺术才能演说古书,抨
击贪官污吏和卖国求荣的奸臣,颂扬爱国英雄和清官义土,并以自己的节操
维护民族尊严。1940年,盐窝据点的日伪军,多次邀请乃至恫吓尚五,要他
到据点说书,他始终未去,他说:“我虽不及岳元帅领兵抗击外侮,但决不
能丢失民族气节让后人唾骂!”
尚五说书,口齿清楚,嗓音圆正,抑扬顿挫,富于韵律,并注重与表演结合。
说到壮阔处象大河磅礴,说到细微时犹如溪水融融,能扣人心弦,引人人胜。
尚五晚年收徒传艺,毫无保留。山东曲艺界对尚五演说艺术给予了较高评价,
称他是鲁北著名的评书艺人。1951年病故,终年74岁。

苏俊岭

苏俊岭(1891—1952年),滨县苏家村人,因家贫少年失学。18岁开始从事河
工。清末及民国期间,先后在黄河利南营及南岸第四分段充当汛兵、汛目、
汛长。1937年麻湾决口后,接任南四分段段长。翌年河涸,归家务农。1946
年人民政府治理黄河时,复被召回参加河务工作,在利津治黄办事处担任工
程(务)股股长。
几十年的河工生涯,使他通晓水性,谙熟河工,尤精于埽工,参加人民治黄
队伍后,在党的培养教育下,他的政治觉悟大有提高,全身心献给治黄事业。
在历次抢险修工中,无不身临其境,忘我工作。1947年秋汛,他在綦家嘴险
工抢险,身先士卒,出谋献策。力换狂澜,向新工人传授埽工技术,更是满
腔热情,尽心竭力。他态度谦逊,平易近人,深受工人群众敬重。1949年防
汛,参加抗洪斗争,成绩卓著,荣立特等功。
苏俊岭在利津黄河两岸奔走一生,为治黄战线上的著名河工。1952年他已年
逾花甲,仍勤奋学习,在惠民专区修防处参加扫盲学习时,突患重病,被送
往济南医院,治疗无效,溘然去世,终年61岁。

张兰亭

张兰亭(1925—1967年),利津县城东街人。幼年随母亲靠乞讨度生。9岁到利
津河东二区大清户村给地主当了放牛娃。 15岁被日军招劳工去吉林省西安县
(今辽源地区)。1945年9月抗战胜利后,参加八路军一一五师部队。1946年1
月加人中国共产党。历任侦察员、侦察班长、排长、连长、副营长、团参谋
长等职。1959年转业地方工作后,任锦州市文化局科长、锦西化工厂人武部
部长、保卫科科长等职。
张兰亭是中国人民军队的英雄战士。解放战争时期,他多次荣立战功和受到
部队嘉奖。1950年10月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在三十八军一一四师
先后任侦察排长、连长、队长。在抗美援朝第一、三、四次战役中,他带领
侦察人员,经常深入虎穴,侦察敌情,机智勇敢地抓捕“活舌头”,多次取
得重要军事情报。1951年1月,张兰亭带领侦察排,以出奇制胜的战术和大无
畏精神,捣毁美军第十九联队的大队指挥机关,歼敌一个营,保证后续部队
顺利前进,取得了战役的胜利。由于张兰亭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出色地完成
侦察任务,1952年11月12日中国人民志愿军领导机关决定为他记特等功,同
时援予“二级英雄”称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会议常任委员
会先后授予他一级战士荣誉勋章和军功章。
张兰亭于1959年从部队转业地方工作后,仍保持革命军人的本色,继续发扬
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努力为党工作。1967年9月在“文化大革命”中,不幸
去世,时年41岁。

张 昕

张昕(1914-—1968年),原名张云祥,从事党的地下工作时曾用名张文华、张
雨村。利津县城区西南街人,山东平原乡师毕业。1939年3月加人中国共产党,
同年6月参加新四军。历任省委组织部秘书、汝南中心区委书记、新蔡县委
书记、新四军五师政治部民运科长、西南军区直属政治部副主任、西南军区
后勤生产部和财务部副政委、总后武汉后勤学校政治委员、长春兽医大学政
治委员等职。
张昕幼年家境贫寒。9岁入学,发奋读书,先后毕业于县城书院街小学、利
津师范讲习所。1935年经亲朋资助,考入山东平原第五乡村师范。在校期间,
他在共产党员李竹如、马霄鹏老师的教育影响下,积极参加支援绥远抗战募
捐运动,参加马霄鹏领导的读书会及抗日民先队的组织和活动。
1937年芦沟桥事变后,张昕积极参加抗日救国活动。是年冬,在河南南阳组
织抗日武装。1939年他任汝南中心区委书记和新蔡地下县委书记时,以家庭
教师作掩护,发展抗日武装,建立抗日民主政权,开辟敌后根据地,同日伪
顽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
1946年,新四军部队在宣化店地区突遭国民党军队重兵围困,张昕参加了著
名的“中原突围”。他带领部分突围人员,翻越山高人稀的地区,徒步跋涉,
昼夜兼程,粉碎了敌人的沿途追击和堵截,保护了部队,准时到达陕南旅部,
受到部队党委的的表彰。不久,他又奉命同陈震率一个营在鄂豫陕边区的镇
安、郧西、洵阳一带,创建革命根据地。张昕任党委副书记兼三县办事处主
任。其间,他组织发展500多人的地方武装,建立30余个新区政权,壮大了革
命力量。
张昕在十年戎马生涯中,历尽艰险,转战南北。在武装斗争的战场上和白色
恐怖的地下斗争中,坚贞不渝,无私无畏,为祖国的解放事业做出了应有的
贡献。
建国后,张昕在军队工作中,奋发图强,好学上进,联系群众,为人师表,
在干部群众中享有很高的声望。他患有严重的胃病,但日夜操劳,不知疲倦
的学习和工作,跑遍了设在江津,成都和云南钓军需工厂,为作好军队的后
勤工作贡献了力量。
多年来,张昕孜孜不倦地学习马列主义理论和文化专业知识。身居要职,工
作繁忙,他还以惊人的毅力,坚持业余学习,坚持写读书心得体会,从不间
断。1962年,他在总后武汉后勤学校任政委时,亲自组织政治教育,亲自任
课,并总结经验在全军推广。《解放军报》曾多次予以报道。
“文化大革命”中,林彪死党邱会作一伙对张昕捏造罪状、私立专案、非法
关押、刑讯逼供。面对反动势力的淫威,他坚持真理,宁死不屈,表现了一
个共产党员的浩然正气。1968年5月,15日张昕被迫害致死,终年54岁。粉碎
林彪反革命集团后,总后勤部党委批准为张昕平反昭雪,定为革命烈士。

石敬亭

石敬亭(1884--1969年),字筱山,利津县前刘乡西冯村人。8岁起随祖父在大
盖村读私塾,后入县立高等小学堂。毕业后任教半载。{8岁辞教去奉天讲武
堂学习。19岁投笔从戎,入清军新军第一混成协当学兵,后在20镇79标任排
长。1911年,随王金铭、冯玉祥参加了推翻清王朝的斗争。“滦州起义”失
败,他幸存出逃,至绥远投徐廷荣部任参谋、参谋长、骑兵营长。1914年始,
石敬亭在冯玉祥将军部下长期任职,历任军士教导团教官、学兵团团长、师
参谋长、整编第四混成旅旅长、师长、陆军第五军军长、国民革命军第二集
团军总参谋长、第六方面军总指挥、训练总监、代理陕西、山东省主席等职。
石敬亭甚得冯玉祥将军赏识,并为其下属官兵所敬重。他不仅在军事指挥上
建有卓越功勋,且在国民军训练教育方面作出过重要贡献。
1929年,石敬亭任国民政府军事参议院上将参、议。是年9月他同宋哲元、刘
郁芬等联名通电讨蒋(介石)。1930年中原大战冯玉祥将军失利后,石敬亭隐
居天津、北京两载。1934-1937年,他同冯玉祥、鹿钟麟等人南京陆军大学特
别班学习。1937年2月在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上,宋庆龄、何香凝、冯玉祥、
石敬亭等14位国民党左派领袖联合提案,主张恢复孙中山先生的“联俄、联
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实行国共合作。
1937年9月间,石敬亭随同冯玉祥将军赴山东桑园抗日前线指挥作战。翌年,
石敬亭被任命为国民党军事委员会战区军风纪第二巡视团主任委员。抗战胜
利后,他被派往陕西任第一战区副司令长官、西安绥靖公署副主任。于1946
年退役。
1949年夏,石敬亭由重庆去台湾。翌年被聘任国民党总统府国策顾问。1957
年当选国民党第八届评议委员会委员。1969年1月19日在台湾病逝,终年85岁。

綦际霖

綦际霖(1887--1969年),字宗杰,利津县綦家夹河人。他早年喜读古文,工于
书法,兼学医书。1906年停科举,人县立高等小学堂修业。23岁考入山东省
师范学堂理化科。当时正处于辛亥革命前夕,师范学堂是宣传民主革命思想
的中心,綦际霖亲聆革命教诲。
1911年武昌起义,各校学生鼓动独立,綦际霖剪去发辫,与同学揭白布大书
“山东独立万岁”,并积极参加游行示威活动,宣传推翻帝制,建立共和。
1912年清帝逊位,民国建立,国民党、共和党纷纷结成封建团体,争权夺利。
同窗王恩甫介绍綦际霖参加国民党,他当面撕毁介绍证书,以示反对。
綦际霖高师毕业,先后任教于青城高等小学、山东聊城第三师范、惠民第四
中学,教学15年,主讲化学课,卓有成效,声誉日隆。1928年北伐军人鲁后,
因日军盘踞济南,山东省府暂驻泰安。綦际霖受命任曲阜县长。任职期间,
他曾召集有志青年拟定县改革新计划。因当时官场腐败,革新意见终难施行,
翌年他辞职离去。
1930年春至1933年,綦际霖应董事会邀请,先后两次在济南正谊中学主持校
务。1934年参加《利津县续志》的编修。1937年芦沟桥事变后,他离济返乡,
积极参加抗日宣传活动。
1937年12月, 日军侵占利津城。翌年2月,刘景良收复利津建立国民党县政
府,綦际霖应聘任秘书。1938年10月,他在欢迎国民党山东省主席沈鸿烈大
会上,借讲话机会宣传抗战,痛斥卖国。讲话中说:“抗日战争是艰苦的、
长期的,我们抗战军爱护老百姓才能存在,不爱护老百姓就等于自掘坟墓。
现在有些人,抗战不足,扰民有余……”他的讲话,使土顽大哗,扬言枪杀
綦际霖以泄愤,他闻讯脱逃。1939年潜住济南。不久受托再任正谊中学校长。
济南自沦陷以后,正谊中学常遭日伪搜查监视。綦际霖处此险恶环境,对内
团结教师,抵制奴化教育;对外刚毅稳健,处险不惊,灵活应付敌人。许多
共产党的地下工作者在正谊中学受到掩护。1943年,中共山东分局城工部部
长杨一辰派莒县赵丁夫辗转到济南,从事党的地下革命活动,请綦际霖协助。
他慨然应允,聘赵为正谊中学文史教员。赵丁夫在綦际霖掩护下,同共产党
员鲁光、国文教员王大彤等宣传党的主张,开展统战工作。正谊中学成为中
共地下组织在济联络点之一。
抗战胜利后,綦际霖先后在省立第一师范、立达中学任教。1948年济南解放,
綦际霖任济南三中校长。1956年任山东省教师进修学院副院长。1957年参加
中国民主促进会,任民进济南市委员会主任委员。被选为济南市人民代表、
市人民委员会委员、省各届人民代表会议代表、任政协山东省委员会委员、
政协济南市委员会常务委员等职。1969年3月29日病逝,终年82岁。

毕鸣歧

毕鸣歧(1902--1971年)字凤岗,利津县毕家嘴村人。1925年毕业于济南德育师
范学校。早年曾在沈阳礼和洋行、福茂洋行、张家口华德洋行和上海德孚洋
行任翻译、文书,华经理等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任华生贸易洋行、
新民化工厂、建业砖瓦厂经理。1956年全行业公私合营后,任中国畜产进出
口公司天津分公司经理。建国后,被选任全国人大代表、全国工商联副主席、
民建中央常委、天津市副市长、政协天津市委员会副主席、天津市工商业联
合会主任委员等职。
早在解放前,毕鸣歧就同中共地下党员王华庭有联系,并做过对革命有益的
工作。解放后,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他积极开展天津市进出口同业公会的
工作,推动会员与国外贸易商联系,为国家进出口业务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他响应人民政府关于发展工业生产的号召,先后创办了新民化工厂、建业砖
瓦厂、新大电锯厂、新城造纸厂等。1951年抗美援朝运动中他捐献飞机一架。
在推动全市认购公债工作中起过积极带头作用。毕鸣歧积极参加华北物资交
流工作,并几次率天津市工商界代表团赴西北、上海等地访问,沟通贸易往
来,促进城乡和地区之间的物资交流。1953年他参加了中国人民赴朝慰问团,
返津后向工商界宣传抗美援朝的胜利,进行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教育。
1954年,毕鸣歧响应党和政府的号召,带头参加公私合营。1956年全行业公
私合营时,他代表天津市工商界向毛主席报喜,对推动工商界接受社会主义
改造起了积极作用。
毕鸣歧热心创办、资助社会福利和教育事业,曾资助天津市兴办学校、托儿
所等。
“文化大革命”中,毕鸣歧遭受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的残酷迫害。1971年5
月15日病逝,终年69岁。

郭景林

郭景林(1895—1978年),女,利津县明集乡北张村人,1943年加入中国共产
党。
郭景林生于贫苦之家。解放前,全家靠给地主扛活和乞讨为生。29岁丧夫,
深受苦难。
1943年春季的一天,郭景林的长子崔光东背回家中二斗高粱,郭景林见物心
疑,当即严厉质问:“儿啊,咱人穷志不穷,不能做见不得人的事!”崔光
东回答:“娘,吃吧,这是共产党八路军救济的”。郭景林听后,才知道儿
子光东同八路军有了联系。此后,在地下党组织的培养教育下,崔光东和郭
景林相继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抗日工作。郭景林在担任地下交通员期间,
常冒着风险往返于马镇广、望参门、郑家等村地下组织之间。她家成为中共
沾利滨工委和利西区委领导成员的活动场所与联络点。
1943年冬,日军对清河区根据地进行灭绝人性的“二十一天大扫荡”。12月6
日,垦区军分区独立团二营六连与日军骑兵部队在北张村西发生恶战,因敌
众我寡,英雄的六连战士大部壮烈殉国。战后郭景林从尸体和血泊中发现呻
吟呼救的7名伤员。她冒着危险把伤员背回家中,精心照料护理,无微不至。
对大小便不能自理的伤员端屎接尿,对饮食困难的伤员,做成稀粥用芦苇管
嘴对嘴的喂饭。伤员感动的涔然泪下。后来地方党组织派人将伤员转送后方
医院。 中共沾利滨工委书记王墨林要付给郭景林报酬, 她分文不要,并说
“这是我应该做的”。
在艰苦的抗日战争年代里,郭景林冒着生命危险,掩护过利西区妇救会主任
张林、区委书记崔辉武和垦利独立营营长张伯令的母亲等多人。
1944年利津解放后,她曾脱产到店子、十里堡等村开展妇救会工作,积极组
织发动妇女,参加拥军优属、反奸诉苦、“双减增资”和参军支前等工作。
1947年,郭景林的长子崔光东、次子崔光亭先后为革命牺牲。当烈士崔光东
的尸体运回北张村时,郭景林忍着极度悲痛,控制住自己的感情,对大家说:
“光东为革命牺牲,死得光荣。”
建国后,她一直为党热情工作,坚贞不渝。曾任明集乡妇联主任、公社党委
委员。被选为一至八届县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两次出席山东省妇女代表大会。
干部群众尊称她是“革命的妈妈”。1978年12月28日,郭景林病逝于利津人
民医院,终年83岁。
郭景林病逝后,早年在该区从事党的地下工作的张林赋诗悼念:“早年孤孀
异乡漂,凌辱受尽志增高,坚随革命献双子,忠魂为党上九霄。”

牛振邦

牛振邦(1925—1978年),利津县王庄乡韩大庄人,贫农,小学文化。1944年4
月入伍,1947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在战争年代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为革
命和建设忘我的工作,多次荣立战功和荣获嘉奖。
牛振邦幼年丧母,父亲遭国民党政府关押,后花钱保释。为生活所迫,他寄
居外祖父家度生。13岁他被日伪抓去修崔家庄据点,目睹日寇罪行,满怀抗
日救国激情,1944年4月参加垦利独立营,后升级到主力部队。历任班长、排
长、连长、营长、团参谋长,副团长、生产建设兵团团长、副师长,福州军
区“五七”干校副校长等职。
1947年夏,在泰安战役中,牛振邦带领几名战士担任炸掉敌碉堡的任务,战
斗中身负重伤,恢复知觉后,忍着剧疼,匍匐前进,将敌碉堡炸毁,使后续
部队顺利前进,保证了战斗的胜利,他荣立战功。是年11月,牛振邦在华东
野战军第十纵队第二十九师八五团二连任班长时,奉命在陇海路河南柳河车
站战斗中担任突击班长,当时他向首长表示决心说:“只要我们在,柳河车
站一定要攻下”!他带领突击班,以迅猛的动作,连续突破敌人六道障碍,
插入敌心脏,经半小时激战,占领柳河车站。当晚又带领全班,攻克柳河镇,
歼敌1个连。牛振邦荣立特等功,该班获特等功班称号。
1948年冬,牛振邦参加淮海战役负伤,伤愈后,立即奔赴前线,参加渡江战
役。战斗中英勇顽强,屡建战功。1949年6月在江苏孙果山战斗中,他带领全
排,像把尖刀插入敌心脏,歼敌1个连,缴枪50余支。在太仓桥战斗中,带
领全排打退敌人两次反扑,歼敌1个连,缴获重机枪4挺,迫击炮2门。进军
福建,他带病行军,日夜兼程。解放战争时期,荣获特等功及一、二、三等
功各1次。
建国后,牛振邦4次荣获嘉奖,为部队的现代化建设作出了贡献。1970年以来,
他先后在福建生产建设兵团和福州军区“五.七”干校任职,在组织领导部
队开展生产建设活动中,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事事身先士卒,埋头苦
干。为搞好部队生产建设,他呕心沥血,带病工作,常彻夜不眠,被大家誉
为革命的“老黄牛”。1978年5月10日,因患心肌梗塞猝然逝世,时年53岁。

李长之

李长之(1910--1978年),原名李长治、李长植,利津县城区庄科村人。1910年
10月30日生于书香门第,清华大学毕业。是中国现代著名的文学评论家,文
学史家。
李长之幼年随父在济南上学,先后在济南第一师范附属小学、山东省立第一
中学、山东聊城师范就读。1929年高中毕业后,考入北京大学预科甲部。在
北大学习期间,为北京《益世报》编辑副刊“前夜”。并在《自由评论》上
发表过《我所认识的中山先生者》的文章,颂扬孙中山先生的为人及其民主
革命精神。
1931年秋,他考入清华大学生物系,后转哲学系。“九、一八”事变后,他
参加清华大学南下请愿团去南京要求蒋介石抗日。1933年至1936年,任《文
学季刊》编委、《清华周刊》文艺栏主编、天津《益世报》文学副主编等。
其间刊行第一部诗集《夜宴》,发表了文学评论专著《鲁迅批判》等文章。
1936年至1948年,他先后任清华大学华侨生、蒙藏生导师、京华美术学院教
授、重庆中央大学助教、中央大学中国文学系讲师、副教授、北京师范大学
教授等职。主编过《时与潮》、《和平日报》、《北平时报》副刊。他发表
的作品有:《苦雾集》、《文学史学与文艺科学》、《司马迁之人格与风格》
等重要著述和译著20余部。
1949年4月,李长之加入新民主主义文化建设协会。翌年,人华北人民革命大
学文学政治研究院学习。后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任北京市文联文艺理论组
组长等职。
1951年,他赴四川参加土地改革,任西南土改工作团副团长。至1956年,又
相继出版所著《龙伯国》、《李白》、《中国文学史略稿》一、二、三卷等
作品多部。
1957年,被错划为“资产阶级右派”。“文化大革命”中,他被当作“资产
阶级反动学术权威”遭受迫害。但李长之依然尽心竭力从事教学工作和学术
研究,积极参加《红楼梦》的注释和《新华字典》的修订等工作。
李长之不仅在中国文坛上享有盛名,而且在国际汉学界也颇有影响。他撰著
的《司马迁之人格与风格》、《孔子的故事》、《陶渊明传论》等先后被译
为日文。日本河出书局出版的《中国新文学字典》、东京堂出版的《世界文
艺辞典》,都收有他的条目。
李长之晚年身残多病,仍积极从事学术研究和著述。1978年12月13日病逝于
北京,终年68岁。

邢 钧

邢钧(1914--1978年),原名邢玉椿,山东寿光县邢家茅坨人,青州师范肄业。
1938年12月在本村参加共产党,翌年11月参加革命工作。历任中共清河特委
民运部秘书、渤海区四地委工会主任、利津县各救会主任、县委副书记、县
长、惠民专署副专员、山东省鲁北水利工程局副局长、山东省南四湖流域工
程局副局长、指挥部党委副书记、副指挥等职。
1944年9月至1950年8月,邢钧先后任利津县各救会主任,县委副书记、县长
等职。他工作深入,联系群众,注重凋查研究,跑遍全县农村。他办事果断,
雷厉风行,模范的完成着党的各项任务。在利津广大于部群众中留下了深刻
的印象。1945年他在城区、一区、五区农村和利城油棉厂等单位,蹲点跑面,
开展反奸诉苦和“双减” 增资运动, 迅速打开工作局面。1946年贯彻中央
“五四”指示后,他带领工作组,在恶霸地主和匪特势力猖獗的坨家庄、前
后邢、南后洼一带,创造了发动群众进行土改斗争的经验。1949年秋,他带
领防汛员工,坚守黄河抢险第一线,奋战十几个昼夜,带病指挥抗洪斗争,
直到黄河洪水安全人海。
邢钧对于利津党的建设和抗日群众组织的建立发展,作出了很大贡献。他在
利津县是培养发展党员最多的领导人之一。
邢钧艰苦朴素,平易近人,深受干部群众敬重。农村党员、干部和农救会员,
有事都愿找他谈心。1948年春昌潍战役前,他带领慰问团,徒步百余里赶赴
前线慰问利津籍战士。傍晚到达部队处,随即召开全连会议,他向战士作了
慰问讲话。会议结束时已夜晚九点多钟,他还没有吃晚饭,脚上也磨起了血
泡。
50年代后,邢钧从事水利建设事业。他不辞劳苦,转战南北,长期带病工作。
“文化大革命”中,邢钧遭受政治迫害和人身摧残。1978年5月18日病逝于泰
安,终年65岁。

王雪亭

王雪亭(1912—1979.年),原名王松梅,山东博兴县王家庄(曾属蒲台县)人。
中农,山东省立一中肄业。1939年参加革命工作,1944年加人中国共产党。
历任八路军山东纵队三支队独立团团长、山纵三旅政治部统战室主任,蒲台、
垦利、利津等县县长、华东支前司令部财粮部长、西南服务团行政处长、中
共重庆市委行政处长、重庆市政工程公司副经理等职。
1927年王雪亭于省立一中肄业后,考取山东陆军士官教导团。曾任鲁北民团
指挥部副中队长、国民党陆军八十一师教导团营长、山东省保安九团团长。
1938年他同共产党人李毓祯多有接触。1939年与八路军山东纵队三支队取得
联系,并掩护过八路军伤员多人。后在三支队的教育帮助下,王雪亭于1940
年毅然率部起义参加八路军。他的抗日爱国行动,受到中共山东分局表扬,
对鲁北国民党是个沉重打击。
1942年以后,王雪亭调任地方领导工作,仍积极协助清河军区、渤海军区部
队开展对敌斗争,打击蒲台县大队徐秉义等伪顽势力。
1944年10月,王雪亭当选为利津县第一任抗日民主政府县长。任职期间,他
为党的事业,为利津人民,呕心沥血,日夜操劳。在土改复查、参军支前和
“反蒋治黄”等运动中,做出了很大贡献。1945年,他倡议和主持修建了利
津烈士祠、烈士亭,并以利津县早期共产党人李竹如的光辉业绩,向广大干
部群众进行革命传统教育。解放后,他注重对城镇工商业的领导和管理,使
利津工商业得以迅速恢复和发展。由于王雪亭主持利津县政府工作,政绩卓
著,经常受到渤海区党政领导的表扬,他的功绩在《渤梅日报》多有报道。
1947年秋,黄河汛情严重,王雪亭负责指挥王庄险工的抢险。当时王庄堤段
有10余段埽坝墩蛰入水,又加风雨大作,灯火难明,国民党飞机低空盘旋,
轮番扫射。在此严重时刻,他带领河工人员奋力抢堵,连续抢险十几个昼夜。
后因工程单薄,料物不足放弃主坝,退守套堤。在洪水袭击下,套堤堤脚处
突现漏洞,水喷如注,面临决口危险。在此千钧一发之际,王雪亭奋不顾身,
跳入水中,县大队及工程队的人员也相继下水。经奋力抢堵,使套堤险情转
危为安。王雪亭在“反蒋治黄”中的功绩,受到华东局的通报表扬和记功奖
励。群众称赞他是利津人民的好县长。左王区村民敬送他“劳苦功高”匾额,
并敲锣打鼓送至县府。
1947年冬,王雪亭离任奔赴解放战争前线,后随军进人大西南,开辟新区。
王雪亭的后半生,道路坎坷。在1952年的“三反”运动和1957年的“反右派”
斗争中,受到错误处理;“文化大革命”中被隔离审查达四年之久。但他不
灰心,不气馁,不计个人恩怨得失,依然努力为党工作。1979年3月20日,王
雪亭病逝于上海龙华医院,终年67岁。

岳荣昌

岳荣昌(1893—1980年) ,字文源,利津县北岭村人。幼年读书,学业优良。
1917年任教, 闲暇攻读医书。 在老医生岳庭芳指教下, 他医术进步很快。
1928年弃教行医,后又开办中药铺,益于乡里。
岳荣昌医术高明,诊治细心,救人甚众。乡里岳元荣之妻病情垂危,他一副
药使病人转危为安,后经治疗,不久而愈。岳荣昌医德高尚,对求医者,有
求必应,从不受谢,慕名求医者络绎不绝。
1954年他响应政府号召,带头组织联合诊所,并把药铺的设备、药材和个人
存款全部投入集体。1956年他被评为全县卫生系统先进工作者。1957年出席
全省先进工作者代表大会,受到省的表彰和奖励。
1959年以来,岳荣昌先后在沾化、利津人民医院中医科工作,热心为病人服
务。虽年近古稀,还步行出诊,颇得人们的好评。
岳荣昌晚年在坚持为病人诊治的同时, 还孜孜不倦地从事医学著述。 著有
《医学原理》、《验方集解》上下集、《医案录》和11种传染病的《辩证论
治》等书,并试制避孕、绝育、流产等9个方剂。
50年代以来,他收徒10余人,热心传授医术,毫无保留。1980年3月31日病逝,
终年86岁。

于祚棠

于祚棠(1899-1981年),利津县店子乡于家村人。生于贫寒之家,幼年随父务
农。1921年投身河工,先后充当汛兵、工班班长、汛目,后升任北六分段第
三防守汛汛长。1937年年5月,黄河由花园口改道入淮,山东河务机构撤销,
他回家务农。1947年春,黄河复归故道,河工百废待兴,于祚棠加人人民治
黄队伍。在利津修防段(初称治河办事处)先后任工程股股员、副股长、工程
队队长等职。1950年8月加人中国共产党。在党的培育下,于祚棠满怀热忱,
勤奋工作,为人民治黄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
1949年秋汛中,王庄堤段险情严重,急需石料抛护,但全段却只存300立方石
料,杯水车薪,无济于事。于祚棠凭多年治黄经验,断然以万余条麻袋装入
红泥3400余立方抛至河中,代替石料护根,保证了埽坝的安全。垦利一号坝、
左家庄两地抢险员工如法仿效,相继化险为夷。]947—1949年,于祚棠在治
黄斗争中,多次扭转险局,保障黄河安全。三年内荣立一等功3次、特等功1
次。
1950年,苏北潮河决口屡塞不成,应华东水利部的邀请,于祚棠率领工程队
赴工。 他根据当地“油泥” 河底的特点,改以秸料进占,迅速合龙成功。
1951年春堵复王庄凌汛决口,他不顾寒水刺骨,带领工人下水打桩编柳,缓
溜落淤。1955年五庄堵口兴工,他率领工人、民工苦练操作技术,在风雪中
昼夜施工,两眼熬得红肿,仍不肯休息,直坚持到合龙。多次受到省地黄河
部门表彰和嘉奖。
于祚棠凭多年经验,在治黄工作中注意对河势工情进行调查研究,坚持防患
于未然的治河思想,对河道治理和修防提出了许多合理建议和主张,使国家
和人民避免了许多损失。
于祚棠在治黄战线上享有盛名,曾荣获全国劳动模范及山东省劳模、黄委会
劳模等称号。1950年9月被选为全河代表,赴京出席全国第一届工农兵劳模大
会。1954年起,又连续当选为山东省第一、二、三届人大代表和利津县各界
人民代表会议代表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1956年,上级批准他退休养老,还乡后仍关心治黄工作,遇有大的险工,仍
尽心竭力,出谋献策,不避劳瘁。1980年6月14日病逝,终年82岁。

张鹤亭

张鹤亭(1895—1981年),又名张汝乐,利津县盐窝镇前左村人,生于农民家
庭。是县内知名民主人士。
张鹤亭秉性刚直,举止文雅。早年喜读诗文,擅长书法,从事教育大半生。
九岁起苦读私塾10年。1914年在本村任教,任教期间,因他对家境贫寒的子
弟关怀备至,又加治学严谨,博得人们的称赞。1922年入利津师范讲习所,
结业后相继在本村和县立第一高等小学任教。1935年,利津城教育界社会风
气败坏,张鹤亭愤然辞去一高教员职务,回乡自办学校,在三区创办刘庄完
小。由于他的努力,该校在当时颇有名声。1937年冬,日军侵占利津城,学
校停办,张鹤亭隐居家中,攻读医书,为群众治病。
1942年,处于抗日斗争艰苦岁月,张鹤亭应邀参加垦区行政委员会召开的地
方开明士绅进步人士座谈会,开始接触党的抗日工作人员,聆受革命教益,
明晓党的抗日救国政策和主张。自此他以教书作掩护,不怕风险,从事抗日
宣传活动。1943年,垦利县抗日工作人员进入利三区开辟敌区工作时,他家
成为我党政军干部的秘密活动场所和联络点。张鹤亭多次掩护抗日工作人员
化险为夷。1943年夏季的一天,赵景、张玉等几名抗日工作人员在他家开会,
突遇日伪“清乡”,张鹤亭遇险不慌,婉言应付敌人搜查,掩护革命同志脱
险。
1944年利津解放后,张鹤亭当选为渤海区参议会议员,后又被选为县参议会
议长.并任城关完小校长、文教科副科长、教育局副局长等职,历任县各界
人民代表会议常务委员会副主席,被选为县一至八届人大代表。
抗战胜利后,在修建县烈士祠时,张鹤亭带病为烈士碑书写碑文。大参军运
动中,他动员亲属及本村、邻村的青年多人参军参政。土改中带头献地献产,
并为开展利津县的统战工作和发展利津教育事业做出了贡献。
张鹤亭晚年多病,卧床不起,双目失明,仍关心国家大事。粉碎“江青反革
命集团” 后,他赋诗庆贺。1981年12月15日病逝于利津城,终年86岁。同年
12月17日,中共利津县委根据他生前多年的遗愿和要求,追认他为中共正式
党员。

黄顺青

黄顺青(1895--1983年),原名黄廷选,字舜卿,利津县左家庄人,贫农。他为
人纯朴,正直无私。1959年9月加人中国共产党。
黄顺青8岁起人私塾学堂读书,数载后因家境贫寒辍学。1917年在亲友资助下
考入山东青州师范讲习所,毕业后,在本村小学、济南化育小学、县立一高
等校任教。
1937年12月, 日军侵占利津县城后,黄顺青反对日伪的奴化教育,愤然辞
教,回家务农。其间他父亲遭日军“扫荡”吓病身亡,叔父惨遭杀害,长子
被日伪打伤。一系列打击使黄顺青变成一个疯人。利津解放后,他的病情逐
渐痊愈。遂投身党的教育事业,先后任小学教师、城关完小校长等职。党的
关怀教育使他焕发了革命青春。他常对人说:“共产党给了我新的生命,我
要把一切献给党的教育事业”。
在创办人民教育的过程中,黄顺青白手起家,勤俭办学,创立了利津县第一
所人民的完全小学。建校后,他带领师生开展勤工俭学,自费购置掏粪工具,
干上了业余掏粪工。每日早起,掏粪便,晒粪干,十几年如一日,为学校增
收万多元。
1952年,县领导让黄顺青负责筹建利津师范,几十万元经费由他一人经管,
凭一颗赤诚的心,最后结账分文不差。筹建过程中,他废寝忘食,日夜操劳,
几次累得吐血,从不声言。
黄顺青对教师宛如慈父,体贴人微。他常为生病的教师请医煎药;多次把自
己家的老母鸡杀掉炖好,端到生病的教师床前;他舍己为人、助人为乐的高
风亮节,甚为教师所敬佩。
黄顺青一生热爱书法,不仅双手书写,且能口笔挥毫,字体独具一格。晚年
来,请他写字的人很多,逢求必应。常用求写者的名字编成对联,给人以教
诲和勉励,多年来,他用自己的书法技艺,热情服务于党的政治宣传。
黄顺青热爱文物,晚年他收集和向国家捐献了许多历史文物。60年代初,他
将收购的利津清代名宦赵长龄手稿奉献给国家,中央文物管理机关给他来函
致谢,并表示给予奖励和报酬。他当即复信说:“既不要名誉奖励,也不要
物质报酬,这是我应尽的义务”。
黄顺青在利津教育界享有盛名。 曾当选利津县一至六届和八届人大代表。
1980年为县第九届人大特邀代表。1983年2月17日,病逝于左家庄,终年88岁。

王峰峙

王峰峙(1906—1983年),原名王仪文,曾用名王风池,利津县北岭乡老台一
村人。出身农民,中学肄业。1949年11月加人中国共产党。
王峰峙自幼聪颖,勤奋好学,有“半部辞源”和“辞源先生”之称。9岁起
在本村私塾上学,后人济南高级小学和掖县教会中学就读。曾在本村小学、
城镇女子小学、县立第一高小、第二高小任教。
1937年芦沟桥事变后,王峰峙在县立第二高小的课堂上,陈述日军侵华罪行,
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是年冬,日军侵占利津县城后,他反对日伪推行的奴
化教育,拒绝任教,隐居家中务农。闲暇攻读中医,为群众治病。
1942年,王峰峙同党的抗日工作人员多有接触。不久,受垦利县抗日民主政
府委托,在本村任教师。他对学生进行抗日教育,同时多次掩护抗日工作人
员。
1944年春,垦利县四区(今利津县),解放后,王峰峙先后在县高级小学和文
教科任职。其间,他积极参加当地的“双减”增资、动员参军和民主建政等
工作。嗣后,他当选为垦利县参议会议员(兼秘书)、行政委员会委员,工作
勤恳努力,尽职尽责。1948年他出席全省教育研究会后,热情兴办和发展解
放区教育事业,成绩卓著。
建国后,王峰峙曾当选垦利县党代会、人代会代表及利津县一至二届党代大
会代表。1953年起,先后任垦利中学副校长,校长兼党支部书记、利津一中
校长兼党支部书记等职。
王峰峙,一生从事教育,辛勤工作数十年,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为祖国培
养了大批人才,赢得了人们的敬重。
“文化大革命”中,他受到非人的折磨,但对党一片忠心。粉碎“江青反革
命集团”后,获得新生。
王峰峙暮年多病,还承担了汉语大辞典条目的编修工作。1983年8月19日病逝
于利津,终年77岁。

尚兰亭

尚兰亭(1902—1984年),原名尚芝泉,利津县盐窝东村人。幼年在本村读私
塾小学堂,后去潍县“太生源”银号当店员。1937—1948年济南解放时,任
济南市同兴油房经理、同业公会理事长。解放后,历任济南市商会代理理事
长、济南市各界人民代表会协商委员会副主席、政协山东省一至五届常务委
员、山东省工商联合会一至五届副主席、政协济南市一至七届委员会副主席、
民建济南市委员会一至六届副主任委员、济南市工商联合会一至七届副主任
委员、主任委员等职。
尚兰亭,几十年来,积极响应党的号召,忠实执行党的统一战线政策,在各
个不同时期都能与党亲密合作,充分体现了“肝胆相照,荣唇与共”的精神
.济南解放初期,他响应政府号召,发动私营工商业恢复经营发展生产,以
支援解放战争,稳定生产秩序。后来在抗美援朝、‘三反”、“五反”、镇
反、公私合营等运动中做了大量工作。他认真学习和宣传贯彻党对资本主义
工商业改造的方针政策,用自己的模范行动,带动济南市工商业者接受党的
领导,进行自我改造。
“文化大革命”中,他受到不公正的待遇。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后获得
新生。晚年体弱多病,仍不遗余力工作。常即兴赋诗赞颂党的十一届三中全
会以来的大好形势。1984年9月4日,病逝于济南,终年82岁。

王桂亭

王桂亭(1946--1984年),利津县利津镇前北街人,贫农。幼年父母病亡,他被
利津修防段收养。成人后,“痴心”于治黄工作。在工作中,勤恳负责,一
丝不苟,博得大家的称赞。
1984年9月,黄河洪峰进入利津境内,王桂亭所在的拖船停靠在五庄护滩待命
抢险时,船员赵守臣不幸落水。王桂亭立即跃入水中奋力抢救,两人在激流
中挣扎多时,他将落水船员推向岸边脱险,自己被旋入水底而牺牲,时年38
岁。中共利津县委通报表彰王桂亭见义勇为的高尚品德。《黄河报》刊载了
他舍己救人的事迹。利津县人民政府追认王桂亭为革命烈士。

酆云鹤

酆云鹤(1900--1988年),女,利津县城区庄科村人。1900年4月生于农民家庭。
1931年在美国俄亥俄州大学获得化工博士学位。1979年8月加人中国共产党。
曾任纺织工业部顾问、中国科学院广州化学研究所名誉所长、上海纺织工业
局顾问等职,是我国著名的苎麻纤维专家,为祖国纺织工业的发展做出了卓
越的贡献。
酆云鹤自幼家境贫寒。5岁那年,因洪水灾害随父母.由利津飘泊到泰安县,
后来又从泰安流浪到济南市,给有钱人当了小佣人。16岁考取免费学堂。她
凭着惊人的毅力和才智,先后在济南小学、济南女子师范和北京女子高级师
范学校上学,取得优异的学习成绩。1928年,酆云鹤留学美国,毕业后获取
俄亥俄州大学化工博士学位。1933年她带着祖国的竹子、稻草、苎麻等去德
国,以此为原料研究制造人造丝,终获成功,成为世界上第一个用草纤维制
造人造丝的发明人。1935年起,酆云鹤开始了对苎麻纤维化学脱胶的研究和
实验。经过近十年的苦心钻研和反复实验,取得成功,在世界麻纺工业上有
所突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酆云鹤响应中国共产党的号召,从香港
到达北平,出席了第一届全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并将她会前赶写的《发展
我国麻类生产的建议》一书,—连同各色麻类纤维样品献给毛泽东主席。
建国后,酆云鹤先后任中央纺织工业部顾问、中国科学院广州化学研究所名
誉所长、上海纺织工业局顾问等职。当选为一至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和五届全国政协常委、六届全国政协委员。在党的关怀下,数十年来,她以
惊人的毅力和顽强拼搏的精神,把自己的科学技术知识和丰硕科研成果,无
私的奉献给社会主义建设事业。
为进一步完善苎麻纤维化学变性的生产和开发我国苎麻资源,多年来,她不
辞劳苦, 一直奔波于广州、 株州、南宁、重庆、兰州、长沙、武汉等地。
1978—1979年,酆云鹤解决了我国草席黄麻经线的制造技术。1979年以来,
她又研究出苎麻磺化变性工艺,1981年经国家科委鉴定获发明奖。1982年,
已经是耄耋之年的酆云鹤,亲临甘肃开发大麻、胡麻,指导甘肃科研单位和
纺织部门研究解决大麻脱胶新技术。1984年,她先后数次应邀去湖北、山东
指导开发苎麻产品,并被湖北省黄知真省长聘为湖北省纺织技术顾问。
多年来,老专家酆云鹤从没有离开过药,但她也没有离开过工作。医生曾对
她多次发出“警告”,催促她住院疗养,她总是向医生求情:“我要在有生
之年多做些工作。一个科学工作者离开科研工作,她的生命就算结束了,多
活几年又有什么用?”
1988年12月14日,酆云鹤病逝于广州,终年89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