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成果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54&A=8&rec=179&run=13

自1972—1985年, 全县获得科研成果奖30项,其中获省级成果奖的3项,获惠民地区成果奖的19项,获
县级成果奖的8项。

第一节 省级获奖成果

山东豆杆黑潜蝇研究 由马振泉、吴甲初、李述增、张延柱、梁国俊、梁邦运、尹永忠、刘贞祥等
于1973—1976年完成。豆杆黑潜蝇是一种体型小、活动隐蔽、分布广、危害重的大豆茎害虫,至今国内
外未见有关报道。 经过4年研究,明确了种类的分布,鉴定了学名,摸清了该虫发生危害的规律,提出
了中短期测报方法,找出了有效的防治措施。据1976年15.6万亩大面积防治示范鉴定,夏大豆增产30%
以上。这一成果已在黄淮流域豆区推广应用。1 978年获省科技成果二等奖。
针刺天枢穴行腹式输卵管结扎术 由利津县人民医院外科医生段宏丰于1972—1978年完成。1972年筛
选出针刺天枢穴位组,1975年在全县普及应用。1976年在惠民地区推广,全区做2万余例。1977年3月在
全省推广。 同年6月和12月段宏丰代表利津县医院出席四省声电刺麻经验交流会和全国18省、市刺麻女
扎总结会。1978年获省先进集体和科研成果奖。
鲁北豆荚螟研究 由马振泉、吴甲初、李述增、张延柱:梁国俊、梁邦运等于1976-1978年完成。经
1978年8.7万亩大田防治示范,保荚效果95%以上。1981年获省科技成果三等奖。

第二节 地县级获奖成果

水稻温室无土育秧 1978年由南宋公社农业技术干部孙永水完成。无土育秧节省秧田,改善劳动条件,
减轻劳动强度,降低育秧费用。育秧速度快,秧苗质量好,适于工厂化育秧,便于机械化插秧。产量比
薄膜秧、露地秧增产14.3%。1978年获惠民地区奖。
火焰淬火机 由县五金厂双革小组于1977年1—3月完成。该机解决了刀片淬火的关键工序,代替同
行业使用价值6万元的高频淬火机,列为全省土法淬火第一家。1978年获惠民地区奖。
12马力清淤船 由利津县农机具研究所于1977—1978年5月完成。 该船使用于黄河灌溉清淤,节省
劳力, 减轻劳动强度,相当于50-60个劳动力。为惠民地区黄河灌溉清淤摸出了路子。1978年获惠民地
区奖。
1吨翻斗拖车 由利津县农机具研究所于1974年完成。该车运肥运土,卸车省工、省时,提高工效5
倍。1978年获惠民地区奖。
整经机经筒升降车 由利津县麻纺厂技术员魏建华、吕万顺于1973年10—12月完成。该车操作方便,
节省人力,提高工效3倍,受到华东地区麻纺行业的重视并推广应用。1978年获惠民地区奖。
简易吸泥船喷水自航 由利津修防段造船厂于1975年5--7月完成。 经大河700立米秒流量条件下试
航, 逆流上航时速7公里;顺流下航时速10公里,解决了吸泥船近距离自航移动难题。1978年获惠民地
区奖。
土压力机 1974年4月由利津修防段造船厂完成, 提高工效10倍,解决了大构件加工难题。1978年
获惠民地区奖。
195气缸套气动生产线 由利津县农机修造厂于1973年10月-1974年2月完成。 经过改制,提高了质
量和工效,减轻了工人的劳动强度。1978年获惠民地区奖。
大豆良种-利选6号选育 由利津县虎滩良种场农业技术干部刘风章、李伟、宋红芹等完成。该品种
属有限结荚习性, 抗倒、抗虫,适应性广,增产性能好,系高产品种。经几年试种,亩产达200公斤以
上。至1981年,本县与外地种植面积达5万多亩。1982年获惠民地区科研成果推广三等奖。
渤杂3号高梁技术推广 由利津县种子站农业技术干部李来炜、李振河等于1975—1982年完成。1975
年开始推广, 至1981年推广累计面积118.8万亩。全县常年播种高粱20万亩,渤杂3号高粱播种面积占
90%。 推广速度快,增产效果显著, 1975—1980年全县高梁总产量比前6年增长1.48倍。1982年获惠
民地区科研成果推广三等奖。
转轴网打橛机 由利津县水产局技术员吴兴贤于1977—1982年完成。1978—1979年,利津县全部实
现转轴网打橛机半机械化生产。沾化、无棣、垦利等县先后前来索取图纸。至1984年,惠民地区80%的
渔业社队使用该机。1982年获惠民地区科研成果三等奖。
水稻亩产千斤米栽培技术 由利津县农业局农业技术干部孙丰富、 朱宝兴、 翟永超、牟迪安等于
1980年在盐窝公社后左大队完成。 6.5亩水稻平均亩产稻谷662公斤,折合大米513.6公斤。1982年获惠
民地区科研成果推广三等奖。
鲁北大豆蚜研究 由利津县农业植保干部马振泉、 秦承元等参加的惠民地区大豆害虫协作组, 于
1979—1981年完成。经反复研究,弄清了大豆蚜的生物学特性,探索出防治方法和预测预报方法。1982
年获惠民地区协作科研成果一等奖。
鲁北豆田害虫治理策略 由利津县农业植保干部马振泉、张金明等于1979—1981年完成。四年来全
县大豆害虫综合治理109.28万亩次, 约计挽回大豆损失3533.8万斤。1982年获惠民地区协作科研成果
二等奖。
滨海草场调查 由利津县畜牧局于1980年完成。对利北草场的面积、植被、产草量、载畜量和土壤
化验等进行了调查,为今后发展畜牧业提供了依据。1982年获惠民地区协作科研成果三等奖。
大豆低产田增产技术开发试验 由县科委主持,农业技术干部韩明修、孔繁安等参加的惠民地区大
豆低产田开发协作组于1981年完成。采取选用良种、合理密植和积极防治病虫害等综合技术,7000亩大
豆平均亩产82公斤,比一般田增产24.2%。1982年获惠民地区协作科研成果三等奖。
蓖麻调查研究 由利津县科委主持,农业局承担,粮食局协作,于1982年完成。具体负责该调研项
目的人员有县助理农艺师于采英、农艺师孙永水、助理农艺师门焕英、王祥仁、农艺师林乐松。经过两
年调查研究,初步摸清了全县蓖麻生产的现状、生物学特征、生态特性,总结出蓖麻生产的经验,弄清
了这项生产的经济技术效益和影响产量的因素。1984年获惠民地区科研成果三等奖。
夏玉米低产田增产技术开发试验 由县科委主持,农业技术干部杨希亮、盖兆文、杨爱华等于1981
—1983年完成。通过三年综合技术应用,万亩开发区单产量和总产量都超过历史最高水平。平均亩产比
一般田增长34.2%。每斤成本平均降低20%,提高投资率为284.59元。1984年获惠民地区科技成果三等
奖。
获县级科技成果奖的有:渤海农场农技队宋孝宽、毕淑敬研制的TS-620型粗饲料粉碎机;县科委孔繁安、
杨希亮完成的大豆高产栽培技术研究、冬小麦高产栽培技术研究;外贸公司王哲民和五金厂董保国研制
的801型草辫机; 农业局孙丰富等完成的水稻栽培技术推广;农艺师朱澄清、牟 安等百余名农技人员
完成的土地资源调查;农业技术干部张子文、刘桂英完成的棉花高产攻关试验和棉花增产技术开发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