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众团体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54&A=8&rec=132&run=13

第一节 工人团体

组织沿革 工会是工人阶级的群众组织, 是中国共产党联系工人群众的桥梁和纽带。1944年9月,在县
境东北部根据地建立垦区职工抗日救国会(简称职工会),受垦区各界抗日救国联合会直接领导。职工
会负责人张思路。职工会建立后,即在农村雇工和贫苦的小手工业者中发展职工会员,开展职工会的活
动。
利津解放后, 1944年10月建立利津县各界抗日救国会,在各救会的直接领导下,配备职工会干部1人,
具体负责职工会工作。开始在县城工商业的工人及农村雇工中发展会员。1944年底,全县发展职工会员
73人。 1951年建立利津县工会筹备委员会,有工会基层委员会15个,发展会员924人。1953年更名利津
县工会联合会。 1956年经过整顿, 建立教育、 合作、商业3个产业工会和16个基层工会,全县有会员
3005人。1957年9月,召开全县首次会员代表大会,民主选举产生利津县第一届工会委员会。1963年4月,
利津县工会联合会改称利津县总工会。5月全县已建立27个基层工会组织,有会员951人。
“文化大革命”中,各级工会一度被迫停止活动。1967年建立“革命工人造反指挥部”。1973年恢复县
工会组织。1975年对全县基层工会组织进行整顿。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县工会组织有较快发展。
1980年,工业、财贸、卫生、科研、文化教育、交通运输、电业、邮电、基本建设等单位,共建立89个
基层工会,384个工会小组,有会员4658人,占职工人数的77%。1981年—1985年,全县有59个单位建立
职工代表大会。
主要活动 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时期,利津县职工会主要是对工人群众进行抗日救国教育,发展抗日力
量。组织发动工商业中的工人及农村雇农积极参加“反奸除霸”、“减租减息”、“增加工资”等运动;
开展增产节约,支援解放战争。
1945年12月, 县职工会帮助城东关4处油房的工人组织起来,向资方要求增资,共增粮食8500公斤,增
资后成立职工会,发展会员18人。1946年经过增资查减运动,全县农村1078名雇工共增粮食14.5万公斤,
款29571元(北海币) , 鞋袜480双,衣服118套。1947年2月7日,县城各业800多名工人在烈士祠召开
“二.七”纪念大会。会议号召全县工人,继承光荣传统,发扬“二.七”革命精神,努力生产,支援前
线,保卫解放区。会后,在各界工人群众中,掀起生产竞赛和献金支前热潮。1952年,随着“三反”、
“五反”运动的开展,县工会组织发动广大职工开展社会主义劳动竞赛。县油棉厂、酒厂、农具厂等14
个单位的1062名职工积极参加社会主义劳动竞赛,在增产节约方面为国家做出了贡献。1955年,县工会
建立职工俱乐部, 设图书馆、文艺室和各种球类、棋类活动场所,组织举办职工业余文化速成班3个,
学员150人。1956年各级工会组织发动广大职工积极参加社会主义“三大改造”。1958年2月,县工会响
应山东省第五次工会会员代表会议的倡议,开展以支援农业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竞赛活动。当年全县各基
层工会捐款135620元,捐书1323册,为农业生产合作社购买农具36件。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各级工会活动被迫停止。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工会工作得到加强。
1980年,为加强企业民主管理没,县工会在企事业单位中着手建立职工代表大会,至1985年有59个企事
业单位建立职工代表大会。 1983年1月,县工会召开全县工会积极分子、先进集体代表大会,进一步调
动广大职工建设“四化”的积极性。年底,全县共评出厂级先进集体110个,先进个人164人。
县工会一向重视职工业余教育和文化生活。1965年县工会多次组织开办职工业余文化学习班。1979年组
织麻纺厂、机械厂开办职工业余技术学校,协助教育局、卫生局开办护士学习班,入学人数共300余人。
1980年开办电大班1个, 业余高中班两个,举办各种训练班9期,入学人数共913人。恢复开放俱乐部,
增设图书馆、阅览室、文艺室及体育活动场所。1984年—1985年,县工会组织麻纺厂、机械厂、拖修厂、
卫生局开办初级技术班4个, 学员163人。 协助邮电局、银行、县社、文教局办高中补习班17个,学员
316人,大专班3个,学员26人。在基层工会中,建立“职工之家”33个,文化活动室70个,篮球场40多
处。县工会与体委多次举办职工球类、棋类比赛活动,丰富职工文化生活。
代表大会 从1957年9月至1985你月, 全县召开五次工会会员代表大会。第一次,1957年10月79日在县
城召开, 出席代表43人。第三次,1973年6月8日在县城召开,出席代200人。第四次,1980年1月4日在
县城召开, 出席代表300人。列席代表4人,特邀代表11人。第五次,1985年3月29日在县城召开,出席
代表153人,特邀代表5人。历次代表大会的主要议程是:审议上届工会的工作报告,选举县工会机构;
处理工会会员的提案等。

第二节 农民团体

农民抗日救国会 农民抗日救国会 (简称农救会) 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农民抗日救国群众团体。
1941年9月在县城东北部根据地建立了垦区农救会,设专职干部1人,10月由各救会主任孙功兼农救会主
任。 1942年冬垦区所辖7个区均建立区农救会组织。1943年至1944年上半年,在敌占区利西、利南、利
二、利三4个区,先后建立区农救会,并在基点村建立农救会组织。
利津解放后,1944年9月建立利津县农民抗日救国会,农救会主任由各救会主任邢钧兼任。全县6个区相
继建立农救会员3929人,1945年随着“反奸反霸”、“双减增资”运动的开展,救会组织在全县普遍建
立,至年底发展农救会员14483人,1945年7月,县农救会召开全县第一次农救会员代表会议,民主选举
县农救会领导成员,选出农救会委员11人,邢钧任主任委员。各级农救会组织带领广大农救会员,进行
“反奸反霸”、“双减增资”、“土改复查”、“参军支前”等项运动。随着形势的发展,1949年取消
农救会组织。
农民协会 1951年,遵照政务院颁布的《农民协会组织通则》,全县各区乡相继建立农民协会。农民协
会组织农协会员参加结束土地改革运动,划分阶级成分,分配斗争果实,恢复发展生产。1952年土地改
革完成,农民协会组织与活动结束。
贫农下中农协会 贫农下中农协会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由贫农、下中农自愿组成的群众性的阶级组
织。其任务主要是协助和监督农村人民公社各级干部贯彻执行党的各项政策,办好集体经济,在生产中
发挥骨干作用, 努力发展集体生产。1964年3月建立利津县贫农、下中农协会各级组织。12月召开利津
县第一届贫农下中农代表大会,选举成立贫农下中农协会筹备委员会,有委员31人,主席由县委书记宋
传伦兼任,副主席武吉庆。各区相继召开贫下中农代表大会筹备委员会,设专职贫协主席。各生产大队、
生产队配有贫协干部,对本队的各项管理实行监督。“文化大革命”中,1969年召开全县贫下中农代表
大会,选举产生了“贫下中农代表委员会”。同年,实行贫下中农代表“管理学校”、“管理商店”。
1980年1月撤消贫下中农组织。从1964年12月至1980年1月,全县召开过八次贫下中农代表会议。

第三节 青年团体

组织沿革 利津县最早的革命青年群众组织称青年抗日救国会(简称青救会),青救会是在中国共产党
领导下的青年抗日团体。 1941年9月县境东北部根据地建立垦区青救会,王志颜任主任。此后,垦区各
区及根据地农村相继建立青救会。 1943年初至1944年上半年,利二区、利三区、 利西区、利南
区相继建立区青救会,并在工作基础较好的村庄,培养积极分子,发展青救会组织。
利津解放后,1944年9月建立利津县青年抗日救国会,张景村任主任。全县6个区均建立区青救会组织,
结合党的中心任务,在农村发展基层青救会组织。至1944年底,全县已发展青救会员160余人。1945年7
月22日召开全县青救会员代表大会, 选举产生县青救会,选出委员9人,张景村任主任委员。年底,全
县200多个村建立基层青救会组织, 青救会员发展到2028人。1944年冬至1945年秋,部分村还建立了青
年抗日先锋队组织。
抗战胜利后,青年抗日救国联合会改称青年救国联合会。
1944年6月,遵照渤海区党委指示,利津县试建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县委建立青年工作委员会,设委员7
人,由县委委员、各救会主任邢钧兼任书记,张林(女)为专职建团负责人。各区先后成立青工小组,
负责组织建团工作。 9月,全县96个村建立37个团支部,发展团员683人。1949年3月,建立新民主主义
青年团利津工作委员会, 张景村任书记,设委员2人,配专职团的干部11人。1950年召开全县第一届团
代大会, 选出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利津县委员会。县辖6区均配备专职团委书记。1951年团利津县委设组
织部、宣传部、少年儿童部,配秘书1人。1956年增设办公室、军体部。
1957年,根据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第三次代表大会的决定,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利津县委员会改称共产
主义青年团利津委员会。
1958年9月人民公社化后,各公社建立团委,配书记1人。11月利津并入沾化县,称共青团沾化县委员会。
1961年10月恢复共青团利津县委员会。“文化大革命”中,团的活动一度被迫停止。1971年恢复团的工
作。
1982年健全团县委领导机构。同时,全县1个镇、16个农业公社和1个渔业公社,均配备基层团委书记。
同年,县立5处中学、利津师范、化肥厂等单位,相继建立团委,各配备团委书记1人。1985年团县委设
组织部、宣传部、学少部和办公室,配团的专职干部7人,辖23个基层团委。
主要活动 抗日战争时期,青救会深入群众,宣传抗日救国,宣传中国共产党的纲领、方针和政策;发
动青年参加八路军和各种抗日群众组织,发挥抗日先锋作用。动员少年参加儿童团,站岗放哨,捉拿汉
奸。 组织青年大挖抗日交通沟,实行空室清野、污染饮水,开展反扫荡斗争。1942年春,垦区700余名
青年参加大挖抗日交通沟的活动。
利津解放后,县区青救会组织积极配合党的中心任务,组织广大青年在“反奸反霸”,“减租减息”运
动中发挥骨干作用。1945年—1949年初,青救会发动青年组织参军参战,支援前线,反蒋保田,保卫翻
身胜利果实。全县4300余名青年志愿参军,投身于伟大的解放战争。5000多名青年参加了轮战营、担架
队,跟随中国人民解放军野战部队,转战南北,为祖国的解放事业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建国后,团组织团结发动广大青年,参加“抗美援朝”、“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和“农业互助
合作” 运动。1956年,全县有4435名团员加入农业生产合作社,占团员总数的98%以上,其中有1700多
名团员担任农业社社长、社务委员、会计、生产队长、技术员。
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各级团组织带领广大团员青年,发展生产,建设祖国,在各条战线上发挥
主力军和突击队作用。汀河公社团支部书记、青年生产队长林长胜带领青年生产队改碱试种稻田成功,
创造大面积高产,得到上级团委的表彰,并光荣出席全国青年建设社会主义积极分子代表大会。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团的各级组织瘫痪。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后,团的工作获得生机。各级团
组织大办“青年之家” 、 “政治夜校”、“图书室”,组织发动团员青年学政治、学科学、学文化。
1976年全县建政治夜校598处,图书箱533个,青年业余小组1851个。同时,广泛开展创“先进团支部”、
争当“优秀共青团员” 、“新长征突击手”的活动,1978年,全县共评出先进团支部138个,优秀团员
1571名, 新长征突击手115人。1979年—1981年,陈敏华、张金明、任建良被团中央命名为新长征突击
手。 地区授予的新长征突击手42人,县级授予的320人,公社授予的2238人。1982年在全国第一个“文
明礼貌月” 活动中,广大团员青年学雷锋,做好事,成立青年服务队437个,包户组962个,助荆队388
个,学雷锋小组1761个,参加活动人数达32700多人,1985年3月全县第九次团代大会后,全县评出县以
上新长征突击手438人,先进团支部176个,其中受地区表彰的团支部58个,新长征突击手94人。
建国以来,各级团组织发动青年,开展植树造林和绿化家乡活动,取得一定成绩。1980年—1984年,全
县青少年植树63.9万株, 绿化河滩850亩。虎滩乡东虎村团员陈志高,于1984年承包36亩荒沙地,植树
3650株,被共青团中央、中央绿化委员会授予全国绿化祖国突击手称号。
历次团代会 1950年至1985年,团利津县委共召开九次代表大会:第一次,1950年在县城召开,出席代
表百余人。 第二次,1952年12月4日在县城召开,出席代表154人,列席14人。 第三次,1955年7月19
日在县城召开,出席代表224人,列席12人。第四次,1959年在沾化县富国召开,出席代表500人。第五
次, 1962年12月20日在县城召开,出席代表300人,列席200人。第六次,1973年1月20日在县城召开,
出席代表850人, 列席102人,特邀代表10人。第七次,1979年3月3日在县城召开,出席代表756人,列
席74人。 第八次,1982年3月11日在县城召开,出席代表285人。第九次,1985年3月26日在县城召开,
出席代表220人,列席22人。历次团代会的主要议程是总结前段工作,部署今后任务,选举新的团县委。

第四节 妇女团体

组织沿革 利津县妇女联合会的前身是妇女抗日救国会(简称妇救会)。妇救会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
的妇女群众团体。1941年9月县境东北部根据地建立垦区妇救会,负责人李桂明。1942年3月李桂明调离,
李竹坪任垦区妇救会主任。随着抗日根据地的扩大,各区相继建立区妇救会,农村基层妇救会组织也迅
速发展。 1943年初至1944年上半年,利二区 、利三区、利西区、利南区相继建立区妇救会组织,并开
始在工作基础较好的村庄内,培养妇女积极分子,发展建立妇女抗日群众团体。
利津解放后,1944年9月建立利津县妇救会,主任王钢锋。全县6个区均建立区妇救会组织,并结合党的
中心任务, 在农村发展基层妇救会。至1944年底,全县50多个自然村建立妇救会,有妇救会员794人。
1945年7月22日,召开首次全县妇女代表大会,与会百余人,民主选举县妇救会,选出县妇救会委员9人,
主任委员王钢锋。 1945年全县农村普遍建立基层妇救会组织,妇救会员发展到7947人。1949年4月妇救
会更名利津民主妇女联合会(简称妇联),19 57年改称妇女联合会。
“文化大革命”中,妇联组织一度瘫痪。1969年妇女工作由县革委政治部群工组负责。1973年建立革命
妇女委员会。 1979年恢复县妇联。1984年7月机构改革后,县妇联设三部(组宣部、维权部、少儿部)
一室(办公室),配备妇女干部5名。1985年县妇联辖16个乡镇妇联、478个村基层妇女代表会。
主要活动 抗日战争时期,利津广大妇女在各级党委和妇救会组织的领导下,积极参加抗日救国活动。
拥军优属,参军支前,掩护党政干部,救护伤病员,做地下交通联络工作,开展大生产运动,做出了重
要贡献。
1942年初,日伪对垦区农村进行扫荡,二区丁家屋子村妇救会会长亓玉卿负责掩护一名重伤员,她不顾
安危, 以夫妻关系做掩护, 在敌人刺刀威胁下,镇定自若,巧言回答,掩护伤员脱险。1943年冬,在
“二十一天反扫荡”中,垦区军区独立团二营六连在北张村与日军骑兵第四旅团发生激战,战后,北张
村女共产党员郭景林, 冒着生命危险,救护5名伤员,对伤员给予无微不至的照顾,赢得“革命妈妈”
的盛名。
在敌占区和游击区,许多妇女党员干部和抗日积极分子,不怕风险,担任地下交通员,为革命传递情报,
掩护地下党政干部。侦察敌情,站岗放哨,夜间深入日伪据点村镇张贴散发抗日传单。利西区北张村女
共产党员郭景林、抗日积极分子“四大娘”(崔德芳之母)、利三区西里八庄妇女抗日积极分子李淑贞、
利四区韩垣村妇女抗日积极分子李秀英、利西区杨家灶女青年党员张俊卿等,都为党做了大量抗日工作。
1942年春,利津东北部根据地农村广大妇女,在垦区妇救会的组织发动下,积极协助八路军清河军区后
勤处做军衣、军被、军鞋、军袜,支援抗日战争。
利津解放后,五区妇救会主任张林组织本区基层妇救会干部和妇女积极分子,先后两次携带慰问袋、绣
花巾、衣服、鞋袜、糖、蛋等大宗慰问品,赴渤海第四军分区驻地慰问部队及伤病员。
解放战争时期,全县妇女工作的中心任务是动员参军、支援前线、参加土改复查和发展生产。1945年—
1949年初, 全县有6次规模较大的参军运动。数以千计的妇女动员自己的亲人参军参战,到处呈现母送
子、妻送郎,未婚女青年送未婚夫上前线的动人场面。1948年冬大参军运动中,全县有母送子者57人,
妻送郎者39人,未婚女青年送未婚夫者14人。在“一切为了前线,一切为了胜利”的口号下,各级妇救
会组织发动妇女捐粮捐款、做军鞋军袜、送慰问袋、慰问品、写慰问信,支援解放战争。妇女们提出的
口号是“每人一双鞋和袜,支援前线保国家”。1946年,全县妇女为部队做拥军鞋3万双,拥军袜2万双。
建国以来,各级妇联带领广大妇女参加“抗美援朝”、“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三大运动,参加
互助合作和农业增产运动,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发挥了“半边天”的作用。农村妇女生产活动范围
由建国初期的辅助劳力逐渐成为生产中的主力军,并有一大批妇女积极分子在农业生产合作社中担任领
导职务。 1955年全县376处农业生产合作社中,有女社长35人,女社务委员298人,女生产队长209人。
机关、工厂、学校、商业、文教、卫生等各条战线上的女干部、女教师、女科技人员、女文化工作者、
女医务工作者,在社会主义建设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有不少妇女干部在县、区、公社、乡镇党政
机关中担任领导职务。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各级妇联组织带领广大妇女积极投入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
在妇女中进行自尊、自爱、自重、自强教育,广泛开展争当“三八红旗手”和创“五好家庭”的活动。
至1985年被县妇联授予“三八红旗手” 称号的309人,地市妇联授予“三八红旗手”称号的62人,省以
上妇联授予“三八红旗手”称号的9人。全县创“五好家庭”269户,其中有61户被省市及全国妇联授予
“五好家庭”称号。1979年—1985年,全县被省市县妇联授予“三八红旗集体”的74个,先进妇代会72
个,植棉能手1人,致富能手29人,女能人10人,好媳妇7人,优秀妇女干部22人,先进保教工作者4人。
为维护妇女儿童的合法权益,培养教育儿童健康成长,各级妇联同虐待妇女、干涉、包办婚姻,买卖婚
姻及摧残儿童的行为作斗争, 组织城乡办托儿所、幼儿园。1985年6月利津县妇联设法律顾问小组,各
乡镇相继成立法律咨询站。 年底全县办起常年托儿所3处, 幼儿园113处,入托人数3436人。1982年—
1985年, 每年“六一”儿童节期间,县乡各单位和全县职工开展集资活动,资助儿童福利事业,4年来
共捐款11.7884万元。
代表大会 1945年7月至1985年4月, 全县先后召开七次妇女代表大会。第一次,1945年7月21日召开,
代表百余人。 第二次,1951年2月20日召开,代表227人。第三次,1962年11月召开。第四次,1965年3
月8日召开,代表310人。第五次,1973年3月12日召开,代表678人。第六次,1979年3月9日召开,代表
800人。第七次,1985年4月2日召开,代表281人。历次代表大会的议程,主要是总结过去的工作,部署
今后任务,选举县妇联领导机构。
第五节 少年先锋队
组织沿革 1942年,垦区青年抗日救国会受中共垦区工作委员会委托,在县境东北部根据地农村领导和
建立儿童团。1944年冬在青救会的组织领导下,全县农村中儿童团、姊妹团(女少年组织在一起活动,
当时习称姊妹团) 组织迅速发展。 县青救会配有负责儿童团工作的专职干部。1949年底,根据团中央
《关于建立中国少年儿童队的决议》,在学校内建立少年儿童队组织。1953年,根据新民主主义青年团
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决议,全县各级少年儿童队改称少年先锋队。1955年全县大多数学校建立了少年先
锋队组织,共发展少先队员7033人,占在校队令儿童的60%,配有大队辅导员59人,中队辅导员185人。
同年,团利津县委在农村校外进行建队试点工作。“文化大革命”中,利津少年先锋队组织被“红小兵”
取代。1978年恢复各级少年先锋队。1984年全县有少先队员38778人。
少先队活动 抗日战争时期,根据地农村的儿童团,站岗放哨,盘查行人,配合进行抗日宣传,抗战胜
利前后,儿童团、姊妹团,积极参加拥军优属活动。逢年过节,打锣敲鼓扭秧歌,给烈军属送光荣匾、
光荣灯,帖春联。大参军运动中,儿童团、姊妹团组成歌咏队、秧歌队,唱参军光荣歌曲,为新入伍战
士表演节目。在“反奸除霸”和“土地改革”运动中,儿童团喊口号,帖标语,押解恶霸地主游行示众。
姊妹团还配合妇救会做军鞋军袜,绣慰问袋,凑集慰问品,支援前线。
建国后,各级少年儿童组织,团结广大少年儿童按照毛主席关于“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的要求,学习
文化科学知识,掌握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本领;开展革命传统教育,提高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热
爱祖国的觉悟,立志做共产主义事业接班人。1951年“抗美援朝”运动中,全县少年儿童开展捐献飞机
大炮活动。1958年开展了“小五年计划”和“红领巾月”活动。1963年广泛开展“向雷锋叔叔学习”的
活动。关心集体、拾金不昧、助人为乐,蔚然成风。1964年各校少先队组织普遍建立少先队队室、图书
角、歌咏队、体育队、小苗圃实验园地等活动阵地,引导少先队员既学习又实践。1978年为迎接共产主
义青年团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各级少先队组织广泛开展了捐献红领巾拖拉机,向团的十大献礼
的活动。1985年广泛开展“战士在我心中”、“祖国在我心中”的活动,全县少先队员主动给老山前线
战士写信,表达热爱解放军,热爱祖国的感情。

第六节 科技团体

1958年7月建立利津县科学技术协会(简称科协) ,由县委第二书记李树椿兼任主席,张天庆、魏增祥
任副主席。同年11月利津并入沾化县,称沾化县科学技术协会。1981年利津县重建科学技术协会,与科
委合署办公。1983年科协与科委分开,健全了科协机构,配备专职干部2人,独立开展业务活动。
1983年利津县建立科技教育电影协会。1984年全县16个乡镇建立乡镇科学技术协会。1985年建立水产、
畜牧兽医、农业经济、机械工程、医学、农学、林学等8个学会,共有会员541人。
县科协建立后至1985年,编印《利津科普》报11期,刊载工业、农业科技、卫生及生活常识、科技信息
等内容。建立科普宣传橱窗1处,举办科技讲座58次,其中工业方面5次,农业方面20次,林业方面7次,
水利方面2次, 水产方面2次,卫生方面8次,畜牧兽医方面4次。听取讲座人数达150万人次。还在全县
进行广播宣传137次。1984年—1985年举办专业培训班118期,参加人数5920人。讲解的主要内容有棉花、
花生、蔬菜、葡萄、藕、食用菌等栽培技术、地膜覆盖技术和鱼虾养殖技术等。放映科技电影1570场次,
观众162万人次。举办科技图片展览13次,进行咨询服务41次,征集学术论文25篇,其中8篇获市科协优
秀论文奖。

第七节 工商团体

商会 清宣统二年(1910年) 成立利津县商会, 设会长1人, 董事若干人, 实行董事制。至民国0年
(1931年),奉命改组委员制,有执行委员15人,监察委员5人。执行委员中产生常务委员5人,公推主
席1人,主持商会事务工作。此种组织形式一直延续到1944年利津解放。
解放后的利津县商会,是在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领导下的群众性商业团体。商会组织中推选会长1至2
人,负责商会的日常工作。按照商业经营范围,全县分榨油业、卷烟业、杂货业等分会。1946年,全县
商户已由抗战前59家发展到347家, 商会会员达1700多人。商会组织在贯彻党的商业政策,团结广大商
业人员发展利津商业经济,支援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工商业联合会 1948年4月,在商会组织的基础上选举产生利津县工商业联合会(简称工商联)筹委会,
选出筹备委员18人,设主任1人。1953年3月召开全县工商业代表会议,正式成立利津县工商业联合会。
其任务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团结广大工商业者,贯彻党和政府的政策法令,活跃市场,守法经营;
仲裁工商业之间的纠纷;做好工商户的纳税工作。
工商联在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积极对工商业者进行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教育,帮助他们提高觉悟,树
立为人民服务的经营思想和作风,自觉服从社会主义改造。在社会主义改造高潮中,教育私营工商业者,
如实申报资产,鼓励他们走社会主义道路。“文化大革命”中,工商联组织撤销。
个体劳动者协会 个体劳动者协会是在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领导下的个体工商业者及其他个体劳动者
的群众团体, 是党和政府联系广大劳动者的桥梁和纽带。1985年6月成立利津县个体劳动者协会筹备委
员会,委员17人,副县长王佐忠兼主任委员。个体劳协筹委会建立后,有16个基层单位相继建立分会。
7月下旬召开全县个体劳动者代表大会,出席代表195人,选出第一届个体劳动者协会,委员23人,名誉
主任王佐忠,主任盖洪祥,副主任郭宗玺、刘传嘉、黄新元,下设办公室。至1985年底,个体劳动者协
会会员发展到7880人。