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 疗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54&A=8&rec=189&run=13

第一节 农村医疗

利津解放前,农村治病主要是靠民间医生。清代县城只有一家中药店,乡村私人药店皆小本经营,既行
医又卖药。民国初期,全县有药店213家(中药店193家,西药店20家) 。其中县城15家(中药店10家,西
药店5家)。经营方式大致分三种类型:是开药店聘请坐堂医生,店门挂牌,门诊为主,非有钱有势者,
医生一般不出诊; 二是行医卖药。门诊少,出诊多;三是只卖药不行医.全县实有行医者不足200人。
群众缺乏科学知识,因迷信巫婆神汉,上当受骗贻误病人者屡见不鲜。1937年日军侵占利津城之后,药
店大部倒闭,县城仅剩西药店1家,中药店2家,广大农村缺医少药状况更加严重。
解放后,1944-1946年,全县有私营药店53处,医务人员88名,其中西医2名,中医86名。到建国前夕,
发展到200多家,1950年成立县医务工作者联合会(简称县医联合) ,各区设立医联分会,贯彻“面向工
农兵;预防为主,团结中西医”的卫生工作方针,组织领导全县医务人员和民间医生,开展接种牛痘消
灭天花的活动。1951年县医联合改称县卫生工作者协会(简称县卫协会),制订统一的诊疗收费标准,印
发统一处方笺,发给行医执照。从此分散在城乡的民间医生,在县卫协会统一领导下有组织地进行防病
治病。1953年按照自愿结合的原则,开始组织联合医疗机构,初建联合诊疗所14处,有医务人员61名。
到1957年,发展到诊所40处,医务人员196名(均属集体卫生人员)。同时新建保健站6处,成为农村防病
治病的重要力量。
1969年开始创办农村合作医疗。城关、盐窝两公社(乡镇)首先建立公社合作医疗管理委员会,办起合作
医疗。1970年12月,全县508个生产大队(村)中,建立合作医疗346处,占大队总数的68.1%,配备赤脚
医生648名,平均每个大队1.3人。1976年农村合作医疗普及全县。
农村合作医疗,分为队办和社队联办两种方式。队办合作医疗的资金由生产大队、生产队按参加的人数
从公益金中提取, 加入合作医疗的社员每人交纳1.2-1.5元的基金。社队联办合作医疗的资金由公社、
大队、生产队,社员四级负担,按比例提取或交纳基金。农村合作医疗的医生是赤脚医生,其人员构成
有三:一是1969年以前培养的大队保健员;二是卫生学校回农村者;三是1968年在民间选拔的医生。赤
脚医生的报酬,按各大队同等劳力或高于同等劳力记工分,男女同工同酬,年终参加队的分配。
农村普及合作医疗后,社员有小伤小病不出村,一般疾病不出社,就可以得到免费治疗,有大病重病能
及时护理并送上级医院治疗。社员住院治病,药费按比例报销或全部报销.
1983年农村体制改革,合作医疗改为村办和乡办医生联办,个体户自办、群众集资合办以及乡镇医院在
农村设医疗点等多种形式,谁看病谁拿钱,个别有困难的由所在乡镇或本村给予补助。县卫生局对全县
乡村医生(赤脚医生改称)进行全面整顿考核,成绩合格者定名为乡村医生并颁发《乡村医生证书》,不
合格者定名为卫生员。 到1985年, 全县总计有乡村医疗点480处,其中联办22处,个体办152处,村办
265处,乡镇卫生院设点2处,乡村医疗普及各村,医疗技术水平亦有较大提高。

第二节 公费医疗

利津解放后到建国初,国家工作人员治病,由所在单位给予适当补助。
1952年遵照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关于全国各级人民政府、党派、团体及所属单位的国家工作人员实行
公费医疗预防的指示”精神,成立利津县公费医疗实施管理委员会。从11月份开始,对县属党政机关、
文教卫生、经济建设事业单位的国家行政事业工作人员和革命残废军人,实行公费医疗。1953年全县享
受公费医疗的共有1410人,年医药费3.38万元。1962年增加到1542人,年医药费5.4782万元。1985年统
计,享受公费医疗的人数为4181人,医药费增长到26.5万元。凡享受公费医疗的人员,因急诊抢救或重
病住院,不论药品种类也不管价格高低,只要病情确需,均予实报实销,属于门诊和一般病人,按处方
取药,凭单据回本单位报销,但在营养滋补剂,酒类和非治疗性药品方面,予以限制,以确保医药费正
当使用。国家工作人员的医疗经费,国家每年按计划下拨到县财政局,由财政局按人头随工资分配到各
有关单位,统一管理使用。
1952年底,全民所有制工厂、企业单位的职工,开始实行劳保医疗。到1985年底,全县享受劳保医疗的
职工1795人。劳保医疗的费用,各企业单位自筹。

第三节 医疗技术与设备

医疗技术 利津解放后到建国初,县医院仅能作外科小手术,处理一般常见病。1952年设立化验室
后,开展血、粪、尿三大常规化验。1954年外科能作阑尾炎切除、肠梗阻、疝气、小肿瘤手术。1962年
可做一般透视,并成功地作了第一例胃大部切除手术。以后外科相继开展了胆囊摘除,脾切除,子宫摘
除,腰脊椎结核灶清除,破腹产手术以及人造肛门术。内科开展了肝穿刺、胸穿刺等疗法。1970—1981
年,先后掌握并运用胆囊造影、胃肠造影、心电试搏、超声波、红外线、紫外线、超短波、电针灸、电
兴奋、电按摩等医术。还成功地运用了针刺天枢穴行腹式输卵管结扎术和输卵管吻合术。1982—1985年
相续开展胸外手术、泌尿手术、颅脑外伤手术、脑血管造影、骨髓细胞分类等医术。
县医院从1953年提倡西医学中医,中西医结合治病的方法。到1965年,西医兼学中医的人数占西医总人
数的50%。30多年来,中西医合作,管理病房,会诊疑难病症,共同探索治疗急腹症的路子。在治疗肝
硬化腹水、胆石症、急性阑尾炎、肠梗阻、肠粘连等疾病方面,均取得明显疗效。
1980-1985年,县医院门诊人次增多,第一人民医院平均每年门诊8万多人次,其中1985年为9.1万人次;
住院病号2700人次,其中1985年为2560人次,平均每年业务收入80余万元,其中1985年为83万元。第二
人民医院平均每年门诊6万多人次,其中1985年为7.1万人次;住院病号3000人次,其中1985年为3113人
次;平均每年业务收入50余万元,其中1985年为91万元。
医疗设备 县一院和二院建院初期, 设备都很简陋,除常用必备的一般医疗器械外,只有显微镜2
架,病床15张,没有正式手术床。
1954年购进第一台手术床, 建立化验室,1962年正式建立放射室和手术室。以后陆续配备了X光机、心
电图机、无影灯、超声波机、超短波机、高压消毒器等设备。
1979年,县第一人民医院被列为山东省重点建设单位,卫生事业经费投资额加大,医疗设施逐年得到添
置和更新。基本建设进一步扩大,到1985年,第一人民医院建成门诊大楼,建筑面积为2090平方米,新
建病房面积1088平方米, 病号床增加到127张。第二人民医院门诊楼建筑面积1350平方米,病号床增加
到85张。
县级医院都设有内科、外科、小儿科、妇产科、五官科、口腔科、放射科、检验科、药剂科,急诊室、
观察室、理疗室、注射室、病案室、保健室和中医科门诊室。门诊与病房分设,便于诊断医疗和护理。
各乡镇医院的医疗设施,自1978年以后,都有较大改善,一般设有门诊部和病房室。1985年统计,乡镇
医院总计有病号床299张。

第四节 民间医术和验方

民间医术 利津历史上,有名的民间医术是田氏祖传整骨术和綦氏针治痘疹术。
田氏,祖居利津县北宋乡田家村。民国年间,田万树得其岳父(滨县整骨名医)亲传,学会武术和整骨术,
在民间行医,后将医术传授给长子田清溪、三子田贞溪。田万树去世后,以田贞溪的医术最有名,他不
仅在医治跌打损伤方面有较深造诣,而且有一手治疗关节炎导致关节变形的高招。1950年,田贞溪被滨
县医院聘任为整骨医生,慕名求医者遍及惠民地区各县,远及外省。田贞溪于70年代病故,其继承人有
田锡朋、田锡禹、田锡元、田锡古。当代继承人为田学勤、田学勇、田学凯三弟兄。在医术上向中西医
结合的方向发展。田氏祖传整骨术,包括接骨、复位、推拿、按摩、针灸等祖传手法。给病患者外敷接
骨膏,内服汤药接骨散。田氏的膏、散,采用祖传秘方,配料讲究,加工精细,有活血止痛和加速创伤
愈合之特效。
綦氏,祖居利津镇綦家夹河村。第一代是清代利津名中医綦沣,擅长针治痘疹,有专著留世。民国时期,
綦汝浚、綦成德最为有名。綦汝浚将医术传给长子宗杰(际霖)、次子宗酷、三子宗谟及其侄儿綦云梯。
后来,綦宗杰将医术传给族中侄儿綦崇宣。綦崇宣在章丘埠村行医10多年,1970年后退休,他的医术由
儿子继承。綦崇宣的儿子在明水医院当医生。綦宗杰还将医术传给妻侄扈姓。解放后,扈姓的后代扈乐
平,带徒扈秉衡、扈秉庚、扈俊杰等多人。使綦氏针治痘疹术流传至今,针灸要领是辨准病情,按穴位
下针,针出淤血。
民间验方 流行性感冒方。柽柳3钱、茅根5钱、薄荷3钱,水煎服(汀河村范学军用此方为乡亲医治
流行性感冒,疗效明显)。
咳喘糖膏。用猪板油4两、饴糖4两、蜂蜜4两,共熬成膏,日服4-6次,每次一匙,对治疗老年性气管炎
有明显疗效。(南宋乡王珍)
治小儿肺气哮喘方。猪苦胆一个,装满绿豆,阴干。用药时,取出绿豆研成细末加白糖送服。 (罗镇乡
卫生院)
治胃溃疡方。猪肚子一个,装入当归3钱、生姜1两、红皮大蒜(去皮) 5头,煮熟切碎, 日服半个,一
般服用1-2个即愈。(罗镇乡卫生院)
治肠炎腹泻方。老枣树皮炭、地榆炭、山豆根,各等份,研细末,日服3次,每次3钱,小儿酌减 (北宋
乡贾家村群众用此方,颇有效验)。
治遗尿方。桑螵蛸、益智仁各1两,水煎,分2次服用。(汀河乡毕德明)
治乳腺炎初起方。鲜仙人掌,加适量白矾,捣成泥,敷患处。(前刘大高村群众用此方有效)
治化脓性中耳炎方。蛇蜕一条,焙干,加白矾3钱,研成细末,洗净患耳,吹入耳内。
治秃疮方。胡椒2两,研成细末,加猪板油调合,敷患处,每日一次。(陈庄镇严培昌)
治妇产病失血方。桃树枝炭、艾炭、血余炭草霜各5钱,水煎服。(明集乡张文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