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电视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54&A=8&rec=166&run=13

第一节 机构队伍

1950年,中共利津县委机关建立收音站,配专职收音员1人,设5042式电子管直流收音机1部,每天定时
抄收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记录新闻,供县委、县府领导传阅,指导全县工作。同时组织干部群众收听中
央及省广播电台举办的重要节目。 1952年,县供销社、黄河利津修防段、文化馆、气象站和刁口渔业
社先后购买收音机,并配备兼职收音员。1953年,大田、灯塔等农业生产合作社有了收音机。1956年全
县已有收音机120多部,并开始使用交流收音机扩大器。
1956年7月,县委、县人委开始筹建县有线广播站,翌年1月1日广播站建成播音。配站长1人,干部职工
4人。 广播站建立后, 收音站取消。 是年冬在陈庄建立广播放大站,隶属县广播站,至1960年撤销。
1968年恢复陈庄广播放大站。1970年后,全县开始有计划、有步骤地建立公社广播放大站,至1982年全
县除刁口渔业公社外, 17个农业公社普遍建立广播放大站。各公社广播放大站一般设管理人员2人,负
责全社广播网路的维护管理和转播县站节目。1971年全县广播系统有干部职工40人,其中临时工25人。
1972年广播系统的临时工全部转正。1975年12月,建立利津县广播事业管理局,配局长1人,副局长1人,
设编播组、机线组、财务组,计有干部职工15人。实行局站合一,县广播事业管理局副局长兼广播站站
长。广播事业管理局系行政机构,负责全县广播事业的行政事宜。
1997年,利津县广播电改称利津县人民广播站。1980年,利津县广播事业管理局易名利津县广播事业局。
1984年7月机构改革期间更名为利津县广播电视局,下设机线股、行政股和广播电视服务部,共有干部、
职工25人。同年,各公社广播放大站,改为乡镇广播站,有干部、职工41人。

第二节 有线广播

广播设备 1956年县广播站初建时, 只有山东人民广播电台服务部生产的2×250广播机1部,60马力
48千瓦汽油发电机l台。1961年增设TV型2x250广播机3部,钟声录音机2部。1969年购进GV型2×275广播
机1部。 1985年全县有广播机17架,总功率13千瓦,22马力12千瓦发电机1台,601录音机8部,602录音
机1部,测试仪器齐全。
建站初期,全县的广播线路利用电话线广播。1965年由国家投资开始架设县至各公社的广播专线。公社
通往各村的广播线,由公社、生产大队自筹资金、料物架设。1967年,架设县至各公社的广播专线20公
里。1970年架设县城至六合公社的广播专线45公里。1971年,县广播站开始自制水泥杆,至1981年共生
产水泥杆4000余条, 全县17个农业公社的广播信号专线全部更换为水泥杆,共130杆公里,完成了独立
的传输系统。随后各公社至生产大队的广播线路,也逐步由木杆改设水泥杆线路。至1985年,全县乡至
村的广播线路总长为413.5公里。
通播概况 利津县广播站以县站为中心,以公社放大站为基础,通过线路联结各村队,向千家万户传
送广播节目。 1958年秋,全县有276个村通有线广播,占全县总村数的66%,安广播喇叭780只。1959-
1961
年三年困难时期, 广播网瘫痪,全县广播喇叭只剩40余只。1962年后开始恢复。1964年恢复到150余个
村队, 安广播喇叭2000余只。1976年,发展到422个村队,安广播喇叭4.4618万只,入户率69%。1977
—1978年, 国家拨给困难队补助费3万元,使全县40多个边远村队通上了广播。1980年以后,由于农村
半导体收音机普及, 电视机大发展,农村有线广播网通.播率下降。1985年全县通广播的村庄406个,
安广播喇叭2.4240万只,入户率36%。
编播工作 1957年县广播站建站初期,每晚播音1次,播音时间3小时。1962年改为每日早晚两次播音,
播音时间为4小时; 1970年增至每日早中晚3次播音,播音时间共6个小时左右。播送节目除转播中央、
省台新闻联播节目外,还自办政治、经济、文艺、科学等节目,宣传县委和县政府的指示,报道利津新
闻, 举办各种专题讲座。县广播站编播的文字节目,开始命名“利津农村”,每周播送6次,每次30分
钟。1972年改为“本县新闻”,近几年又增添了“理论学习”、“教育之声”、“为您服务”、“听众
信箱”、“伟大的祖国可爱的家乡”和“法制教育”等节目。宣传形式和宣传手段不断改进。
建站初期,设编辑、播音员各1人,播送的稿件主要靠自采自编。1970年编播人员增至3人。1978年配编
辑2人, 记者2人,播音员4人。从1973年开始建立通讯队伍,至1985年全县已有专职通讯员17人,业余
骨干通讯员40人,一般通讯员230人,特邀记者6人,基本上形成了专业和业余相结合的通讯网。

第三节 电 视

1971年, 利津县广播站购进第一部天津产北京牌825型14时黑白电视机。翌年,县邮电局、粮食局、交
通局等单位又先后购进电子管黑白电视机, 但须架设10米以上三单元或五单元的走向天线方能收看。
1979年胜利油田电视台在东营建立,天线高度174米,机器发射功率10千瓦,发射频道7频道,利津全县
基本在覆盖圈之内, 电视机不用室外天线也能收看节目。1980年全县已有电视机140余部,并始见彩色
电视机。1982年发展到536部,绝大多数是黑白电视机,主要分布在机关、工厂、学校和农村集体单位。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生活的提高,从1983年开始,农民购置电视机者增多,并出现了单家、柏茂
张、孙家、满家、新建、十六户南、南十六户、新董、前左等9个电视村。除十六户南外,其余8个村基
本上达到了户户有电视机。 1985年,电视村增至34个,全县共有电视机4000多部,其中彩色电视机150
余部。是年上半年,县广播电视局筹集资金2万元,从上海购进一部10瓦电视差转机,建立电视差转台。
开始, 借用县电影公司楼房架设接收和发射天线,覆盖半径为5公里。1985年10月正式用12频道差转胜
利油田电视台1频道节目,利津县城周围可收看中央和山东电视台两套图像清晰、声音宏亮的电视节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