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活动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54&A=8&rec=178&run=13

第一节 科技宣传与普及

建国后,科技部门通过多种形式,开展科学技术知识的宣传与普及。
1956—1963年,县成立农业技术训练学校,每年举办几期农业技术训练班,每期训练10-250人。60年代
至80年代初,各区、公社农技人员经常举办农民夜校,向群众传授农业技术知识。
1979年,县科学技术部门开始编辑印发《利津科技》、《利津科普》;组织举办科技讲座、专业技术培
训、录音广播、集市宣传等,向全县人民宣传科学技术知识。1979-1985年,共编印《利津科技》44期,
《利津科普》11期。1979—1985年,共举办科技讲座202次 (包括科技广播讲座137次) ,听讲解人数约
150万人次。录音广播23次,集市宣传4次,更换宣传橱窗50多期。1984和1985两年,全县共举办专业技
术培训班118期, 参加学习人数5920人。授课内容主要是:棉花、花生、蔬菜、葡萄、藕、食用菌等栽
培技术及地膜覆盖、鱼虾养殖等技术知识。此外还与外地进行科技情报交流,每年交流单位有400多个,
遍布全国27个省、市、自治区。
1984-1985年,全县组织放映科教电影25部,1570场次,观众达162万人次。举办科技图片展览13次;发
放科技报刊资料50期, 6万多份;进行科技咨询服务41次;征集学术论文25篇。1984年,县科委配合县
内种植业调整,大力推广蓖麻籽种植,编辑印发了《蓖麻栽培技术》一书。

第二节 科技试验与推广

解放前,利津县在农业方面沿袭旧的生产习惯和耕作制度。工、农业方面的科学试验和研究基本属于空
白。在医学方面出现过较有名望的中医,但由于受社会制度的束缚,许多中医学科研成果失传。
建国后30多年来,党和政府重视科学技术工作,广大科技人员在不同的战线上,进行科学试验研究和新
技术推广,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农业科技 利津县的农业科技工作主要是推广优良品种、改革耕作制度、农作物病虫害预测预报和
防治以及栽培新技术的研究、应用等。
对于农作物品种改良,50年代试验推广小麦扁穗麦、齐大195、碧玛1号、碧玛4号、石家庄407等优良品
种;玉米坊杂2号、华农2号;棉花斯字棉、岱字棉等。60年代,先后推广了小麦济南2号、济南6号、济
南10号、 济南4号等新品种;玉米双跃150、双跃3号、双杂交新品种;高粱遗杂7号、晋杂5号、遗杂19
号等高粱杂交品种; 棉花徐州209、徐州1818,高密933等新品种;引进大豆齐黄1号,伏花生、射阳油
果等新品种。1968年,引进农垦39、农垦57、京越、 日本晴、无名早生等水稻品种。70年代,推广了
小麦泰山1号、泰山4号、泰山5号、反修3号、反修4号、红蚰包、白蚰包等新品种;玉米鲁单1号、郑单
1号、太单1号、丰单1号等自交系杂交品种;引进高粱原新1号、渤杂3号等新品种;引进推广棉花鲁棉1
号、大豆文丰7号、农单1号、利选6号等新品种;推广种植花生徐州68-4、花27、花11、花28等新品种。
80年代, 推广小麦辐63、济南13号等新品种;玉米鲁玉3号;棉花渤棉1号、中棉所10号、鲁棉6号等新
品种;大豆鲁豆1号、鲁豆2号;水稻中单2号早熟品种。
耕作上提倡一年二作和二年三作,扩大复种面积,实行间作套种,推行合理密植,提高土地利用率。农
作物病虫害防治,从50年代起,改人工捉拿捕打为药剂喷撤防治并建立治蝗站,以飞机喷撒农药对蝗蝻
等害虫进行大面积防治。
对于栽培新技术的研究应用,60年代,制造和应用5406菌肥、氮素化肥;进行棉花良种繁育;玉米、高
粱杂交制种。 1964年城关公社马家夹河大队进行稻改试验,255亩水稻,获亩产稻谷56公斤。1965年进
行大面积试种, 3000亩水稻,亩产稻谷250公斤。后又试验推广水稻薄膜育秧、无土育秧技术。至1972
年全县沿黄6个公社160个大队,种植水稻面积3万亩,平均亩产稻谷300公斤。70年代,推行棉花小苗移
栽;实行小麦、高粱、玉米、棉花高产栽培试验、施肥技术、种植密度试验;提倡种植试验田、种子田、
样板田,并推广应用于大田生产。1976年,全县种植试验田、种子田,样板田1.1万亩。1980—1985年,
推广使用磷肥的技术;棉花、花生、小麦、蔬菜、西瓜等作物推广应用了地膜覆盖技术。棉花作物推广
应用了呋喃丹拌种、久效磷涂茎防治棉蚜、喷施节缩胺生齐调节剂,乙稀利催熟剂和30烧醇。
工业科技 建国初,利津工业基础薄弱,科技研究项目很少。1958年以后,工业厂家增多,科学试
验研究和新工艺的推广应用口趋活跃。
1952年,利城油棉加工厂学习外地经验,改革传统旧技术,使用棉油加工上刀法和炒坯新技术,创造大
轮子直径轧花法,提高了轧花量和出油率。1958年到60年代末,全县创造研制新产品80多种,改制各种
生产工具20多种。 70年代以来,工业系统新产品制造和技术革新l00多项,减轻了工人劳动强度,降低
了消耗,提高了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
1973年,县机械厂进行汽缸套气动生产线研究,对原有设备、工艺、刀具等进行全面技术改造,在操作
人员减少的情况下, 生产效率提高3倍多。内孔加工效率提高4-6倍。一级品生产率提高30-40%。1981
年1月,该厂研制成功具有刨光、裁口、倒挂、压刨、锯料、开榫,开槽等多种木工加工功能的MBW502A
型杠多用刨光机,填补了惠民地区空白,是全省比较先进的新产品。
1978年,利津县化肥厂对碳化氨水系统管道进行改装,由铁管改为铝管,解决了管道系统经常出现的堵
塞现象,每年减少损失万元以上。同时将锅炉改为蒸气雾化烧油,每年节约燃料20多吨。对轻化气余热
进行回收, 每年收回热量150万大卡。对燃料炉进行改装,改燃料炉为电力热,提高了温度升降速率。
对铜洗高压钢泵进行技术革新,省去油泵系统,减少了跑冒、滴漏,节约电油10%;对油田气脱硫装置
进行改装;延长了转化能媒使用寿命,每年减少损失5万多元。
1981年,县麻纺厂对梳麻机成卷定长装置和梳麻机积麻板进行改进,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对络
纬机切割(变外割为内割)装置、整经机落经筒、络经机导纱器、织布机大小牙轮锥套等部件进行改造,
大大降低了成本消耗,减轻了工人的劳动强度。县农机局和农机具研究所改制的地瓜起垄犁、12马力清
淤船、小麦播种机改播玉米等产品,博得群众好评。
水利科技 解放后,黄河水利部门的科技人员,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就黄河防汛和水沙利用
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和试验。
1949年秋,全国劳模于祚棠在黄河防汛抢险中,创造出以麻袋装红泥代替石料抛护埽根的办法,解决了
石料缺乏的困难。这一创举在沿黄各县黄河抢险中被广泛应用。后不久他又研制出用柳包红泥捆枕沉排
的办法,解决了王庄险工口门流沙底的难题。1975年夏,利津修防段造船厂研制成功了简易吸泥船喷水
自航,1978年获惠民地区科技成果奖。1982年,县水利局开始在宫家进行引黄灌溉沉沙试验,采取高低
渠分设、加大低渠渠底比降、柳坝护渠加大流量、间歇放水等办法,提高了水流挟沙能力,大大减少了
渠道沉沙淤积量,延长了渠道使用期限。
沼气 1975年,利津县科委借鉴外地经验,在城关公社石家庄大队建立第一个沼气池。到1978年全
县建沼气池36个。 是年9月县科委设专人负责沼气工作,年底建立沼气办公室。遵照“缩短战线,突出
重点, 集中力量,成片发展”的方针,在明集公社的田家、北张和南宋公社的四图、五庄等9个重点大
队,采取集中时间、集中领导、集中技术力量、集中资金、集中物料,开展沼气池新建工作,至1982年
底,全县建沼气池349个。同时,对原建的沼气池进行检查;维修、分类指导,提高了沼气池的利用率。
后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群众烧柴充足,沼气基本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