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 育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54&A=8&rec=170&run=13

清代,实行封建科举制,县城有学宫(后称书院),较大集镇有学塾,入学者多为豪绅富户子弟。民间有
少数私塾, 但入学者甚少。清末,废科举,兴学堂,县城设高等小学堂1处,四乡有初等小学堂40处,
民间仍有少数私塾。
民国元年(1912年),学堂改称国民学校,民间还有部分私塾。到民国26年(1937年),全县建有初中1处,
学生100名,乡村师范1处,学生50名,小学180处,学生3980名,总计有教职员288名。在国民党统治下,
教育经费短绌,欠薪现象严重,教师枵腹从公,处境难堪。民国27年, (1938年) 日军侵占利津后,
推行奴化教育, 广大农村自办私塾,予以抵制。全县只有高级小学4处,初级小学12处,在校学生总计
370名。
解放后,人民教育,事业得到恢复和发展。建国初年,全县有高级小学3处,初级小学218处,学生7744
名, 人学率为32%, 有教职员305名。 1952年秋,建立山东省利津师范,1954年改建为利津中学。到
1958年, 全县中学发展到4处, 在校学生1283名。 高级小学40处, 初级小学327处,在校学生发展到
30158名,中小学教职工900多名。1966—1967年,教师受批判,学生停课“闹革命”。1968—1976年,
贫下中农管理学校,取消升学考试制度,学校管理和教学秩序混乱,教育质量严重下降。1978年以后,
拨乱反正,贯彻“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落实知识分子政策,全县教育稳步发展。经过教
育改革, 校舍面貌和教学设备有较大改善, , 教学质量明显提高。1985年,全县有小学454处,学生
37207名, 初中37处,学生12479名,高中2处,学生1542名,适龄儿童入学率提高到98.4%。全县教职
工总计2638名。幼儿教育、专业(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亦有较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